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输血是挽救创伤患者生命而普遍使用的治疗方法,但其又存在着明显和潜在的危险性。当今,经血液传播传染病和输血反应很少发生,但仍然存在。尽管在临床治疗中试图控制创伤患者休克的发展及损伤的严重度,但其输血后细菌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的发生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2.
大量失血(massive blood loss)是创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与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约有1/3严重创伤患者在入院救治前已存在早期凝血功能障碍。大量输血(massive transfusion,MT)在大出血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期使用氨甲环酸,通过预测评分识别患者大量输血需求,启动大量输血方案(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MTP)可有效保证创伤患者输血治疗的及时性,以早期预防或纠正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提高输血疗效,改善患者临床转归,降低患者死亡率。但MTP的实施过程中亦存在血液制剂资源浪费和增加输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可能,理想的MTP模式与输注比例仍存在争论,不同的MTP并不一致,其预测评分方法和输注比例仍需进一步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后予以标准化,现多建议1∶1∶2-1∶1∶1比例使用血浆、血小板和红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大量输血患者术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相关因素,探讨大量输血对创伤、手术后并发ARDS的影响。方法符合围手术期输血量〉160ml/kg的创伤、手术患者682例,其中术后并发急性肺损伤(Au)/ARDS126例(A组),未并发ALI/ARDS556例(B组);对比分析2组的创伤、手术患者输血时机与质量、诊断与并发症、初诊或围手术期治疗相关措施等指标。结果A组患者创伤早期输血量显著大于B组(P〈0.05),且库存全血量极显著高于B组(P〈0.05);同时,A组患者以严重创伤为主,胸部创伤、颅脑创伤并呕吐误吸、休克持续时间、初诊呼吸管理不到位和早期合并感染等相关因素均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围手术期大量输血并非术后ALI/ARDS的直接诱因,病情重与早期治疗措施不到位是其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输血治疗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在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抢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种异体输血存在着血源紧张、诸多不良输血反应以及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自体输血作为一种科学安全经济易行的输血方法,受到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5.
子宫肌瘤足中青年妇女最常见的盆腔良性肿瘤。中医治疗作用有限,临床多采用子宫切除或肌瘤摘除术,但存在创伤大、不保留子宫器官等问题。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以其疗效确切、创伤小、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正在逐步推广。但多数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经对60例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术后患者的观察及护理,就将其腹痛原因分析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输血可以补充血容量、增加血液带氧能力、给受者补充抗体、增加其免疫力和抵抗力;补给某些凝血因子,以防治出血倾向;补充蛋白质可以加强机体对创伤或手术后的修复功能。但是输血又有可能引起输血反应和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需严格掌握输血指征,了解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确保输血的顺利和安全,切实发挥临床输血治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105例输血患者进行心理特征研究,认为患者存在恐惧紧张心理、焦虑对抗心理和依赖心理,实施针对性护理对策,如加强宣教、创造适宜的输血环境、因人施护等。结果患者的恐惧、焦虑等心理有明显改善,顺利完成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大量输血对创伤患者炎症因子、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输血量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大量输血)和对照组(40例,少量输血)。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1、5 d的炎症因子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输血后1 d,观察组的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输血前及对照组(P<0.05);输血后5 d,两组的各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1 d,观察组PT、APTT及TT明显长于输血前及对照组,FIB水平明显低于输血前及对照组(P<0.05);输血后5 d,两组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能够挽救创伤患者的生命安全,但会对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凝血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治疗期间应予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储血式自体输血是指在患者输血治疗前有计划采集自体血液将其储存,在治疗时将其血液回输。临床实践证明,储血式自体输血不仅有利于择期手术患者、稀有血型患者及具有免疫性抗原抗体的患者输血治疗,而且也是防止输血传染病的传播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手段。笔者对67例骨科择期手术患者采用储血式自体输血进行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2065例地震创伤患者用血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地震创伤患者输血治疗的特点及规律,为大型自然灾害所致的群体性创伤患者的输血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救治的2 065例512地震创伤患者(排除烧伤患者)不同时段、不同创伤部位用血量。结果230例地震创伤患者输血总量为4 248 U,血液品种包括红细胞制品、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冷沉淀,红细胞用量高峰出现最早(5月14日),FFP用量最大;挤压综合征组用血量占地震创伤患者用血总量的65.1%(2 766/4 248),与其他创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震等大型灾难救治早期抢救急性失血性贫血创伤患者以大量红细胞制品输注为主,FFP、血小板及冷沉淀主要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对挤压综合征患者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成分输血治疗对降低地震灾害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输血治疗作为-种特殊的治疗方法在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抢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种异体输血存在着血源紧张、诸多不良输血反应以及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自体输血作为一种科学安全经济易行的输血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1],本院输血科自2005年始在妇产科部分择期手术患者中开展了贮存式自体输血,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唐守红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8):124-125
输血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已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的抢救,但输血也存在一定风险。随着现代输血事业的发展,传统输血的观念和手段发生了根本变革,输血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科学已进入成分输血时代。成分输血治疗更加科学化,克服了过去输血不良反应大、浪费多等特点,提高了输血水平,是现代输血学的一个新突破。近来,我们为50例患者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输血在防治疾病和抢救方面都存在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临床治疗中也存在显著地治疗作用。然而,在实际输血过程中也会因为血液而肆意传播传染性疾病,因此,在患者输血前一定要对血液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目前对于预防输血传染性疾病而采取的措施是在临床上由医师对献血者进行检查、筛选。本篇文章将针对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输血治疗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和抢救病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异体输血存在着诸多不良反应.如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即为最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其发生主要由于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产生HLA抗体,引起同种免疫反应。导致发热等不良症状。发生率在10.2—41.0%。为了防治因输注白细胞后产生HLA抗体进而引起FNHTR的发生。本院已将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将去白细胞输血患者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刘欣  李静  郝熙金 《天津护理》2010,18(5):276-277
目的:降低创伤后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大剂量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将研究对象的100例患者分成未加温组和加温组。详细记录患者输血情况。结果:加温输血组明显优于未加温组。结论:加温输血应用于临床抢救与治疗创伤后低血量性休克,能够降低创伤后低血容量休克患者输入低温库血后寒颤、低体温等发生率,有利微循环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创伤输血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创伤输血患者红细胞输注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建立大量输血预测评分方案并评价其临床预测性能。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创伤输血患者265例,根据患者入院后24 h红细胞输血量分为大量输血组(输血量≥18 U)和非大量输血组(输血量18 U),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筛选红细胞输注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建立与大量输血预测评分方案,并使用受试者操作曲线(ROC)评价其临床预测性能。结果 1)本研究共筛选纳入265例患者,其中非大量输血患者229例,大量输血患者36例,2组患者年龄(47. 21±14. 50 vs 43. 86±14. 95)、性别(170/59vs 28/8)和致伤原因间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 05)。非大量输血患者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心率(H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剩余碱(BE)值均明显高于大量输血组(P0. 05),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收缩压(SBP)、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原(Fbg)均明显低于大量输血组(P0. 05); 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创伤类型、ISS、HR、Hb、PT、Fbg、BE是创伤输血患者RBC输注的独立影响因素(P0. 05); 3)建立了大量输血预测评分方案,大量输血预测评分总分为0—8分,ROC分析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 914;当评分为4分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 9%和79. 9%。结论大量输血预测评分方案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当创伤患者评分大于4分时应积极启动大量输血方案,给予患者输血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危重创伤患者输血治疗过程中,输血相关因素对危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我院重症医学科50例输血治疗危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量将患者分为A组(输血量>2000 m L )、B组(输血量≤2000 m L ),分析两组输血量、年龄及性别对死亡率、感染率及住院天数的影响。结果 A 组:死亡率为26.92%,感染率为80.77%;B组:死亡率为4.17%,感染率为58.33%,死亡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住院天数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及性别对感染率和死亡率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危重创伤患者的输血治疗中,增加输血量会提高死亡率,大量输血可能是危重创伤患者治疗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输血治疗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在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抢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种异体输血存在着血源紧张、诸多不良输血反应以及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1]。自体输血作为一种科学安全易行的输血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地震致挤压综合征(crush syndrome,CS)伴急性肾衰竭患者的输血治疗及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的经验,为地震创伤CS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统计2008-05-12~2008-06-30间,6例CS患者的输血(包括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机采血小板的数量)及CRRT治疗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肾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经CRRT、输血及其他综合治疗后,6例均救治成功,6例CS患者输血量占地震伤员总输血量的41.50%,人均输注红细胞71.16 U;4例行CRRT治疗117次(平均29.25次/人).治疗前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肾功能指标与治疗后比较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RT与输血治疗是CS患者救治的重要手段,充足的血液输注和早期透析治疗能有效地改善CS急性肾衰竭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知识及成份输血的好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输血是现在医学中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输血治疗的某些独特疗效不能为其它治疗所取代,为此我国每年必须有数以百万计的公民献出自己宝贵的血液,使千千万万的患者得到输血的治疗。科学合理的输血有助于患者的康复,甚至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