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加速城镇化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和围垦养殖等活动,导致大面积的自然岸线、滩涂和淤泥质岸滩等重要滨海湿地消失,湾区内重要的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特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也受到较大的破坏,局部区域因围填海工程破坏至无法发挥正常的生态功能。为了严控围填海项目,国家自2016年起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要求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采取生态保护修复的策略,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逐渐恢复已退化的滨海湿地。文章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实际案例,从管理、科学和技术3个不同的角度,探讨针对围填海工程造成的自然岸线消失、滨海湿地功能退化、水动力条件受损和生物资源丧失等情况的生态保护修复对策,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曹妃甸围填海工程的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损失估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曹妃甸围填海工程为例,采用直接市场法、影子工程法和替代花费法等构建了围填海工程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的货币化评估模型与方法,并采用对比分析法,建立并探讨了曹妃甸围填海工程对周边海域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的损失估算方法。结果表明:曹妃甸围填海一期工程占用海域滩涂面积10 500 hm2,由此每年造成海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4 735.67万元,其中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损失占46.52%,气候调节功能损失占20.92%,空气质量调节功能损失占9.62%,食品生产功能损失占8.98%。曹妃甸围填海工程导致其东部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每年为421.10万元,其中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每年损失1 242.04万元、食品生产功能每年损失452.99万元,而气候调节功能和空气质量调节功能因海洋浮游植物群落初级生产增加而出现功能增大,每年服务功能价值分别增加998.12万元和459.03万元。表明曹妃甸大规模围填海工程不仅对围填所在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造成彻底毁灭,也对围填周边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晋江盐场围填海项目为例,针对项目情况和区域环境特征,在收集现有资料和补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评估了围填海工程建设的海洋生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建议:(1)保护修复应推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的有效机制,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良性发展。(2)围填多年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的围填海项目,制定修复对策也应遵循现有的生态条件,充分考虑修复工程的成本与效益,增强修复方案的可操作性,做出最有利的决策。(3)生态修复模式应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最大程度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本研究可为类似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 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提出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的相关要求,自然资源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印发相应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指南,对地方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的工作程序和实施细则提出了明确指引。依据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文章重点梳理了在解决历史遗留围填海项目的过程中配套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的主要保护修复类型,探讨不用围填海利用类型与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适宜性,同时依据不同的海域地理单元分析其与不同生态修复类型的适宜性。文章总结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建议:①要把握异地修复的原则;②要落实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理念;③要在实施方案的设计中注重增殖放流的科学性研究;④要强化围填海的监督管理和考核机制;⑤针对多年形成的围填海项目,充分考虑现有已形成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围填海已成为沿海地区解决用地紧张和城市扩张的普遍途径,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和民生问题。厦门市早年在围填筼筜港的开发建设过程中,面临了严峻的环境变迁和生态破坏,为此,厦门市开展了数十年卓有成效的筼筜湖综合治理和围填区域新城区的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制定法规和城市发展规划、截流污水、底泥清淤、引潮活水、种植红树林、建造生态岛等措施,显著改善围填海区域的生态环境,有效促进了城市发展、升级和转型,推动了厦门市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并重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形成,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简谈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围填海作为开发利用海洋空间,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基础方式,近些年在我国沿海各地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造地热潮,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填海造地工程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利益,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海洋环境质量下降、渔业资源衰减、滨海湿地环境退化、海洋生态系统受损等一系列的问题。文章从当下围填海工程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入手,结合笔者从事围填海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动态监视监测的经验,给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围填海对海洋水动力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近10年来,中国海岸带围填海活动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的发展态势。围填海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对海洋环境与生态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针对围填海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分别从水动力和生态系统两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围填海改变了海洋的自然几何属性(原始岸线、地形地貌、海湾面积),引起水动力环境的变化(潮汐系统和海湾水交换能力),进而影响了海湾的环境容量;围填海破坏了生物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影响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水动力与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可显著影响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加速富营养化进程,恶化水质,增加生态灾害风险。目前,围填海后的生态修复策略主要有增加生物量、建设自然保护区、退陆还海3种方式;而生态补偿策略则多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境面积的大小为线性关系”,通过对其经济价值的量化后进行生态补偿与实施相关政策。国际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量化参数逐步纳入实际管理,并在线性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逐步纳入一些非线性的理念,使生态补偿机制更为合理化;而我国对于围填海生态效应的定量化研究及科学理论在管理政策中的实际应用仍亟待提高。整体而言,全面、准确地评估围填海对海洋环境与生态的影响离不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  相似文献   

8.
我国围填海项目后评价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研究很少专门针对围填海历史遗留项目进行海洋生态影响评价的实践案例和相关分析。本文通过以一处历史遗留既有项目的不同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监测状况,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此类围填海历史遗留项目的局地海洋生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程利用已填海成陆区进行建设,除底栖生物外,不会对围堰以外海域的生态造成显著影响。该研究可为衡量和分析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的累积影响及后期围填海工程的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为制定其他区域围填海历史遗留项目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案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如何使我国围填海的存量资源得到高效可持续利用是当今围填海研究的热门课题,生态修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基于陆海统筹的理念,以福建可门工业园区为例,针对围填海造成的"占用滨海湿地、护岸硬质化、破坏海岛、海洋生物资源损失、排放污水、生境破碎"等生态环境问题,引入了"生态流"的概念,并且因地制宜,从"构建山海通廊、...  相似文献   

10.
围填海工程生态化建设及生态化水平评估对于切实提高围填海的生态门槛,保护海洋生态资源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以提高围填海工程生态化建设水平为目标,构建围填海工程生态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生态化平面设计、生态化海堤和生态化岸滩是评估围填海工程生态化水平的关键指标,专家相对权重值分别为0.23、0.21和0.19;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生态化平面设计、生态化海堤和长期监测评估的变异系数较小,表明专家对3类指标认可度基本一致。研究提出生态化建设水平评估总分值在0.6以上为合格;0.6~0.7生态化建设水平为中;0.7~0.9生态化建设水平为良好,0.9以上生态化建设水平为优。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海洋生态修复产业化水平,促进海洋生态修复工作健康有序开展,文章分析我国海洋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建立海洋生态修复产业化模式,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类型建立不同的投融资模式,通过市场的参与有效调和资本主体的刚性,发挥经济主体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海洋生态修复,最终实现海洋生态修复投融资的高效性;通过探索海洋生态修复和海洋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实现生态修复主体市场化以及生态修复装备、技术和产品市场化;海洋生态修复产业化须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为保障,加强空间规划,修复标准制定,资金使用、监督和管理,修复效果考核评估以及奖惩和收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人类进入大规模开发海洋的新时代。开发海洋的主要方式是填海造地,填海造地必然会对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为做到以较小的海洋环境影响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海洋经济效益,有必要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深入研究和探讨填海与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做到填海建设与创建海洋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海岸线长978 km,海洋资源丰富、海洋产业发达、海洋生态环境优良,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的大背景下,系统梳理威海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及威海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并从观念更新、舍得投入、敢为人先、依法管海、科技推进5个方面总结经验与启示,为威海市及国内沿海地市加快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顶层制度设计逐步完善,生态环保法制不断健全,环保执法监管力度空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加速发展新局面。山东省作为海洋大省,坚决扛起海洋生态环保责任,在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为海洋环境保护事业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5.
如何妥善处理海洋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系统损失之间的矛盾关系是我国沿海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文章分析了海洋生态补偿模式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认为单纯收取生态补偿金并不能实质性解决海洋开发活动带来的海洋生态损失问题,实施生态修复是降低和减缓海洋生态系统损失的主要手段;建议利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货币化来连接海洋生态损失与海洋生态修复,量化用海单位所造成的海洋生态损失和生态修复所带来生态系统功能增益,进而指示海洋生态损失与海洋生态修复是否达到平衡;进一步提出以生态修复为导向的海洋生态补偿模式的技术框架,为落实与完善海洋生态补偿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海洋生态恢复法制建设中确立海洋生态恢复技术引导机制,需要以生态恢复的科学研究和海洋生态恢复技术研发为科学基础,将应用成熟的海洋技术写入法律,上升为海洋技术法律规范,选择过程导向的海洋生态恢复模式,通过奖励海洋生态恢复技术的政策和加大达不到海洋生态恢复标准的处罚力度,引导海洋开发者自动寻求海洋生态恢复技术的应用,培育海洋生态恢复技术市场,依法保障海洋生态恢复技术的研发与交易.  相似文献   

17.
加大海岸整治修复力度是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沙坝-潟湖海岸具有典型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因人类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破坏,是“蓝色海湾”等整治修复项目的重要对象。文章以辽宁省浮渡河口沙坝-潟湖为例,总结国内外河口沙坝-潟湖主要生态修复思路和方法,提出生态修复过程中沙坝-潟湖受损机制和生态修复评估体系构建两个关键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为深入推进我国海岸生态保护修复管理和海岸整治修复工程实践,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提升整治修复能力两方面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