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采用硅橡胶、丁腈橡胶共混改性酚醛树脂黏结剂,利用湿法工艺制备纸基摩擦材料试样。借助湿式摩擦性能试验机以及扫描电镜研究橡胶改性酚醛树脂黏结剂对纸基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和表面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单纯采用酚醛树脂黏结剂相比,使用丁腈橡胶-酚醛树脂共混黏结剂提高了纸基摩擦材料的静摩擦因数,但动摩擦因数和耐磨性能有所降低;而使用硅橡胶-酚醛树脂共混黏结剂不仅提高了纸基摩擦材料的动、静摩擦因数,也使其耐磨性能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2.
高速列车粉末冶金制动闸片材料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高速列车制动闸片材料的性能要求,采用粉末冶金工艺,通过对材料组元和工艺参数的试验研究,制备了4种体系配方的铁基摩擦材料,对其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测试,从中获得了一种动摩擦因数高(0.31)、磨损率低(2.2μm/面·次)、摩擦稳定系数高(88.9%)并且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铁基摩擦材料,对材料显微组织和表面形貌进行了观测和比较,并探讨了显微组织与材料摩擦学特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影响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三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制动摩擦材料摩擦性能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标GB 5763-1998和定速摩擦测试仪测定制动摩擦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升温、降温摩擦因数和磨损率数据,应用模糊综合评价原理,提出了定量评价制动摩擦材料摩擦性能的方法,包括摩擦稳定性(摩擦因数与摩擦温度的关系)、综合磨损率(磨损率与摩擦温度的关系)和总摩擦性能评价.以一种低金属制动摩擦材料的摩擦性能评价为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模糊软集的机车制动器高摩擦因数合成匣瓦性能评价方法。首先将评价指标划分为若干个子集,然后将子集的元素进行组合,使评价参数扩大,最后利用软集运算规则对评价信息进行融合,得到匣瓦的综合性能评价结果。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决策的分辨率,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可靠。通过对目前我国机车使用较多的4种高摩擦因数合成匣瓦的性能评价,证实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综合摩擦磨损试验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质量分数0.5%、1%、3%愈疮树脂改性的高密度聚乙烯的综合摩擦学性能。将摩擦因数、磨损量、摩擦因数的稳定性与试验的具体工况相结合,构建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出模型中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试验数据,计算出每种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综合评价指数。结果表明,愈疮树脂质量分数为0.5%的复合材料的综合评价指数最小,可以得出该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最好。该结论与文献所得的结论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为快速优化出摩擦材料的配方,利用均匀设计方法设计配方优化试验,按照国标GB5763—2008规定测定所制备材料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经过综合评价后获得摩擦因数稳定性参数、摩擦因数偏移系数、综合磨损率作为均匀设计试验的3组结果。利用SA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编写计算程序,分别求出3个二次回归模型。再将3个模型合成为一个摩擦磨损性能综合分析模型,用MatLab软件经编程获得最佳配方。结果表明:用此方法优化后摩擦材料的摩擦因数稳定,与指定摩擦因数接近,磨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采用石蜡对起重机伸缩臂滑块用的浇铸尼龙材料进行改性,用MRH-3高速环块摩擦磨损试验机和RFT-Ⅲ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不同石蜡含量对浇铸尼龙材料干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石蜡的填充对改善浇铸尼龙材料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有显著作用;石蜡含量的增加,浇铸尼龙材料的摩擦因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存在最佳的添加量,使材料的摩擦因数和磨损量最低。  相似文献   

8.
增强纤维对纸基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碳纤维、芳纶纤维和纤维素纤维为增强体,采用湿法工艺制备出3种纸基摩擦材料。借助扫描电镜、热重分析仪和摩擦磨损性能试验机研究不同增强纤维纸基摩擦材料的微观形貌、耐热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增强纤维在树脂基体中随机分布,形成大小不一的孔隙;纸基摩擦材料的热失重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的第一阶段失重量仅为1.3%,耐热性能优异;在压力和转速变化条件下,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动摩擦因数的稳定系数分别为91.7%和97.3%,磨损率为2.56×10-5mm3/J,远优于其他2种纤维增强的纸基摩擦材料。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模糊软集的机车制动器高摩擦因数合成闸瓦性能评价方法。首先将评价指标集划分为若干个子集,然后将子集的元素进行组合,使评价参数扩大,最后利用软集运算规则对评价信息进行融合,得到闸瓦的综合性能评价结果。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决策的分辨率,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可靠。通过对目前我国机车使用较多的4种高摩擦因数合成闸瓦的性能评价,证实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综合应用正交试验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影响自润滑关节轴承摩擦磨损性能各因素的主效应、两两因素之间的交互效应及全部因素水平搭配之间的交互效应进行综合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确定最优参数组合,弥补方差分析只能研究单目标问题,不能全面反映实际情况的不足,为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合理选择轴承类型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编织衬垫自润滑关节轴承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衬垫材料、摆动频率、前处理工艺;衬垫材料与摆动频率的交互效应对综合指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基于企业上游供应商零件数据分析的产品方案经济性评价方法。在给出方案经济性评价过程中的零件价格、时间以及质量评价策略的基础上,建立基于零件价格、时间以及质量的产品经济评价关键指标体系。随后,给出产品设计方案的二层模糊经济性评价数学模型,最后给出一个评价实例以及程序实现说明。  相似文献   

12.
围绕大学教师绩效考核中的学术评价制度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进行了剖析,分析了学术评价制度运行所面临的三个矛盾,即学科之间的矛盾、竞争与效率之间的矛盾以及学术自由与行政干预之间的矛盾。设计学术评价制度时要遵循专业化、多元化和民主化的原则,树立教师本位、学术自由、教师发展的理念,完善学术信用的审查制度、质量的评判制度以及评价结果的反馈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克服当前评价系统的评价体系缺乏灵活性、评价形式单一的缺点,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可配置的模糊综合评价系统,并给出了系统模型。根据三种评价指标选择方式,将评价指标节点划分为AND类型、XOR类型和OR类型,将原子评价节点分为赋值原子节点和自动赋值原子节点,并给出了综合评价计算方法。提出了自动赋值原子节点的实现方法,给出了可配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实例及体系结构。该系统不但支持多种模糊表示,包括语言型、区间型、等级型和组件型等,并能将这些模糊表示归一化为三角模糊表示,实现了可配置的评价机制。此外,该系统还实现了评价模型组件化的自动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4.
综合分析了油井管杆偏磨产生的原因,建立了管杆偏磨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管杆偏磨的原因进行了评价,并用具体事例给予说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机械设计专家系统中设计方案的评价与决策子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漫玲 《机械设计》2005,22(10):19-21
评价与决策是机械设计专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建立集评价、决策及反馈于一体的机械设计专家系统中设计方案的评价与决策子系统。详细阐述了该评价与决策子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及各部分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甘蔗压榨机系统可靠性的失效模式影响模糊评估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分析通常采用故障树分析(FTA)和失效模式影响及致命度分析(FMECA)方法,由于模糊性或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的一种本质属性,评估系统可靠性的失效模式影响因素也具有模糊性,常规分析方法对此很难给出有效而准确的回答。以新型两辊甘蔗压榨机械系统为例,讨论失效模式影响模糊评估分析方法的原理,评估分析结果可用于创新设计新产品,改造老产品及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基于C/S结构的绿色制造评价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并详细描述了利用VB语言和MS SQL Server 2000开发的评价系统的关键技术,该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制造能力评估体系,对于企业加快订单处理、提升自身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目标的实现主要借助多色集合这一新型的数学工具,分层次建立产品、零件、工艺特征、设备、操作人员数学模型及其联系的多色图;结合多色集合逻辑运算,建立产品和车间制造资源的匹配关系,找出产品加工关键的可行工艺路线,借助模糊评价确定最优关键工艺路线;最后结合工艺约束知识,插入次要工序,得出零件完整加工路线,从而给出报价及交货期。  相似文献   

19.
基于灰色关联的产品性能量化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机械产品性能的多目标、多功能、多层次和多因素相互联系及相互制约性,提出系统层次灰关联分析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参评设备的总体性能,并进行优劣排序。  相似文献   

20.
对工程机械管理的评价过程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多目标的决策过程.运用层次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在工程机械管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综合评价模型,探讨基于组件技术建立能适应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开放型、通用的工程机械管理评估系统,提出系统的组件化模型,全面考虑评判过程中的定性指标及定量指标,为正确评价与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及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