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相关研究已证实,趋化因子IP-10、Fractalkine在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的:检测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水平变化,并结合肾组织活检病理,探讨尿液中IP-10 和Fractalkine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106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根据移植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n=16)和非急性排斥反应组(n=90);另选择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尿IP-10和Fractalkine浓度变化。 结果与结论:急性和非急性排斥反应组患者在移植后的尿IP-10及Fractalkine的表达水平均较移植前明显升高,但非急性排斥反应组在移植后7 d呈下降趋势,至第11天降至移植前水平,而急性排斥反应组则持续高表达,IP-10在移植后第1天和Fractalkine在移植后第3天即与急性排斥反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肾移植后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水平的检测对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依然是导致慢性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如何无创、快速、准确地进行诊断并及时治疗尤为重要。目的:通过检测尿液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水平变化,并结合部分肾组织活检病例,探讨尿MCP-1在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及治疗后的表达。方法:选择2008-10/2009-02在郑州人民医院肾病移植科住院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62例,均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肾功能稳定组为肾移植后肾功能稳定的42例患者,急性排斥组为肾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20例患者,以同期在郑州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检查肾功能正常且自愿留取尿样的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所用肾移植患者均给予常规免疫抑制方案,另外急性排斥组给予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或甲基强的松龙强化冲击治疗。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尿MCP-1质量浓度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肾功能稳定组尿MCP-1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急性排斥组尿MCP-1质量浓度显著升高(P0.01)。与治疗前比较,急性排斥组20例患者经强化治疗后尿MCP-l质量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其中17例临床症状缓解、辅助检查恢复正常,尿MCP-1质量浓度接近对照组,3例无效,尿MCP-1质量浓度高于对照组。肾穿刺活检8例,肾脏病理提示均为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与急性排斥组治疗前尿MCP-1质量浓度基本相似(P0.05)。提示尿液中MCP-1水平可早期无创性诊断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可无创性监测治疗效果,其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时肾脏病理损伤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半乳糖凝集素家族蛋白在移植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已被提出,目前尚未有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对肾移植受者而言,监测半乳糖凝集素7可能及早发现移植后肾功能异常,为临床治疗争取时间。目的: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移植肾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方法:选取同种异体肾移植后行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为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患者27例,同时选取同期移植后肾病理穿刺经诊断为正常的患者10例做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蛋白表达水平差异。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正常组光镜下半乳糖凝集素7表达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肾小球、远曲小管、集合管和静脉未见其表达;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光镜下肾小动脉内膜水肿,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肾小球肾小管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半乳糖凝集素7仅见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同时动脉平滑肌也有表达,阳性度较高。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半乳糖凝集素7阳性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安全可靠,对患者及移植肾无不良影响,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异体器官移植后细胞因子变化己经有较多的报道,但有关细胞因子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鲜有报道。 目的:观察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血清细胞因子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接受肾移植患者48例,均为首次肾移植,分为肾功能稳定组和急性排斥反应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人为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肾功能稳定组、急性排斥反应组移植前1 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肾功能稳定组血清3种细胞因子水平均于移植后第1天即开始逐渐升高,在3 d时显著升高(P < 0.05),5 d时开始下降,7 d下降显著(P < 0.05),14 d左右趋于降至移植前水平,21-28 d表达稳定在移植前水平。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3种细胞因子水平于移植后第1天即显著升高(P < 0.05),7-14 d维持在高水平 (P < 0.05),21-28 d稳定下降,但仍明显高于移植前(P < 0.05)。相同时间段,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3种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肾功能稳定组(P < 0.05)。提示移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动态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移植受者的免疫反应状态,可作为辅助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背景:半乳糖凝集素家族蛋白在移植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已被提出,目前尚未有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对肾移植受者而言,监测半乳糖凝集素7可能及早发现移植后肾功能异常,为临床治疗争取时间。目的: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移植肾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方法:选取同种异体肾移植后行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为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患者27例,同时选取同期移植后肾病理穿刺经诊断为正常的患者10例做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蛋白表达水平差异。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正常组光镜下半乳糖凝集素7表达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肾小球、远曲小管、集合管和静脉未见其表达;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光镜下肾小动脉内膜水肿,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肾小球肾小管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半乳糖凝集素7仅见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同时动脉平滑肌也有表达,阳性度较高。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半乳糖凝集素7阳性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安全可靠,对患者及移植肾无不良影响,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背景:前期研究证实,液氮低温保存同种异体主动脉能保持其细胞的生物活性和组织结构的完整性,但有关同种异体带瓣主动脉移植的排斥反应研究较少。目的:观察同种异体带瓣主动脉移植后移植物的免疫指标变化特点。方法:将低温保存的SD大鼠带瓣主动脉异位植入Wistar大鼠腹主动脉,分组干预:同种异体移植组不进行干预;免疫干预组移植后给予环孢素A;对照组为假移植,将腹主动脉切断后直接吻合。移植后1,2,3,4,5周收集移植动物血清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量MHCⅡ阳性表达,淋巴细胞涂片免疫组织化学测定CD4+、CD8+百分率;应用酶联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与结论:同种异体主动脉移植后1~4周可见MHC显著阳性,CD4+、CD4+/CD8+比值明显增高,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增高,并在移植后5周内维持较高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环孢素A对同种异体主动脉移植物内膜增厚、淋巴细胞浸润、MHCⅡ表达、T淋巴细胞激活、白细胞介素2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增高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说明低温保存同种异体主动脉移植后有明确的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环孢素A对同种异体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2、IL-6、IL-8、IL-10)表达与亚临床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检测15例亚临床排斥反应患者(亚临床排斥反应组)血清细胞因子,并与23例无排斥反应患者(无排斥反应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后4个月肾移植患者血清IL-2、 IL-6、 IL-8、 IL-10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IL-6、 IL-8、 IL-10与正常照组和无排斥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 <0.05);亚临床排斥反应组干预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降低,均达到正常值,其中IL-6、 IL-8、 IL-10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术后IL-10与IL-6、 IL-8的动态检测,对于及早发现亚临床排斥反应和干预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超声表现。方法建立大鼠心脏同系移植与同种异体移植模型。以14 MHz高频探头对手术后第1、3、6天移植心脏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于乳头肌水平左室短轴切面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壁厚度(LVT)、室壁增厚率(LVTR)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比较同系移植与同种异体移植间差异。结果同系移植组移植心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同种移植组术后第3天的移植心病理分级为I~II级;移植后第6天的病理分级为III~IV级。同系移植组中,术后第1、3、6天动态观察各超声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同时段两组间比较,LVDd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6天,同种异体移植组LVEF明显低于同系移植组(P〈0.05);术后第3、6天,同种异体移植组LVT明显高于同系移植组(P〈0.01),而LVTR则明显较低(P〈0.01)。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可动态显示大鼠心脏移植的解剖形态、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判断不同程度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LVT和LVTR可作为其评价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青藤碱对大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期间ICAM-1和IL-2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大鼠同种异位心脏移植排斥反应期间的病理特征,探讨青藤碱对大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方法:SD健康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分4组:A组为健康SD大鼠心脏作对照组,B组为SD大鼠到SD大鼠的同基因移植组,C组为SD大鼠到Wistar大鼠异基因移植组,D组为清藤碱治疗组。以ELISA、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心组织中IL-2和ICAM-1的表达。结果:A、B组未见排斥反应发生,心脏组织中的ICAM-1和IL-2表达水平很低;C组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并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组织中ICAM-1和IL-2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D组炎症反应有所减轻,同时少有淋巴细胞浸润;组织仅微弱表达ICAM-1和IL-2。结论:移植心脏ICAM-1和IL-2的表达水平与排斥反应的发生和发展有关,青藤碱能显著抑制移植心ICAM-1和IL-2的表达和淋巴细胞的浸润,减轻排斥反应,明显延长移植物的存活。  相似文献   

10.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诊断的临床应用与价值。方法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观察97例肾移植术后患者移植肾的形态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结果2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移植肾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特征性改变,表现为皮质出现片状无回声区;移植肾体积增大超过5%;肾窦回声消失;RI值升高,与移植肾功能稳定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动态、有效及时地监测移植肾的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更好地识别造成移植肾排斥的特异性抗供者HLA的IgG类型同种抗体,对Flow-CDC方法应用于肾移植及其临床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对96例等候肾移植受者同时进行PRA、NIH-CDC和FloW-CDC实验,并观察其中34例接受NIH-CDC阴性肾移植术的受者近期移植效果。结果FloW-CDC和NIH-CDC两种实验方法的阳性率[27.8%(42/151)和17.3%(26/15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6,P〈0.05)。另外,PRA阴性受者其NIH-CDC和Flow-CDC均为阴性,阴性吻合率为100%;在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34例受者,其中20例PRA阴性受者接受了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供肾,移植后未发生排斥,移植肾功能迅速恢复;13例PRA阳性的致敏受者接受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供肾的,1例发生急性排斥经治疗后逆转,12例无排斥移植肾功能良好;1例PaA阳性再次移植受者接受了NIH-CDC阴性而Flow-CDC阳性的供肾,移植后第2天出现少尿,10d切除移植肾。结论Flow-CDC方法是一种能够识别具有补体结合能力的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的交叉配型技术,比经典的NIH-CDC方法具有更敏感、可标准化、快速等优点,对预示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方面更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甙(TⅡ)对同种异体大鼠胰腺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本实验应用32只胰腺移植Wistar大鼠,分为两组:对照组,TⅡ组;分别于术后每日监测血糖,ELISA检测术后3、7天血清IL-2浓度,取移植物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TⅡ组大鼠移植后血糖低于对照组;血清IL-2浓度对照组明显高于TⅡ组;TⅡ组移植胰腺排斥反应较对照组轻.结论 雷公藤多甙能诱导一定程度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3.
抗CD3单克隆抗体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抗CD3单克隆抗体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 :16 4例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 ,4 2例移植术后应用抗CD3单克隆抗体 (5mg d)为治疗组 ;其它 12 2例为对照组。观察移植术后人 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及CMV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 1年、2年及 3年人存活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而治疗组移植肾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5 )。治疗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18 6 % )比对照组 (2 8 7% )低 ,P <0 0 5 ,且首次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 ,对MP冲击治疗效果好。治疗组CMV感染的发生率 (33 3% )高于对照组 ,P <0 0 5。结论 :肾移植术后预防性使用抗CD3单克隆抗体对提高移植肾存活率 ,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有较好的作用 ;用药期间应注意预防及治疗CMV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鼠移植肝组织内和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5(IL-15)的表达水平及脾组织内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活性变化,探讨供肝NK细胞减轻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方法:Lewis大鼠为肝移植供体,BN大鼠为受体,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应用[60Co]射线照射清除供体免疫细胞和经门静脉回输供肝NK细胞等技术,实验设立3组。A组: 急性排斥组;B组: 单纯[60Co]照射排斥组;C组: [60Co]照射+供肝NK细胞门静脉回输排斥组。移植术后第1、3、7天收集受鼠外周血清,ELISA法检测IL-15分泌水平,同时切取移植肝行病理学检查,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移植肝组织IL-15蛋白的表达,凝胶电泳迁移实验(EMSA)检测受鼠脾组织NF-κB表达活性。另外每组各设亚组观察移植后大鼠自然生存时间。结果:B组术后大鼠自然存活时间较A、C组明显缩短,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程度较A、C组严重;术后第3、7天,3组受鼠外周血IL-15水平均较第1天时显著升高;移植术后第3、7天,B组大鼠血清IL-15 浓度均显著高于A、C组;术后第3、7天,移植肝组织中B组IL-15表达也显著高于A、C组,受鼠脾组织中B组NF-κB表达活性亦显著高于A、C组。结论:IL-15可能作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指标,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和移植物的预后估计具有临床指导意义;供肝NK细胞可能通过下调NF-κB的表达活性来调节IL-15的水平,进而减轻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腺内注射同种异体MHC抗原对同种异体坐骨神经移植的效应.方法:以C57BL/6(H-2b)为供体,BALB/c(H-2d)为受体,将受体鼠分为4组:Ⅰ:自体移植组、Ⅱ:异体移植组、Ⅲ:异体移植加用免疫抑制剂组、Ⅳ:胸腺内注射组:坐骨神经移植前2周将供体MHC抗原提取物注射到受体鼠的胸腺内,移植后3周进行IL-2R、TNF-α、MLR、细胞凋亡等免疫学的检测.结果:胸腺内注射组小鼠的各项免疫指标与异体移植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腺内注射同种异体抗原对抑制同种异体神经移植排斥反应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大鼠皮肤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与正常生理稳态大鼠比较,探讨TLR4、9、10在脾脏中的表达特点及意义。方法:供体分别为6只Wistar和SD大鼠,24只受体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取供体大鼠背部皮片移植到受体,A组:为同种异基因组,Wistar大鼠皮肤移植到SD大鼠;B组:为同种同基因组,SD大鼠皮肤移植到SD大鼠;C组:为假手术组,行皮片自体移植;D组:为正常大鼠空白对照组。在术后第1、4、7、10、14、21天时间点取各组大鼠脾脏,对脾脏单个核细胞行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PCR)检测TLR4、9、10的mRNA表达以及脾脏组织免疫组化检测TLR4、9、10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A组TLR4、9、10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B组与C组之间的m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TLR4、9、10蛋白在A组中的表达强呈中等阳性(++)到强阳性(+++),而在B、C、D三组中的表达基本呈现弱阳性(+)。结论:通过对大鼠皮肤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中脾脏TLR4、9、10的mRNA和蛋白表达特点进行检测,发现TLR4、9、10参与了急性排斥反应;三者之间的表达可能存在协同效应;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的激活可能为移植术后防治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提供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同种异体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中 ,探讨TLSFJM对急性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F344大鼠作为心脏移植受体 ,以LOU/CN大鼠作为心脏移植供体 ,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受体大鼠分为 3组 ,于移植前后分别施以RPMI16 4 0、CsA或TLSFJM。每天观察移植心脏跳动情况 ,并于停跳当天或之前解剖观察。分别取供体大鼠脾细胞作为刺激细胞 ,取受体大鼠脾细胞作为反应细胞 ,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 TLSFJM可明显延长大鼠异位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 :RPMI16 4 0对照组移植心脏的存活期全部为 6d ,TLSFJM治疗组最长均可存活 2 7d ,高剂量 (15mg/kg·d)CsA治疗组存活期超过 2 7d。TLSFJM治疗组大鼠脾细胞增殖的cpm值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TLSFJM具有良好的抗急性移植排斥反应作用。TLSFJM对同种异体抗原诱导T细胞增殖的明显抑制 ,可能是其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大鼠和小鼠胚胎后肾移植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臧东钰  李晓明  郭敏 《解剖科学进展》2006,12(4):333-334,338,I0005
目的观察不同胚龄的大鼠和小鼠的后肾植入同种异体远交系成年宿主体内后的生长变化,探讨胚胎后肾移植的最佳胚龄及血管起源。方法应用光、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不同胚龄的后肾移植后,肾脏各部的发育情况及后肾内CD31+阳性细胞的分布。结果离体后肾移植10天后成熟的肾小体形成,胚龄16天的大鼠和胚龄13天的小鼠后肾移植10天后,排斥反应轻微;胚龄20天的大鼠后肾和胚龄14、16天的小鼠后肾移植10天后,出现明显排斥反应,且随着胚龄的增长排斥反应逐渐加重。CD31+阳性细胞分布在肾小体毛细血管内皮及部分皮质中的间质细胞。结论胚龄16天的大鼠和胚龄13天的小鼠后肾中均无成熟肾小体出现,是移植的最佳时间;后肾移植物内的毛细血管袢是由移植物的间质细胞分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生物制剂参与的免疫诱导治疗逐渐成为肾移植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有效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又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目的:探讨不同生物制剂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对机体免疫状态及移植肾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10例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根据应用生物免疫诱导治疗情况分组,单克隆抗体组(n=35)肾移植受者接受巴昔利单克隆抗体治疗,多克隆抗体组(n=43)肾移植受者接受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治疗,对照组(n=32)肾移植受者未接受生物制剂免疫诱导治疗。对比分析3组受者在肾移植后1,4,12周的淋巴细胞绝对值、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并评价移植后12周内移植肾功能状态和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单克隆抗体组、多克隆抗体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多克隆抗体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单克隆抗体组、对照组(P0.05)。单克隆抗体组、多克隆抗体组移植后1,4,12周淋巴细胞绝对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多克隆抗体组移植后1,4,12周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低于单克隆抗体组、对照组(P0.05)。表明生物制剂参与的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方案可有效抑制移植受者活化T淋巴细胞功能状态,降低移植肾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但应用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背景:白细胞介素17是一种强效的炎性细胞因子,在急性排斥反应研究中较多,而在慢性排斥反应以及急性和慢性共同研究甚少。目的:通过研究白细胞介素17表达与移植肾发生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探索白细胞介素17表达与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选取解放军第309医院肾移植后穿刺及复查患者47例,根据患者病情分为肾功能稳定组(n=20)、急性排斥组(n=15)和慢性排斥组(n=12),另取健康体检人员15人作为正常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4组受试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7 mR 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血清肌酐和排斥时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与正常组相比,急性排斥组与稳定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7 m 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慢性排斥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7 mR NA较稳定组升高了2.89倍(P0.01)。急性排斥组及慢性排斥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7 mR NA表达水平与肌酐、移植后排斥时间均无明显相关性。提示白细胞介素17在排斥反应中存在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