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术所见:胃体左下方,横结肠上方、胰腺前方有一囊性包块,如拳头大小,呈灰白色,表面凹凸不平。被大网膜包裹,其周围与肠管粘连,经分离包块,见与空肠近端肠壁紧密相连,压迫肿物与空肠近端相通。胃十二指肠及其它部位未见异常。术后剖开肿物呈多房状,腔内均充满含有钡剂的液...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过程中行胰管空肠侧侧吻合,并观察其预防术后胰肠吻合口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6月-2008年3月.对成都军区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中心收治的167例胆道或胰头恶性肿瘤患者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7例患者中,术前通过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和(或)B超等影像学检查证实胰体部主胰管直径>10mm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平均年龄59.8(41~72)岁,其中胰头癌10例、胆管下段癌4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2例,在术中切开胰体部的主胰管后.缝闭残胰断端,将切开的主胰管与空肠侧侧吻合,然后常规行胆管空肠吻合及胃空肠吻合.结果 26例患者手术后并发残胃应激性溃疡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但无一例发生胰肠吻合口瘘,全部患者均康复出院,患者住院11~26d,平均15.6d.结论 对于主胰管扩张的患者,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中,采用胰管空肠侧侧吻合处理残胰方法简单、疗效可靠,不失为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1病历简介 患者,女,72岁。阵发性腹痛伴呕吐2个月,近20天加重。病史中无呕血、黑便、发热及黄疸史。体检:左上腹可触及大小约 8.0cm×5.0cm×7.0cm的包块,有压痛。 X线钡餐检查:于空肠近端肠腔内见一 5.0cm×6.0cm类圆形充盈缺损,略呈分叶状,边缘毛糙,钡剂通过受阻(附图),近端肠管扩张,仅少量钡剂进入梗阻远端肠管。十二指肠降段内侧见大小约 0.3cm×0.5cm的慈室影,突出脏外。 X线诊断:(1)空肠占位性病变伴不全梗阻,以小肠癌可能性大;(2)十二指肠降段憩室。 手术所见:…  相似文献   

4.
十二指肠结石是一种十分少见疾病。我们遇到一例,经胃肠钡餐造影和手术证实,报告如下。患者,男,62岁。17年民,时有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病史。这次因腹痛、腹胀、伴呕[止3天,腹泻一天入院。入院后体检,除上腹部剑突F压痛外无其他阳性体征发现。胃肠钡餐检查示:十二指肠降部见一4.5X4.scm大小类圆形充盈缺损,边缘光滑,内呈分层状改变,上段肠管明显扩张,下方肠管无造影剂通过,胆道积气。诊断:十二指肠降部巨大结石性梗阻(图)。入院后10天行十二指肠切开取石空肠造接术。术中所取出结石大小为5Xscm,呈褐绿色,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RI诊断胎儿消化道梗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随访或手术病理证实为消化道梗阻的胎儿期MRI资料,分析胎儿消化道梗阻的MRI特点,包括食管、十二指肠、小肠及直肠梗阻部位的判定,小肠及直肠梗阻时近端管腔信号改变,同时观察有无合并相关畸形。结果 随访发现合计83例消化道梗阻,产前MRI明确诊断82例。13例食道闭锁(8例食管呈“囊袋状”扩张,扩张食管呈长T1、长T2液体信号);35例十二指肠或十二指肠与空肠交界处梗阻(24例十二指肠近端梗阻,4例十二指肠水平段梗阻,7例十二指肠末段或与空肠近端梗阻);30例小肠梗阻(21例空肠梗阻,7例回肠梗阻,2例空肠远端或回肠近端梗阻),其中2例小肠扭转导致梗阻,MRI表现为小肠明显扩张、扭曲,呈不均匀T2WI高信号;1例结肠梗阻,MRI表现为部分结肠明显扩张,以横结肠明显,宽径达40 mm,其内充满短T1、短T2胎粪信号;3例肛门闭锁,MRI表现为直肠远端未见显示,近端扩张,1例伴发骶尾椎缺失,脊髓圆锥低位。漏诊1例食管闭锁。结论...  相似文献   

6.
患儿 男,1 d,早产、顺产儿,孕37+2周,体重3.2 kg。主因生后拒乳、哭闹不止入院,查体示上腹部饱满,肠鸣音弱,生后无胎粪排出。腹部超声示:胃泡明显扩张,扩张的胃泡与十二指肠之间似有一长条形囊状结构,考虑环状胰腺可能;右中下腹部肠管萎陷、无气体充盈。腹部 CT 平扫及增强示上腹部见“双泡征”,大部分十二指肠萎陷、内无气体影充盈,并呈簇状堆积于右下腹部;增强后胰腺走行不规则,呈“钩状”围绕十二指肠降部(图1~4)。CT 诊断考虑环状胰腺合并十二指肠狭窄或闭锁。术中见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被胰腺所围绕,十二指肠水平部肠腔内可探及一膜性隔膜,遂行十二指肠切除术,十二指肠近端与空肠 Rou-Y 吻合。病理证实为环状胰腺合并十二指肠水平部闭锁。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患有间歇性腹痛和呕吐的3—9岁儿童四例。上胃肠道检查显示十二指肠的远端和空肠近端成锐角往返走行(Z—形),在蔡氏韧带处十二指肠空肠曲,不像通常那样光滑,手术时,发现这与横跨受累小肠的宽的腹膜索带有关,此外未见有肠扭转。即使没有十二指肠梗阻,近侧空肠位置正常,Z—形征仍可诊断旋转不全。  相似文献   

8.
婴儿肠旋转不良影像学检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婴儿肠旋转不良影像学检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证实的婴儿肠旋转不良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摄腹部平片,16例行钡剂灌肠,18例行钡餐检查.结果:腹部平片显示十二指肠部分性梗阻32例,双泡征13例,小肠低位梗阻并腹腔积液3例,未见明显异常3例.钡剂灌肠显示阑尾位于右上腹10例,右中腹1例,左上腹4例,1例位置正常;与手术中记录的阑尾位置比较,诊断符合率较低(28.6%,4/14).钡餐检查显示十二指肠水平段及其近端扩张、梗阻,扩张远端呈鼠尾状改变6例,其中2例显示为完全性梗阻;十二指肠空肠曲位置异常11例;十二指肠螺旋型下降13例;空肠位于右侧腹9例,位置正常1例.结论:在肠旋转不良影像学检查中,腹部平片能提供肠道气体的异常信息,可作为本病的首诊检查方法;钡剂灌肠虽然可显示阑尾位置异常,但诊断准确性低,胃肠钡餐检查可显示十二指肠的位置和形态,是确诊本病的较好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对各种类型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诊断价值及检查方法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48例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患儿的产前超声、腹部立位X线平片、上胃肠道造影以及术前超声和CT的影像资料,观察胃肠道管径、充盈程度、运动和排空情况、梗阻端形态、邻近结构的解剖等,并计算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结果 48例患儿均行产前超声检查及X线平片,检出率分别为58.3%(28/48)、83.3%(40/48);31例患儿行上胃肠道造影,检出率为100%(31/31);31例患儿行术前超声检查,检出率为67.7/%(21/31);8例患儿行CT检查,检出率为87.5/%(7/8)。其中,上胃肠道造影对各类型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检出率最高(均为100%)。X线平片可呈真性“双泡征”、“单泡征”或“双泡征”伴肠管生理性充气减少。上胃肠道造影主要表现为胃和近端十二指肠扩张,对比剂通过十二指肠完全或部分受阻和频繁逆蠕动。可见梗阻端呈“风兜状”,十二指肠空肠交界点和近段空肠位置异常及十二指肠腔内光滑充盈缺损影。术前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胃泡、十二指肠近端扩张,远端肠管充盈差,排空延迟和逆蠕动,还可见“隔膜样”强回声带,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上静脉倒置等。CT表现为胃泡、十二指肠近端的扩张,部分可见“漩涡征”。结论 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对各种类型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检出率不同,上胃肠道造影的检出率最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产前超声和腹部立位X线平片的影像表现,适当选择上胃肠道造影、术前超声或CT检查。  相似文献   

10.
患者 女 ,66岁。因上腹痛月余 ,加剧伴呕吐、便秘 10余天 ,右下腹扪及一鸡蛋大小、活动、质中肿物就诊。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见胃内多量空腹潴留液 ,胃粘膜光整 ,胃位置低 ,蠕动强 ,十二指肠球部未见异常。距十二指肠球部约 40cm处见肠腔内充盈缺损 ,大小为 5cm× 4cm ,表面见少许钡斑 ,边缘尚光整 ,小肠粘膜纹清楚 ,未见破坏。充盈缺损上下缘可见钡剂呈线状通过 ,近端空肠扩张明显 ,横径约 5cm ,远端空肠仅见少量钡剂 ,肠腔无法充盈 ,粘膜未见破坏。印象 :空肠肿瘤伴不完全梗阻。①平滑肌瘤 ;②平滑肌肉瘤待除。手术所见 :剖腹后…  相似文献   

11.
超声诊断胎儿十二指肠闭锁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初产妇,27岁,孕32周,围产保健超声检查.应用HDI-3500型彩超诊断仪,频率3.5MHz,超声所见:于胎儿左上腹部及右上腹部各显示一囊泡,两囊泡之间相通,可见蠕动及逆蠕动,右侧囊泡较大,形态弯曲如"C"字型(图1).下腹部未见含液肠管,膀胱少量充盈,壁光滑.超声诊断:十二指肠升段闭锁及十二指肠球部、降段扩张.手术证实:十二指肠段及空肠中段两处膜状闭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降部溃疡的临床表现及X线特点。方法经胃镜和手术证实的17例十二指肠降部溃疡的患者,均经低张气钡双重造影术。结果黏膜纠集现象6例,溃疡部肠管狭窄14例,溃疡部位以上肠管扩张13例,其中,呈“c”型扩张7例,“s”型扩张6例,十二指肠球部扩大14例。结论十二指肠降部溃疡临床诊断易漏诊或误诊,结合临床特点和钡餐多轴位加压透视检查,可以提高诊断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超声充盈法对十二指肠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十二指肠疾病患者92例,所有患者皆口服胃肠超声造影剂,进行胃肠超声充盈检查,同时以胃镜下病理组织诊断作为诊断的标准,对比分析胃肠超声充盈检查检出率。结果其中十二指肠梗阻表现为梗阻近端肠管明显扩张,幽门管保持持续开放状态、胃潴留。十二指肠溃疡时,十二指肠充盈时间受到限制,时间明显被延长,球部发生变形。。胃肠超声充盈及胃镜检查对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炎症及十二肠梗阻的检出率分别为36.96%、33.70%、16.30%,33.70%、33.70%、18.48%,两种检查方法在对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炎症及十二肠梗阻的检出率差异不显著(P0.05)。胃肠超声充盈及胃镜检查对十二指肠球部恶性肿瘤及十二指肠降部恶性肿瘤检出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胃肠超声充盈检查和病理组织检查对十二指肠疾病的检出率对比差异不显著。结论胃肠超声充盈法检查有利于降低消化道内气体及内容物的影响,对十二指肠疾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7岁,本市居民,因大便带血3个月、发现腹部包 块2个月入院。在外院以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诊治,术前检查腹 部包块如妊娠8个月大小,直肠指诊距齿状线5cm可及菜花状 肿物,已侵犯肠管一周,术中探查见包块来自卵巢,大小约35cm ×25cm×20cm,类圆形,占据整个腹腔、盆腔,直肠癌肿已完全占 据肠腔并侵出肠管外,近端肠管出现扩张,子宫表面可及多个大 小不等的肌瘤。术中冰冻病理提示:卵巢腺癌,考虑为转移癌。 手术先将卵巢转移癌切除,再行全子宫切除,最后行直肠癌切除 (应用吻合器保留肛门)。术后病理:直肠溃疡型中分化管状腺…  相似文献   

15.
上消化道外瘘是腹部外科手术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由于治疗复杂,病死率达10%-42%。近年来,随着治疗的发展和生长抑素等药物的应用,使该病的治愈率明显提高。我院1999-2009年收治上消化道外瘘13例,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4例,年龄19-72岁。上消化道外瘘发生时间为术后3-9天。胃大部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手术2例,胃空肠吻合口瘘4例。胆道手术致十二指肠损伤手术3例。十二指肠外伤修补术后瘘3例,外伤后发生肠穿孔近端空肠瘘1例,以上部分病例由外院转来。人院时均保留了腹腔引流管及鼻胃管减压。  相似文献   

16.
该患儿术前CT检查疑为慢性肠套叠或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钡餐检查考虑为中肠旋转不良。手术所见 小肠环绕肠系膜根部顺时针旋转180°;十二指肠被少许膜状组织压迫,肠管未见明显扩张及缺血坏死。回盲部位于右中腹,结肠位于左腹。讨论 先天性中肠旋转不良是小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系胚胎发育过程中,由肠系膜上动脉供血的中肠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作正常旋转时发生误差所造成的病理改变。正常胚胎发育6~8周,中肠发育很快,自脐外突;8~10周,中肠退回腹腔,十二指肠转至脊柱右侧,空肠先转至右侧后转到左侧腹腔内;回肠末端、盲肠及升结肠先…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55岁.饭后恶心、呕吐,纳呆一年,右上腹胀痛,加重一周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较好,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未触及,右上腹压痛.曾患胆囊炎.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X线胃肠钡餐造影检查:十二指肠球部充盈像略扩张变形,其内见一约2.0cm×2.0cm大小圆形充盈缺损区,边界清晰,周围粘膜皱襞紊乱,排空迟缓.X线诊断:十二指肠球部平滑肌瘤(图1).术中见十二指肠球部明显增大,其内可触及一约2.5cm×3.0cm×3.0cm大小肿物,质韧,表面尚光滑,有一定的活动度,与胰腺被膜有粘连,肿块上界与胆囊有轻度粘连.周围未发现明显的肿大淋巴结,手术切除.病理诊断:十二指肠球部平滑肌肉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表现及其临床病理学特点。资料与方法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表现。3例均行全消化道钡剂造影及CT平扫与增强。结果 CT检查示肿块分别位于十二指肠降段、上段空肠及中段空肠,3例均表现为肠腔内软组织密度肿块,肿块最大直径1.6~4.9 cm。3例病灶均未见钙化、出血及包膜。增强后上段空肠病灶呈明显周边强化,中央见无强化区,周围见肿大淋巴结;余2例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上段空肠病灶钡剂造影表现为局部肠管扩张,肠管内见一较大充盈缺损影,局部黏膜变平,肠管柔软,蠕动正常;余2例钡剂造影未见异常。3例均位于黏膜下,肿块实性质软,切面见丰富血管网,未见包膜。镜下全部肿块均由上皮样细胞、神经节样细胞及梭形细胞三种细胞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上皮样细胞均表达嗜铬粒素A(CgA)、突触素(Syn)及神经元特异性醇化酶(NSE),1例亦表达细胞角蛋白(CK);梭形细胞均表达神经丝蛋白(NF)及S-100蛋白;神经节样细胞表达NF、NSE。结论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点,但缺乏特异性,确诊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表现及其临床病理学特点.资料与方法 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表现.3例均行全消化道钡剂造影及CT平扫与增强.结果 CT检查示肿块分别位于十二指肠降段、上段空肠及中段空肠,3例均表现为肠腔内软组织密度肿块,肿块最大直径1.6 ~4.9 cm.3例病灶均未见钙化、出血及包膜.增强后上段空肠病灶呈明显周边强化,中央见无强化区,周围见肿大淋巴结;余2例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上段空肠病灶钡剂造影表现为局部肠管扩张,肠管内见一较大充盈缺损影,局部黏膜变平,肠管柔软,蠕动正常;余2例钡剂造影未见异常.3例均位于黏膜下,肿块实性质软,切面见丰富血管网,未见包膜.镜下全部肿块均由上皮样细胞、神经节样细胞及梭形细胞三种细胞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上皮样细胞均表达嗜铬粒素A(CgA)、突触素(Syn)及神经元特异性醇化酶(NSE),1例亦表达细胞角蛋白(CK);梭形细胞均表达神经丝蛋白(NF)及S-100蛋白;神经节样细胞表达NF、NSE.结论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点,但缺乏特异性,确诊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20.
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贲门癌术后的实施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对378例食管、贲门癌患者在术中留置鼻肠管或行空肠造瘘留置营养管,术后经鼻肠管或空肠造瘘管给予瑞素营养治疗。结果所有食管、贲门癌术中均顺利留置鼻肠管或营养管,早期肠内营养患者吻合口瘘、肺部感染、胸腔感染、切口感染、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常规补液组明显减少,无一例死亡发生。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明显缩短。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肠内营养支持简便、经济、无严重并发症,是临床手术后简便、安全、有效地营养补给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