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典型心房扑动的电解剖基础是沿三尖瓣环走行的一个大折返环,具有缓慢传导和单向阻滞等电生理特性的右房峡部,是房扑折返环的必经之路.通过消融将峡部传导的单向阻滞改变为双向阻滞,可明显提高房扑消融的长期效果[1,2].本文报告26例典型房扑的电生理机制和射频消融结果.  相似文献   

2.
典型心房扑动是指右心房内通过下腔静脉与三尖瓣环之间部峡部的大折返性心房扑动,包括逆钟向与顺钟向心房扑动,以前者多见.现已证实这两种心房扑动除激动方向相反外,折返路径相同,都通过关键的峡部,因此又都被称为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典型心房扑动的折返路径及缓慢传导区明确,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因此,该方法已经成为该病重要的治疗措施[1].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总结分析心房扑动(房扑)出现1:1房室传导的病因,并对其发作的电生理特点与治疗进行评价。资料与方法:4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35(3岁。3例有晕厥发作史。所有患者均有心室率达282(18次/分的宽QRS心动过速心电图记录。所有患者住院期间记录到房扑2:1房室传导心电图。1例患者平素心电图示预激综合症,住院期间曾发作房扑2:1房室传导转化为1:1房室传导,立即予心脏直流同步电复律。其余3例患者平素心电图正常,1例房扑2:1房室传导发作过程中,予以普罗帕酮静推转律,出现房扑周期逐渐延长,进而出现房扑1:1下传,立即予直流同步电转律。其余2例住院期间未记录到房扑1:1房室传导图形。4例患者均进行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4例患者均为峡部依赖性典型房扑,并成功行三尖瓣环-下腔静脉间峡部线性消融根治。预激综合症患者同时存在左侧壁旁路成功消融。其余3例患者房室结不应期短。其中住院期间未记录到房扑1:1房室传导的2例病人,予以高位右房260次/分的刺激可见房室1:1下传,而且QRS波群形态与病人心室率达282(18次/分的宽QRS心动过速图形一致,间接证实病人宽QRS心动过速为房扑1:1房室传导。消融后随访病人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房扑伴1:1房室传导一般可以见于三种情况①房扑伴预综合症病人,房扑延旁道1:1下传。②病人房室结不应期较短,可以产生房室1:1下传。③房扑药物转律时,则于药物延长了房扑周长,反而造成房扑周长与房室结不应期相匹配,从而导致1:1房室传导。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根治这种出现1:1房室传导房扑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典型心房扑动(房扑)的电生理机制为局限于右心房、围绕三尖瓣环的大折返,三尖瓣环与终末嵴及欧氏嵴分别为心房激动向前与向后的阻滞线、缓慢传导区,在三尖瓣环峡部(Cavotricuspid isthmus,CTI)消融形成完全双向阻滞成功率较高.虽然开放式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已经广泛应用,但典型房扑消融如何缩短手术时间及能量损伤的深度等问题仍困惑着电生理医师.本中心旨在总结采用国内新上市的十二通道开放式冷盐水灌注导管(Contact TherapyTM Cool PathTM Duo,CTCPD)消融的临床经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典型心房扑动 (AF)已广泛应用 ,但在消融前常常需要进行AF的诱发 ,以进行房扑类型以及缓慢传导区的判断。而相应的诱发与电生理检查过程时间较长。本研究在心电图判断较明确的基础上 ,观察窦律下AF消融的成功率。方法  10例AF病人 ,依据体表心电图的F波频率 ,形态 ,方向 ,判断为典型房扑 ,即右房内顺钟向或者逆钟向的大折返。所有病人无心脏外伤以及手术史。消融前与消融过程中病人均表现为窦律。于右房三尖瓣环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峡部进行线性消融。 7例患者以出现右房特征性激动顺序的变化 (即低侧位右房刺激时呈逆钟向阻滞 ,冠状静脉窦刺激时呈顺钟向阻滞 )为消融终点 ,另 3例在上述心房激动顺序变化基础上 ,以消融线上双电位为消融终点。消融后进行心房程序刺激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达到相应的射频消融终点。X线曝光时间 19.2± 8.3min ,总手术时间 82 .4± 15 .7min。随访 8.5± 3 .4个月 ,AF无复发。结论 对于AF病人 ,在心电图可以明确判断为典型AF的基础上 ,消融前可以不采用心房程序刺激以及其他一些心内电生理检查 ,直接在窦性心律下进行峡部的线性消融。从而减少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逆钟向低位环折返不典型心房扑动(房扑)的特点,评价CARTO标测系统对其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一57岁男性患者,因长期反复的房扑进行心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常规放置右心房内导管、希氏束导管、冠状窦导管和标测消融导管。在心动过速中进行激动标测和3D标测。在心动过速中进行三尖瓣环至峡部的连续性线性消融。以宽分离的双电位为射频消融的终点。结果:体表心电图和心内激动顺序提示为典型房扑。多部位拖带标测发现右心房侧壁远离折返环,低位右心房后壁在折返环上,峡部隐匿性拖带。进一步CARTO 3D标测提示折返环眼下腔静脉逆钟向折返(尾头方向观)。进行峡部至三尖瓣环的连续性线性消融终止心动过速,并出现宽分离的双电位。随访6个月,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房扑复发。结论:逆钟向折返的低位环折返可以与典型房扑共用三尖瓣环与下腔静脉间的峡部为缓慢传导区。峡部消融可以终止并消除心动过速。传统的标测方法容易漏诊,CARTO标测系统对折返环部位的判定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发现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的复发大多数发生在最开始的 4周之内。我中心对肺静脉电隔离治疗的 4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发现早期复发的患者在长期的随访中一部分患者可以获得延迟成功 ,试探讨这种延迟效应的可能机制及意义。方法 阵发性房颤患者 44例 ,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行靶肌袖和 /或全部大静脉肌袖的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所有病例均于手术后即刻开始严密随访一个月 ,以后每周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 ,内容包括患者的症状、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结果  44例患者共完成肌袖电隔离 113根。平均随访时间4.3± 3 .3个月 (失访 3例 )。根据病人主诉和Holter心电图证实 ,3 0名患者被发现早期复发 (手术后一周 ) ,而早期复发的 14例患者 (男 12例 ,女 2例 ,年龄 5 5± 6岁 )在以后随访的 5 (7月中房颤发作明显减少或完全消失 (4 6% )。 6例(2 0 % )未再次发作房颤 ,房颤发作明显减少 8例 (2 6% )。结论 房颤患者的射频消融电隔离术后也存在延迟作用 ,房颤的早期复发不意味着肺静脉电隔离的失败 ,不能对消融的远期成功率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丛培鑫 《海南医学》2002,13(12):171-171
目的:对温度对阻抗监控在能量释放中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随机抽取182例住院经RFCA治疗的患者,研究使用温控电极与非温控电极在消融中与功率、时间、成功率及复发率关系。结果:室速(右室流出道室速)15例,左侧旁道102例,右侧旁道65例。92例患者使用非温控电极(阻抗监控),90例患者使用温控电极(温度监控)进行消融。其中使用非温控电极的患者中3例复发(阻抗值与成功者相近),使用温控电极患者中1例复发(温度值低于有效温度50度)。消融中两种电极的应用有着差异(P<0.001)。结论:温控电极比非温控电极更易达到良好消融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总结2例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速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的体会。方法及结果:2例患者,男性22岁,女性18岁,有反复心动过速病史,心电图记录到宽QRS波心动过速,心室率110-150次/分,Holter记录到频发室早及短阵室速;常规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特点:宽QRS波心动过速,电轴向下、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I、aVL导联主波向下,胸前导联在V2或V3前移形成为Rs或R型。2例患者心内电生理检查中在右室流出道及右室流入道未能标测到明显提前的局部电位或与室速相同的起搏电图,在左室流出道标测到室速发生时局部电位最提前。1例(女)消融靶点位于左冠脉窦内左冠脉开口下方,局部电位较体表心电图V1导联QRS起始部提前26ms,1例(男)消融靶点位于主动脉瓣右瓣下方,局部电位较体表心电图V1导联QRS起始部提前48ms;2例患者均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室速,分别随访13个月、18个月无室性心动过速及并发症发生。结论:左室流出道为特发性室速发生部位之一,体表心电图有其独特性,目前应用射频消融技术可成功治愈该部位起源的室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结合 4例先后两次肺静脉电隔离成功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 ,探讨导管射频消融肌袖电隔离治疗阵发性房颤后复发的机制 ,并对再次肌袖电隔离治疗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资料与方法 :对 4例进行肌袖电隔离治疗后复发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在Lasso标测导管指引下进行再次肌袖电隔离治疗。结果 :4例患者共对 14根靶静脉 (12根肺静脉和 2根腔静脉 )进行了射频消融治疗 ,较第一次消融的靶肺静脉数 (9根 )明显增多 ,隔离了除右下肺静脉外所有的肺静脉 ,其中 5根靶静脉恢复袖房传导 ,予以再次电隔离。电隔离一根靶静脉平均需进行 2 .9± 1.3次消融。术后平均随访 7.5± 5 .0 7(1-12 )个月 ,3例无房颤复发 ,1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结论 :袖房传导的恢复及多异位灶起源可能是房颤复发的原因 ,对于阵发性房颤导管射频消融后复发病例 ,再次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有望彻底根治房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放化疗联合内镜下射频消融与放化疗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并探讨其对患者生存时间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治疗的148例晚期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化法分为支架组和射频消融组,每组74例,治疗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片段19抗原21-1 (Cyfra21-1)、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吞咽功能[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生活质量[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之食管癌量表(QLICP-ES)];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短期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6个月,射频消融组患者的缓解率为66.22%,明显高于支架组的45.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Cyfra21-1、SCC-Ag较治疗前降低,且射频消融组患者的Cyfra21-1和SCC-Ag分别为(2.27±0.75)μg/L、(1.52±0.45) ng/mL,明显低于支架组的(2.69±0.81)μ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