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乳房护理干预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将200例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产科护理和母乳喂养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乳房护理干预,包括刺激乳头、乳房按摩、母乳喂养知识强化健康教育。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的首次泌乳时间、泌乳量、乳房胀痛发生情况及产后42 d母乳喂养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首次泌乳时间早于对照组,且泌乳量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乳房胀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产后42d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乳房护理干预能缩短产妇首次泌乳时间、增加泌乳量、降低乳房胀痛发生率及提高产后42 d纯母乳喂养率,对提高产科护理服务质量和促进持续母乳喂养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热熨对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率及产后康复的影响。方法:2016年6月~2017年6月选取在本院建立分娩档案的220例初产妇,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等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产后给予常规性乳房护理;观察组产后行乳房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热熨。比较两组产妇产后24,48,72 h及42 d母乳喂养率、泌乳量及产妇产后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24,48,72 h及42 d母乳喂养率及泌乳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乳房疼痛评分、肿胀评分低于对照组,而恶露消退时间、子宫复旧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配合中药热熨可促进初产妇产后泌乳,减轻产妇乳房胀痛,提高母乳喂养率,并有利于产妇产后康复。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1031-1032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于我院分娩的20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行常规产后母乳喂养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乳房穴位按摩。记录比较两组产后3d乳房胀痛程度、开始泌乳时间及产后72h泌乳量。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3d乳房胀痛程度较对照组相比,显著减轻(P0.01);观察组开始泌乳时间12.63±6.14h,显著早于对照组(P0.01);且观察组产后72h泌乳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产妇产后乳房穴位按摩可有效减轻乳房胀痛,还可促进乳汁提早分泌并及时排出,对母乳喂养更有利,且方法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王媛媛 《妇幼护理》2022,2(7):1558-1560
目的 分析产妇产后护理中进行中医乳房穴位按摩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 2020 年 11 月至 2021 年 10 月期间本院收治产 妇 120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 6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 中医穴位按摩护理。分析对比两组产后乳房的胀痛情况、产后泌乳情况、母乳喂养情况以及乳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研 究组产妇首次泌乳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4 h 泌乳量、48 h 泌乳量以及 72 h 泌乳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产妇的泌乳优良率(85.00%)、纯母乳喂养率(81.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泌乳优良率(70.00%)、纯母乳喂养率(63.33%) (P<0.05)。观察组的乳房胀痛率(8.33%)、乳房并发症发生率(3.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乳房胀痛率(28.33%)、乳房 并发症发生率(16.67%)(P<0.05)。结论 在产妇产后的临床护理中,采用中医乳房穴位按摩的方式,能减轻产妇的乳房胀 痛感,加速泌乳进程,提高泌乳量,实现更高的母乳喂养率,减少乳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按摩、吸奶器及乳房修护治疗仪在产后乳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方法:将306例发生泌乳困难的产妇随机分为A、B、C 三组各102例,A组产妇应用人工按摩对产后乳房进行护理,B组产妇应用吸奶器对产后乳房进行护理,C组产妇应用便携式乳房修护治疗仪对产后乳房进行护理.观察三组产妇乳房胀痛程度、乳腺炎发病率、母乳喂养率等指标.结果:出院时A组发生乳房胀痛率为23.53%,B组为21.57%,C组为8.82%,C组乳房胀痛率明显低于A、B组(P<0.05);C组产妇开始泌乳时间显著早于A、B组(P<0.05);C组产妇复诊时乳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A、B组,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A、B组(P<0.05).结论:便携式乳房修护治疗仪操作简单、安全舒适,便于长期护理,可作为产后乳房护理方式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吮吸及乳房按摩对初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及乳房胀痛的影响。方法:将196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吮吸及乳房按摩,比较两组母乳喂养及乳房胀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纯母乳喂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乳房胀痛程度及乳腺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吮吸及乳房按摩能促进初产妇乳汁分泌,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减轻乳房胀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乳房按摩配合低频电疗法疏通乳腺管治疗产后乳房肿胀的效果。方法 将行剖宫产的80例乳房肿胀的产妇按简单随机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采用乳房热敷按摩配合低频电疗法。对照组单纯采用乳房热敷按摩。比较2组干预后乳房肿胀情况和母乳喂养情况。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乳房胀痛及乳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乳房热敷按摩配合低频电疗法治疗可明显改善乳房肿胀,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乳中、乳根穴位配合全身按摩,促进乳汁分泌,消除乳房胀痛感,尽快恢复产妇体力,树立母乳喂养信心,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方法将212例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104例和对照组108例,实验组在常规产后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乳房穴位及全身按摩,对照组仅接受常规产后护理,观察和测量2组产妇乳房泌乳时间、泌乳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产妇较对照组乳房分泌时间提前,泌乳量增加,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中、乳根两穴位及全身的的按摩具有提前初产妇泌乳时间,增加泌乳量的作用,还能缓解产后乳房胀痛,保证母乳喂养成功。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初产妇产后早期乳房护理干预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09至2018/04来我院进行分娩的80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干预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产后早期乳房护理。观察首次泌乳时间、乳房胀痛发生情况、母乳喂养情况。结果 观察组24小时内首次泌乳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乳房胀痛发生3例,发生率为7.50%;对照组乳房胀痛发生11例,发生率为27.5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后早期乳房护理干预可以减少乳房胀痛情况的发生,提高纯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后乳房康抚按摩对剖宫产妇术后泌乳效果及乳房胀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220例单胎妊娠初产的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产后行常规护理、早吸吮、母乳喂养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产后12h内开始进行乳房康抚按摩。观察两组产妇乳房胀痛程度、泌乳时间、泌乳量及纯母乳喂养率。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24h、48h、72h乳房胀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产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7天泌乳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平均开始泌乳时间为(16.2±3.8)h,对照组平均开始泌乳时间为(28.3±4.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产后24h、48h、72h及42d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产妇乳房康抚按摩能促进乳腺管通畅和泌乳,减少乳房胀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房按摩在产后母乳喂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采用常规护理的200例初产妇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实施乳房按摩的200例初产妇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泌乳情况、母乳喂养情况、乳房胀痛、乳房并发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首次泌乳时间短于对照组,纯母乳喂养充足程度、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乳房胀痛评分、乳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房按摩护理能够促进初产妇产后泌乳,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减少乳房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房精油穴位按摩在产后乳汁淤积护理干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6例产后乳汁淤积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产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精油配合乳房穴位按摩。观察2组产妇护理后3 d泌乳情况及乳房胀痛改善情况。结果护理3 d后观察组乳汁分泌多者占88.37%(38/43),高于对照组的67.44%(2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0级乳房胀痛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乳汁淤积护理中应用精油配合乳房穴位按摩,可有效促进乳汁分泌,缓解乳房胀痛。  相似文献   

13.
陈英  韩华平  谢薇 《全科护理》2020,18(11):1372-1374
[目的]观察产后实施乳房穴位按摩最佳时间选择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将82例自然分娩的初产妇按照产后乳房穴位按摩时间分为A组、B组,每组41例。A组产后2 h行乳房穴位按摩,B组产后12~24 h行乳房穴位按摩,比较两组初产妇母乳喂养情况。[结果]A组初产妇产后12 h泌乳率、产后48 h泌乳量充足率、产后48 h轻度乳房胀痛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A组初产妇产后12 h、24 h、48 h症状自评表(SCL-90)得分均低于B组(P<0.05)。[结论]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2 h行乳房穴位按摩的效果明显优于产后12~24 h行乳房穴位按摩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房穴位按摩对减轻乳房胀痛和促进乳汁分泌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分娩后出现乳房胀痛、乳汁不通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乳房穴位按摩。观察2组产妇2周后乳房胀痛程度、母乳喂养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乳房胀痛Ⅰ级及以下产妇比例占90.00%(27/30)高于对照组的6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纯母乳喂养率86.67%(26/30),高于对照组的63.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后乳房胀痛、乳汁不通的产妇给予相应的乳房穴位按摩,可缓解乳房胀痛,促进乳汁分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后乳房康抚按摩对剖宫产妇术后泌乳效果及乳房胀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220例单胎妊娠初产的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产后行常规护理、早吸吮、母乳喂养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产后12 h内开始进行乳房康抚按摩。观察两组产妇乳房胀痛程度、泌乳时间、泌乳量及全母乳喂养率。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24 h、48 h、72 h乳房胀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7天泌乳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开始泌乳时间为(16.2±3.8)h,对照组平均开始泌乳时间为(28.3±4.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24 h、48 h、72 h及42 d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妇乳房康抚按摩能促进乳腺管通畅和泌乳,减少乳房胀痛,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后不同时机实施乳房按摩联合穴位按摩对初产妇泌乳质量、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在某院住院自然分娩的初产妇6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初产妇均进行乳房按摩联合穴位按摩干预措施,根据实施乳房按摩联合穴位按摩的不同时机分为1组(产后2 h)、2组(产后12 h)、3组(产后24 h),记录并比较3组初产妇产后72 h的泌乳量、血清泌乳素水平、单纯母乳喂养率及产后乳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组初产妇产后72 h的泌乳量及血清泌乳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初产妇的泌乳量及血清泌乳素水平高于2组和3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初产妇产后72 h的单纯母乳喂养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初产妇的单纯母乳喂养率高于2组和3组(P0.05)。3组初产妇产后72 h的产后乳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初产妇的产后乳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2组和3组(P0.05)。[结论]产后2 h对初产妇实施乳房按摩联合穴位按摩为最佳时机,能有效增加泌乳量,提升泌乳质量和单纯母乳喂养率,减少产后乳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加手法挤奶疏通乳房在产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分娩的产妇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乳房穴位按摩加手法挤奶疏通乳房护理。比较两组产后喂养及乳汁分泌情况。结果:观察组纯母乳喂养率、部分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象征性母乳喂养率、人工喂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乳汁分泌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对产妇进行乳房穴位按摩加手法挤奶疏通乳房,能有效促进乳房部位血液循环,促进乳汁分泌,提高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产后不同时间实施乳房配合穴位按摩对乳汁分泌与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2月15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三组分别自产后2h、12h、24h实施乳房配合穴位按摩,比较三组产后血清泌乳素水平、首次泌乳时间、产后48h泌乳量充足者比例、产后48h乳房胀痛发生率及产后30d母乳喂养成功率。结果 :产后48h、72h三组产妇血清泌乳素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产后首次泌乳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8h母乳充足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0d母乳喂养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产后48hⅢ度乳房胀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2h较12h、24h给予乳房配合穴位按摩更能促进产妇早泌乳、多泌乳,降低乳房胀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穴位按摩配合中药热熨对初产妇产后泌乳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该院建立分娩档案的初产妇2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10例.对照组产后给予常规性饮食指导,观察组产后行乳房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热熨.观察两组产后泌乳启动延迟发生率及产后48 h、72 h、42 d母乳喂养率、泌乳量、乳房肿胀及疼痛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后泌乳启动延迟发生率及产后24 h、48 h、72 h、42 d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24 h、48 h、72 h、42 d泌乳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乳房疼痛程度及肿胀程度较对照组轻(P<0.05).结论 穴位按摩配合中药热熨可促进初产妇产后泌乳,减轻产妇的乳房胀痛,提高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产后乳房按摩干预对产妇产后泌乳量、乳房胀痛及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产妇90例,按照是否进行产后乳房按摩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给予常规干预+产后乳房按摩。观察两组产妇的产后泌乳情况、乳房胀痛及母乳喂养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产妇初乳分泌时间短于对照组,血清催乳素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后3 d泌乳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乳房疼痛程度、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纯母乳喂养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房按摩干预可提高产妇的纯母乳喂养率及产后泌乳量,缓解乳房胀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