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六序分量法分析同杆双回线故障中的非跨线故障,并依照故障时故障点的电气量特征列出方程,进行非跨线故障测距。将同杆双回线故障后的电气量转化为同序正序和反序正序分量,根据单回线各种故障类型的边界条件得到各六序网图的连接关系,利用同序正序和反序正序电流在故障点的特殊关系构成测距方程,从而进行精确故障测距。该测距方法使得同杆双回线的故障测距精度不受故障点过渡电阻、回线故障类型的影响。EMTP仿真显示,该测距方法精度高,计算方便,在过渡电阻较大时仍能满足测距精度要求,且不受系统运行方式变化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
同杆双回线反序电流特点及其在T形线路测距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同杆双回线的反序电流特性进行了研究,推导出双回线中存在其他支路时反序电流的计算公式及特点。该计算公式可以应用到带有同杆双回线的T形线路的故障支路判断和故障测距,利用反序正序电流计算反序正序电压,并且利用反序正序电压在故障点相等的等量关系进行故障测距。大量的EMTP仿真结果表明,所给出的支路电流与同杆双回线反序正序电流之间的关系是正确的,并且在带有同杆双回线的T形线路故障测距中显示出较大的优势。该测距方法的精度不受故障支路、故障类型、系统运行方式、故障点过渡电阻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同杆4回线在节省线路占地的同时,带来了测距和继电保护等方面的困难。文中针对同杆4回线难以解决的线间耦合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使用矩阵变换将耦合的线路进行解耦,形成相互独立的12序分量。详细研究了这12序分量的特点,并给出了线路发生故障时的各序分量图。12序分量法不仅可以成为同杆4回线故障计算的基本方法,还为同杆4回线的测距和保护打下了理论基础。EMTP仿真结果表明了12序分量法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T型线路中出现同杆双回线的线路结构,提出了判定故障分支的新方法。该方法以六序分量法为基础,当某支路发生故障时,首先求取各支路保护安装处的突变电气量,然后通过正序网络图,计算2个必要的参数用于判别故障支路,区分非同杆双回线故障、同杆双回线的跨线故障,以及同杆双回线的单回线故障。该方法的特点是考虑了同杆双回线的跨线故障,能够确定同杆双回线中的单回线的故障回路以及跨线故障,并且物理意义明确。序电流可以用来区分同杆双回线的同名相跨线故障。同时,进行了大量的EMTP仿真,结果表明支路判断的准确度不受系统运行方式、故障点过渡电阻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也能很好地适用于不对称同杆双回线路。  相似文献   

5.
比较分析了各种主要的测距算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同杆并架双回线的故障测距新算法。算法采用分布参数线路模型,利用了双端数据和六序分量法,并考虑了对不准确线路参数识别的问题。EMTP仿真表明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测距精度较高,不受故障过渡阻抗、负荷电流和系统运行方式的影响,不需要双端数据同步,对不准确的线路参数具有较好的自适应能力。该算法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分别针对同杆4回线的多种单回线故障和跨线故障,将4回线上的12相电压和电流采用分步的矩阵变换消除线间互感和相间互感,得到12序互相独立的序分量。在分析各序电压、电流特点的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序网络,并利用短路故障时的边界条件以及各序网络计算出故障点以及各支路上的各序电压和电流分量,再通过矩阵变换得到短路故障时流过各支路的各相电流及各节点电压。通过比较计算值与ATP仿真值验证了这种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对4回线所有单回线故障进行了推导与分析,分析表明,当故障发生在某一回线上时,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不对称短路故障, E,F,G,H这4序分量之间存在恒定的幅值与相位关系,而当故障发生在不同回线上时,各序分量之间则有不同的幅值与相位关系。利用这个特点提出了一种 4回线发生单线故障时的故障线路识别方法。对4回线的各种单回线故障进行了大量的EMTP仿真,仿真模型包括理想对称的4回线路和实际运行的不完全对称4回线路,结果都验证了所述故障选线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矩阵相似变换对传统相分量法进行改进,将端口网络理论与改进的相分量系统模型相结合,得出故障端口相网络方程,并且根据端口阻抗的物理意义,推导出故障端口阻抗矩阵元素与端口节点阻抗的关系式。考虑故障的一般形式,给出了同杆双回线短路故障与断相故障统一的故障边界条件方程,将其与故障端口相网络方程联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求解同杆双回线各种简单故障的新算法。该算法的优点在于:①将同杆双回线单回线短路故障、跨线短路故障和断相故障统一计算,可适用于具有不对称故障阻抗的任意同杆双回线故障计算;②对电力系统参数是否平衡无限制;③对同杆双回线两侧是否存在公共母线无特殊要求;④计算量较传统相分量法明显减小,简单实用,便于计算机编程实现。对比该算法计算结果与EMTPE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9.
六相输电是多相输电技术中最接近实用化的一种。针对其多达120种的故障,运用同正、负、零序和反正、负、零序的六序分量法分析六相系统故障,变换得到的各序分量物理含义清晰。六相系统中的同序量、反序量分别对应于双回线中的反序量、同序量,依据故障边界条件构成的复合序网得到了六相系统的序分量特征以及与六相系统兼容运行的三相系统序分量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判别六相输电系统故障类型的方法,可用作六相输电线路的选相元件动作判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同杆双回线的特点,引入六序故障分量,从理论上对同杆双回线的25类120种故障条件下六序故障分量的幅值和相位关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在不同故障下六序故障分量的特征,为进一步研制新型同杆双回线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刘晓军  吴中如 《西北水电》2003,(1):42-43,63
通过对数字流域和组件技术的介绍,对组件技术开发数字流域进行分析,得出了应用组件技术开发数字流域是很合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组件技术概念的软件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基于组件工程的软件工程(CBSE)所面临的技术挑战,提出如何从组件本身属性确定一个它所构成的系统属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构件的水利领域软件标准化基础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艾萍  倪伟新 《水利学报》2003,34(12):0104-0108
以软件构件技术为基础构造水利领域应用软件标准化体系,需要解决标准体系、构件描述及其在组装中的语义匹配等基本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根据软件复用的基本原理,利用领域业务逻辑可在保证其相对完整性的基础上划分为粒度较小的子业务逻辑的特点,提出领域应用框架体系技术、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的构件描述技术及基于逻辑判定的简化语义判定技术。在此基础上,结合水利领域应用需要在地理空间和不同业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这一技术特征,构造由构件、框架、主框架、总体框架以及构件描述方法组成的水利领域软件构件体系框架,并与现有的水利领域技术术语标准和规范相融合,形成水利领域软件标准化体系,为在不同抽象层次制定水利领域软件技术标准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现有坝体变形一维多测点分布混合模型在分解相应的温度和时效分量上存在不足, 然而运用理论计算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确定温度分量, 从而分解出时效分量。实例计算结果表明上述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面板堆石坝施工期沉降二维时空分析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考虑堆石体沉降的影响因素,推导了填筑分量和时效分量的数学表达式,给出了面板堆石坝施工期沉降二维时空分析模型的一般表达式,并利用沉降实测资料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土石材料的非线性、应力路径以及流变等对土石坝变形的影响,提出新的土石坝变形数学模型及迭代建模方法,算例分析表明新模型提高了拟合精度,研究工作使土石坝变形数学模型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一种用于超高压和特高压输电线路上的分相方向元件。通过比较故障分量补偿电压和故障前电压的相位,从而判断是否正方向故障。该分相方向元件具有极强的方向性,能反应系统全相、非全相和振荡状态下的各种对称和不对称故障,具有很高的承受过渡电阻的能力。通过各种情况下大量仿真试验证明了此原理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雅鲁藏布江流域天然径流特征及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艳  袁鹏  颜志衡 《红水河》2010,29(1):65-69
选取雅鲁藏布江流域1956-2008年各干支流10个代表站的年径流实测资料,分析年径流的变化特征及其内部相依性,并进行趋势分析和周期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径流的年际变化较小,径流受季节影响较大。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流域干支流年径流序列的前后相依性较弱,但同步性较好;1956-2008年53年内年径流呈现阶段性变化趋势;流域年径流序列存在11年和4年左右的周期。  相似文献   

19.
基于挤压边墙多测点变形监测资料,通过引入监测点的空间坐标标量,结合场理论建立了挤压边墙变形时空分布模型。结合建设中的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挤压边墙的实测变形资料,验证了本文建立的挤压边墙变形时空分布模型。结果表明,该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挤压边墙的监测区域上部仍处于发展状态,尚不适合面板混凝土的施工。  相似文献   

20.
浅析钢筋混凝土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春  林家民 《江西水利科技》2006,32(1):41-43,62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后浇带是目前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指出后浇带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相应处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