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钟铭 《山东医药》2008,48(21):112-112
颅眶沟通性肿瘤位置深在,周边解剖关系复杂,血供较丰富,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手术方法国内外报道不一,尚无一致意见.一般采用额下硬膜外入路、眶上-翼点入路、改良翼点入路、额眶颞颧入路、多入路联合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经眶—翼点入路切除颅眶沟通性肿瘤手术并发症,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 32例颅眶沟通性肿瘤,经眶—翼点入路开颅手术治疗.术后进行随访,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28例肿瘤完全切除,4例因肿瘤侵及海绵窦或包绕颈内动脉实行大部切除.随访时间4个月~2a,1例患者视神经损伤视力丧失,3例视力下降未恢复,9例患者动眼神经麻痹(一过性7例、永久性2例),7例眼球运动障碍未恢复,4例眼睑下垂术后6个月内未缓解,1例瞳孔散大,1例脑脊液漏.结论 经眶—翼点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视力丧失和下降是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其他主要的术后并发症有动眼神经麻痹、眼球运动障碍、眼睑下垂、瞳孔散大.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术中操作技巧为主要因素,还与手术入路以及肿瘤的部位、性质、肿瘤累及的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我们采用翼点入路、眶额入路、额颞眶颧入路并应用显微技术切除 13例颅眶沟通肿瘤 ,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共收治 13例 ,男 8例 ,女 5例 ;年龄 17~ 6 5岁。病理诊断脑膜瘤 7例 ,横纹肌肉瘤、恶性淋巴瘤各 2例 ,视神经胶质瘤、转移瘤各 1例。眼球突出 12例 ,视力下降 7例 ,眼球活动障碍 4例 ,复视 5例。 CT扫描 13例 ,MRI检查 8例 ,DSA9例。肿瘤全切 12例 ,次全切 1例。手术方法 :采用翼点入路、眶额入路、额颞眶颧入路开颅 ,采取以下 4种方法开眶 :1扩大眶顶骨缺损开眶 :暴露肿瘤后 ,沿肿瘤周边放射状切开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翼点入路联合部分眶顶和额骨颧突切除(改良眶翼点入路)处理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36例,均经DSA或CT血管成像检查证实。对标准眶翼点入路的6次切割成型进行简化,采用眶翼点入路但仅去除部分眶顶而未去除眶外侧壁、蝶骨翼等骨性结构,总结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方式及手术结果。结果治疗36例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均采用改良眶翼点入路,术后CT复查未见明显的脑组织牵拉性损伤,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25例,4分8例,3分3例,无死亡病例。随访3~24个月无再出血及复发病例。未发生眼球凹陷、眼球损伤及颅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改良眶翼点入路通过切除部分眶顶和额骨颧突增加了手术操作空间,避免牵拉脑组织,明显缩短了手术操作距离,增大了对深部的观察角度,适用于处理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尤其后指向、上指向及高位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术中无骨质丢失,无需行眶顶重建;从解剖上保留了额叶直回,有利于保护术后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5.
魏麟  孙立山 《山东医药》1999,39(7):9-10
巨大颅-鼻-眶沟通瘤是神经外科少见而难以处理的疾病,以往多采用颅-面联合入路或分别行头颅和面部切口切除相应部位的肿瘤,或分期完成不同部位的肿瘤[1],上述手术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我院最近收治1例大型颅底沟通瘤患者,经开颅和经鼻用内窥镜一期手术全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6.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发病率极低。肿瘤可多方向生长并累及颅内外,临床症状多变。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复杂,局部穿行许多重要的血管神经,手术难度较大。选择适当手术入路切除肿瘤,保障手术安全,减少手术并发症,以期提高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赵勇刚 《山东医药》2004,44(30):27-27
2000年1月以来,我们采用经额颞眶颧弓入路治疗中颅窝底鞍旁肿瘤27例,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颅眶沟通瘤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学复杂,同时累及颅内、眶内不同的解剖结构和许多重要的血管、神经,故治疗难度大。自1996年以来,我院共治疗颅眶沟通瘤1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经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手术要点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栾立明  郭华  李琳  曲元明  韩韬 《山东医药》2001,41(20):16-17
26例鞍区肿瘤患者均经眉弓切口,做眶上小骨窗,在显微镜及内窥镜下分块切除肿瘤。肿瘤全切除53.8%(14/26),次全切38.5%(10/26)。术前有视力障碍的22例,20例术后改善。无手术入路相关的并发症,手术效果满意。认为经眶上锁孔入路骨窗小,对脑组织损伤轻,肿瘤暴露好,控制范围广,是较为理想的鞍区手术入路,但对术前影像学、手术设备及显微操作有较高要求。  相似文献   

10.
陈伟  陈建华 《山东医药》2010,50(7):96-97
目的评价外侧联合结膜开眶人路眼眶后部巨大肿瘤切除术的效果。方法对17例眼眶后部巨大肿瘤患者行外侧联合结膜人路开眶肿瘤切除术。其中外侧开眶联合内侧结膜180。切开11例,结膜270。切开3例,结膜360。切开3例。结果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出现程度不同的上睑下垂和眼球运动受限。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6例,下降2行者3例;视力丧失(视神经鞘脑膜瘤术中切除视神经)3例;无变化5例;出现眼球凹陷15例。结论外侧联合结膜人路开眶是一种易于切除病变和较好保持外观的手术人路。  相似文献   

11.
颅眶沟通性脑膜瘤临床少见,与颅内脑膜瘤鉴别困难。现回顾性分析13例颅眶沟通性脑膜瘤与29例颅内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探讨其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12.
李冰  孙梅  黄楹 《山东医药》2010,50(10):91-92
目的 观察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采用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46例。结果所有瘤体均成功夹闭,未发生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疗效可靠,适合Hunt—HessⅠ~Ⅲ级动脉瘤,特别是前交通动脉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术中磨除内耳门后唇的应用效果。方法行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术65例,术中均先磨除内耳门后唇后再切除肿瘤。结果手术均获成功。肿瘤全切58例,次全切7例。术中解剖保留面神经47例(73.2%)。面神经功能分级Ⅰ~Ⅱ级25例,Ⅲ~Ⅳ级28例,Ⅵ级12例。结论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术中磨除内耳门后唇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正>眼眶和颅骨以额骨、蝶窦相隔,两者以视神经管、眶上裂相通,发生在眼眶和颅底的肿瘤可通过以上结构相互蔓延,或破坏颅底骨形成眶颅沟通性肿瘤。此类肿瘤临床较为少见。颅眶沟通性肿瘤发病率差异较大。颅底解剖关系复杂、位置深、临床表现多样,影像表现较为复杂,并且该区域肿瘤涉及眼科、神经外科及放射科多个学科领域,所以准确地定位、定性诊断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眶内眼脉动脉瘤非常罕见,作者报告1例,并成功地切除了动脉瘤,保存了视力。患者女性,63岁,主诉右侧突眼和视力障碍2周入院。检查:右眼球外突2mm,视力仅眼前数指,视乳头苍白,中心视野缺损,第3、6对颅神经麻痹,左眼视力正常。CT及 MRI 示右眼眶内块状阴影,颈内动脉造影显示动脉瘤来自眼动脉眶内段。手术经额下-翼点入路,在非眶顶处暴露一囊状动脉瘤,直径5mm,瘤体靠近眶尖,在眼动脉上方,沿着视神经外下方走行,泪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枕下后正中入路治疗枕骨大孔区肿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一科自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6例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外科结合超声吸引切除的枕骨大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神经鞘瘤5例,脑膜瘤7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观察16例患者的术后疗效。 结果1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损伤加重者2例,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7年,除1例术后仍有肢体乏力、行走不稳外,其余患者症状消失。1例次全切除患者术后3年复发。 结论枕骨大孔区肿瘤显微手术技巧要求高,脑干、后组颅神经和血管保护十分重要,枕下后正中入路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枕骨大孔区肿瘤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开颅手术治疗急性期不同瘤顶指向的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A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经眶上外侧入路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79例急性期不同瘤顶指向的破裂ACoA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术后3~36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 79例患者中,瘤顶指向上型34例,下型37例,复杂型8例。ACoAA均被夹闭成功。术后随访3~36个月,GOS示预后良好者70例(88.6%),其中上型26例,下型36例,复杂型8例;轻度残疾者9例(11.4%),其中上型8例,下型1例;无一例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及死亡;动脉瘤瘤顶指向下型者预后较指向上型者好[97.3%(36/37)比76.5%(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P0.05)。结论眶上外侧入路是治疗急性期不同瘤顶指向的破裂ACoAA的有效手段,瘤顶指向下型者疗效优于上型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颞下-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采用经颞下-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12例岩斜区肿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包括脑膜瘤7例、神经鞘瘤3例、胆脂瘤2例。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发生近期记忆障碍1例,肢体偏瘫1例,感觉性失语1例,治疗随访3个月后均痊愈。结论经颞下-小脑幕入路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极佳入路,损伤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瘤(IA)破裂急性期患者的疗效分析。 方法选取自2016年2月至2019年6月于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治疗的前循环IA急性期患者60例,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经翼点入路组(WA组)和眶上外侧入路组(UA组),每组30例。WA组患者采用经翼点入路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UA组采用经眶上外侧入路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治疗效果。 结果手术过程中,W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64.81±24.13)mL]、切口长度[(18.59±2.04)cm]、手术时间[(182.35±21.75)min]均高于UA组[(101.25±25.76)mL、(9.89±1.12)cm、(131.08±17.58)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A组患者22例恢复良好,UA组患者23例恢复良好,2组均未出现死亡,UA组恢复良好率优于WA组(P>0.05)。WA组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UA组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U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WA组(P<0.05)。 结论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方法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较,前者治疗前循环IA效果更佳、预后良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眶上锁孔及翼点入路对鞍区显露范围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眶上锁孔入路及翼点入路手术对鞍区的显露范围。方法成人湿性头颅标本5具(10侧).模拟经眶上锁孔入路和翼点入路的手术操作,在经眶上锁孔入路的基础上分别磨除眶上缘内板和前颅底骨嵴;在经翼点入路的基础上分别磨除蝶骨嵴和前床突.评价不同手术入路及其扩大后对鞍区的显露范围并计算显露面积。结果经眶上锁孔入路中磨除眶上缘内板后鞍区的显露面积[(2896.51±105.21)mm~2]较单纯眶上锁孔入路的面积[(2791.81±116.48)mm~2]增加(P<0.05);经翼点入路中磨除蝶骨嵴后的显露面积[(3022.93±141.29)mm~2]和磨除前床突后的显露面积[(3373.14+190.39)mm~2]均较前明显增加(P<0.01).结论眶上锁孔入路中磨除眶上缘内板可显著增加鞍区显露面积;翼点入路中充分磨除蝶骨嵴和前床突可显著增大鞍区的显露面积。认为翼点入路是鞍区病变手术的首选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