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渤中25-1油田油藏下(温度135℃、矿化度6 556 mg/L),利用石英砂填制不同渗透率级差的填砂模型,考察渗透率级差对渤海非均质储层空气泡沫驱油效果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渗透率极差增加,高低渗层填砂模型采收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渗透率级差从2.6增至8.7时,采收率增加3.00%,空气泡沫体系对高低渗层具有较强的封堵调剖作用。渗透率级差为10.5时,高渗层采收率提高10.98%,低渗层采收率提高10.02%,综合采收率提高10.50%,说明储层非均质性矛盾突出,泡沫体系对高渗透层不能达到完全封堵。  相似文献   

2.
渤海X油田为早期注聚油藏,纵向厚度大,非均质性强,进入双高阶段后纵向各层剩余油分布异常复杂,稳油控水难度大.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不同渗透率级差下早期注聚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驱阶段,随着渗透率级差增大,注入水会增加对模型中上部中高渗层的驱替程度,渗透率级差越大,增加幅度越大,模型顶部剩余油的富集程度越小...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菌体调剖驱油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能力和适用条件,通过并联均质胶结岩心构建了非均质油藏模型,利用物理模拟驱油实验分别研究了不同渗透率和渗透率级差条件下的菌体调剖驱油效果。结果表明,菌体调剖驱油效果与渗透率大小和渗透率级差密切相关。当油藏渗透率为101.84×10~(-3)~741.87×10~(-3)μm~2、渗透率级差为0~8.01时,菌体调剖驱油可最大提高采收率5.10百分点。当渗透率级差增大到7.28时,菌体吸附滞留所形成的调剖作用无法明显改善储层非均质性,不能达到调剖驱油的效果。菌体调剖驱油效果随着综合渗透率的增大而降低。研究结果对于深化微生物采油机理的认识和判定微生物采油的适用条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近年胜坨油田应用水膨体堵剂的实际,就水膨体在不同油藏、不同渗透率级差储层中的调剖效果进行了适应性分析。得出结论:平均油压为5~6MPa、每米吸水指数等于6~7m~3/d·m·MPa类井,调剖效果较好;渗透率级差4相似文献   

5.
渗透率级差是影响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油水运移规律的主要因素。油田投入开发后,纵向非均质底水油藏内部剩余油分布规律极其复杂,使得油藏后期调整开发潜力及编制剩余油挖潜方案更加困难。基于不同渗透率级差,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不同韵律下4个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机理模型;研究不同渗透率级差对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油水运移规律的影响。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渗透率级差越大,正韵律储层下部剩余油分布越多;渗透率级差越小,反韵律、复合反韵律及复合反正韵律储层下部剩余油分布越多。实例证明,考虑储层不同渗透率级差能够准确有效地描述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江汉油田周16井区属于高温高盐储层,且非均质性严重,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部分油井出现受效差或见效后含水上升快的问题。为此,研制了嵌段聚醚类表面活性剂调驱体系,利用5组不同渗透率级差的天然岩心组合模型开展双管并联物理模拟驱油实验,考察该调驱体系对储层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渗透率级差为3.2~10.9时,该体系能有效封堵高渗岩心,并提高综合驱油效率,最大增幅可达17.80个百分点;当渗透率级差大于5.0后,驱油效率增幅开始下降,级差为35.6时,增幅仅为8.60个百分点。该体系现场先导试验效果显著,井组日产油量由3.00t/d最高上升至8.43t/d,综合含水由93.18%下降至86.32%,截至2018年12月,累计增油达953.20t。该调驱体系在高温高盐油田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海上稠油油田高含水阶段层间干扰突出,导致采油速度低、水窜加快、产量递减快及采收率低的问题,开展可视化的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结合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对海上复杂河流相油田多层合采条件下层间干扰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渗透率级差、黏度级差及油藏底水等主控因素对层间干扰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渗透率级差、黏度级差大于3,层间干扰明显增强,驱油效果变差;多层合注合采油田含水率在60%~80%为干扰系数转折点,含水率大于80%,层间干扰明显增大,通过增大生产压差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层间干扰,改善开发效果;底水发育对层间干扰非常严重,不同油藏类型合采时,越早关闭底水油藏,越有利于改善开发效果。研究成果成功指导了渤海A油田细分层系的开发调整,并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对类似油田开发调整策略和措施制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喇嘛甸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无效循环加剧,剩余油更加零散,开发调整难度进一步加大。为满足水驱开发调整需求,结合油田开发实际,对油田特高含水后期原有水驱注采调整标准进行完善研究。利用渗透率级差、变异系数与吸水砂岩厚度比例关系,建立层内和层间细分注水调整新界限。实施后,单层砂岩厚度由3.9 m调整到3.0 m,渗透率级差由4.5调整到4.1,变异系数由0.57调整到0.53,细分后砂岩吸水厚度比例达到86.6%;层间渗透率级差由3.8调整到3.3,变异系数由0.49调整到0.42,细分后砂岩吸水厚度比例达到85.7%。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采收率、产出投入比与注采强度(产液强度)之间的关系,确定合理的注水强度(产液强度)界限,完善平面调整标准。精细调整后,累计控制无效注水167.46×10~4m~3,控制无效产液252.74×10~4t,增加有效注水88.61×10~4m~3,增加有效产液171.96×10~4t。  相似文献   

9.
针对渤海Q油田北区高含水后期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等开发状况,采用可视化的多管并联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进行了油水渗流规律的实验研究,综述了注水开发油田高含水后期不同渗透率级差下的渗流规律。结果表明:非均质性油藏渗透率级差是高含水后期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为高含水后期注入水无效、低效循环的治理,及油田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海上典型多层稠油油藏SZ36-1为例,利用干扰系数对传统定向井产能公式进行修正,建立多层稠油油藏层间干扰规律动态反演方法;以SZ36-1油田动静态资料为基础,动态反演得到典型井不同含水阶段的干扰系数变化规律;分段拟合探究不同含水阶段层间干扰变化规律与渗透率级差的相关关系,并建立适用于普通稠油油藏的层间干扰评价图版,直接指导油田现场生产。研究表明:(1)多层合采过程中层间干扰普遍存在,对开发效果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渗透率级差3.0~5.0为划分层系的合理界限;(2)不同渗透率级差条件下的层间干扰规律不同,建议及时进行层系调整以改善储量动用状况;(3)本文研究成果预测精度高,实用性强,可直接指导实际生产,对油田现场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A油田是渤海典型薄互层油藏之一,具有纵向上层数多、单层厚度薄且物性差异大的特点,采用大段合采方式开发过程中,部分油井表现出产量递减快、见水早等问题.为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开展了双管水驱实验及三维非均质水驱实验研究,明确了薄互层油藏层间干扰特征、不同渗透率级差下层间干扰程度,即渗透率级差越大,干扰程度越严重,当渗透率级差...  相似文献   

12.
前言 克拉玛依是一个属山麓洪积相和山麓河流相的砾岩油田。储集层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中低渗透性(渗透率为30~200毫达西)和严重非均质性(渗透率级差可达1624倍)是油田地质的主要特征。油层内存在有发育的微裂缝,界面缝隙,层理面,支撑砾岩,侵蚀面,高渗透带等,构成了易使注入水发生水串的天然条件,加之地下原油粘度变化大(1.5~  相似文献   

13.
双河油田是我国典型的"小而肥"油田,储量丰度300.4×10^4t/km^2。但分析发现,在储量丰度如此之大的油田,大部分圈闭并未充满油气,而且不同圈闭的充满度有较大的差异。研究表明,这种差异与储层渗透率级差优势通道有较大的关系,即储层通道渗流能力对油气充注起控制作用,油气充注受到油组内级差优势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特高含水油藏深部调剖技术界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彦欣  史树彬  付玮  王涛  徐鹏 《特种油气藏》2015,22(3):77-80,154-155
在分析特高含水油藏深部调剖效果变差原因的基础上,确定了影响深部调剖效果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等技术指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符合中、高渗透油藏地质特征的概念模型,并制订了特高含水油藏深部调剖技术界限图版。 研究表明:原油黏度小于 5 mPa·s,渗透率级差小于 2 的油藏均不适合深部调剖;含水率为 90%~95%,封堵半径为 0. 4~0.6 倍井距时调剖效果较好;含水率为 95% ~98%,封堵半径为 0. 6~0. 8 倍井距时调剖效果较好。 胜坨油田、温米油田和腰英台油田特高含水区块 48 个井组的调剖结果验证了深部调剖技术界限准确性,为特高含水油藏深部调剖选井选层决策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捷径。  相似文献   

15.
吉林油田新立、新北地区黑帝庙油层平均埋藏深度300~450m,孔隙度为25%~35%,渗透率一般为(70~500)×10-3μm2,属于典型的浅埋高孔高渗油气藏,固相堵塞损害严重,影响了勘探开发效益.通过对储层岩心分析,运用理想充填理论和敏感性预测方法,优化暂堵技术,形成了理想充填油层保护技术,岩心渗透率恢复值达到85%以上.现场应用测试表皮系数为0.402,很好地解决了浅埋高孔渗黑帝庙油藏保护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6.
层间干扰与油气差异充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及油田实际数据的统计分析,文中探讨了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对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油气充注圈闭的控制作用,首次提出了油气充注的渗透率临界级差的概念.在油气充注过程中,层间干扰导致高渗层对低渗层的屏蔽作用,使得油气充注是在一定的层间渗透率级差(即临界级差)范围内进行的,储层渗透率下限值与最高砂层渗透率具有良好的双对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渗透率极差是划分和组合开发层系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合理的渗透率极差界限可减少层间干扰,提高纵向波及系数从而使油田获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考虑生产成本与开发效果! 海上油藏一般采用大井距、多层合采的方式开发,这导致生产过程中层间矛盾突出、层间干扰严重,最终影响油井的产量和油田的最终采收
率。为研究开发层系组合的渗透率级差界限,采用物理模拟实验和油藏工程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物理模拟实验和油藏工程分析方法获得的结论一致,即多层合采时各层流量比大于渗透率极差,且当渗透率极差大于7时低渗层对产量的贡献小于10%。此研究成果为未来海上油田开发层系的合理组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聚合物驱过程中出现的剖面返转现象,选取不同驱油体系(聚合物、微球、凝胶、泡沫),开展了渗透率级差为3、6、10时不同驱油体系单一或交替注入的驱油效果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渗透率级差为3时,浓度为1 400 mg/L和800 mg/L的聚合物交替注入较浓度为1 100 mg/L的聚合物连续注入可提高采出程度3.5个百分点;渗透率级差为6或10时,凝胶和聚合物交替注入效果最好,采出程度较聚合物连续注入可分别提高14.6个百分点或20.3个百分点。对于渗透率级差较小的储层,推荐采用高低浓度聚合物交替注入;对于渗透率级差较大的储层,高低浓度聚合物交替注入失效,采用高黏体系封堵高渗层再注入聚合物的方式能够显著改善吸液剖面。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含水期油田高渗层注入水无效循环,低渗层注入水量少层内剩余油富集的问题。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结合现场开发经验,对不同渗透率级差组合的水驱模拟机理模型进行研究,最终确定了最优的细分开发层系组合的层间渗透率级差在4~6之间,将该方法应用于油田实际的层系的进一步细分调整,调整后的油田区块取得了较好的开发调整效果,含水率下降明显,日产油量显著增加,同时该方法对同类型的油田开发层系细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海上S油田平面非均质性较强,经过多年聚合物驱开发,平面动用程度差异大,控水增油效果减弱,特别是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复杂,需通过注采井网优化进一步提高油田开发效果。依据海上S油田的沉积相分布特征与实际井网部署的关系,首先在室内建立了包括高、中、低渗透3个区域平面渗透率级差为3的物理模型,并在相同的注采条件下开展了5组不同井排距的物理模拟实验;然后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与室内物理模型相对应的5个渗透率级差条件下油藏地质模型,每个地质模型设计了8个井排距模拟方案,共设计了40个井排距模拟方案。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当平面渗透率级差为3时,井排距比为1.8,累积产油量最高,低渗透和高渗透储层2个方向上的驱替压力梯度基本一致,且微电极含油饱和度测试结果表明2个储层均能得到有效动用;通过油藏数值模拟进一步深入分析,得出了不同平面渗透率级差条件下的最优井排距,随着平面渗透率级差增大,最优井排距比也逐渐变大。在最优井排距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物理模拟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得出,水平井注直井采是最优的注采井网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