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白肋烟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6个白肋烟品种,采用Griffing II双列杂交模型设计21个基因型处理,利用加-显模型研究分析白肋烟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白肋烟杂种优势在性状间及杂交组合间的表现存在差异,其中株高具有较强的群体平均优势表现,群体平均优势结果与纯显性效应△值的分析结果一致,这表明除叶长外的6个农艺性状表现为正向杂种优势;7个农艺性状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群体超亲优势,仅株高、节距表现出较小的正向群体超亲优势.7个性状的广义遗传率(HB)在0.18~0.58之间,表明白肋烟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变异受环境及随机误差的影响较大;狭义遗传率(HN)大小顺序为,叶数>节距>叶宽>株高>茎叶角度>茎围、叶长.遗传效应方差分量估算结果表明,叶长的遗传变异主要表现显性效应,其余性状的遗传变异由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控制,性状叶数、叶宽、节距的基因型加性效应相对较高(P<0.01).  相似文献   

2.
烟草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严重影响烟叶生产,筛选抗青枯病的烟草种质并解析其抗性遗传效应对指导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感病品种翠碧一号(CB-1)和抗青枯病突变体153-K为亲本,构建了F2群体,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研究其在安徽、福建两个病圃环境下的遗传效应,并对153-K青枯病抗性与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53-K在安徽病圃中的最优遗传模型为MX2-EEAD-AD,即2对等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153-K在福建病圃中最优遗传模型为MX2-ADI-AD,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安徽、福建两个病圃环境下,青枯病抗性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叶片数、节距、茎围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和分析烟草重要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为深入研究其遗传机制及烟草新品种选育过程中重要产量相关性状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以烤烟Y3(P1)和K326(P2)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在2年2点4个环境条件下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该组合各单世代(P1、P2、F7和F8)的株高、叶数、节距、茎围、腰叶长和腰叶宽进行遗传及相关分析。  结果  (1)在4个环境条件下,株高分别与叶数、节距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腰叶长与腰叶宽两者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节距与叶数间则呈现极显著负相关,且上述性状间的平均相关系数范围为-0.687~0.832。(2)最优遗传模型对于株高、叶数和节距3个性状均符合2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MX2-AI-AI),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4.304%、95.632%和91.532%,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965%、0和5.489%;腰叶长和腰叶宽2性状均是受2对抑制作用主基因+加性多基因(MX2-IE-A)控制,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8.383%和90.166%,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348%和8.807%;茎围则由3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3MG-AI)控制,其主基因遗传率为72.051%。  结论  上述性状在多个环境条件下主要受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控制(除茎围外),主基因遗传率远大于多基因遗传率,受环境影响较小,且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故此,在烟草育种过程中针对产量相关性状的定向选择宜在早期世代进行。   相似文献   

4.
烟草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三个烤烟杂交组合的P_1、P_2、F_1、F_2、B_1和B_2六个群体的平均数及其方差,估算了烟草株高、叶数、叶长、叶宽和茎围五个性状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这五个性状的遗传,除有加性、显性效应外,尚有不可忽略的上位效应,但组合间、性状间有差异。株高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也明显存在。叶数主要是加性×加性效应,其次是加性、显性和加性×显性效应。茎围以显性效应和加性×加性效应为主,加性×显性、显性×显性效应次之。叶长多数组合主要效应是加性效应。叶宽基因效应组合间差异较大。烟草的主要农艺性状多属数量性状,分析其基因效应,以期对今后的烟草育种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烤烟几个重要植物学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6个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 分析烤烟组合丸叶×Coker319几个重要植物学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 烤烟的株高、叶数、叶面积和鲜叶重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 株高与叶数遗传以加性效应及显性×显性上位性效应为主, 叶面积和鲜叶重各遗传效应相差不多, 其上位性效应>加性效应>显性效应, F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7.53%、42.63%、30.32%和44.26%。移栽至中心花开放天数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 以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加性效应及显性×显性上位性效应为主, 主基因遗传率为64.79%。茎围和比叶重均受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 茎围遗传以多基因为主, 其多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大小相当, 比叶重遗传主基因、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大致相当, 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48%和38.71%。叶形指数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 主基因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基本相当, 主基因遗传率为49.64%。叶长、叶宽、节距和蒴果重受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 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0.75%、62.14%、75.08%和82.34%。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烟草叶宽性状调控的遗传规律,定位其主效QTL位点,利用烟草SNP芯片对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群体(小黄金1025×Beinhart1000-1)进行基因分型,并使用IciMapping 4.2软件的ICIM-ADD方法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定位到6个与叶宽性状相关的QTL,分别位于2、4、9、13、17和20号连锁群上,可以解释2.9%~36.8%的表型遗传变异;其中qMLW20-1可解释36.8%的表型变异,为主效基因。以K326为轮回亲本、Samsun为主效基因qMLW20-1供体亲本构建染色体片段代换系评估烟草叶宽主效QTL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导入qMLW20-1主效基因能显著提高烟叶叶宽,其中G3材料显著提高了烟叶钾含量,感官质量等其他重要性状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未携带不良性状基因,具有较好的育种利用价值。研究结果为克隆叶宽性状主效基因和进行分子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烟草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的维管束细菌性病害,严重影响我国烟叶生产。为了解烟草青枯病抗性突变体的遗传规律和开发抗性相关分子标记,本研究选用EMS诱变烤烟品种翠碧一号获得的烟草青枯病抗性突变体486-K和117-K为研究对象,以翠碧一号和2个突变体为亲本,构建了两个不同的杂交组合,采用卡方检验和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进行群体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卡方检验显示突变体486-K和117-K的F2代各病级株数呈正态分布,存在一定性状分离。"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分析发现突变体117-K的最优抗性遗传模型为2MG-A,即2对主基因为加性效应控制遗传,无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主基因的遗传效率为78.57%;突变体486-K的最优抗性遗传模型为2MG-ADI,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模型,上位性效应中以显性×显性互作和显性×加性互作效应较大,主基因遗传效率为88.34%。表明烟草青枯病抗性突变体的遗传方式以主基因效应为主,受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烤烟若干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用5个烤烟品种按Griffing模型Ⅱ配组,分析了烤烟8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及其性状遗传规律.研究表明,烤烟杂种优势表现因性状和杂交组合的不同而不同,节距、株高、叶长、叶宽具较强的杂种优势,茎围、叶数的优势较弱;开花至现蕾天数没有明显优势,但当双亲差距较大时F1有推迟现蕾现象;F1青枯病病指因组合不同存在优势大小和方向的明显差异,总体表现略高于中亲值而偏向于感病亲本,但优势较小.采用MINQUE法对8个性状的遗传分析表明,移栽至现蕾天数广义遗传率(HB)最高,其次为叶数、节距、株高和叶宽,叶长和青枯病病指HB较小,茎围则主要受环境影响;遗传方差组成分解结果,青枯病病指为简单的加性遗传,其余性状的遗传中加性和显性的作用也不同,狭义遗传率(HN)大小顺序为移栽至现蕾天数>叶数>节距、叶宽、青枯病病指>株高>叶长.5个烤烟亲本品种在不同性状上有显著不同的加性效应,表明它们在杂交育种中具有不同的利用价值,纯合显性效应的分析表明烤烟性状杂种优势多数表现正向优势.  相似文献   

9.
采用无水乙醇提取油菜花瓣色素,在439nm波长下测定提取液的吸光度,实现对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量化观察,并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法,对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HW 243×HZ 21-1)和(HW 243×中油821)的P1、P2、F1、F2、B1和B2世代群体进行分析,研究花瓣颜色的遗传特性。结果显示: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表现为数量性状,其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E-O),以主基因作用为主,多基因的作用相对较小;2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均具有较大的作用;主基因的遗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在F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95.51%和96.35%,多基因遗传率为3.65%和2.43%;在B1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53.00%和49.5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9.93%和39.84%;在B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97.38%和95.5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17%和1.57%。  相似文献   

10.
以晒红烟不同品种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经10个F_1主要农艺性状和产质量性状杂种优势测定,结果表明,叶数、株高、节距多介于双亲之间,少数组合有超亲优势;叶长和叶宽、茎围大多数组合出现超亲现象,具有较强的超亲优势.叶数和株高多为负向优势;节距正、负向优势各占50%;叶长多为正向优势;叶宽和茎围全部为正向优势.经相关和回归分析,叶数、叶长、节距等性状与双亲平均值达极显著正相关;叶宽、茎围与双亲平均值呈显著相关;株高与双亲平均值无显著相关.产量有较强的超亲优势;级指介于双亲之间,正负超亲同时出现.  相似文献   

11.
用6个抗青枯病花生品种,分析了株高、总分枝数、总果数、饱果数、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荚果产量等8个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力,各性状对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和相关选择效果。多数性状的遗传变异较小,选择效果不大。各性状的单株遗传力普遍偏低,群体遗传力测相对较高。因此,以高产为目标的抗病育种应以集团选择为主。  相似文献   

12.
研究烟草主茎节距和茎围的生长动态及二者生长关系可为烟草合理株型塑造提供科学依据。以中烟100为试验材料,获取了团棵期到现蕾期烟株主茎节距和茎围的生长数据,通过Richards方程模拟不同部位节距、茎围的生长动态,采用标准化主轴回归估计方法分析节距和茎围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1)所有部位主茎节距与茎围的Richards生长动态模拟均符合“S”型生长曲线(R2> 0.9),其中中部茎节距的Richards生长动态模拟模型为典型的“S”型曲线,且RMSE检验表明精度、准确度高;(2)不同部位主茎节距最大值大小顺序为上部>中部>下部,不同部位主茎茎围最大值大小顺序为下部>中部>上部;(3)标准化主轴回归估计表明不同部位主茎节距和茎围之间、不同时期主茎节距和茎围之间都呈极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p<0.001),异速生长斜率上部>中部>下部,团棵期>旺长期>现蕾期。以上结果表明,Richards方程与标准化主轴回归估计可以准确模拟烟草主茎生长动态及生长关系,烟草主茎先以节距伸长为主,后以茎围增加为主,烟草主茎伸长的关键时期是团棵与旺长期,主茎加粗的关键时期是现蕾期。本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建立合理株型,提高烟株抗倒伏性。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解析卷烟主流烟气中有害成分的遗传机制,以烤烟Y3和K326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采用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群体连续3个世代(F6:7、F7:8和F8:9)的一氧化碳(CO)、氢氰酸(HCN)、4-甲基亚硝胺基-1-3-吡啶基-1-丁酮(NNK)、氨(NH3)、苯并芘{B[a]P}、苯酚(PHE)、巴豆醛(CRO)和焦油(TAR)等8个主流烟气有害成分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8个主流烟气有害成分性状在连续3个世代中均呈单峰或多峰的正态或偏正态分布,属典型的数量性状。(2)在连续3个世代中,8个性状的最优遗传模型均为4对部分等加性主基因模型,其中,CO、HCN、NNK、NH3、B[a]P和CRO的最优遗传模型为4MG-EEA;PHE和TAR的最优遗传模型为4MG-EEEA。(3)上述性状在连续3个世代中均受主基因遗传模型控制,主基因遗传率极高(均值为89.01%)且远大于环境(非遗传)因素影响。综上,这些性状主要由遗传基础决定的,可为选育烟草低危害良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普通烟草栽培种内株高性状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普通烟草栽培种烤烟类型品种分别与香料烟、白肋烟和名优晾晒烟类型品种组配的F1、F2及其亲本为研究对象,利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分离分析方法分析了3组合4世代株高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3个组合的株高性状遗传均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1),同时均存在加性、显性遗传效应.各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计算结果,烤烟与晒晾烟、烤烟与香料烟组合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分别为71.60%和88.55%,可作为烟草株高性状早期世代选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挖掘贵州烤烟种质资源潜力,给烤烟新品种选育创造条件,对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所保存的302份烤烟种质资源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4个形态性状、8个农艺性状、7个化学成分分析指标和6个评吸指标都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多样性.烤烟品种资源在株高、茎围、节距、叶长、叶宽和大田生育期6个性状上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较高,存在较大的变异;在化学成分分析指标中,烟碱、总糖、总氮、钾、蛋白质5个指标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较高,表现较大的变异;在评吸结果中,香气质、吃味、杂气、评吸总分4个指标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较高,变异较大;并且形态特征性状内的变异也相当丰富,这些都是贵州烤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云烟97在云南省昭通市的适宜栽培措施,进行了株行距、施氮量和打顶留叶长度对云烟97的农艺性状和中、上部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影响的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烟株株高有极显著差异,茎围、节距、有效叶数、腰叶长、顶叶长和顶叶宽有显著差异,脚叶长宽和腰叶宽度无显著差异.顶部第1、3片叶在打顶15d内,叶片长宽生长量呈上升趋势,之后趋缓.株行距50 cm×120 cm、施N 75kg/hm2、打顶留叶长度(20±5)cm,烟株第3片叶叶长和叶宽增长量最大,分别为16.2 cm和4.9 cm.株行距60 cm×100 cm、施N 60 kg/hm2、打顸留叶长度(30±5)cm,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较好.在种植密度16665株/hm2的条件下,云烟97的栽培株行距50 cm×120 cm或60 cm×100 cm,施N 75 kg/hm2,烟株打顶留叶长度(20±5)cm或(30±5) cm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长期储藏在种子库的及经过更新的烟草种子是否会发生遗传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变化,通过对不同品种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在20年前后变化的分析,发现不同品种在植物学性状上有一定的变异,主要表现在株型、叶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属遗传上的变异;在农艺学性状上也有较大变化,特别是株高和叶数变化较大,茎围增加,这种变化可能有遗传因素,但主要是由外界环境变化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烟草株高和叶数性状的遗传规律,发掘控制相关性状的主效位点,以台烟8号(TT8)为母本(P1),NC82为父本(P2),配置杂交组合,以TT8为轮回亲本回交,构建了包含200个单株的BC1F1群体。在此基础上,分别在四川、山东两个环境点种植群体材料,获得株高和叶数表型,进而利用高密度遗传图谱对株高和叶数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两个环境条件下共定位到4个与株高和叶数相关的主效QTL,每个QTL均可以解释相应性状10%~20%的表型变异。两个环境点定位到2个叶数性状QTL,均位于23号连锁群上,非等位;定位到3个株高性状主效QTL,四川点1个位于23号连锁群上,山东点2个分别位于21号和23号连锁群上,其中山东点23号连锁群上的主效位点与控制叶数的主效QTL遗传位置一致。相关结果为进一步克隆控制株高和叶数性状的主效基因及烟草重要农艺性状分子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恩施烟区烤烟的主要农艺性状与经济性状的相关关系,明确影响烤烟经济性状的主要因素,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3种肥力烟田烤烟农艺性状与经济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肥力水平下株高和有效叶数对烤后烟叶的产量和产值影响较大,其次为茎围、上部叶面积和中部叶面积。中等肥力水平下烟株的茎围与产量、产值和均价等经济性状指标的关联度较大,其次为有效叶数、中部叶面积和株高;低肥力水平下,烟株节距是影响烤后烟叶产量、产值以及上等烟比例的重要因素,其次为有效叶数。在恩施烟区实际烤烟生产中,可根据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度较大因素,改进烤烟生产技术措施,进而提高烟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不同留叶数对烤烟新品种NC297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研究了不同留叶数对NC297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内在化学成分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留叶数的增加,株高、节距呈逐渐增加趋势,茎围呈递减趋势;留叶数20~22片的株型较好;留叶数对中、下部叶片的长宽影响较小,上部叶片则是随着留叶数的增加而减小。随着留叶数的增加产量呈递增趋势,而均价、上等烟比例、中等烟比例则呈递减趋势;以留叶20~22片/株经济性状最好;留叶数22片/株的化学成分比较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