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在电镜下观察了正常人腹壁神经小分支的神经束膜细胞的超微结构,并在神经内膜间质中发现了纤维性长间距体(FLS)。 1.2~5层神经束膜细胞紧密地包绕着神经束。束膜细胞呈扁平样排列,胞质内有丰富的微丝和吞饮小泡,基膜明显而连续。紧贴其外的和神经内膜中的成纤维细胞均无基膜。两相贴的束膜细胞之间可见缝管连接和丰富的桥粒,也可见胶原纤维。神经内膜间质中胶原原纤维细,有FLS体存在;而束膜外侧的胶原原纤维较粗,未见FLS体。 2.多数FLS体与无髓神经纤维的Schwann细胞基膜相连,个别处周围为一般胶原原纤维,未见基膜;有髓神经纤维的Schwann细胞处未见FLS体。纵切面上,多数FLS体呈纺锤状,大小不等,其长轴与相邻胶原原纤维的长轴平行,有时可见两者相互延续移行。偶见FLS体呈桥样架于两Schwann细胞之间,FLS体的暗带与两侧Schwann细胞的基膜相延续。还见2~3个FLS体并为一体,但横纹错开。FLS体的斜断面近似长方形,也呈横纹样结构,与纵断面没有很大区别。FLS体的横纹周期长约133nm,暗带约53nm,主要由电子较密的颗粒状物构成;明带约80nm,由方向大致相同的微丝网构成;横纹周期中无细横纹存在。本文并对神经束膜细胞可能的作用、FLS体与基膜的关系、FLS体的横纹周期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内神经束膜瘤(intraneural perineurioma, In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InP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6例InP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5~56岁,平均年龄27.4岁,14例为单发病变(分别位于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腓总神经),2例为多发病变(分别位于双侧臂丛神经及C1-3神经根)。患者术前病程2~360个月,常表现为病变神经对应区域缓慢进展的运动功能障碍,部分有感觉功能异常;影像学提示局部神经增粗呈纺锤形或长梭形,边界尚清,肌电图提示周围神经损伤;光镜下见梭形的神经束膜细胞以轴突-施万细胞复合体为中心形成假洋葱球样结构。电镜下见长而细的神经束膜细胞胞质内富含吞噬囊泡,与其伴随的施万细胞一起围绕轴突呈同心圆状排列。免疫表型:神经束膜细胞EMA、Glut-1、Claudin-1阳性,中心的轴突-施万细胞复合体NF、S-100及SOX10阳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 InP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神经束膜的良性肿瘤,易与肥大性周围神经病、腓骨肌萎缩症、混杂性神经鞘膜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电镜下观察了41例罹患神经疾病病人腓浅神经足背支活检标本(遗传性疾病12例、免疫球蛋白紊乱血症8例、感染性8例、血管疾患性3例、其他3例、不明原因7例)。发现10例(24%)的神经束膜中有小管道存在。另观察了9例正常人的标本,发现4例(44%)有小管。神经束膜小管的出现率占总例数的28%。神经束膜小管系统(perineurial canalicularsystem)按构成管壁的神经束膜细胞层数及腔的形状,可分为2级:(1)由1~2层神经束膜细胞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神经束膜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4例胃肠道神经束膜瘤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结果 1例位于胃体大弯,1例位于结肠,2例位于直肠;瘤体直径0.3~1 cm,其特征是黏膜固有层内见温和的梭形细胞增生,表达神经束膜标志物,梭形细胞呈层状、束状排列,或围绕腺体漩涡状分布,周围扩张的隐窝常伴锯齿状结构。免疫表型:温和的梭形细胞不同程度表达EMA和CD34。随访4例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胃肠道神经束膜瘤是一种良性的外周神经鞘膜肿瘤,可能被误诊为其他更常见的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化标记EMA和CD34阳性有助于鉴别诊断,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人胚胎海马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Ⅴ.室管膜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HE和Niss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对60例6周至足月的人胚胎海马室管膜上皮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胚胎发育过程中室管膜发生了剧烈变化。最早室管层神经上皮细胞为假复层柱状,随着未分化细胞向外迁徙,海马室管膜层神经上皮细胞迅速增殖,形成复层上皮。当室管膜层细胞停止迁徙时,室管膜开始向假复层柱状及单层柱状上皮转变。电镜观察,胚胎早期神经上皮细胞由未分化细胞构成;其特点是,细胞质内各种特化细胞器匮乏,但糖原丰富。15周左右未分化细胞开始向长突细胞及室管膜细胞分化。长突细胞电子密度高,底部有细长突起,表面有微绒毛,胞质内微丝丰富;而室管膜细胞电子密度低,底部无突起,但表面有丰富的纤毛。对长突细胞及免疫组化染色的GFAP阳性细胞进行形态和发育特征的比较,提示两者属同一类细胞。扫描电镜下,15周前室管膜表面微绒毛较多,以后纤毛逐步发育,大量密集纤毛布满于室管膜表面。此外,还能见到一类接触脑脊液神经元,这类神经元可为多极或双极,并有突起伸入室管膜上皮内。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神经纤维及髓鞘染色方法,对新生儿气管的神经支配进行了系统观察。神经进入气管后壁后,在外膜内形成神经束并分支交织成纵行的神经丛。在神经束附近或其间布有大小不等的神经节。神经分支伸入气管各层,在软骨膜内、肌内、血管和腺泡周围、以及粘膜内,分别形成一,二、三级神经丛。神经细胞为副交感神经元,主要布于气管后壁;少数散在的孤立神经细胞见于肌内及腺泡周围,但在气管前壁内未见有神经细胞存在。支配肌组织、腺泡和血管,以细的无髓神经纤维占优势,兼有部分薄的有髓神经纤维,它们彼此广泛联系。在气管后壁平滑肌和粘膜肌内的肌束间和肌束表面,有树枝样的神经末梢,其终端呈扣结状和箭头状的膨大,属于感觉性游离神经末梢;粘膜上皮细胞之间感觉性游离末梢终端亦膨大呈扣结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软组织网状神经束膜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网状神经束膜瘤进行光镜、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结果 肿瘤位于左尺骨远端软组织。长而纤细的肿瘤细胞突起网状、格子样、吻合状生长,排列于黏液水肿性、纤维性和胶原化的背景中,细胞纺锤状,胞质弱嗜酸性,核星形,无核分裂象。免疫表型:肿瘤细胞EMA和Vim阳性。电镜:肿瘤细胞可见长形的纤细的胞质突起,突起上有较多的吞饮小泡。结论网状神经束膜瘤是软组织神经束膜瘤的富有特征性的亚型,预后良好,诊断主要依靠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的综合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垂体多肽激素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和在细胞外正常转运途径的结构基础。方法对大鼠神经垂体进行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神经垂体主要由无髓神经纤维、垂体细胞及富含毛细血管的结缔组织组成。毛细血管内皮为有孔型(50nm),外有基膜与血管周隙分隔。完整的大型膜包分泌颗粒(100~300nm)不仅大量存在于无髓神经纤维内,而且也见于血管周隙内。垂体囊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和上皮下结缔组织构成,囊上皮细胞间存在许多不规则的囊上皮孔(2~5μm),上皮孔附近经常可见分泌颗粒。结论这些结构特征提示,神经垂体多肽激素或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存在一种连同颗粒被膜的整体释放;释放入血管周隙内的多肽激素或分泌颗粒,更易经组织间隙、囊上皮孔进入脑脊液发挥旁分泌作用,而非直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相似文献   

9.
人胎视网膜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在光镜下观察62例人胎及2例新生儿的视网膜。8~9周色素上皮从假复层柱状演变成单层立方状,厚度变薄。原始神经上皮首先分化为外神经母细胞层和内神经母细胞层。这两层间为Chievitz层,在10~11周时消失。节细胞从10~11周开始,从内神经母细胞层往内迁移。12~13周时,可分辨节细胞层、内网层及神经纤维层。11~14周视锥细胞的前身出现,并排列在外神经母细胞层的最外一行。视杆细胞、外网层和内核层则于15~20周时形成。视网膜的分化,周边部分迟于中央部分。  相似文献   

10.
胆碱能神经在正常人胃壁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临床病理状态下胃溃疡神经分布提供参照,更好地为溃疡病的防治提供形态学依据,本文采用Karnovsky-Roots法,观察了4例正常人胃壁胆碱能神经纤维分布特点。结果:胃壁各层均有乙酰胆碱酯酶(AChE)阳性纤维,但上皮和固有层上部未见AChE阳性纤维;AChE阳性纤维有4种形态:终末纤维、终末前纤维、神经束、神经干,胃壁各层细小动脉壁也存在神经末梢分布,在含非特异胆碱酸酶反应中,可见胃粘膜上皮下固有膜内,存在分支的神经末梢交互联成网状,可能是传入性质,对其功能意义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正常绒毛膜和滋养细胞肿瘤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正常绒毛膜、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正常绒毛膜组织中,二种蛋白有广泛表达,如绒毛上皮基膜、毛细血管内皮基膜、绒毛间质、滋养细胞柱和蜕膜。在葡萄胎,层粘连蛋白分布于绒毛上皮基膜和蜕膜组织,在基膜中表达强度有所不同;纤维粘连蛋白分布于绒毛和蜕膜内,呈弱阳性表达。在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细胞质中均呈强阳性表达,在细胞间质内呈阳性或弱阳性表达。结论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与孕早期绒毛膜和蜕膜的形成及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生、侵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王强  高英茂 《解剖学杂志》2000,23(4):338-341
目的:探讨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正常绒毛膜和滋养细胞肿瘤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连蛋白在正常绒毛膜、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正常绒毛膜组织中,二种蛋白有广泛表达,如绒毛上皮基膜、毛细血管内皮基膜、绒毛间质、滋养细胞柱和蜕膜。在葡萄胎,层粘连蛋白分布于绒毛上皮基膜和蜕膜组织,在基膜中表达强度有所不同;纤维粘连蛋白分布于绒毛和蜕膜内,呈弱阳性表达,在侵蚀  相似文献   

13.
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乳腺梭形细胞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乳腺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梭形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复习2500例乳腺癌切片,找出以梭形细胞占主要优势(〉80%)的癌5例,其中2例梭形细胞型导管内癌和3例梭形细胞型浸润癌。采用HE、阿辛蓝(AB)/PAS和网织染色,以及用癌胚抗原(CEA)、上皮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CK7、3413E12、AE1/AE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嗜铬蛋白(cg)A、Lue-7、波形蛋白,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alponin、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E-钙黏素、Ki-67、p53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其中4例有随访信息。结果患者平均年龄在68岁。镜下:5例癌细胞形态主要为长梭形的上皮样细胞,3例有少数胞质内空泡状细胞,4例可见散在AB阳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5例均表达AE1/AE3、EMA、CEA、E-钙黏素和突触素,CK7有4例表达,NSE阳性3例,CgA和Lue7阳性2例,ER阳性4例,PR阳性2例,1例表达c-erbB-2,1例有灶状波形蛋白阳性。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2例梭形细胞型导管内癌和1例梭形细胞型浸润性癌是梭形细胞型的神经内分泌癌,另外2例梭形细胞型浸润性癌是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化生性癌。随访3例存活(24~58个月),1例27个月内死亡。结论上皮样梭形细胞和细胞内黏液的出现是乳腺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癌的一个形态学特点。梭形细胞神经内分泌型导管内癌需要和普通导管增生及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梭形细胞型的神经内分泌癌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梭形细胞浸润性癌需要与梭形细胞肌上皮肿瘤、恶性黑色素瘤及某些软组织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在高原地区藏绵羊与小尾寒羊睾丸的分布及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应用组织化学方法、Image-Pro Plus(IPP)图像分析技术及电子显微镜,观察比较藏绵羊(4只)与小尾寒羊(5只)睾丸组织化学特点及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ColⅣ)和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HSPG)的分布特征。结果与小尾寒羊睾丸相比,藏绵羊生精小管基膜及间质组织内胶原纤维及网状纤维丰富;过碘酸-雪夫(PAS)及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显示,藏绵羊睾丸间质血管及生精小管固有膜阳性反应更为丰富。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olⅣ在藏绵羊及小尾寒羊生精小管上皮均呈阳性表达,LN在藏绵羊Sertoli细胞及管周肌样细胞呈弱阳性表达,而在小尾寒羊Sertoli细胞、Leydig细胞及管周肌样细胞为中等阳性表达;HSPG在藏绵羊及小尾寒羊肌样细胞均呈强阳性表达,而在Sertoli细胞及Leydig细胞均为弱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结果显示,藏绵羊睾丸组织中ColⅣ和LN的分布显著低于小尾寒羊睾丸组织(P0.01),HSPG检测结果则显著高于小尾寒羊睾丸组织(P0.01)。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藏绵羊及小尾寒羊生精小管固有膜可见发育良好的生殖上皮基膜以及1层明显的Ⅰ型胶原纤维,藏绵羊固有膜胶原纤维层丰富且Leydig细胞内脂滴明显。结论高原环境下藏绵羊睾丸固有膜及间质结缔组织较为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精上皮发育;藏绵羊睾丸间质血管壁及生精小管固有膜AB-PAS阳性反应增强与Leydig细胞分泌功能相关,小尾寒羊睾丸组织LN表达显著增加及HSPG显著降低与生精上皮发育程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申新华  王保芝 《解剖科学进展》2005,11(3):231-233,236
目的探讨神经垂体分泌物直接释放入脑脊液途径的结构基础。方法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大鼠神经垂体。结果神经垂体无髓神经纤维终止于毛细血管或垂体细胞周围,垂体细胞突起与神经纤维膨体及终末之间形成细胞间池。有孔型毛细血管内皮外有基膜与血管周隙分隔,血管周隙内可见到完整的膜包分泌颗粒(100~300 nm)。神经垂体表面的囊上皮孔(2~5μm)附近经常可见分泌颗粒。结论细胞间池-血管周隙-囊上皮孔,构成了神经垂体分泌物释放入脑脊液主渠道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采用神经纤维的镀银染色及髓鞘染色等方法,对新生儿肺内神经支配进行了较系统的观察。肺内神经可分为支气管周围神经和肺血管周围神经。支气管神经以软骨片为界而形成支气管外膜神经丛及支气管内膜神经丛。在无软骨片的细支气管内仅存在单一的神经丛布于肌层与粘膜层内。支气管神经束及其分支内的粗神经纤维为内脏传入纤维,布于支气管内的上皮细胞间、固有膜、肌束和软骨膜内。粗纤维的终末有不分支的及分支呈树枝状的末端稍膨大的游离神经末梢。细神经纤维主要来自支气管周围的神经节及壁内神经节,其节后纤维布于支气管平滑肌、腺体和血管。支气管和肺血管周围的神经节均系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神经元聚集而成。神经分支进入肺动脉壁后除有细支伸入外膜和中膜交界处外,在中膜和内膜之间仍有神经细丝存在。进入肺静脉壁的神经除布于外膜、中膜外,大部分进入内膜并形成细的终末网。因新生儿肺泡膨胀不全,无法证实肺泡壁是否有神经分布。在支气管的外膜内尚发现一孤立的双极神经元,其突起属粗纤维,迄今尚未见有报导,其性质尚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应用光镜行HE、网状纤维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具有特征性的横纹肌样细胞,伴有不同程度的原始神经外胚叶、上皮和间质分化。肿瘤组织富于网状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示波形蛋白、CD99、上皮细胞膜抗原、细胞角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蛋白、神经微丝蛋白、结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突触素、肌调节蛋白、胎盘碱性磷酸酶和HMB45阴性。结论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偶见于成人,呈异源性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其诊断需与脑内其他多形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8.
观察8只家兔心脏病结区神经终末的亚微结构。该区内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游离神经末,末梢神经束及突触小球(轴-轴突触多联体)。神经末梢彭突与结细胞相贴近形成神经结细胞接点。结细胞膜外有一层基膜,末梢膨突内小泡与轴膜融合,破裂外排,轴膜不完整,轴外有一层深色颗粒带,可能则由小泡外排的递质所成,对心壁内感觉神经及突触小球可能参予构成心脏自律系统外周神经调节环路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19.
垂体细胞(Pituicytes)是神经垂体内一种特殊分化的神经胶质。多分布在神经叶、漏斗柄及正中隆起。它与丘脑下部-垂体束的神经分泌纤维有密切关系。常见垂体细胞的突起包绕小型神经分泌纤维。有时其胞浆内显示吞噬退化的神经末梢。近来发现,垂体细胞可与神经分泌纤维形成突触。Kiernan认为,垂体细胞可释放激动剂,能促进神经分泌纤维的新生及神经分泌粒的成熟。Hansh报道,垂体细胞可合成和分泌γ-氨基丁酸(GABA)。GABA可与神经分泌纤维膜上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GABA为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可  相似文献   

20.
Fractalkine是CX3C家族的新型趋化因子,具有CX3C基序、跨膜区、黏液样结构域的特殊结构,可在内皮、上皮、神经等细胞中表达,对T细胞、单核细胞有强力的趋化活性,促进白细胞紧密黏附,在免疫、炎性反应以及在保护和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小胶质细胞的生存中起重要作用.CX3CR1是fractalkine特殊受体,介导细胞黏附到fractalk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