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脲包法在脂类分离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8,自引:9,他引:48  
脲包法是一种分离、提纯各种脂类的有效方法,本文较系统地论述了脲包法的发现、原理及应用,并讨论了脲包物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2.
DSC和Rancimat法测定亚麻籽油氧化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压榨亚麻籽油和菜籽油的起始氧化温度,并采用DSC法和油脂氧化稳定性测定仪(Rancimat)法测定两种食用油在不同氧化温度下的诱导氧化时间。实验结果表明:亚麻籽油的起始氧化温度比菜籽油的起始氧化温度低30℃;DSC法和Rancimat法测定的诱导氧化时间均随氧化温度升高而缩短,两种方法在不同氧化温度下的诱导氧化时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DSC法的诱导氧化时间与氧化温度的相关系数最高,更利于未知温度下诱导氧化时间的推导。在检测方法上,与Rancimat法比较,DSC法用量小,测定时间短,更适于食用油的快速氧化稳定性测定。  相似文献   

3.
脲包法富集微生物油脂中花生四烯酸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尿素包合法(脲包法)对微生物油脂中的花生四烯酸(AA)进行富集,得到较佳操作条件:以甲醇作为溶剂,脂肪酸为脲包客体,脂肪酸∶尿素∶甲醇为1∶2∶8,反应温度为-10℃。一次富集产品中,AA浓度从38.29%提高到78.97%,总收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4.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添加亚麻籽胶对玉米淀粉糊化的影响。DSC结果表明,添加亚麻籽胶显著地提高了玉米淀粉的糊化起始温度和熔晶热焓值;FT-IR结果表明,添加或未添加亚麻籽胶玉米淀粉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在65℃时,亚麻籽胶和玉米淀粉之间没有发生明显的相互作用,在75℃时添加亚麻籽胶促进了淀粉分子结合水的能力增强;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糊化前添加亚麻籽胶玉米淀粉相对结晶度没有太明显变化,糊化能显著降低玉米淀粉的结晶度,同时也表明添加亚麻籽胶对玉米淀粉糊化有一定延迟作用;SEM也直观地证明了亚麻籽胶延缓了玉米淀粉的糊化。  相似文献   

5.
葡萄籽油脲包法脱蜡工艺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脲包法脱蜡的原理,以及应用于葡萄籽油的精制加工过程,得到了葡萄籽油脲包法脱蜡的最佳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超声波强化条件下制备亚油酸的最佳工艺及脲包法富集效果的影响因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皂化时间、超声波功率、加碱量和皂化温度条件对制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油酸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是皂化时间25 min、超声波功率140 W、加碱量95 mL、皂化温度80℃,在此工艺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与正交试验模型结果理论值基本一致。脲包法富集亚油酸的最佳条件是尿素与油脂用量比为3∶1(g/g)、溶剂(95%乙醇)与油脂液料比16∶1(mL/g)、富集温度5℃、富集时间20 h,在此条件下进行富集效果验证实验,滤液中亚油酸的碘值172.8,得率70.32%。  相似文献   

7.
双缩脲法检测大豆分离蛋白中蛋白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双缩脲法检测大豆分离蛋白中蛋白质的含量,当蛋白质含量在0~12.0mg范围内时,线性关系比较好,变异系数小,重复性好.与凯氏定氮法比较,二者差异不显著.双缩脲法操作简单,对环境无污染,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测定大豆蛋白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采用双缩脲法检测大豆分离蛋白中蛋白质的含量,当蛋白质含量在0~12.0mg范围内时,线性关系比较好,变异系数小,重复性好。与凯氏定氮法比较,二者差异不显著。双缩脲法操作简单,对环境无污染,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测定大豆蛋白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评定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大豆分离蛋白热变性温度的不确定度。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各影响因素的不确定度进行计算和评定。结果表明检测人员重复性测定引入的不确定分量是影响结果扩展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利用DSC测定大豆分离蛋白热变性时,要确保检测人员能熟练使用仪器设备,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实验准确性和精密度,方可保证测定结果的质量。按照JJF1059-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对各不确定度分量合成和扩展,当取置信概率95%,包含因子k_(t095)=2.78、k_(tp95)=2.57,得此种大豆分离蛋白热变性的初始温度为(49.31±0.734)℃,峰值温度为(56.23±1.123)℃。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掺入藕粉中的其他淀粉种类进行鉴别,本研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对藕粉等常见几种淀粉的糊化过程进行考察发现,藕粉与其他淀粉在糊化吸热峰上有着明显的差别。根据藕粉与木薯淀粉和甘薯淀粉等在糊化吸热峰上的差异,以糊化吸热峰作为特征指标,对掺假藕粉中掺入的木薯淀粉和甘薯淀粉进行定性或定量鉴别实验。同理,此方法也可用于检验与藕粉在糊化吸热峰上有明显差异的用于藕粉掺假的其他淀粉种类,如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等。此方法将弥补前期发表的基于淀粉颗粒超微形貌特征的可食用淀粉种类扫描电镜鉴别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赵丰丽  陈睿  卢翠文 《食品科学》2007,28(5):142-145
研究了实验室筛选出的高产油脂酵母菌(Candida Yeast-1-1)产脂的最佳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因素正交试验得出尿素包合法提取酵母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最佳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0℃,摇床转速120r/min的条件下,酵母菌产脂的最佳培养基为:0.02%的MnCl2、0.03%的FeSO4、0.3%的(NH4)2SO4、3%的葡萄糖、pH6.5;油脂提取的最佳尿素包合条件为:尿素和脂肪酸的比例为3:1,回流时间30min,冷却析出温度0℃。  相似文献   

12.
分子蒸馏法制备鱼油多不饱和脂肪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多级分子蒸馏法提取深海鱼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工艺方法,通过对压力和温度的控制得到不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各级鱼油产品,当蒸馏温度为110℃以上,蒸馏压力为20Pa以下时,经过三级串联分子蒸馏,得到高碳链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90.96%的鱼油产品,并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产品的脂肪酸组成,分析了产品的理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响应曲面法优化尿素包合富集蚕蛹油α-亚麻酸的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尿素包合富集蚕蛹油α-亚麻酸工艺进行优化。以α-亚麻酸纯度为响应值,温度、尿素与脂肪酸比值、95%乙醇与脂肪酸比值和包合时间为试验因素,进行中心组合试验。结果表明,α-亚麻酸富集最优工艺条件为温度-8.27℃、尿素与脂肪酸比值3.39、95%乙醇与脂肪酸比值10.47、包合时间8.91h,α-亚麻酸纯度达70.28%。尿素包合法是富集蚕蛹油α-亚麻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尿素包合法纯化火棘籽油亚油酸与鲨烯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火棘籽油为原料,采用尿素包合法对其亚油酸进行纯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柱层析分离出鲨烯。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scopy,GC-MS)分析方法,研究尿素包合过程中包合时间、包合温度及火棘籽油、尿素和乙醇之间的配比等因素对亚油酸纯度和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火棘籽油在原料:尿素:乙醇=1:2:6(g/g/mL)、-5℃条件下包合12h,其亚油酸纯度从38.40%提高到68.55%,回收率达72.23%;纯化后的火棘籽油再经柱层析分离得到鲨烯,纯度达98.16%。  相似文献   

15.
金花葵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GC-MS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索氏提取法、石油醚浸泡法以及超声波提取法提取金花葵籽油,并对3种提取方法的含油率进行比较。利用GC-MS方法对金花葵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气相的条件进行了优化。测定结果表明金花葵籽油含有亚油酸32.35%,油酸43.89%,棕榈油酸0.40%,不饱和脂肪酸占76.64%,含量较丰富。  相似文献   

16.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油脂和脂肪酸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综述了超临界CO2萃取分离油脂、脂肪酸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影响萃取效果的主要因素,指出可通过在体系转变压力下、温度略高于溶剂临界温度的操作条件范围内寻找最优操作条件,并可通过添加适当的夹带剂和改善体系传质状况提高萃取效率。  相似文献   

17.
邹耀洪 《食品科学》2007,28(3):277-281
以邻氨基苯酚为脂肪酸的衍生化试剂,柱前衍生气相色谱-EI质谱分析不饱和脂肪酸,邻氨基苯酚将不饱和脂肪酸羧基化学修饰成含氮杂环,从而避免了链烯基中碳碳双键在EI源中的移动,并使质谱呈现显示双键位置的规范信息。通过解析不饱和脂肪酸邻氨基苯酚衍生产物的EI质谱图,得到了不饱和脂肪酸中碳碳双键的定位规则,从而为分析不饱和脂肪酸精细结构提供了手段。用脂肪酸邻氨基苯酚衍生气相色谱-EI质谱法分析了葵子油脂肪酸,鉴定出2种不饱和脂肪酸,确定了脂肪酸中碳碳双键的位置,结果与文献一致。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观察分析了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RBO-UFA)在体外对HepG_2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了凋亡相关因子NF-κB在用RBO-UFA处理前后其表达的变化。Heochst染色结果显示HepG_2经RBO-UFA处理后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胞质浓缩,细胞核内染色质凝集;软琼脂克隆形成检测结果显示HepG_2经RBO-UFA处理后克隆团明显减少,甚至无克隆团出现;迁移检测结果显示亚麻酸和亚油酸抑制HepG_2细胞迁移能力的抑制率分别为47.45±4.60%、41.61±4.08%,其次是米糠油32.85±3.24%,油酸25.55±2.56%(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BO-UFA处理后HepG_2细胞全蛋白中NF-κB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米糠油、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相对表达量分别降低了0.46±0.017、0.058±0.018、0.25±0.005、0.47±0.011;而在核蛋白中NF-κB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对表达量分别增加了0.59±0.036、0.053±0.040、0.28±0.043、0.59±0.007(P0.05)。结果表明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RBO-UFA)对肝癌细胞HepG_2的克隆形成及迁移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毛细管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沙棘油中的脂肪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建立了以十七烷酸甲酯为内标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同时测定沙棘油中六种脂肪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的方法。样品经氢氧化钾-甲醇皂化、三氟化硼-甲醇酯化后使生成相应的脂肪酸甲酯,以DM—FFAP毛细管柱分离,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用保留时间定性,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所选择的色谱条件下,上述脂肪酸在10min内获得较好的分离;六种脂肪酸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8;样品加标回收率(n=6)为92.1%~101.4%;相对标准偏差为2.37%~4.19%;最低检出限为4.0mg/L。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适合批量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