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咽旁间隙恶性肿瘤由于位置深在,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发现时往往已是中晚期,且局部浸润广泛,常合并淋巴结转移.由于咽旁间隙解剖关系复杂,多涉及大血管、神经,术野狭窄且暴露困难,尤其是一些肿瘤上极接近颅底的高位咽旁间隙肿瘤,其手术难度极大,术后易遗留声嘶、面瘫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往往预后不良.暴露充分和良好的术野是手术成功的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认识。方法通过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结果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常伴有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一种间叶性肿瘤。结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独特的间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肺部,发生于颈者罕见,需依靠病理组织学确诊,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3.
涎腺肌上皮癌又称恶性肌上皮瘤,是与肌上皮瘤相对应的涎腺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1 991 )涎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中将其列为一类独立的肿瘤[1] 。本病发病率低,属罕见肿瘤。我科于1 995~2 0 0 2年收治了5例涎腺肌上皮癌,现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组织来源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涎腺肌上皮癌又称恶性肌上皮瘤,是与肌上皮瘤相对应的涎腺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1991)涎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中将其列为一类独立的肿瘤 [1].本病发病率低,属罕见肿瘤.我科于1995~2002年收治了5例涎腺肌上皮癌,现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组织来源及治疗方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头颈部肌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2例头颈部肌上皮癌患者进行临床病理以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12例病例中复发者为2例,远处转移2例,死亡者1例,5年总生存率为58.33%(7/12);实性型与病理类型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切缘阳性与阴性及有无神经侵犯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正确的临床病理诊断结果对头颈部肌上皮癌的确诊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伟强  周涵  董伟达 《江苏医药》2015,41(3):328-329,373
目的 探讨经口径路切除内中上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口径路切除的24例内中上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9例混合瘤,4例脂肪瘤.肿瘤大小4.0 cm×3.0 cm×3.0 cm至11.0 cm×9.1 cm×8.5 cm.结果 24例咽旁间隙肿瘤均经口径路完整切除,所有患者均痊愈.术后随访8个月-4年,经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未见肿瘤残留及复发.结论 经口径路切除内中上型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是该类型肿瘤较为理想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7.
沈齐  汤明 《贵州医药》2013,(12):1138-1138
2012年5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三病区收治1例肌上皮癌广泛转移患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6岁。因双侧颈部肿块进行性增大伴胸骨后闷胀不适半月于2012年05月11日人院。查体:双侧颈部扪及多个肿大包块,均位于颈部Ⅲ-Ⅳ区,部分融合,左侧颈部最大包块约6.0cm×5.0cm,右侧颈部最大包块约6.0cm×5.0cm,触之表面光滑,质韧,边界欠清,固定,无触痛。于2012年5月22日行右颈侧区淋巴结活检术,术中见颈阔肌深部多枚淋巴结肿大,质韧,实性,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药实践》2016,(9):677-679
目的:探讨胰母细胞瘤(PB)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小儿PB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病理形态特点,运用全自动免疫组化仪进行广谱细胞角蛋白(AE1/AE3)、CD99、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出素(Syn)、嗜铬素A(CGA)、CD56、神经丝蛋白(NF)、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肝细胞蛋白(Hepatocyte)免疫标记染色,运用AB-PAS方法进行黏液染色,分析其鉴别诊断要点。结果:本例PB上皮细胞丰富,部分区域形成腺泡状结构,部分区域形成实性片状、巢状结构,可见鳞状小体。免疫组化AE1/AE3阳性,CD99阳性,AFP灶性阳性,Syn,CGA及CD56部分阳性。血液AFP升高。AB-PAS染色示黏液样间质为酸性黏液。结论:虽然PB是一种罕见的胰腺外分泌恶性肿瘤,但在儿童胰腺肿瘤中最常见。鳞状小体为其特征性结构,但其密度和分布在不同病例差异较大,免疫组化可辅助其诊断,但没有特异性,在诊断中应与其他胰腺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报告1例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患者,女,50岁,主诉为左侧腰部不适2个月.CT示左肾中下极7.0cm×6.5cm软组织影,密度均匀.结果 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非霍奇金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术后行CHOP方案化疗6疗程,随访29个月,患者无瘤存活.结论 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罕见,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治疗方法主要是单纯化疗或根治性肾切除加化疗和/或放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原发于咽旁间隙的肿瘤的发病及诊治规律。方法总结本科室1995~2001年收治的20例该类疾病的病例,全部病人行手术切除,恶性者加放疗。对其病理类型、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分析并行术后随访。结果良性肿瘤占17例(85%),恶性肿瘤3例(15%),神经源性肿瘤13例(65%),腮腺源性肿瘤5例(25%),其余2例(10%)。随访结果良恶性者各一例复发,其余未见复发。结论原发于咽旁间隙肿瘤病理类型广泛,以神经源性及腮腺源性肿瘤为常见,且良性肿瘤多于恶性肿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1年收治的85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组织学诊断、影像学检查、手术径路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良性肿瘤77例,恶性肿瘤8例;涎腺源性肿瘤41例,神经源性肿瘤36例,其他组织源肿瘤8例.均行手术治疗,口咽径路6例,颈侧径路76例,颈咽联合径路3例.术后复发6例,并发周围性面瘫4例;舌下神经麻痹2例;Horner征2例;喉返神经麻痹2例;腮腺瘘1例;术腔感染1例;呼吸困难1例.结论 咽旁间隙肿瘤中,以涎腺源性肿瘤多见,其次为神经源性肿瘤.CT及MRI能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扩展范围、血液供应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颈侧径路为其主要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2.
心脏肿瘤发生率低,由于心脏的特殊结构和功能,心脏肿瘤大多数是左心房黏液瘤,心脏恶性淋巴瘤罕见,由于心脏肿瘤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致活检困难,易误诊为其他肿瘤,我科仅见1例,现报道并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膀胱小细胞癌(bladder smal1 cell carcinoma BSCC)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和诊治方法 ,提高对膀胱小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BSCC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患者为中年女性,子宫全切术后6个月,下腹疼痛伴排尿困难、尿频3个月。盆腔CT示膀胱后方见一大小约5 cm×9.5 cm×11 cm的肿块影,双肾彩超示双肾积水。患者行膀胱子宫全切+双输尿管皮肤造瘘术,术后对症处理并化疗。检索MEDLINE和CNKI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术后病理检查为膀胱小细胞恶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Vimentin(+),CD32(-),CD20(-),CK(-)CD45RO(-),CD99(-),Syn(+)。患者术后2个月因肺部转移呼吸衰竭死亡。结论膀胱小细胞癌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恶性肿瘤,诊断主要靠病理检查,易发生浸润和转移,预后较差,行根治性切除联合化疗可提高患者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王成双  宋梅  邹鹏程  王华杰  王志美 《安徽医药》2021,25(10):2085-2087
目的 结合文献报告1例宫颈癌鼻转移病例.方法 对青岛市中心医院2018年3月22日至2018年9月4日收治的1例年轻女性宫颈癌鼻转移病例进行报道并对文献复习.结果 女,37岁,以阴道不规则出血1月收入院.妇科检查及彩超检查示宫颈肿物.予以行宫颈活检.病理示(宫颈)鳞状细胞癌,脉管内查见癌栓.免疫组化结果:CD34(血管...  相似文献   

15.
咽旁间隙肿瘤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卫  张圆  虞同华  赵卫平 《江苏医药》2005,31(8):638-638
咽旁间隙(PPS)为咽外侧上颈深部潜在的筋膜间隙,其肿瘤发病率低。本文回顾了我院近10年收治的64例PPS肿瘤的经验,并对其病理类型、诊断、手术治疗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组织生化特征和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诊治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7 d拆线,临床症状消失,每3~6个月复查膀胱镜,随访3年,未见病灶复发或扩散,患者无瘤生存。结论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为低度恶性肿瘤,罕见。确诊依据病理学检查,治疗原则以切除肿瘤、保留膀胱功能为主,行膀胱部分切除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  相似文献   

17.
1 病案摘要 患者,男,45岁,因左侧睾丸肿大20余年,左侧腹股沟区酸痛不适1月,在当地抗感染治疗无效,体重下降5kg,于2007年7月23日入院。体格检查:阴囊左侧较右侧明显增大,左侧睾丸约4.5cm×4.0cm×3,5em大小,质硬,表面光滑,有轻触痛,左侧附睾明显增大,形态不规则。透光试验阴性。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探讨肾癌膀胱转移的临床特点、可能转移途径、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报道1例肾癌转移至膀胱的临床病例的详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肾癌发生膀胱转移极为罕见,只有膀胱发生转移的更为少见,膀胱转移常伴其他多器官转移。结论肾癌可能通过血行、淋巴、腔内种植途径发生膀胱转移,对单独膀胱转移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