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了盐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对κ-卡拉胶凝胶质构及流变学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2~10g/L浓度范围内,K~+、Na~+、Mg~(2+)、Ca~(2+)四类盐离子均可增加κ-卡拉胶凝胶强度和弹性,降低κ-卡拉胶的黏度和内聚性,胶黏性和咀嚼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钾盐对凝胶强度的提高幅度最大,K+含量1%时,凝胶硬度为14.12N。流变学研究表明,κ-卡拉胶的凝胶温度与盐离子浓度呈正相关关系。25℃条件下0.2%的各类盐离子添加量时,κ-卡拉胶凝胶复合黏度明显增加,以添加Ca~(2+)的凝胶的复合黏度变化最为显著,复合黏度为58.81×105m Pa·s。  相似文献   

2.
κ-卡拉胶与魔芋胶共混凝胶的质构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κ-卡拉胶与魔芋胶共混凝胶的质构特性,探讨κ-卡拉胶与魔芋胶配比、共混胶质量浓度、pH值、离子强度、KCl和CaCl2对κ-卡拉胶与魔芋胶共混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κ-卡拉胶与魔芋胶通过分子间力产生交互作用,对共混凝胶性能(如硬度、弹性和黏聚性)等具有良好的协同增效性。形成共混凝胶较好的条件为:共混凝胶质量浓度为2.0g/100mL、pH3.0~6.0、离子强度0.3~0.4mol/L、KCl0.1~0.4g/100mL、CaCl20.1g/100mL。  相似文献   

3.
针对卡拉胶水凝胶的两个主要指标凝胶强度和胶体黏度,研究了卡拉胶含量、钾离子浓度和pH值三个主要因素对卡拉胶水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凝胶强度随胶体含量的增加线性增大后渐趋平稳、受钾离子的影响出现峰值、在pH值8.0和10处出现两个拐点;胶液黏度随卡拉胶含量增加迅速增大、随钾离子浓度提高而减小、中性时的黏度最大.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影响卡拉胶凝胶因素的主次顺序为卡拉胶浓度、钾离子浓度和溶液的pH值,最佳条件组合为卡拉胶浓度1.2%,钾离子浓度1.2%,pH值9.0;通过考察单独使用卡拉胶以及卡拉胶与魔芋胶、刺槐豆胶及结冷胶等几种食品胶在巧克力牛奶中形成凝胶时的结构状态,判定卡拉胶与刺槐豆胶的协同作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魏玉  王元兰  胡云楚 《食品科学》2010,31(5):96-100
为明确κ- 卡拉胶与魔芋胶共混凝胶的质构特性,探讨κ- 卡拉胶与魔芋胶配比、共混胶质量浓度、pH 值、离子强度、KCl 和CaCl2 对κ- 卡拉胶与魔芋胶共混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κ- 卡拉胶与魔芋胶通过分子间力产生交互作用,对共混凝胶性能(如硬度、弹性和黏聚性)等具有良好的协同增效性。形成共混凝胶较好的条件为:共混凝胶质量浓度为2.0g/100mL、pH3.0~6.0、离子强度0.3~0.4mol/L、KCl 0.1~0.4g/100mL、CaCl20.1g/100mL。  相似文献   

5.
选取果胶、壳聚糖和魔芋胶3种天然高分子多糖,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不同质量比例的果胶/壳聚糖/魔芋胶复合膜,用IR、XRD、DSC表征其结构,并测试了复合膜的力学性能、透光率、吸湿性、溶胀度、体外降解和抗菌性等性能。结果表明:果胶、壳聚糖、魔芋胶分子间有很好的相容性并发生了一定的相互作用;当魔芋胶的质量为果胶与壳聚糖总质量的30%时,复合膜的力学性能最好、吸湿性最低、溶胀度达到509%,体外降解性能比果胶/壳聚糖复合膜好,还具有一定的抗菌性,具备了替代明胶作为药用胶囊膜材料和可食性包装膜材料的潜质。  相似文献   

6.
为了优化κ-卡拉胶-魔芋葡甘聚糖复合凝胶制备条件,以期改善以魔芋葡甘聚糖为原料的复合凝胶质产品,使其具备较佳的特性黏度。本研究以κ-卡拉胶(KC)、魔芋葡甘聚糖(KGM)为实验对象,以复合胶液黏度作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优化设计实验,对水浴温度、搅拌时间及底物配比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水浴温度、搅拌时间及底物配比是复合胶液黏度的显著影响因子(p<0.05),各因素间交互作用对复合胶液的黏度影响效果显著(p<0.05);当水浴温度为76 ℃,搅拌时间为1.5 h及底物配比(KGM:KC)为5:3时,实验所得复合胶液黏度值为68.87 Pa·s,与模型预测值69.1397 Pa·s接近,误差为0.39%<1%,说明经过优化所得的最佳工艺参数可靠合理。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电场对魔芋葡甘聚糖与卡拉胶相互作用机理的影响,本研究采用5 k V直流高压(氧负离子)处理魔芋葡甘聚糖与卡拉胶粉末,将粉末配制样品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经电场处理9 min的KGM与卡拉胶复合胶的弹性模量G'始终明显大于黏性模量G",此时的凝胶网络富有弹性,分子链缠结贯穿效应明显。KGM与卡拉胶复合胶在频率扫描范围内,弹性模量G'明显大于黏性模量G",表明此时已经具有一定强度的凝胶网络结构;当多糖浓度为1%,魔芋葡甘聚糖与卡拉胶的共混比例为1:4时,凝胶强度达到最大值;电场处理时间为6 min时,凝胶强度最大;在75℃下加热30 min的凝胶强度最大;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从红外吸收谱图中,吸收峰仅有强度的变化,未检测到新的吸收峰,说明电场处理未能显著改变其化学结构,引起性质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8.
复合魔芋胶果冻的研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刘树兴  陈明  刘丽  刘平 《食品科技》2002,(10):30-32
在测定了魔芋胶等多种单一胶的粘度及凝胶特性的基础上,探索了双胶、三胶及四胶复合后的凝胶性能,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复合胶的配方。研究结果表明:黄原胶及卡拉胶对魔芋胶有强烈的增效作用;魔芋胶及卡拉胶对产品的凝胶性能影响最大;最佳复合胶比例为:魔芋胶∶黄原胶∶卡拉胶∶琼脂=4∶2∶2∶1。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同KC、lNaCl浓度对结冷胶、κ-卡拉胶、魔芋胶复配体系凝胶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KCl使结冷胶与卡拉胶复配体系的凝胶强度基本为两者单体自身的凝胶强度之和,而NaCl则使两者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魔芋胶与卡拉胶的协同作用是建立在卡拉胶先形成有序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结冷胶与卡拉胶/魔芋胶复配体系可能的凝胶协同机理。  相似文献   

10.
黄原胶与魔芋胶混胶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原胶和魔芋胶都是非凝胶多糖,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共混可以出现强烈的协同效应。本文研究当黄原胶和魔芋胶以5/5的配比共混,总浓度为1%,温度,柠檬酸,蔗糖和功能型甜味对混胶多糖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升高温度使混胶的黏度降低;当柠檬酸的使用量大于0.2%时,混胶的黏度下降;40℃时甜味剂的加入使得混胶的黏度升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不同剂量的芡实超微粉对高脂模型小鼠进行灌胃,研究芡实超微粉对高脂模型小鼠血脂四项指标及血清和肝组织中相关酶类的影响。结果发现,与高脂模型组相比,灌胃芡实超微粉组小鼠体重明显降低,肝脏指数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也明显降低;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则显著升高;灌胃芡实超微粉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和肝酯酶(hepatic lipase,HL)活力均高于高脂模型组,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要低于高脂模型组。由此可知,芡实超微粉可降低高血脂症小鼠血脂水平,改善其因摄入过多脂质而导致的肝脏脂肪堆积和动脉粥样硬化,并对高血脂症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具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超声波协同微波辅助提取蝉花孢梗束中麦角甾醇的工艺。考察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液料比、超声波功率对麦角甾醇提取得率的影响,然后选用提取时间、液料比、超声波功率3个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蝉花孢梗束中麦角甾醇最佳工艺为提取时间15min,超声波功率120W,液料比80∶1(mL/g),提取溶剂95%乙醇,微波功率100W。此条件下,麦角甾醇提取得率为2.68mg/g,与超声波破碎法的麦角甾醇提取得率2.13mg/g相比,高出25.82%。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丙烯酰胺(acrylamide,AA)和苯并芘(Benzo(a)pyrene,BaP)单独和联合暴露对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elegans)的生殖腺细胞凋亡的影响。将线虫分别暴露于不同剂量水平的AA和BaP中,检测其对线虫生殖腺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AA和BaP诱发生殖腺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2.0 mg/L AA和0.001 mg/L BaP暴露12小时后,可诱发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5),0.02 mg/L AA或0.000 2 mg/L BaP暴露36 h以内对细胞凋亡均没有影响(p>0.05),但0.02 mg/L AA和0.000 2 mg/L BaP共同处理12小时后即可诱发线虫生殖腺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5),并导致后代数量的显著减少(p<0.05)。结果表明AA和BaP诱发线虫生殖腺细胞凋亡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低盐化是肉制品加工的发展趋势,但降低食盐含量会引发产品贮藏品质的劣变。综述国内外肉制品减盐策略,从肉制品低盐化影响其理化特性、微生物特性、风味及感官品质几个方面,系统讨论降低食盐使用对产品贮藏特性的影响,旨在为低盐肉制品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枸杞果酒低温发酵工艺优化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枸杞汁为原料,感官评价为考察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优化枸杞果酒的发酵工艺,同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枸杞果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枸杞果酒最佳发酵工艺为初始pH值6.0,初始糖度16%,接种量0.7%,18 ℃条件下静置发酵8 d。在此优化条件下,枸杞果酒的感官评分为96分,酒精度为6.28%vol,残糖量为8.33 g/L;通过分析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发现,枸杞果酒中共检测出40种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的为醇类和酯类,共占总挥发性成分的71.09%,发酵过程对酒体产生了影响,醇类和酯类对枸杞果酒的香味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加工工艺对鸡酥松加工过程脂肪氧化的影响,考察蒸煮时间、蒸煮温度、炒松时间对2-硫代巴比妥酸值的影响,分析炒松工艺对鸡酥松脂肪氧化以及综合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炒松时间显著影响脂肪氧化,加工工艺中对脂肪氧化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炒松时间、蒸煮温度和初煮时间,而影响产品综合评估得分的因素由强至弱依次为炒松时间、初煮时间和蒸煮温度;优化后较适的加工工艺条件为初煮50 min、复煮10 min、蒸煮温度90℃、炒松时间20 min、2-硫代巴比妥酸作用底物值为2. 26 mg/kg。产品综合评分与2-硫代巴比妥酸作用底物值的趋势并不完全吻合,鸡酥松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影响脂肪氧化程度和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加重视,绿色防控是一项解决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技术。烟草在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综述了潍坊烟区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工作,烟区以"健康烟"栽培理念为核心,减少农事操作,集成并优化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物理防治为重点,科学化防为辅助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为烟草行业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叶红玲  姚军  刘冬  徐基艳  陈雪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40(10):105-108,130
以蓝莓加工废弃物果渣为原料,优化蓝莓花青素提取工艺。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200 W(超声提取2 s,间歇4 s)、提取温度30℃、提取时间20 min、乙醇体积分数70%(pH 2.5)、料液比1∶30(g/mL),花青素提取率达9.99 mg/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花青素粗提物进行成分分析,得到5种蓝莓花青素,即锦葵色素(36.26%)、飞燕草色素(24.08%)、矢车菊色素(22.08%)矮牵牛色素(12.53%)和芍药色素(5.05%)。  相似文献   

19.
为准确测定加热不燃烧卷烟烟草材料中1,2-丙二醇、丙三醇和烟碱的含量,以1,4-丁二醇和2-甲基喹啉为内标建立了同时测定加热不燃烧卷烟烟草材料中1,2-丙二醇、丙三醇和烟碱的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法(GC-FID),并测定了5个不同品牌的12个烟草材料样品。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在0.02~0.22 mg/g和0.06~0.74 mg/g;回收率84.74%~98.81%;日内、日间精密度在0.15%~0.86%。所测样品中1,2-丙二醇、丙三醇和烟碱的含量分别在0~82.45 mg/g、116.31~204.98 mg/g和7.06~15.26 mg/g。所有样品中均检出丙三醇和烟碱。国内样品中1,2-丙二醇的含量比国外样品高。该方法前处理简单、灵敏度和准确度高,可满足不同加热不燃烧卷烟烟草材料中1,2-丙二醇、丙三醇和烟碱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以分离自扳倒井中高温大曲中的一株散囊菌(Eurotium)CICC 41584为研究对象,经菌落形态观察、理化特征试验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对菌株CICC 41584进行鉴定。在基础生长培养基上,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及Box-Behnken试验对菌株CICC 41584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菌株CICC 41584被鉴定为谢瓦散囊菌(Eurotium chevalieri),该菌株最佳培养条件为蔗糖添加量40 g/L,酵母浸粉添加量27.2 g/L,硫酸镁添加量2.6 g/L,培养温度28 ℃,培养时间10 d,转速120 r/min,接种量2%,装液量50 mL/250 mL。在此优化条件下,菌丝干质量达到1.95 g/100 mL,较优化前提高了8.29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