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探索脱水速度对干制过程中无核白葡萄酚类物质和多酚氧化酶细胞化学定位的影响及其与褐变的关系。利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快速和缓慢脱水过程中的无核白葡萄细胞中酚类物质和多酚氧化酶的精确定位观察及褐变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酚类物质主要分布于液泡中,多酚氧化酶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叶绿体膜、线粒体膜、液泡膜、细胞膜上。缓慢脱水质量损失40%时和快速脱水质量损失60%时,液泡膜破裂,区室化作用打破,酚类物质流出,与多酚氧化酶反应引起褐变,褐变指数上升,表明无核白葡萄褐变与细胞区室化作用相关。与缓慢脱水相比,快速脱水的无核白葡萄能更好的保持细胞完整性,降低褐变程度。研究结果为快速脱水技术在无核白葡萄干制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不同促干剂配方对葡萄干褐变的影响,从自行配制的促干剂配方中筛选出干燥速率最快、保绿效果最好的2个配方(R1、R2)与市场上购买的促干剂成品(T)进行比较,考察无核白葡萄在晾房中自然风干干燥过程中的含水量的变化、色泽、褐变度、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无核白葡萄在干燥的第3天开始出现明显的褐变,之后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褐变程度不断加深,表现为红值(a*)上升,亮度值(L*)、黄绿值(b*)下降,干制后的无核白葡萄干的褐变度与a*极显著(P0.01)正相关性,与PPO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性。而干燥速率较快的R2处理组的无核白葡萄干的褐变度明显低于其他处理组。这些结果表明:快速干燥能够有效降低葡萄干的褐变率,对无核白葡萄干的保绿有一定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热风温度对葡萄品质的影响,以新疆吐鲁番无核白葡萄为材料,经促干剂处理后,分别在30,35,40,45℃条件下进行热风干燥。结果表明:在干燥无核白葡萄过程中,葡萄中的抗坏血酸、可滴定酸、总酚含量下降,而褐变度上升。综合比较可知,40℃热风干燥制得的葡萄干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定枸杞酒发酵过程中和陈酿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规律,总酚、黄酮、10种单体酚、VC和美拉德反应中间产物五羟甲基糠醛(5-HMF)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应时期的褐变度变化,找到引起褐变的主要原因。结果显示,单体酚芦丁、绿原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和对香豆酸在发酵液中含量较多,对褐变度影响较大。同时,VC氧化降解以及糖与氨基酸的美拉德反应也参与了褐变。结论为发酵过程中酶促褐变与非酶促褐变同时存在,酚类物质同时参与酶促和非酶促褐变反应,这是引起褐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原花青素是植物中普遍存在的一大类多酚类聚合物总称,在酶促褐变中不但可以提供底物,而且发生着复杂变化。酶促褐变是果蔬汁深加工与储藏过程中广泛存在且较严重的问题,这是由于原花青素等酚类底物被多酚氧化酶氧化所造成的。本文介绍了原花青素的结构、酶促褐变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并从原花青素在酶促褐变中的变化及作用方面介绍了其对褐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无核白葡萄多酚氧化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从新疆无核白葡萄中分离出多酚氧化酶(PPO)并对其部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最适pH为7,且在pH3处存在相对活力的45%,最适温度为20℃。酶催化反应动力学方程为V=0.091「s」/54.01+「s」,对「s」来说属于分数级反应ppo对儿茶素和咖啡酸的催化能力强于绿原酸和邻苯二酚,对一元酚和对间二酚,对一元酚和对间二酚不起作用。本研究为探明新疆无核白葡萄荫干过程中酶促褐变的内部原因提供了理  相似文献   

7.
于贞  赵光鳌  李记明 《酿酒科技》2010,(4):46-47,51
采用HPLC法测定了赤霞珠和蛇龙珠葡萄及不同产地的蛇龙珠葡萄酿造的葡萄原酒中的酚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赤霞珠葡萄中儿茶素、芦丁、原儿茶酸、咖啡酸和阿魏酸的含量明显比蛇龙珠葡萄皮的含量高;不同产地的蛇龙珠葡萄中的酚含量不同;且不同的单酚浸出率不同;葡萄酒中酚含量主要取决于葡萄皮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及各种酚类物质的浸出率。  相似文献   

8.
以欧亚种酿酒葡萄‘马瑟兰’为试材,研究闪蒸处理对葡萄酒发酵及陈酿过程中单体酚类物质和CIELab色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浸渍发酵(对照组)相比,闪蒸有利于提高发酵过程中多数单体花色苷的质量浓度,但不利于保持陈酿过程中各单体花色苷质量浓度。闪蒸增加了葡萄酒发酵及陈酿过程中槲皮素-3-O-葡萄糖苷、儿茶素、反式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葡萄糖苷等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的质量浓度,但降低了槲皮素、杨梅酮、酚酸类单体酚、顺式白藜芦醇及白皮杉醇等酚类物质的质量浓度。闪蒸处理可降低葡萄酒亮度L*、黄蓝度b*值和色调角hab,显著增加红绿度a*、色度Cab*值,使葡萄酒颜色更红、更深、更耐陈酿,两组葡萄酒间颜色差异明显。结论:闪蒸有利于增加‘马瑟兰’葡萄酒单体酚总质量浓度及葡萄酒颜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正>糖水梨罐头的褐变,包括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酶促褐变,需要有适当的酚类底物、酚氧化酶和氧气的存在;而非酶褐变,主要是糖  相似文献   

10.
对鲜麻山药酚类物质的分布,酚类物质的种类进行研究,从而确定一种酶促褐变的底物,对PPO酶的活性及其与褐变底物的亲和力进行分析和研究。表明鲜麻山药是由于酚类物质在PPO下进行的酶促褐变。并筛选出抑制麻山药PPO酶活力的最佳温度、酸碱环境和抑制剂。  相似文献   

11.
无核白葡萄热风干燥过程中总酚与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评价褐变的发生对葡萄营养与功能活性的影响,跟踪考察无核白葡萄在30℃热风干燥过程中的色度、总酚含量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等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无核白葡萄在干燥的第8天开始出现明显的褐变,之后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褐变程度不断加深,表现为红值(a*)上升,亮度值(L*)、黄值(b*)和色彩饱和度(c*)下降;干燥过程中,葡萄果实中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均呈总体下降趋势,但在第8天时有突然增大,之后又迅速下降;第8天时总酚含量的突然增大与葡萄开始褐变和红值(a*)峰值的出现时间相吻合;整个干燥过程中的总酚含量与3种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这些现象说明,无核白葡萄中总酚是赋予其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物质,褐变程度的加深会导致葡萄中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脱水速度对‘无核白’葡萄干制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及褐变的影响,以新疆‘无核白’葡萄为材料,采用快速和缓慢两种脱水方式,观察‘无核白’葡萄脱水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及褐变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缓慢脱水质量损失50%及快速脱水质量损失60%‘无核白’葡萄细胞线粒体、叶绿体、液泡膜等遭到破坏,同时褐变指数明显上升,因此认为,‘无核白’葡萄脱水过程中褐变与细胞区室化作用被打破密切相关。与缓慢脱水相比,快速脱水处理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胞内线粒体、叶绿体、液泡等细胞器膜结构的破坏,保持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且快速脱水褐变指数显著低于缓慢脱水。研究结果可为快速脱水在‘无核白’葡萄干制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然晒干、热风干燥、荫干和真空冷冻干燥4种常见方法对新鲜无核紫葡萄进行干燥,测定葡萄干的总糖、还原糖、果糖、葡萄糖、总酸、V_C、总酚、总黄酮、总黄烷醇、花青素以及感官指标、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的无核紫葡萄干品质及抗氧化性差异明显。其中真空冷冻干燥和热风干燥速率最快,分别为3.5,3.0d;荫干速率最慢,为35d。真空冷冻干燥的无核紫葡萄干的总酸、V_C、总酚、总黄酮、总黄烷醇、花青素含量被最大程度保留,分别为34.6%、6.34mg/100g、8.28mg/100g、71.5mg/100g、182.3mg/100g、3.61mg/100g。真空冷冻干燥抗氧化能力强。相关性分析表明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能力有一定的关系。综合分析,真空冷冻干燥适合用于无核紫葡萄的干燥,能较好地保留其营养成分及抗氧化物质含量,抗氧化性强,可作为无核紫葡萄适宜的干燥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产区葡萄酒多酚物质抗氧化活性差异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北部产区(焉耆盆地、吐哈盆地、天山北麓、伊犁河谷)及中部产区(河北产区)葡萄酒为样本,测定其多酚组成及抗氧化能力,分析样品间差异性及相关性,探究影响抗氧化功效的单体酚物质。通过对酚类物质含量、DPPH、ABTS+、羟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结果显示,西北部产区样品酚类物质含量高,且种类丰度较高;焉耆与伊犁产区葡萄酒抗氧化能力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DPPH、ABTS+、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析结果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对抗氧化能力贡献较大的多酚类别依次为对羟基肉桂酸、芪类、对羟基苯甲酸、黄烷-3-醇、黄酮醇,对抗氧化能力贡献较大的单体酚依次为芥子酸、水杨酸、杨梅素、儿茶素、表儿茶素。  相似文献   

15.
以欧美种葡萄 “关口”、“金手指”、“黄密”3 个品种和欧亚种葡萄 “泽香”、“无核白”2 个品种为实验材料,比较了5 个不同葡萄品种间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以邻苯二酚、4-甲基儿茶酚、儿茶素、咖啡酸为底物的动力学参数Km、vmax/Km值,并比较了酶的最适pH值、最适温度、热稳定性、以及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定的5 个品种中,欧美种葡萄和欧亚种葡萄对邻苯二酚的亲和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对 4-甲基儿茶酚、儿茶素、咖啡酸的亲和力无显著性差异;欧美种葡萄和欧亚种葡萄对邻苯二酚的催化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对4-甲基儿茶酚的催化效率无显著性差异,“关口”葡萄对儿茶素和咖啡酸的催化效率明显高于其他4 个葡萄品种。焦亚硫酸盐和抗坏血酸对5 种葡萄PPO活性都有强的抑制作用,焦亚硫酸盐对其他4 个品种葡萄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关口”葡萄的抑制作用;在测定的pH值和温度中,5 种葡萄PPO的最适pH值和最适温度都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无核紫葡萄干燥特性及其总酚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自然晾晒、烘箱干燥和热风对流干燥3 种常见干燥方法对新鲜无核紫葡萄进行干燥,研究无核紫葡萄干燥特性及其动力学模型,探讨不同干燥方式和温度(50~70 ℃)等因素对无核紫葡萄失水特性的影响,进一步评价干燥方式对无核紫葡萄总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风对流干燥较好地保留了无核紫葡萄的总酚含量;Henderson-Pabis模型(单项扩散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新鲜无核紫葡萄在自然晾晒、烘箱干燥和热风对流干燥3 种常见干燥方法下的干燥规律;其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在1.411 9×10–10~4.297 3×10–10 m2/s之间。本研究准确地测定了无核紫葡萄干燥过程的含水率及失水速率变化,为无核紫葡萄干燥过程的优化和含水率在线检测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柿子醋褐变原因及抑制其褐变方法。利用分光光度计和色差法分析柿子醋在贮藏期间总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以及褐变度的变化,并研究几种抑制剂(NaCl、柠檬酸和L-抗坏血酸)对其褐变抑制的影响。结果表明:柿子醋贮藏期间发生的褐变主要是由于PPO和POD催化氧化总酚类物质引起的酶促褐变。不同质量浓度的褐变抑制剂NaCl、柠檬酸和L-抗坏血酸均显著维持醋液中较高的总酚含量,抑制PPO和POD活性,从而降低褐变度,减缓褐变发生,其中以0.24g/100mL NaCl、溶液1.2g/100mL柠檬酸和0.48g/100mL L-抗坏血酸对柿子醋抑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以苹果中含量较多的儿茶素为研究对象,以磷酸缓冲液为苹果汁褐变模拟体系,在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酶促诱发儿茶素后,钝化PPO,通过色差仪连续测定模拟体系亮度(L*)值、红度(a*)值、黄度(b*)值及总色差(ΔE*)值的变化趋势,研究酶促诱发条件对模拟果汁体系非酶褐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酶促诱发时间及诱发体系温度对儿茶素参与的非酶褐变无显著性影响(P>0.05),而酶促诱发体系pH值以及儿茶素浓度对模拟体系褐变程度影响显著(P<0.05),pH 4.0时,模拟果汁体系褐变程度较大,褐变程度随儿茶素浓度的增大而增强;本实验同时发现,PPO诱发儿茶素发生非酶聚合,并与聚合产物相互作用而沉淀,导致果汁产生后浑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