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升社会生态文明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源 《青海环境》2007,17(4):178-18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如何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就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路径选择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孔炯 《绿叶》2012,(12):83-86
“美丽张家港”,一个让人怦然心动的画卷; “绿色新崛起”,一个生机盎然的科学理念; “生态新家园”,一个令人向往的诗意栖居。 从全国首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到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市”,再到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从全国首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诞生,到成功搭建生态文明基本框架,再到首届江苏省“生态文明号”评选活动中荣获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特别贡献奖”……。近年来,张家港始终秉承“环境就是财富、生态就是民生”理念,把绿色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互促共进的科学发展之路,铺开了一幅“美丽张家港”生态文明的新图卷。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及时反映公众的环境意愿,有助于政府掌握完整的环境信息,避免决策的局限性、盲目性和短期性。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  相似文献   

4.
《绿叶》2014,(4):33-43
正2013年环保部宣传教育司启动了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生态文明的总体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呈现出"高认同、低认知、践行度不够"的特点。依据这一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通过转变宣传教育模式而推动公众参与等方式,来全面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郝未宁 《绿叶》2013,(4):107-113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一致行动。因此,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动员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十分紧要的任务。而作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天津市则更需加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一、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与意义生态文明反映了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体现了先进的世  相似文献   

6.
<正>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被生态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美国生态文明领军人物小约翰柯布将"生态文明"归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正是出于对西方现代社会"工业革命"的反思。众所周知,工业文明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推入了灾难性阶段,现代工业革命正在把人类带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不归路。"超越现代工业文明,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协调发展的和谐性的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所要建立的新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人类对如何实现与自然界之间的协调与稳定做出的新结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是生态文明的三个核心维度。  相似文献   

8.
卢风 《绿叶》2013,(6):82-90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提供的生产一生活方式可以概言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考虑到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特质,这一方式必然不可持续。而实现可持续的生产一生活方式,则需纠正颠倒的经济与文化关系,构建以生态哲学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似乎已逐渐成为我国政治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但学术界对何谓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若何等重大问题存在很深刻的分歧,甚至仍有很多学者否认建设生态文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文将先用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9.
田松 《绿叶》2014,(2):32-36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走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强人类中心主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尊重自然的权利,承认大自然的主体价值,在不违背大自然自身生态循环的前提下从自然中获取某些资源。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意识形态重新建构,认识到良好的生态本身就是巨大的财富,对"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重新理解,使这种新理念成为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基础准则。  相似文献   

10.
通过开展生态体系建设,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经济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体系完善、资源环境整体优良、生态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行的重大部署,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广元市委把"生态立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根本思路,明确提出了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是今后环保工作主要任务。生态示范创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措施。如何以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对全力推进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2.
卢风 《环境教育》2008,(3):29-31
培养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良知的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若不能落实到每个公民的行动,就只是一句空话。这就需要通过环境宣传教育来建立公民生态意识和生态良知,了解人与环境的互动,培养对环境的尊重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广度、深度和历史进程。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强,全球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人类开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  相似文献   

14.
王新程 《绿叶》2014,(4):63-72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党中央的宏伟目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从改变生态环境到实现生态文明,必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推进建设、规范行为、落实目标、惩罚问责,使制度成为保障生态文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环境教育》2012,(11):36-37
在余进的带领下,厦门市环境宣教中心先后取得全国"十五"期间环境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余进现任厦门市环境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多年来,他带领宣教中心团队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形式方法,开展了全方位的全民环境宣传教育活动,以各种形式多样的环保宣教活动引导社会公众更积极、自觉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工作中来。通过余进带领团队多年的不懈努力,使厦门市民逐步树立了生态文明理念,在社会上形成较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相似文献   

16.
滕海键 《绿叶》2013,(3):32-37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凸显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对于环境问题的根源与生态文明的主旨,环境史能够提供更好的阐释和解读。本文结合自己在环境史领域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认为生态文明建设需推进环境教育,特别是环境史教育,以提升全体公民的环境意识,同时普及生态学理论,提高广大民众与政府的生态学素养,在发展理念上应摈弃传统的一维发展观,倡导多维发展观,在环境治理上需要注意解决环境不公正问题,政策上以国家干预为主而不能完全依靠市场。  相似文献   

17.
"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绝不把降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条件,绝不把园区变成新的污染集中区,绝不在接受产业转移时接受污染转移。"建设生态文明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江苏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的"八大工程"之一。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绿色阜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宜居环境,已成为阜宁县委、县政府"十二五"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步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源自于三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思想,以及相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由此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方略、路径保障以及方法、目标和制度。本文从总体上探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与制度创新问题,重点剖析了"两山论"与环境经济规律、"生态环境民生福祉""全民行动"与环境社会规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与生态系统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实践脉络,梳理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思想和实践进程,进一步明确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总布局的关系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金鉴明 《绿色视野》2008,(12):16-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是一种独立崭新的现代文明形态,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党在理论思想领域的重大转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大贡献。生态文明包括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三个重要特性,从理念方面说,包括生态文明的自然观、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环境法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价值取向要求法律理念的更新、法律价值的变革以及权利与义务关系的重构;构建生态文明应着力完善生态立法,健全环保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司法环节上的生态保护,完善生态执法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