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冠心病(CHD)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因疑诊CHD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87例,以冠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评分系统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晨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衡量尿微量白蛋白(MAU).结果 MAU阴性者CHD发病率显著低于MAU阳性者(P<0.01),MAU阳性者出现1、2、3支冠脉病变率和冠脉病变血管支数、Gensini总积分均高于MAU阴性者(均P<0.05) ACR值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且任意冠脉病变支数组之间ACR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ACR值与Gensini总积分存在正相关(r=0.593,P<0.01).结论 MAU定性和定量均能反映非糖尿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空腹血糖水平与中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及病变支数的相关性.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221例,其中单支病变组67例.多支病变组154例,对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采用Gemini积分系统定量评定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狭窄严重程度.以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36例)为对照组,分析空腹血糖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的相关性.结果 多支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空腹血糖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Gemini积分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空腹血糖水平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32,P<0.01;r=0.284,P<0.05).结论 空腹血糖水平与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及病变支数密切相关,严格控制空腹血糖有助于中老年冠心病的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3.
戈睿佗  王曼虹  虞旭东  张利勇 《浙江医学》2011,33(4):523-524,528
目的 探讨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307例AC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术前空腹血糖(FBS)水平分为3组:A组FBS<5.6mmol/L,B组5.6≤FBS<6.1mmol/L,C组FBS≥7.0mmol/L.对3组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及30d内心力衰竭、全因病死率、新发生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不同空腹血糖水平ACS患者其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B、C两组与A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和糖尿病的发生率增高(均P<0.01) B、C两组与A组比较多支病变增加,植入支架数明显增多(P<0.05或0.01),C组与A组比较B2、C型病变增多(P<0.05) 随着血糖水平的增高,B、C两组与A组比较心力衰竭、全因病死率明显增多(均P<0.01),心律失常发生率也增高(均P<0.05).结论 空腹血糖升高提示ACS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04年至2006年经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病例499例,对各病例的危险因素和冠脉造影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从冠脉狭窄度、病变血管的累及支数等情况来分析冠状动脉病变与其危险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空腹血糖与冠脉狭窄度相关.高血压、吸烟、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累及冠脉的血管支数相关,且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血管累及的支数呈正相关.结论(1)高龄的病人冠脉病变程度较重,常有多支病变;(2)有高血压史的病人易出现多支病变;(3)有糖尿病史的病人多表现为冠脉的弥漫病变;(4)吸烟的病人冠脉病变程度较重,常发生多支病变;(5)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增高的病人容易出现多支病变,且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与右冠状动脉病变相关;(6)空腹血糖的增高可以加重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5.
周齐艳  周娟  蒋恒波 《重庆医学》2015,(36):5119-512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对氧磷酶1(PON1)的活性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以及 ACS 类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在该院诊断为 ACS 患者123例与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20例。将123例ACS 患者分为以下3个亚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6例,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组36例,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组41例。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各组人群血清 PON1的活性。采用 Spearman 相关分析研究 PON1水平与ACS 亚型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相关性。结果 ACS 患者的血清 PON1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 UAP 组的PON1水平高于 NSTEMI 组与 STEMI 组(P<0.05),NSTEMI 组的 PON1水平高于 STEMI 组(P <0.05),且 PON1的水平与ACS 的临床亚型呈负相关(r=-0.287,P<0.05)。单支病变组的 PON1水平显著高于二支和三支病变组(P <0.05),PON1水平在二支病变组明显高于三支病变组(P<0.05),且 PON1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明显的负相关(r =-0.527,P<0.05)。结论ACS 患者的血清 PON1水平明显降低并与 ACS 的临床亚型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冠心病患者的冠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的分布、严重程度及临床特点。方法43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其心脏超声多普勒分为2组,左室射血分数下降组(LVEF〈0.5)和对照组(LVEF≥0.5),对两组冠状动脉造影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和临床特点加以对比分析。结果左室射血分数下降组多支病变、左主干和前降支病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下降组回旋支病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右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Gensini积分判断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左室射血分数下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平均年龄和合并糖尿病者在射血分数下降组高于对照组(〈0.05)。结论多支冠状动脉的严重病变是造成左室射血分数下降的基础,左主干和前降支病变更多影响左室收缩功能。高龄和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发生左室射血分数下降更常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青海地区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探讨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连续住院的患者156例,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定为冠心病者98例(冠心病组),非冠心病者58例为对照组(非冠心病组)。记录纳入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家族史、吸烟程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脂、血压及血糖水平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支数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吸烟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BM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舒张压(DBP)、家族史、血肌酐(Cr)、LVEF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吸烟史、SBP、LDL‐C、FBG呈正相关;与年龄、男性、TCH、TG无相关性。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SBP和FBG呈正相关,与年龄、男性、吸烟、TG、TCH和LDL‐C无相关性。结论在青海地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吸烟、男性、SBP、FBG与冠心病患者联系更加紧密,共同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福建地区冠心病(CHD)的危险因素与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258例患者分为CHD组(n=180)和对照组(n=78),分析CHD患者的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冠状动脉病变者180例,CHD组各种危险因素在发生频率前3位是:高龄(73.33%)、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67.78%)、高血压(61.67%);累积病变血管共375支,好发血管依次为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左主干;血管狭窄程度以75%-99%为主197支(52.53%);患者多以三支病变为主71例(39.44%):CHD组的性别、高龄、合并吸烟、高血压、高纤维蛋白原(F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HDL-C/TC)、LDL-C异常及FG、HDL-C/TC,LDL-C值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2组间糖尿病发病率、HDL-C、TC、TG(甘油三酯)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纤维蛋白原(FG)可能为CHD的危险因素,CHD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比例并不高,福建地区CHD的危险因素为:男性、高龄、吸烟、高血压、高FG、低HDL-C/TC、高LDL-C,冠脉的病变支数与严重程度随危险因素的个数增多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冠心病患者11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5例,稳定型心绞痛30例.健康对照者3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H-FABP、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所规定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记分分段评价标准,对血管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分度,计算病变血管支数;比较各组血浆H-FABP、MYO和cTnI、CK-MB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 4组受检者血浆H-FABP、MYO、CK-MB、cTnI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UAP组、AMI组患者H-FABP与 SA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患者胸痛出现时间无论是<3 h,还是≥3 h,其血浆H-FABP、MYO、cTnI及 CK-MB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冠状动脉1支、2支、多支病变患者血浆H-FAB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冠状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病变患者血浆H-FAB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患者中46例心脏射血分数(EF)≥40%,34例EF<40%,其血浆H-FAB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ABP对ACS的诊断较MYO、CK-MB和cTnI更敏感. H-FABP水平与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关.ACS患者血浆H-FABP、MYO、 cTnI以及CK-MB水平均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游离脂肪酸(FFA)的含量,评价其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63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 I)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3例,另选31例非冠心病(CHD)者作为对照组。按狭窄所累及的血管支数分为单支血管狭窄、多支血管病变,均于入院时测定血中OxLDL、FFA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CS患者OxLDL、FF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AM I组及U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xLDL、FFA水平在多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和对照组(P〈0.01),单支病变组高于对照组(P〈0.05);影响是否发生ACS的有意义独立危险因素是血浆OxLDL含量、FFA及冠脉血管病变支数(P〈0.05)。结论 OxLDL、FFA含量与ACS发病相关,可能是判断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变异型心绞痛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观察72例VA病人,均采用标准18导联体表心电图检查或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有无病变及病变特点做一分析。结果(1)72例VA病人中,CAG检查无异常者26例(36.11%),其中心电图评价痉挛部位发生在右冠状动脉者20例(76.92%),发生率最高,P〈0.05。CAG检查存在同定狭窄者46例(63.89%),其中心电图评价痉挛部位发生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5例(54.35%),发生率最高P〈0.05。(2)在CAG检查存在同定狭窄者中狭窄程度〉70%且发生于LAD者12例(48.00%),RCA者6例(50.00%),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者5例(55.56%),并分别与同组比较发生率最高P〈0.05。其中固定狭窄〉70%者3支血管比较LAD发生率最高(52.17%)P〈0.01。结论(1)变异型心绞痛可发生于有狭窄的冠状动脉或正常冠状动脉中,前者多见。(2)血管痉挛部位多为LAD及RCA。在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VA中,RCA痉挛发生率高于LAD。在存在冠状动脉固定狭窄的VA中,LAD痉挛发生率最高。(3)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率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60~86(73.1±5.3)岁]冠心病疑似患者在7d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及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冠状动脉的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进行检查。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分析64层螺旋CT诊断〉50%的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结果CTA评价〉50%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4.0%,特异性为94.0%,阳性预测值为69.6%,阴性预测值为94.0%,符合率为78.8%。结论64层螺旋CT对老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无创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在百色市人民医院进行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治疗的38例非糖尿病成年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有无冠状动脉狭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和冠状动脉狭窄组(18例)。比较两组危险因素及检验指标的差异,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组的收缩压、FBG、2hPBG、LDL-C、TC和HbA1c均高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狭窄与年龄、收缩压、FBG、2hPBG、LDL-C、TC、HbA1c呈正相关(P〈0.05),而HbA1c对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响最大。结论:在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中,HbA1c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呈正相关.HbA1c可能是冠状动脉狭窄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肌钙蛋白I(cTnI)水平轻度升高伴CK-MB-mass正常冠心病(CHD)患者的冠脉影像特点。方法 cTnI水平轻度升高伴CK-MB-mass正常的CHD患者62例为研究组,在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同时以cTnI水平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患者76例和cTnI、CK-MB-mass均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患者78例为对照,比较3组患者的冠脉影像特点。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冠脉影像多表现为严重狭窄病变、复杂病变、多支病变,累及的LAD、RCA、LCX、LM病变率与AMI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UAP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合并糖尿病史多于UAP组患者(P<0.05),而与AMI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nI水平轻度升高伴CK-MB-mass正常的CHD患者冠脉影像特点多为严重狭窄病变、复杂性病变、多支病变及慢性闭塞性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并比较心肌灌注显像(MPI)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检查对糖尿病并发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阐明2种检查方法联合对糖尿病并发CHD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2例诊断为糖尿病并发CHD患者,分别接受MPI与DS-CTCA检查,比较2种检查方法诊断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等冠状动脉主干分支狭窄程度的差异。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为金标准,比较2种检查方法单独诊断的灵敏度、敏感度和准确度的差异,比较2种检查方法联合平行诊断与系列诊断的灵敏度、敏感度和准确度的差异。结果:MPI检查与DS-CTCA检查对LM和LAD的狭窄程度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LCX和RCA的狭窄程度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PI检查比较,DS-CTCA检查对糖尿病并发CHD患者冠状动脉分支血管狭窄诊断的灵敏度较低,为71.0%vs 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特异度较高,为85.7%vs 5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但2种检查方法的准确度为76.4%vs 7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与平行诊断比较,系列诊断的特异度及准确度较高,分别为93.5%vs 33.8%和94.7%vs 7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0);灵敏度为95.4%vs 9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结论:DS-CTCA检查与MPI检查在诊断糖尿病并发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上无差异,但是2种检查方法的系列诊断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诊断糖尿病并发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冠脉病变特点。方法 对 1 35例ACS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 ,对其病变特点进行研究。结果 ACS患者病变血管数量为无显著病变为 4例 ,单支病变 5 7例 ,双支病变 4 4例 ,三支病变 30例 ;所累及的血管分别为 :左主干 (LM) 3例 ,左前降支 (LAD) 1 0 1例 ,回旋支 (LCX) 5 4例 ,右冠状动脉 (RA) 74例 ;病变形态特征为 :A型病变 5 3例 ,B型病变 1 0 1例 ,C型病变 32例 ,完全闭塞型病变为 4 9例 ;病变狭窄程度为 :轻度狭窄 4 4例 ,中度狭窄 72例 ,重度狭窄 81例 ,完全闭塞型病变为 4 9例。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目前是评价冠脉病变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心电图(ECG)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方法:对94例AIMI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结果:94例AIMI患者的心电图Ⅲ导联与Ⅱ导联ST段抬高之比(STEⅢ/Ⅱ)>1、≤1分别为73例、21例.73例STEⅢ/Ⅱ>1者,梗死相关动脉(IRA)为右冠状动脉(RCA)、回旋支(LCX)者分别为65例、7例,1例IRA为第一对角支(D1);21例STEⅢ/Ⅱ≤1者IRA为RCA、LCX分别为9例、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3例STEⅢ/Ⅱ>1 AIMI患者,ECG伴V1~V6导联ST段压低(STDV14)36例,不伴STDV1-6为10例,两组表现为除IRA病变外,合并前降支(LAD)病变分别为18例(50%)和1例(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例STEⅢ/Ⅱ≤1 AIMI者,ECG伴STDV1-6为5例,不伴STDV1-6为3例,伴STDV1-3压低同时STEV4-6为4例,3组合并LAD病变分别为4例(80%)、0例(0)和2例(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合并右室梗死者IRA为RCA者29例(96.67%),且多为RCA开口或近段病变(65.52%),合并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或Ⅲ°AVB)共7例(63.64%).结论:AIMI患者ECG下壁导联STEⅢ/Ⅱ的比值有助于鉴别IRA为LCX或RCA;合并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LAD病变有关;表现为下壁合并右室梗死者多为RCA近段病变,梗死面积更大,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供血的心肌节段的功能状态,探讨对其病变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103例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且存在前降支(LAD)狭窄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分为50%≤狭窄<75%组(A组)53例;狭窄≥75%组(B组)50例.选取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68例为对照组(N组).均行RT-3DE检查,获取17节段容积-时间曲线,记录LAD支配的心肌节段的平均运动幅度(EA)、收缩期心室运动峰值时间(TS)、舒张末容积(sEDV)、收缩末容积(sESV),计算节段射血分数(sEF),并对部分参数进行ROC曲线分析及判别分析.结果:(1)B组左室前壁和前间隔中间段及心尖段EA值、前壁中间段和前间隔心尖段sEDV及sEF、前壁心尖段sESV及sEF均明显小于A组及N组(P<0.05),A组与N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别(P>0.05).(2)ROC曲线分析显示前壁心尖段、中间段、前间隔心尖段sEF以及前壁和前间隔的中间段、心尖段EA均对冠脉狭窄有较高诊断价值,其中以前间隔心尖段EA和sEF更佳,前壁心尖段EA取值≤5.67时判断LAD狭窄≥75%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最佳,分别达91.27%和91.07%.(3)以前间隔心尖段sEF、EA为自变量建立的判别函数Y=0.461sEF+0.672EA(P<0.001),判别临界值YLAD=0.438,对判断前降支狭窄程度≥75%的敏感性为88.00%,特异性为92.45%,总正确率为90.29%.结论:RT-3DE可准确、定量评价节段心肌运动幅度和收缩功能,推测相应供血冠脉的病变程度,选择适宜参数建立的判别函数可能成为预测冠脉介入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