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新型小夹板外固定与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创伤一科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0例。行手法复位新型小夹板外固定治疗30例(夹板组),切开复位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30例。术后随访观察,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对患者肩关节的疼痛、功能、肩关节活动范围及解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15个月,平均7.1个月。30例新型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组,优6例(20.0%)、良16例(53.3%)、中7例(23.3%)、差1例(3.4%),优良率73.3%;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组,优4例(13.4%)、良15例(50.0%)、中8例(26.6%)、差3例(10.0%),优良率63.3%;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PHILOS钢板内固定与新型夹板外固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3)。结论:新型夹板外固定疗法在肱骨近端骨折的保守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手法整复竹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竹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夹板固定组35例,采用手法整复、竹夹板外固定治疗;石膏固定组33例,采用采用手法整复、石膏固定。比较2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及整复6周后的肩关节Neer评分。结果:石膏固定组有3例患者因疼痛对治疗结果不满意2,组其余患者均对治疗结果满意,均无明显畸形。夹板固定组Neer评分高于石膏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57,P=0.000);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愈合时间:t=0.575,P=0.567;骨性愈合时间:t=1.901,P=0.062)。结论:手法整复后采用竹夹板外固定能使患者尽早开展肩关节功能锻炼,有利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中医手法整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手术,对照组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式。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Neer评分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优良率治疗组86.67%、对照组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手法整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复位效果好,更利于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端的修复愈合,且适用骨折类型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手术和非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95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Ⅱ、Ⅲ型骨折的治疗效果,其中手术组给予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非手术组给予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采用Neer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Ⅱ型骨折,两组优良率均较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型骨折,手术组优良率优于非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Ⅱ型骨折可首选非手术治疗,Ⅲ型骨折应采用手术治疗,但需综合考虑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及患者期望值等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5.
徐龙礼 《新中医》2016,48(2):120-122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9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外固定治疗,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从疼痛、功能活动、关节活动、肌力和总分对患者的术后肩关节功能进行判断。记录2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治疗费用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87.23%,对照组优良率为68.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中的疼痛、功能活动、关节活动、肌力评分与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治疗费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有效改善骨折患者的肩关节功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固定及康复训练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73例,其中行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固定53例,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20例,术后均进行康复训练。结果 73例全部达到骨性愈合,Neer评分评定疗效,小夹板固定组优良率65%,螺钉固定组优良率91%,2组优良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固定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结合术后康复训练,肩关节功能恢复好,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医保守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结合中药三期辨证和功能锻炼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6例,并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根据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优15例,良33例,中5例,差3例,优良率85.7%。结论:采用中医保守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固定及康复训练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73例,其中行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固定53例,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20例,术后均进行康复训练。结果 73例全部达到骨性愈合,Neer评分评定疗效,小夹板固定组优良率65%,螺钉固定组优良率91%,2组优良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固定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结合术后康复训练,肩关节功能恢复好,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的方法.方法:自2007-2009年,运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的方法治疗Neer分型的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100例.结果:所有病人随访12-36个月,平均26个月,以Neer 评分:优72例,良14例,差3例,优良率86%.结论: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是治疗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成外固定组和内固定组,每组30例.外固定组患者采用富阳张氏手法复位配合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内固定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治疗后分别从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Constant - Murley评分及患者满意度4个方面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①骨折复位情况.内固定组骨折复位情况优于外固定组(Z=-3.850,P=0.000).②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组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内固定组1例未愈合,继发肱骨头坏死.外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比内固定组短(t =0.872,P=0.018).③肩关节功能.2组患者疼痛、日常生活能力、肩关节活动度、肌力及Constant - Murley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91,P=0.081;t=0.982,P=0.166;t=1.542,P=0.098;t =2.146,P=0.541;t=3.466,P=0.167).(④患者满意度.外固定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内固定组(Z=-4.452,P=0.000).结论:采用手法复位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以获得与钢板内固定治疗相当的疗效,而且骨折愈合时间短、患者满意度更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的54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39例,三部分骨折8例,四部分骨折7例。年龄66~92岁,平均(73.2±2.4)岁;男33例,女21例。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获得一期愈合,其中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为(88.13±11.46)分,总优良率为81.5%。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应用于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具有较优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少,容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36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手法复位、复位满意后采用夹板固定。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全麻、取仰卧位、行手术切开复位及内固定。结果:观察组肩关节优良率为88.8%,对照组优良率为61.1%,两组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有效率均为94.4%,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手术切口复位内固定比较,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胧骨外科颈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临床效果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杉树皮夹板固定联合补肾活血汤口服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肾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肾虚血瘀证患者按其意愿分为手法复位外固定组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每组30例。手法复位外固定组采用手法复位杉树皮夹板固定联合补肾活血汤口服治疗,补肾活血汤每日1剂,每次100 m L,每日3次,连续服用3周;切开复位内固定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及末次随访时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30个月,中位数12个月。骨折均愈合。手法复位外固定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8.90±1.63)周,(10.47±1.89)周,t=-3.443,P=0.001]。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疼痛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肌力评分及总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5.40±1.63)分,(16.10±1.79)分,t=-1.584,P=0.119;(17.80±1.63)分,(16.77±3.47)分,t=1.476,P=0.145;(34.37±4.38)分,(35.50±5.85)分,t=-0.849,P=0.399;(17.73±3.27)分,(18.23±3.36)分,t=-0.584,P=0.561;(83.33±6.64)分,(85.70±6.24)分,t=-1.423,P=0.160]。结论:手法复位杉树皮夹板固定联合补肾活血汤口服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肾虚血瘀证,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相当,但骨折愈合比后者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与中药联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01月-2012年01月本院收治的84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临床资料,遵循随机原则,将患儿随机分为Ⅰ、Ⅱ、Ⅲ组,各28例。Ⅰ组单纯采取手法复位治疗,Ⅱ组单纯采取夹板固定治疗,Ⅲ组患儿采取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与中药联合治疗,最后分析三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Ⅲ组优良率为96.43%,明显高于Ⅰ组的82.14%、Ⅱ组的78.57%,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儿肘内翻畸形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与Ⅰ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明显短于Ⅱ组与Ⅰ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与中药联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有利于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及功能锻炼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48%,对照组为80.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疼痛、肿胀、瘀斑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优良率治疗组为91.30%,对照组为78.2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方法:研究65岁及65岁以上患者肱骨近端粉碎骨折50例,均选择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并随访12个月,以了解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及满意度等。结果:50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优27例,良17例,一般4例,差2例。优良率88%。结论:通过此次的观察,我们发现对于大多数老龄肱骨近端骨折,通过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随访肱骨近端骨折大宗临床病例,比较Neer分型各型骨折中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探讨各型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将随访成功的585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照Neer分型分为4类,即一部分骨折患者、二部分骨折患者、三部分骨折患者和四部分骨折患者。然后根据每位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再对各组病人的年龄、性别、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统计研究,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①一部分骨折。25例一部分骨折患者中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者14例(A1组),手法复位闭合穿针固定者7例(A2组),切开复位螺钉固定者4例(A3组)。各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治疗后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96,P=0.654;F=0.103,P=0.903;F=3.653,P=0.103)。②二部分骨折。288例二部分骨折患者中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者129例(B1组),手法复位闭合穿针固定者42例(B2组),切开复位螺钉固定者33例(B3组),切开复位锁定解剖接骨板固定者28例(B4组),切开复位解剖接骨板固定者34例(B5组),切开复位三叶草接骨板固定者22例(B6组)。各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74,P=0.025);各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7.812,P=0.143);治疗后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16,P=0.010)。进一步两两比较,B1组Constant-Murley评分小于B2组、B4组、B6组(P=0.013;P=0.010;P=0.025),B1组与B3组、B5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4;P=0.075);B2组Constant-Murley评分大于B5组(P=0.001),B2组与B3组、B4组、B6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P=0.695;P=0.778);B3组Constant-Murley评分大于B5组(P=0.024),B3组与B4组、B6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7;P=0.260);B4组Constant-Murley评分大于B5组(P=0.001),B4组与B6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9);B5组Constant-Murley评分小于B6组(P=0.002)。③三部分骨折。172例三部分骨折患者中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者49例(C1组),手法复位闭合穿针固定者21例(C2组),切开复位螺钉固定者6例(C3组),切开复位锁定解剖接骨板固定者32例(C4组),切开复位解剖接骨板固定者32例(C5组),切开复位三叶草接骨板固定者25例(C6组),肱骨头置换治疗者7例(C7组)。各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42,P=0.006);各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29,P=0.157);治疗后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20,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C1组Constant-Murley评分小于C2组、C3组、C4组、C5组、C6组、C7组(P=0.012;P=0.001;P=0.021;P=0.032;P=0.017;P=0.000);C2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与C3组、C4组、C5组、C6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P=0.271;P=0.406;P=0.073),C2组小于C7组(P=0.003);C3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与C4组、C5组、C6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6;P=0.061;P=0.103),C3组小于C7组(P=0.037);C4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与C5组、C6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7;P=0.093),C4组小于C7组(P=0.006);C5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与C6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C5组小于C7组(P=0.007);C6组Con-stant-Murley评分小于C7组(P=0.026)。④四部分骨折。100例四部分骨折患者中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者9例(D1组),手法复位闭合穿针固定者7例(D2组),切开复位锁定解剖接骨板固定者21例(D3组),切开复位解剖接骨板固定者24例(D4组),切开复位三叶草接骨板固定者24例(D5组),采用肱骨头置换治疗者15例(D6组)。各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57,P=0.773;F=2.310,P=0.062);治疗后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39,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D1组Constant-Murley评分小于D3组、D4组、D5组、D6组(P=0.000;P=0.001;P=0.001;P=0.000),D1组与D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D2组Constant-Murley评分小于D6组(P=0.006),D2组与D3组、D4组、D5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P=0.399;P=0.406);D3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与D4组、D5组、D6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9;P=0.183;P=0.124);D4组Constant-Murley评分小于D6组(P=0.006),D4组与D5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5);D5组Constant-Murley评分小于D6组(P=0.006)。结论: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受伤情况、骨折类型、医生的手术水平、患者的期望值等进行综合考虑。建议一部分骨折以手法复位闭合穿针固定治疗为主;二部分骨折以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为主;对于三部分骨折和四部分骨折的老年患者,建议行肱骨头置换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经皮穿克氏针配合夹板固定与单纯夹板固定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9例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穿针治疗组22例,小夹板固定组27例,分别予经皮穿克氏针配合夹板固定与单纯夹板固定治疗,并行6-15月随访,分析患者复位术后骨折对位对线情况、住院时间、出院后肩关节功能情况。结果:穿针治疗组骨折对位对线情况优良率为95.4%,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9%;小夹板固定组骨折对位对线情况优良率为65.5%,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3.2%;穿针治疗组均优于小夹板固定组(P0.01);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克氏针配合夹板固定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肩关节弹力防脱固定带结合小夹板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超肩小夹板固定结合三角巾悬吊;治疗组采用手法复位超肩小夹板结合肩关节弹力防脱固定带固定。观察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定期X线检查,观察并记录两组骨折愈合时间,临床随访12周;采用肩关节疾患治疗成绩判定标准(JOA)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为(6.42±1.05)周,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为(6.79±1.25)周,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后,两组疗效、肩关节功能评分、X线评价及关节稳定性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肩关节弹力防脱固定带结合小夹板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小夹板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ProximalHmeralPlate,LPHP)治疗闭合性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2种固定方法治疗胧骨外科颈骨折的优缺点,为临床闭合性肱骨外科颈骨折治疗方法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调查36例闭合性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组17例,有限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组19例,分析比较两者的治疗效果及优缺点。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14个月,平均13个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组肱骨折平均愈合时间(meanhealing-time,MHT)10.5weeks(7-14weeks),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meanhealingtime,MHT)10.5weeks (7-15weeks),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组与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和有限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都是治疗Neern型闭合性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有效手段,治疗后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疗效优良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