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谢金联 《测井技术》1992,16(4):249-258
对自然电位、自然电位幅度异常△V_(sp),与渗透性地层、非渗透性地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现场测井资料证明,自然电位幅度异常△V_(sp)大,不一定是油层。阐述了自然电位的形成、测量方法、原理及对自然电位幅度异常△V_(sp)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渤中2油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主力油层段为东营组,由于受到泥浆侵入等因素的影响,主力油层段电阻率值较低。综合常规的测井曲线和DST测试、钻井取心、电缆地层流体取样及井壁取心等多种基础资料,利用油、水层在自然电位和微侧向电阻率值的明显差异,建立了有效的油层判别标准,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确定了油层的有效厚度下限,为有效厚度的划分和储量评价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自然电位幅度差值△SP与视地层水电阻率Rwa交会图,来确定复杂地层水系下高阻地层的地层水电阻率的方法,尽而,计算储层含油饱和度,判断油水地层,以及该方法在FL凹陷成功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4.
南堡凹陷部分油层电阻率较低,分布面积广泛,纵向上与高电阻率油气层、高电阻率水层间互发育,在测井特征上具有复杂和隐蔽特性,电阻率测井反映出较大的局限性.以自然电位形成机理和岩石物理试验为基础,开展了薄膜电位与阳离子交换量和岩心含水饱和度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研究,明确了自然电位极性和异常幅度与地层水矿化度、含油饱和度、阳离子交换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出了基于合理设计钻井液电阻率为前提、利用自然电位极性和异常幅度为定性解释基础、以双视地层水电阻率比值为定量解释指标的隐蔽油气层识别方法.实例表明,在电阻率-孔隙度测井油气层识别体系中,自然电位信息的应用大大增强了对低电阻率、低电阻增大率等油气层的识别能力,在隐蔽油气层识别技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应用容积法估算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的时候,油气层有效厚度是计算过程中的重要参数之一.该参数的准确性对最终计算得出的油气地质储量的可靠性影响极大.尤其是在类似于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的高陡构造背景下实施的定向井,测井解释的垂厚在井眼轨迹和构造倾角的影响下与铅垂厚度差异较大,如果此时直接将测井解释的垂厚作为容积法的油气层有效厚度...  相似文献   

6.
自然电位测井的定量分析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高效的数值模式匹配理论对自然电位测井响应进行了严格的数值模拟,首先根据自然电位的成因建立了任意轴对称二维非均匀介质结构下自然电位测井的分析模型,然后利用数值模式匹配理论求解出δ环电极的位场格林函数,再根据偶极层激励条件和场的迭加原理求出任意点的民位测井响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岩芯自然电动势的测量原理以及测量系统逻辑及其设计原则,该系统采用微机控制,测量精度高、重现性好、速度快。本文还分別给出了由热力学与电化学两种方法导出的岩芯自然电动势的理论表达式,其计算结果与实验系统的测量结果吻合很好。该项研究的进一步开发,可为泥质砂岩储集层的含油饱和度和剩余油饱和度的解释提供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8.
微粒运移是造成油气层损害最严重和最普遍的因素之一。要防止油气层中的微粒运移,就必须先弄清楚油气层中常见微粒的运移情况和影响微粒运移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对国内外大量微粒分析资料的统计分析,选定了油气层中常见的地层微粒作为研究对象,用新建立的、较完善的实验方法研究了这些微粒的运移程度,对这些微粒的ζ电位进行测定,发现其运移程度与其ζ电位的大小有关。一般地说,微粒ζ电位值越大,其运移程度也越大。  相似文献   

9.
针对长庆油田HQ地区长6储层受多期沉积、成岩作用及构造等因素影响,油层处于低孔、特低渗、复杂岩性、复杂孔隙结构储层中,储层储集性能和渗流结构差异大,测井响应复杂的特点,利用岩石物理相分类确定特低渗透油层有效厚度。通过油区各类测井、岩心和试油资料,研究评价岩石物理相的多种信息、划分方法及其分类评价。特别是开展了储层含油性、物性和电性关系分析,基于岩石物理相分类建立起特低渗透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阐明了分类确定的参数下限变化表达出不同类别岩石物理相油层有效厚度下限差异及特征,避免了测井评价中有效储能和产能丢失。并以实例分析提取特低渗储层岩石物理相分类测井表征参数,实现了将非均质、非线性问题转化为相对均质、线性问题解决,提高了测井精细评价解释油层有效厚度的精度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
油气藏自然电位小波多尺度分解及其地球物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藏自然电位是不同深度的油气层在地表所产生的自然电位的综合效应,可以应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将自然电位分解成小波1~n阶细节和n阶小波逼近。1阶小波细节反映近地表干扰,2~n阶小波细节反映了中间层油气藏所产生的异常,n阶小波逼近反映背景异常。分解后小波细节异常反映的储集层场源深度可以按经验公式估算。应用该方法对松辽盆地西部齐家北地区自然电位异常进行分解的结果显示,分解后的小波细节与已知油气分布有对应关系,可用小波分解方法来研究油层分布状况。图7参11  相似文献   

11.
对于岩性、物性差异较大的砂砾岩储层,有效厚度解释划分的判别模式不能套用岩性物性相近较为简单的砂泥岩储层标准。为此,针对海拉尔盆地呼和诺仁油田南屯组砂砾岩储层的地质特点,综合分析了影响本区砂砾岩储层含油性的各种因素,优化合理的测井响应曲线,研制出集深侧向、岩性密度、声波时差和微球形聚焦等多参数于一体的油层有效厚度电性划分标准图版,该图版突破了以往单一的油层界限解释模式,图版精度明显提高;同时,将储层分为相对较好和相对较差的两类有效层,这一评价方法为油藏描述及产能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于岩性、物性差异较大的砂砾岩储层,有效厚度解释划分的判别模式不能套用岩性物性相近较为简单的砂泥岩储层标准.为此,针对海拉尔盆地呼和诺仁油田南屯组砂砾岩储层的地质特点,综合分析了影响本区砂砾岩储层含油性的各种因素,优化合理的测井响应曲线,研制出集深侧向、岩性密度、声波时差和微球形聚焦等多参数于一体的油层有效厚度电性划分标准图版,该图版突破了以往单一的油层界限解释模式,图版精度明显提高;同时,将储层分为相对较好和相对较差的两类有效层,这一评价方法为油藏描述及产能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江汉盆地潜江组与沙市组盐间非砂岩油气藏勘探潜力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发育盐间非砂岩油气藏。江陵凹陷沙市组也沉积了一套含盐地层,但盐间非砂岩油气藏发育程度不如潜江组。沉积特征、成藏条件和成藏机制研究发现,两套含盐地层及其盐韵律特征的差异受构造环境、古气候环境控制。潜江组沉积时期,断陷活动强,形成补偿或欠补偿的深水沉积环境,利于有机质堆积,盐韵律特征由纯盐岩层和盐间深灰色泥岩、油页岩、含芒硝白云岩和白云岩等组成,深灰色泥岩、油页岩为有利烃源岩,含芒硝白云岩和白云岩等为有利储集层,具备形成盐间非砂岩油气藏的条件。沙市组沉积时期,断陷活动弱,气候干旱,形成补偿到过补偿的沉积环境,盐韵律由含膏盐岩、膏质盐岩和盐间紫色、灰色泥岩或含芒硝泥岩组成,烃源岩和储集层条件较差,但其下段上部的一套灰色盐岩、膏岩夹灰色泥岩组成的盐韵律层存在勘探潜力。图6表1参18  相似文献   

14.
致密砂岩油藏储层的低孔低渗透特征使其不易辨别有效储层和无效储层,为了经济有效地开发致密砂岩油藏,对其有效厚度的确定进行了重新认识。针对致密砂岩油藏储层致密、物性差等特点,结合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等四性关系,以苏北盆地阜宁组和戴一段致密砂岩油藏为例,在岩心分析、试油、压汞和测井曲线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核磁共振、经验统计和最小流动孔喉半径等5种方法确定储层物性下限及电性下限值,并相互验证。在确定的有效厚度下限标准的基础上,对研究区5口井做实际应用分析,对比见油岩心长度和测井解释有效厚度发现绝对误差为-0.15 m,层划准率为100%,此标准与实际资料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与压汞等测试分析,综合多方法相互印证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S地区中生界主力含油层系有效厚度物性下限,并结合物性变化的定量表征探讨了各主力油层间有效厚度物性下限的差异性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有效厚度物性下限值随埋深增大而变小,延9油层组、长2油层组和长6油层组(长4+5油层组)的孔隙度下限分别为15%,14%和8%,渗透率下限分别为4.0×10-3,1.0×10-3和0.15×10-3 μm2。沉积作用形成各储层矿物成分中刚性颗粒含量与粒度大小等差异是其物性差异性形成的基础影响因素,而成岩作用是其差异性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各成岩作用类型的具体影响为:各储层初始孔隙度相差较小,长2油层组与延9油层组相比,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共同作用而减少的孔隙度基本相当,差别在于后者的溶蚀改善作用增加的孔隙度稍好于前者;长6油层组(长4+5油层组)与长2油层组相比,压实作用减少的孔隙度和溶蚀作用增加的孔隙度差别均不大,差别在于前者因胶结作用减少的孔隙度大于后者,这是两者物性下限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对于岩性油气藏,除了相和生烃强度之外,古油势和低序次断层也是极为重要的控藏因素。运用流体包裹体测试方法,通过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段中亚段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砂岩岩样分析,确定了砂岩透镜体圈闭的3期油气充注时间,分别为34~24,13.8~8和8~0 Ma,其间24~13.8 Ma为成藏间歇期。结合对低序次断层的解释,由样品流体包裹体古压力恢复和古油势计算结果可知,古油势和隐蔽输导体系对砂岩透镜体圈闭含油性具有耦合控制作用;第3期古油势相对低势区及低序次断层的相对发育,提高了牛庄洼陷沙三段中亚段砂岩透镜体油藏的含油饱和度,表明断层不是岩性圈闭成藏的充要条件,其既有利于圈闭成藏,也可破坏圈闭成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