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柠檬皮中的柠檬苦素对青霉的抑菌活性和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fungicidal concentration,MFC)、孢子萌发抑制率、菌丝生长抑制率确定柠檬皮中柠檬苦素对青霉的抑菌活性;结合总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活力等的变化,以及扫描电镜观察对抑菌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柠檬皮中柠檬苦素对青霉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对青霉的MIC和MFC分别为625和2 500μg/mL,对青霉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的EC_(50)值分别为85.618和246.755μg/mL。柠檬苦素能在短时间内对青霉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造成破坏,使胞内物质大量渗出;且柠檬苦素浓度越高,胞内物质渗出越多。扫描电镜观察也发现经柠檬苦素处理的青霉外附着渗出物;产孢数量变少,孢子变形;小梗破损、凹裂;菌丝变细,变形。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柠檬皮中柠檬苦素为原料,对其抑制黑曲霉的抑菌活性、抑菌活性的稳定性和抑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柠檬皮中柠檬苦素对黑曲霉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分别为625μg/mL、5000μg/mL;对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抑制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311.03μg/mL和291.63μg/mL。柠檬苦素对黑曲霉的抑菌活性在紫外光照下受到抑制;在pH值为6~7时受到抑制;金属离子Fe3+、Fe2+可增强其抑菌活性。在柠檬皮中柠檬苦素作用下,黑曲霉的胞外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可溶性蛋白和菌丝体总糖含量发生很大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黑曲霉孢子发生了变形、破裂、溶出物附着的现象。因此,柠檬苦素破坏了黑曲霉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造成大量内容物渗出,影响了细胞正常代谢,进而抑制了菌体细胞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3.
采用有机溶剂法提取尤力克柠檬果皮和果籽中的柠檬苦素并测定其含量,并对其抗氧化与抑菌活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柠檬籽较柠檬皮含更多苦素类化合物,且籽提取液中所含柠檬苦素的浓度为2.766 4×10-1 mg/m L;柠檬皮提苦素物和柠檬籽提苦素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不明显,试验条件下的抑制率最高仅为14.58%,远低于同浓度特丁基对苯二酚(tert-Butylhydroquinone,TBHQ);2 mg/m L用量的提取液对猪油贮藏期有一定延缓效果。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从柠檬皮和柠檬籽中提取的苦素物质对大肠杆菌、根霉、枯草芽胞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两者均对枯草芽胞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且皮提苦素物和籽提苦素物对枯草芽胞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分别均为0.5 mg/m L和0.75 mg/m L。  相似文献   

4.
利用牛津杯法筛选出对柑橘绿霉病菌(指状青霉)有最佳抑制作用的中草药提取物,并通过测定培养液电导率变化等对其抑菌机理作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桂枝、桂皮、香薷等乙醇提取物对指状青霉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圈均在20 mm以上,其中以桂枝的抑菌活性最佳,对指状青霉的抑制圈大小达31.56±0.66 mm,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分别为6.25mg/mL、12.5 mg/mL,且其抑菌效果显著优于化学杀菌剂百可得。同时桂枝提取物对指状青霉菌的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发育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提取液处理浓度为50 mg/mL时,孢子萌发抑制率高达99.007%,菌丝体细胞膜通透性增强,菌丝体可溶性蛋白及总糖含量分别只有1187.18μg/g及0.307%,菌丝形态呈现畸形甚至断裂,因而桂枝提取物对柑橘绿霉病菌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其抑菌作用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扰乱菌丝物质代谢活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methyl cellulose, HPMC)辅助反胶团萃取柠檬籽中类柠檬苦素的可行性,并对提取物质的抑菌活性进行分析。方法 以初提液中类柠檬苦素含量为响应值,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初提液制备的最优参数;以Placktett-Burman(P-B)试验筛选影响类柠檬苦素反胶团萃取效率的主要因素,并结合Box-Behnken(B-B)试验确定最优工艺条件;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活性考查类柠檬苦素对青霉菌和绿霉菌的抑菌活性。结果 初提阶段影响类柠檬苦素提取效率的最优条件为提取时间1.5 h、液料比30:1(mL/g)、HPMC添加量0.5%、pH 6.5,该条件下提取率为(3.34±0.02) mg/g。P-B试验结合B-B试验结果表明,类柠檬苦素萃取的最优配方为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dioctadecyl...  相似文献   

6.
以指状青霉菌(Penicillium digitatum)为供试菌,研究江香薷活性成分香芹酚的抑菌活性及其抑菌机理。本文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以此评价香芹酚对指状青霉菌的抑菌效果;并通过研究香芹酚对指状青霉的菌丝形态变化、孢子萌发率、细胞膜渗透性和菌体内可溶性糖含量,阐述香芹酚对指状青霉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香芹酚对指状青霉菌的MIC、MFC分别为0.125 mg/mL和0.25 mg/mL;经不同浓度香芹酚处理后的指状青霉,菌丝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孢子萌发率显著降低,细胞膜渗透性增强,菌体内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说明香芹酚能有效抑制指状青霉菌的孢子萌发,破坏细胞膜结构完整性,内含物外渗,降低营养物质含量,影响病原菌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发挥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丹参根甲醇提取物体外抑菌活性评价。方法:采用牛津杯法和96孔板法,通过测定抑菌圈大小、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比较丹参根甲醇提取物对10种常见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丹参根甲醇提取物对10种常见的细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表皮葡萄球菌对提取物最敏感,其MIC和MBC均为1.52mg/mL。结论:丹参提取物作为天然的抗菌物质,具有广谱抗菌效果,有较高的应用潜力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8.
对11种中草药醇提物抑制柑橘意大利青霉的抑菌效果进行筛选,选用抑菌效果最佳的桂枝提取物从其对病原菌的孢子萌发率、细胞膜渗透性、菌丝形态及菌体内含物含量的影响来进行抑菌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桂枝、桂皮和黄柏提取液的抑制圈直径均大于30 mm,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中桂枝的抑菌活性最佳,对意大利青霉的抑制圈直径为(34.57±0.78)mm,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分别为3.125和6.25 mg/mL,且抑菌效果显著优于化学杀菌剂百可得。在抑菌机理方面,桂枝提取物可以抑制意大利青霉菌孢子萌发,影响菌丝的生长发育,其抑菌作用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增加菌体细胞膜通透性,使菌体内容物外渗从而影响菌丝正常生长代谢来实现的。桂枝提取物对柑橘青霉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可作为天然杀菌剂的来源。  相似文献   

9.
采用罗汉果花为原料,研究了罗汉果花皂苷的提取工艺及抑菌活性。通过响应面分析法,获得罗汉果花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即超声功率为270.6 W,超声提取时间为24.8 min,乙醇质量分数为64.3%,液料比值为16.8(m L/g)。测定罗汉果花皂苷对细菌、霉菌和酿酒酵母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罗汉果花皂苷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对枯草芽孢杆菌和黑曲霉的MIC为6.25%,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12.5%,对根霉和酿酒酵母的MIC为25%;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BC为12.5%,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黑曲霉的MBC为25%,对沙门氏菌、根霉和酿酒酵母的MBC为50%。  相似文献   

10.
香樟精油抑制灰绿曲霉的活性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樟精油(Cinnamomum camphora essential oil)作为一种绿色、健康且抑菌活性强的天然植物精油,在食品行业中有广泛应用。本文研究了香樟精油对灰绿曲霉(Aspergillus glaucus)的抑菌效果及其抑菌机理。通过最小抑菌浓度、最小杀菌浓度,以及抑制灰绿曲霉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等实验评价了香樟精油对灰绿曲霉的抑菌活性;通过测定麦角固醇、镜检和线粒体ATP酶活性等研究了香樟精油对霉菌细胞膜组分、菌体形态和细胞活力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孢子凋亡,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香樟精油对霉菌的作用,从而阐明香樟精油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香樟精油对灰绿曲霉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 μL/mL;最小杀菌浓度为8 μL/mL;香樟精油处理可抑制灰绿曲霉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率;霉菌质膜中的麦角固醇含量由814.41 μg/g下降到155.06 μg/g;且线粒体ATP酶活力下降。精油处理后的灰绿曲霉菌体形态严重破坏,产生褶皱与凹陷;霉菌细胞膜完整性降低。以上结果表明香樟精油可能用于抑制储粮霉菌的生长,且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核桃青皮提取物的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Folin-Ciocalteu法、硝酸铝显色法和分先先度法测定核桃青皮提取物的多酚含量、黄酮含量和单宁含量;采用自由基清除法和三价铁离子还原法测定抗氧化活性;采用抑菌圈法、最低抑菌浓度值法(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值法(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测定抑菌活性。结果真空冷冻干燥后的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成分保留量最大,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均最强,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强于革兰氏阴性菌;自然干燥后的提取物清除2,2-联氮-二(3-乙基-苯幵噻唑-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ate),ABTS)自由基的能力最强;红外干燥后的提取物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制作用强于革兰氏阳性菌。结论不同干燥方式对核桃青皮提取物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和活性均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复合生物保鲜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壳聚糖、溶菌酶与茶多酚配制而成的复合保鲜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采用琼脂平板打孔法确定复合保鲜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结合抑菌率、抑菌活力、细菌生长曲线、膜完整性、AKP活性与细菌超微结构,综合评价复合保鲜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结果得出,复合保鲜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与MBC分别为0.8 mg/mL与1.6 mg/mL,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复合保鲜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抑制明显,菌体的细胞壁与细胞膜完整性受到破坏,菌体细胞中的AKP量增多,影响菌体细胞的代谢循环,菌体内部的核酸与蛋白质外泄,抑制其正常生长。由细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菌体细胞经复合保鲜剂处理后,造成菌体扭曲变形,细胞壁破裂,细胞质外渗。表明复合保鲜剂可破坏菌体的细胞壁,影响胞膜稳定性与胞内环境,最终导致菌体死亡。  相似文献   

13.
对新疆圆柏枝条乙醇提取物的抑菌特性进行了研究,测试了提取物对食品中主要致病、致腐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实验了提取成分对热、压力、紫外光和金属离子的稳定性,并选择了有代表性的食品进行食物实验。结果表明:新疆圆柏乙醇提取物对受试菌均有较低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MIC0.5%、MBC0.75%;大肠杆菌MIC0.125%、MBC0.25%;金黄色葡萄球菌MIC0.25%、MBC0.25%;苏云金杆菌MIC0.0625%、MBC0.25%;产气肠杆菌MIC0.0625%、MBC0.125%;普通变形杆菌MIC0.25%、MBC0.5%;酵母菌MIC0.5%、MBC1%;黑曲霉MIC1%、MBC2%;青霉MIC1%、MBC2%;根霉MIC1%、MBC2%;毛霉MIC1%、MBC2%。抑菌成分对热、压力、紫外光及金属离子稳定,且食物防腐实验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以包埋前后的桉叶精油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打孔法和气相扩散法分别测定其对供试菌的抑菌活性和气相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气相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探讨桉叶精油包埋前后抑菌性能差异。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比分析桉叶精油包埋前后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桉叶精油包埋前后对供试细菌、酵母菌和霉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酵母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为细菌,对霉菌的抑制效果稍差。桉叶精油包埋前后对供试菌的气相MIC和MBC未有太大差异。桉叶精油包埋前后主要成分大体相同,均以萜烯类和醇类化合物为主。包埋后桉叶精油中部分萜烯类化合物的消失或相对含量的减少导致抑菌性能稍有下降,但气相MIC不变,仅对酿酒酵母和桔青霉的气相MBC稍有上升。  相似文献   

15.
采用培养基稀释法测定壳寡糖及其溴络合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研究壳寡糖及其溴络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壳寡糖对大肠杆菌的MIC和MBC均为6.5 g/L;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4.0 g/L,MBC为8.0 g/L;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和MBC均为1.5 g/L。壳寡糖溴络合物对大肠杆菌的MIC为1.0 g/L,MBC为1.2 g/L;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1.5 g/L,MBC为2.0 g/L;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为1.0 g/L,MBC为1.5 g/L。与壳寡糖相比,壳寡糖溴络合物对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水菖蒲内生菌分离与抗菌活性菌株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菖蒲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并进行抗菌活性的筛选。采用改良氯化三苯四氮唑显色(TTC)微量稀释法筛选抗菌活性菌株。以18 种常见导致食品腐败的细菌、酵母菌和霉菌为指示菌研究活性菌株的抗菌能力。结果显示,水菖蒲内存在广泛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内生菌,占内生菌总数的40.7%,高活性菌株占内生菌总数的12.39%。其中S9 菌株发酵液具有抗细菌、酵母菌和丝状真菌的广谱抗菌能力,是潜在的食品防腐抗菌资源。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screen activity of citrus essential oil fractions (EOs)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organic acids against 2 species of Listeria . Five citrus EOs were initially screened by disc diffusion assay fo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Cold pressed terpeneless Valencia orange oil (CP terpeneless oil) had the strongest bacteriostatic (MIC) and bactericidal (MBC) properties at 0.55% and 1.67%, respectively. Four organic acids were tested for effectiveness against Listeria . Citric and malic acids prove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with MBC of 1.1% alone. Assays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EOs and citric or malic acid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MIC and MBC to 0.04% EO plus 0.12% malic or citric acid. EOs from citrus paired with organic acids offer the potential as an all-natural antimicrobial for improving the safety of all-natural foods.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二倍稀释法和牛津杯法确定了费菜黄酮对3种冷却猪肉腐败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和抑菌活性,并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费菜黄酮对猪肉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费菜黄酮对实验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于气单胞菌的抑制性最强,MIC和MBC分别为0.675、2.5 mg/mL,假单胞菌次之,MIC和MBC分别为1.25、5 mg/mL,乳酸菌抑制性最差,MIC和MBC分别为1.25、10 mg/mL。综合菌落总数和色差指标,选择2 mg/mL作为费菜黄酮对冷却猪肉保鲜的适宜质量浓度。在4℃贮藏条件下,黄酮处理组组织结构、pH值、持水力、挥发性盐基氮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值各品质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枯草芽孢杆菌抗菌脂肽对嗜水气单胞菌抑菌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Bacillus subtilis fmbJ 产生的抗菌脂肽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采用抑菌圈法测定抗菌脂肽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并从其对嗜水气单胞菌形态结构、膜通透性来探讨其抗菌作用。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对枯草芽孢杆菌抗菌脂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为20μg/mL,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为32μg/mL;该抗菌脂肽导致嗜水气单胞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细胞内一些离子以及大分子的蛋白质和核酸泄漏到细胞外,从而引起细胞的死亡;显微结构影响的研究表明,该抗菌脂肽还可以造成嗜水气单胞菌细胞壁缺失、鞭毛散失、胞内物质模糊不清等现象,抑菌效果较明显,可用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水生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