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关节型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假体感染的中长期转归。方法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关节外科的假体关节感染资料库中选取从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治疗全膝关节假体术后感染患者28例。入选患者男性11例,女性17例;年龄56~87岁,平均(73±7)岁。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假体+间隔物植入。术中采用骨水泥制模,植入带抗生素骨水泥关节型间隔物。术后可早期部分负重,关节屈伸活动,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6周,感染控制后再植入高限制性假体。根据Delphi标准判别感染是否控制。结果对本组患者随访8(4~12)年。28例中有20例在植入间隔物后接受假体再植入术,随访感染控制率为85%(17/20)。另有8例植入关节型间隔物后未再植入假体,其中2例最终行关节融合术,3例行膝上截肢,另3例感染控制未再植入假体。结合再植入假体和保留间隔物的总体感染控制率(除外截肢)为78.6%(22/28)。间隔期间隔物并发症包括1例间隔物脱位、2例间隔物断裂和1例间隔物从骨端脱出。结论采用关节型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结合二期翻修治疗TKA后假体周围感染可以取得较高的成功率;但有相当一部分病例在植入间隔物后未再植入假体,在报道总体治疗成功率的时需要考虑这部分病例,并对其最终转归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行翻修手术的具体原因,并与以往文献报道的结果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9-06完成的93例全髋关节翻修术,翻修术前均为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将患者分为早期组(假体使用时间5年)和晚期组(假体使用时间≥5年),统计行翻修手术的原因,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45例(48.4%)全髋关节翻修原因为假体无菌性松动,19例(20.4%)为假体周围感染,15例(16.1%)为假体周围骨折,8例(8.6%)为聚乙烯内衬磨损,4例(4.3%)为髋关节反复脱位,髋关节疼痛、骨水泥游离体各1例。93例假体使用时间为(7.72±6.39)年,早期组38例,假体使用时间为(1.50±1.50)年;晚期组55例,假体使用时间为(12.02±5.09)年。早期组中13例假体周围感染,10例假体无菌性松动,9例假体周围骨折,4例髋关节反复脱位,1例聚乙烯内衬磨损,1例骨水泥游离。晚期组中35例假体无菌性松动,7例聚乙烯内衬磨损,6例假体周围感染,6例假体周围骨折,1例髋关节疼痛。结论假体无菌性松动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翻修原因,随后依次为假体周围感染、假体周围骨折、聚乙烯内衬磨损、髋关节脱位等,这与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一致。  相似文献   

3.
假体周围感染(PJI)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灾难性的并发症,目前二期翻修手术对于髋关节PJI仍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的抗生素骨水泥关节型占位器的植入是二期翻修间隔期控制感染复发的关键,但既往研究中患者于间隔期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骨水泥型假体是较为新颖的二期翻修占位器设计,以PROSTALAC系统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翻修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作用.方法 对25例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均采用一期取出假体,彻底清创、冲洗后放置占位器.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2周后下地不负重活动,1个月后部分负重锻炼.结果 25例(26髋)中 1例(1髋)术后2个月因内科疾患死亡;1例出现髋关节占位器脱位,经再手术复位;2例髋关节占位器断裂;24例(25髋)术后感染完全控制,并在术后3~12个月后来院行二期髋假体再置入术.结论 髋置换感染后经彻底清创置入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可以提高感染的治愈率,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和下肢的长度,并可早日离床锻炼,便于二期假体再置入.  相似文献   

5.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假体选择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假体选择. 方法 1995年1月~2002年6月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33例(33髋),其中男7髋,女26髋.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22例,感染后松动8例(其中2例合并窦道形成);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3例,不伴有假体中心性脱位.对无菌性松动和股骨头磨损患者采用骨水泥固定型假体13例,生物固定型假体12例,股骨侧翻修假体均选择骨水泥固定型广泛涂层假体,8例感染患者均行一期骨水泥固定型全髋置换. 结果随访6个月~7年6个月,平均3年11个月.2例出现X线透亮带,但无临床不稳;4例遗留持续性疼痛,无假体脱位、断裂.本组Harris评分由术前的24~47分(平均38.6分),上升为术后的68~88分(平均82.4分),满意率87.9%. 结论无菌性松动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髋臼侧翻修假体可选择骨水泥型假体、也可选择生物型假体,股骨侧翻修假体均选择骨水泥固定型广泛涂层假体,感染后的翻修选择骨水泥假体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一种通过用原股骨头假体制备万古霉素骨水泥占位器的方法,总结其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前,对感染的治疗和关节功能保留的经验,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2年7月因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在本中心接受分期翻修治疗的患者中,有11例11髋在一期感染病灶清除后,植入用原股骨头假体制备的抗生素骨水泥临时占位器,待感染治愈后接受了二期翻修。观察使用这种占位器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有效性以及并发症,观察患者一期和二期翻修术后的功能情况。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末次随访距二期翻修平均(12.6±2.5)个月。病灶清除术后患髋均能伸直0°,屈髋平均(89.1±6.3)°,外展平均(31.8±5.1)°。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0.5±9.9)分升至(79.3±4.5)分,二期翻修后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达(91.7±2.6)分。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无感染复发征象。1例患者一期翻修术后3周时出现髋关节占位器脱位,经两次手法复位均失败。1例患者发生占位器柄断裂。结论保留原股骨头假体制备的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一期翻修术中,表现出操作简单、感染控制满意、保留关节功能好的特点,需要注意占位器柄断裂、占位器脱位且难以复位的风险,通过改进方法后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这些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抗生素骨水泥间置器二期翻修治疗人工髋关节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置器二期翻修治疗人工髋关节感染的疗效.方法 对14例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行二期翻修手术,所有患者一期手术取出假体并彻底清创,使用去甲万古霉素1 g与骨水泥20 g的抗生素骨水泥临时间置器,平均间隔(3.6±1.2)个月后二期置换.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行Harris评分.结果 一期处理后所有伤口均愈合,14例均获随访,时间7~29(16±5.9)个月.术后无感染复发,随访期间无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异位骨化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72~91(81±6.8)分,较术前22~51(39±8.1)分平均提高(42±1.7)分.优2例,良10例,可2例,无差病例.结论 彻底清创,采用抗生素骨水泥间置器为局部提供高浓度抗生素的二期翻修术是控制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术中自制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控制率及其并发症。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6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骨关节科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行占位器植入患者265例(266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43例(144髋),女122例(122髋)。占位器均利用自行设计的压模器术中制作,全部占位器均加入万古霉素,同时根据细菌药敏结果加入另外一种抗生素。记录是否行大粗隆延长截骨术(ETO)取出感染假体、占位器并发症(断裂和脱位)的发生率、Harris评分和感染的控制率。结果:占位器植入时患者的平均年龄(57.4±14.2)岁。39例(14.7%)行ETO取出感染假体。38例(14.3%)出现了占位器的并发症,其中28例(10.5%)出现了占位器断裂,10例(3.8%)出现了占位器脱位。平均随访时间(83.4±14.6)个月。Harris评分从术前的47.56±14.23上升到末次随访的86.43±12.84(P0.05)。256例(96.6%)植入占位器术后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Ⅱ期翻修术后到末次随访,4例患者再次出现感染,并再次行Ⅱ期翻修,感染得到控制。感染总的控制率为95.1%(252/265)。结论:术中自制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控制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具有显著效果,占位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占位器结合钢丝、钛缆、捆绑带、异体骨板及螺钉不影响感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行二期翻修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中期的随访,并进行疗效评估。方法自2004年1月~2007年12月,本组采用二期翻修术治疗人工髋关节术后感染22例(22髋)。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感染假体,置入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二期手术植入骨水泥型或非骨水泥型假体。以感染复发率、疼痛评分(VAS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评估术后疗效。结果平均随访周期为(6.6±1.8)年(5~8年),22例患者均未发现感染复发、假体松动和脱位等。治疗前VAS评分平均为7.2分(5—9.1分),一期手术后VAS评分平均为3.8分(1.2~5.3分),最后一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为1.2分(0—3.2分)。治疗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6.4分(20~49分),一期手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56.3分(40~66分),最后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为84.2分(72—93分)。结论使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二期翻修术中期随访控制感染效果显著,为全髋置换术后感染提供了有效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含抗生素关节型骨水泥间隔器二期翻修治疗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13年1月采用含抗生素关节型骨水泥间隔器行二期翻修的27例PJI患者临床资料。男12例,女15例。年龄25~81岁,平均62.7岁。均为单侧关节置换,髋关节19例,膝关节8例。初次置换至确诊感染时间为3~252个月,平均25个月。使用间隔器联合全身抗生素治疗,至感染控制后行二期翻修手术,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及间隔器有效性和相关并发症。结果 1例患者一期术后2 d因大面积心肌梗死死亡。19例患者一期术后感染控制,顺利行二期翻修手术;其中3例发生髋关节间隔器断裂后卧床,卧床期间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并保守治愈。7例患者一期术后感染复发,再次手术取出间隔器后旷置并更换敏感抗生素,其中3例感染未能控制,放弃治疗,余4例感染控制后行翻修手术。23例行二期翻修手术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2.3年。翻修术后1年髋关节患者Harris评分及膝关节患者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均显著优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致病菌含革兰阴性菌或真菌患者,7例一期术后感染复发;12例致病菌仅为革兰阳性菌患者均无感染复发。3例最终治疗失败放弃治疗者,1例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混合感染,2例为真菌感染。结论在PJI二期翻修术中使用含抗生素关节型骨水泥间隔器可获良好临床疗效。但需注意髋关节间隔器可能发生断裂并增加翻修手术风险;若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或真菌,间隔器可能增加感染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应用定制抗生素骨水泥临时假体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手术疗效。方法16例取出人工髋关节假体彻底清创后,放置形状及大小与髋臼及股骨髓腔大小相匹配的抗生素骨水泥临时假体,术后定期复查C反应蛋白和血沉,待结果正常后二期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结果抗生素骨水泥临时假体充填后,患者伤口均愈合,1~2周后可扶双拐不负重活动,术后无一例发生骨水泥临时假体断裂及脱位,双下肢长度基本对称,二期翻修时抗生素骨水泥假体均可顺利取出。术后人工关节无一例感染复发、松动及下沉,Harris评分平均81分。结论定制抗生素骨水泥临时假体对感染的人工髋关节进行二期翻修,方法可靠,术后复发率低,能有效地克服髋周软组织挛缩,最大限度地保留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2.
髋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性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性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年3月至2004年4月收治的1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性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例,女7例;年龄49 ̄81岁,平均66岁。11例患者均有疼痛症状,感染距初次手术的时间9 ̄96个月,平均25.5个月。5例有窦道,8例C反应蛋白增高,9例血沉增快,10例X线片有包括骨溶解、假体松动、新骨形成等阳性表现;行窦道造影检查2例,均发现窦道的近端与关节假体相通。关节穿刺1例,细菌培养结果阴性,术中取标本行细菌培养仍为阴性;同位素99mTc骨扫描1例,发现围绕假体周围均匀的放射性核素浓聚;细菌培养阳性9例,阴性2例。一期翻修8例,其中普通骨水泥固定1例,抗生素骨水泥固定7例;二期翻修3例,在取出假体、彻底清创后,分别放置了三种临时假体间隔器(抗生素骨水泥团、庆大霉素链珠、多孔可灌注Spacer各1例),感染控制后,安放翻修假体,抗生素骨水泥固定。结果术中股骨干骨折1例,无关节脱位、神经血管损伤、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11例患者的感染都得到控制,随访8~72个月,平均29.3个月,感染未见复发。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性感染尚无100%的特异性检查,需要对患者的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根据个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使用自制压模器制成的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中应用的经验与教训,评价其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中的效果和作用.方法 2005年8月至2009年12月采用二期翻修治疗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中,127例患者在一期彻底清除后,植入了使用自制压模器术中制成的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待感染控制后行二期翻修.其中106例患者107髋获得随访.观察使用这种占位器控制感染的有效率,制作、植入及取出的方便程度和出现的并发症,特殊情况的使用,观察患者的功能和满意程度.结果 106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4.3个月(3~55个月),一次感染控制率为96.3%,经过二期翻修末次随访时感染控制率为94.4%.占位器柄断裂4.7%,脱位率为2.8%,二期翻修时占位器取出困难者14.0%.患者满意率为93.5%.结论 使用自制压模器制成的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二期翻修治疗中,具有制作简单、重复性好、感染控制率高、保留关节功能好、患者满意率高等优点,通过改进方法后可以减少断裂及取出困难问题,结合使用金属内固定或异体骨不会影响感染的控制率.  相似文献   

14.
一期抗生素骨水泥翻修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一期抗生素骨水泥翻修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对1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采用清创、假体取出后一期行含抗生素骨水泥假体翻修治疗.结果 12例均获随访,时间3~56(40.2±5.6)个月.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复发.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由术前的19~67(36±7.8)分提高到63~97(91±6.3)分,患者满意率为92%.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只要诊断明确,彻底清创、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抗生素骨水泥,一期翻修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俞磊  张成欢  郭亭  丁浩  赵建宁 《中国骨伤》2016,29(2):109-113
目的 :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33例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和(或)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27~69岁,平均52岁。23例骨折曾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侧入路5例,后侧入路12例,混合入路6例;10例行保守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术前髋臼骨折均已愈合,术中完全去除内固定5例,去除部分内固定3例,植骨20例。6例术中使用骨水泥假体,27例使用生物型假体。观察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术后10年评分,以假体松动、骨溶解或翻修为终点的生存分析显示假体10年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术后10年死亡1例,随访时间平均12年(10~15年),术后10年时Harris髋关节评分较术前升高。1例假体早期无菌性松动行翻修术,2例骨溶解形成合并假体无菌性松动并行翻修术治疗,单纯骨溶解无假体松动1例,术后深静脉血栓4例,假体脱位2例,切口感染和假体周围感染各1例。假体10年生存率为84.8%(28/133)。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髋关节的功能,并有较高的假体生存率,具有良好的中远期疗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二期翻修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二期翻修手术在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有效性、第二期翻修时假体的选择及异体骨植骨的可行性。[方法]运用二期翻修术治疗了24例(25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9例采用灌注冲洗型占位器,16例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第二期重建时,16例采用生物固定髋臼,其中7例结合使用异体颗粒植骨;9例采用打压植骨技术。1例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假体;8例采用远端固定非骨水泥假体,其中4例结合使用异体支撑植骨;16例采用打压植骨技术。应用X线片及Harri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3个月(3~57个月),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47.9分,提高到最后随访时的平均86.7分,患者满意率为92%。在最后随访时没有感染复发的病例。[结论]二期翻修手术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临时占位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有控制感染效果好、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短及术后不用灌注的优点。在第二期翻修重建时可以使用非骨水泥假体,并且可以同时进行异体骨植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评估Ⅰ期清创后采用自制抗生素骨水泥股骨头假体控制感染,Ⅱ期翻修重建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1月共收治11例(12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均采用Ⅱ期翻修。其中男7例8髋,女4例4髋。年龄29~80岁,平均60岁,术前Harris评分17~45分,平均(32±7.63)分。所有患者采用Ⅰ期取出假体,彻底清创,置入自制抗生素骨水泥股骨头假体,间隔4~20个月(平均12个月),待血沉、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计数正常,伤口局部无感染表现后,行Ⅱ期翻修重建。结果本组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无伤口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0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病例在随访时感染均没有复发,感染控制率100%。。患者髋关节疼痛和关节功能均有明显改善。随访时Harris评分65~96分,平均(87±7.72)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8.81,P〈0.01)。结论Ⅰ期清创后用抗生素骨水泥股骨头假体可有效控制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减少肢体短缩;Ⅱ期翻修重建手术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骨水泥或非骨水泥假体,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数的逐年增加以及患者的年轻化,翻修手术也在逐年增多。常见的翻修原因包括无菌性松动、感染、脱位、假体磨损、假体周围骨折等,而骨溶解引起的假体松动是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主要原因[1-2]。骨溶解往往会导致髋臼侧或股骨侧骨缺损,而髋臼侧骨缺损的处理往往比较棘手。因此,髋臼侧骨缺损的重建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成功至关重要。笔者于2017年10月收治1例严重髋臼底部缺损需行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二期翻修治疗人工膝关节感染的疗效。方法:对24例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行52.期翻修手术。所有患者一期手术取出假体并彻底清创,置入使用甲万古霉素lg与骨水泥20g的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平均间隔11周(6~16周)后二期置换。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行HSS评分。结果:一期处理后所有伤口均愈合,24例均获随访,时间12~31(16.4~5.9)个月。术后无感染复发,随访期间无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HSS评分72~91(81±6.8)分,较术前23—53(39±8.1)分平均提高(42±1.7)分。优4例,良16例,可4例。无差病例。结论:彻底清创,采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为局部提供高浓度抗生素的二期翻修术是控制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4年3月收治的10例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病例,其中男4例,女6例,平均68岁(55~85岁)。本院感染5例,外院感染5例。10例患者均有患髋疼痛症状,4例有窦道,6例血沉增快,9例C-反应蛋白增高。术前窦道分泌物细菌培养,3例阳性,1例阴性。无窦道者术前行关节穿刺,细菌培养,3例阳性,3例阴性。4例细菌培养阴性者,术中取标本培养仍为阴性。所有患者X线片有骨溶解、假体松动及反应骨形成等表现。治疗包括:保留假体清创2例;一期翻修4例,其中普通骨水泥固定2例,抗生素骨水泥固定2例;二期翻修4例,取出假体,彻底清创,放置抗生素骨水泥团制备的临时假体间隔器,感染控制后,安放抗生素骨水泥固定的假体。结果2例保留假体清创者,术后感染复发,后改为取出假体旷置,二期翻修,术后未见感染复发。4例一期翻修者,其中2例抗生素骨水泥固定,术后未见感染复发,2例普通骨水泥固定,术后感染复发,后改为取出假体旷置,二期翻修,术后感染未见复发。4例二期翻修者,抗生素骨水泥固定,术后未见感染复发。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5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均未见感染复发。结论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均很困难,目前尚无特异性检查方法,需要对患者所有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以二期翻修较为理想。使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可以提高控制感染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