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行为问题是学龄儿童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家庭生活方式与家庭内部的关系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有巨大影响.有研究提示,儿童早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延续至少年和成年期,对成人期的生活质量及成就有较大影响.为了解儿童少年行为问题与其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寻找有效的行为问题干预方法,于2007年9月对甘肃省天水市4所中学的初一及初二部分班级进行为期1年的干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行为问题的家庭影响因素及其干预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初中生行为问题的家庭影响因素,筛选出主要的和可干预的因素,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策。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Achenbach儿童为量表(CBCL)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等对哈尔滨市708名12-16岁的初中生进行了统一问卷调查,资料运用SAS软件进行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及典型相关分析。结果:(1)检出率:行为问题总检出率22.18%,其中男20.06%,女生23.81%;各种行为问题的检出率;男生以强迫性发生率最高(8.74%);女生以分裂样出率最高15.0%。(2)危险因素的筛选;男生行为问题与父母亲受教育水平低,家庭缺陷,父母教养方式不良有关。女生则与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父母文化水平低有关。结论:初中生行为问题检出率女生高于男生;不良家庭因素是初中生行为问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中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方法 抽样选取铁岭市3 654名中学生、按班级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半年的心理干预。干预前后评估两组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表现及干预效果。结果 中学生总体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2.81%;心理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男生、女生行为问题相关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干预组男生除分裂样、不成熟和多动因子外,其他相关因子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女生除分裂样、不成熟多动因子外,其他因子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中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心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中学生的行为问题,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刘碧芳 《中国校医》2000,14(4):292-293
我校于 1997年试行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为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 ,笔者于 1997年 9月下旬对二、三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 ,并于 1999年 6月对原调查学生进行跟踪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鳌阳中心小学 1997~ 1998学年二、三年级学生 5 38人 ,剔除变动学生及不合格问卷 ,获取有效问卷 5 0 4份 ,其中男生 2 6 7人 ,女生 2 37人 ,年龄 8~ 9岁。1.2 方法1.2 .1 心理干预方法 ①课堂教育及各学科渗透教育。②媒体教育。③“问题”学生的转化。④家庭教育。1.2 .2 行为问题测查与评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雅安市芦山震后灾区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干预效果。方法 应用症状自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灾区600名初中生进行心理干预前后心理测评。结果 灾区干预前初中生中重度心理问题比例较高的前3位因子依次为抑郁(19.83%),焦虑(19.31%),强迫症状(18.80%);干预前,女生SCL-90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SDS总分和SAS总分分别为(181.42±32.89)、(1.61±0.43)、(2.20±0.49)、(2.14±0.50)、(2.08±0.54)、(46.97±4.95)、(43.94±5.75)分,均高于男生的(173.61±33.98)、(1.54±0.40)、(2.12±0.53)、(2.03±0.48)、(1.95±0.53)、(45.81±5.43)、(42.11±6.8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女生SCL-90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恐怖因子分别为(151.18±30.41)、(1.56±0.39)、(1.72±0.35)、(1.76±0.41)、(1.58±0.48)分,均高于男生的(147.67±24.17)、(1.49±0.38)、(1.65±0.44)、(1.67±0.40)、(1.44±0.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男生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其他、SDS总分和SAS总分均低于干预前,女生各量表及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芦山地震灾区初中生经过干预后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且不同性别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6.
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与干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使儿童心理健康 ,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近年来国内开展对 4~ 6岁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病学调查 ,检出率为 5 %~ 30 % ,但干预研究较少。本文采用Achenbach s儿童行为量表 (简称CBCL) ,对武汉市 70 5例儿童进行了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及综合干预研究。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于 1993年 6月~ 1996年 6月 ,对武汉市洪山、青山区 70 5名 4~ 14岁儿童进行调查 ,同时采用综合干预方法跟踪观察 ,为期 3年。1 2 方法 行为问题测量工具采用Achenbach s儿童行为量表(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有效干预方法。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5年4月在该院儿童保健营养门诊就诊且有饮食行为问题的7个月~4岁儿童460例,其中失访28例,实际研究对象4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16例。干预组给予综合干预4次,随访观察6个月,对照组不参与干预组的综合干预,仅在干预后6个月时随访1次,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6个月后干预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中吃得少、吃得慢、对食物不感兴趣、拒绝某些食物、不愿尝试新食物、偏爱某些食物的发生率分别由65.30%、74.58%、60.30%、51.33%、64.65%、57.98%下降到36.74%、21.86%、42.77%、33.26%、16.28%、38.42%,且家长喂养知识及态度的改善和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改进家长的喂养观念及方法,从而改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8.
唐凌 《药物与人》2014,(6):248-248
目的:观察并分析在鼻出血患者的护理中,加强心理行为干预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自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78例鼻出血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对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心理行为干预的护理治疗。结果: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4%(38/39),高于对照姐的84.6%(33/39),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出血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采用心理行为干预,其护理疗效显著,且减少了鼻出血的再次发生机会,应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在对社区学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进行研究时发现,散居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呈现高发状态,并与带养人呈现高度的相关性〔1〕。为此,特对带养人这一因素进行了专题研究。1 对象与方法崇文街道办事处辖区共有3~7岁散居儿童81 7人,将愿意配合的家庭,根据儿童主要带养人的不同,分为试验组(祖父母、外祖父母带养)与对照组(父、母亲带养)各35 0人。在街道居委会家长学校的协助下,分别对两组儿童进行同等条件的心理行为健康干预。第一月每周依次讲授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及特点,儿童行为习惯培养,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对策等内容,以后每两月开展一次儿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综合性心理行为训练对集训期新兵心理应激的干预效果,寻求调控新兵心理应激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方法以某部集训期新兵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216人)和对照组(220人)。对照组进行常规军事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心理行为训练,共2个月。采用应激反应问卷(SRQ)、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于干预前和干预第60天进行心理应激及相关因素评估。结果 (1)干预组干预前SRQ总分及各因子分与消极应对、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神经质及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r=0.113~0.698,P均0.01),与内外向、掩饰性呈显著负相关(r=-0.188~-0.304,P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SRQ总分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消极应对、神经质、状态焦虑、精神质,这4个变量的决定系数R2=0.560。(2)干预组干预第60天SRQ总分和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P0.01);而在同一时间点上,对照组SRQ总分和各因子分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新兵心理应激受多因素影响,综合性心理行为训练能有效减轻新兵心理应激,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效贞  张效忠  张效颜 《中国健康教育》2006,22(10):763-764,759
目的探究初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方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家庭环境量表(FES),对潍坊市奎文区3所初中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对1835名学生进行测试,通过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初中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比率高达17.86%。SCL-90总分及各项因子分与FES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显著负相关,与FES的矛盾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家庭环境因素中,矛盾性、知识性、情感表达、娱乐性占据了影响初中生心理问题因素的前四位,成为导致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家长和卫生工作者应着眼于以上因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芜湖市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芜湖市57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35.7%的初中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5.3%的初中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水平各因子得分排在前三位的是学习压力,自我强迫,情绪不稳;(2)在抑郁、焦虑、自我强迫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得分高于男生;(3)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在焦虑因子上,留守初中生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初中生,在另外9个因子上,两类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芜湖市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应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要关注女生和留守初中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初中生心理卫生问题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应用自编儿童心理卫生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社区所属的中学1 585人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其中一所中学841人为干预组,另一所中学744人为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2年的综合干预,前瞻性观察心理卫生问题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干预组检出139人,阳性率16.53%;对照组117人,阳性率15.7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19,P>0.05)。干预前两组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过对干预组进行2年综合干预后,对两组再重新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干预效果。干预组心理卫生问题检出阳性率明显下降至9.23%;对照组检出阳性率为16.50%,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8.41,P<0.01)。干预组在干预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各因子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初中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进行早期干预,有助于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早产儿初中阶段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早产儿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整群抽取蚌埠市1所重点中学、3所普通中学的初一和初二年级学生3559人,以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调查并评定学生的行为问题,以自编的问卷调查早产儿父母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儿童出生情况(包括早产史)、母亲妊娠史等。共调查早产儿257名,足月产对照2903名,对两组行为问题的检出情况进行比较,并进行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早产儿在初中阶段品行问题和焦虑的检出率较足月产对照儿童高。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因素有母亲职业、家庭类型、家庭气氛、教育子女方、父母教育子女态度、父母教育方式、母亲怀该儿童时的孕次、母亲孕期服用保胎药、儿童出生时窒息情况和儿童是否为独生子女。除儿童是否为独生子女外,其他因素均与对照组相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出生时窒息和母亲孕期服用保胎药为行为问题产生的危险因素,母亲职业为教师、医务人员、技术人员、机关人员的和父母亲教育态度一致是早产儿童初中阶段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结论早产会对初中阶段儿童的行为问题产生不利影响,需针对影响早产儿行为问题的因素早期采取干预措施,以减少早产儿青春期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初中生心理虐待与学习行为障碍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在山西省抽取8所初中,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136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中学生学习行为障碍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研究对象儿童心理虐待量表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干涉、贬损、恐吓、纵容、忽视,其得分分别为(1.952±0.965)分、(1.564±1.054)分、(1.507±0.902)分、(1.478±0.838)分及(1.385±0.717)分;研究对象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人际协助、家庭支持、目标专注、积极认知、情绪控制,其得分分别为(3.286±0.471)分、(3.199±0.356)分、(2.843±0.477)分、(2.782±0.313)分及(2.179±0.591)分;研究对象中学生学习行为障碍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考试焦虑、学习分心、学习低效、厌学、学习习惯,其得分分别为(2.644±0.925)分、(2.597±0.899)分、(2.503±0.966)分、(2.089±0.850)分及(1.937±0.923)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理虐待和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r=-0.339,P<0.05),心理虐待和学习行为障碍呈显著正相关(r=0.414,P<0.05),而心理韧性与学习行为障碍呈显著负相关(r=-0.347,P<0.05)。心理虐待和心理韧性能够共同解释学习行为障碍39.8%的变异,且心理韧性在心理虐待和学习行为障碍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P<0.05)。结论初中生心理虐待、心理韧性和学习行为障碍均显著相关,且初中生心理韧性在心理虐待和学习行为障碍间起到一定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小学生行为问题早期干预的效果,以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方法】应用自编儿童心理卫生调查问卷,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社区所属的两所小学一年级学生1482人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其中一所小学学生738人为干预组,另一所小学744人为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两年的心理干预,前瞻性观察行为问题干预效果。【结果】按CBCL的中国常模判断有无行为问题的标准,干预前符合此标准的干预组109人,阳性检出率为14.8%;对照组113人,阳性检出率为15.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BCL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过对干预组进行两年的心理干预后,对两组重新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干预效果。干预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阳性率明显下降为8.8%,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干预组CBCL各因子得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小学生的行为问题进行早期干预,有助于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成绩是否相关以及主观幸福感是否存在年级、性别、成绩及学校差异,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大同市两所中学里的150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WellBeingSchedule,Fazio,1977,简称GWB)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数据与每个同学的期中考试成绩一同用SPSS11.5进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等。结果初中生主观幸福感较高,男生均分为79.75,女生均分为79.88分(全国常模男性为75分,女性为71分);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不存在年级、性别、成绩及学校差异;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成绩呈负相关,且与单科的语文成绩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为-0.183(P﹤0.05)。结论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成绩呈负相关;学业成绩优异的初中生,其主观幸福感反而较低,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长沙市农村中学生暴力发生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青少年暴力问题,虽然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但对青少年暴力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少见。本研究拟在农村中学生群体中进行暴力的流行病学研究,了解暴力发生的现况、流行特征,为暴力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慧杰 《中国健康教育》2011,(10):744-746,750
目的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用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121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使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理健康总均分达到2分及以上的初中生为24.34%。男生学习压力感得分为2.02±0.89,高于女生得分(1.86±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P=0.00);男生在适应不良分量表上的得分(1.67±0.59),高于女生得分(1.57±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P=0.00);男生情绪不稳定分量表上的得分(1.91±0.74),也高于女生(1.78±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P=0.00),而女生在敌对分量表上的得分(1.69±0.78)高于男生(1.58±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2)。独生子女在学习压力感上得分(1.95±0.83)高于非独生子女(1.83±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P=0.00);适应不良分量表上独生子女的得分(1.63±0.56)也高于非独生子女(1.55±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考试应激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学期刚开始时和期末考试的第一天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河北省某重点中学高一和高二年级的501名学生进行测评,比较两次测评结果。结果 被试的平均总分超过160分的筛选阳性标准。总体考试当天的SCL-90总分显著高于平时(P〈0.01),其中考试当天的焦虑、抑郁、偏执、强迫、恐怖、其他因子分显著高于平时(P〈0.01)。男生、理科生与总体结果相近,女生、文科生两次施测的SCL-90总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尤以考试期间明显。考试应激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焦虑、抑郁、偏执、强迫、恐怖、睡眠和饮食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