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玉米粉液化及糖化工艺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粉为原料,葡萄糖当量(DE)值作为评价指标,研究料液比、时间、酶添加量、温度、pH值对玉米粉液化及糖化效果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液化、糖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将玉米粉加水配制成料液比1∶4(g∶mL)的浆料,调pH 6.2,最佳液化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添加量8 U/g、液化温度80 ℃、液化时间60 min、液化液调pH 4.3;最佳糖化条件为糖化酶添加量250 U/g、糖化温度60 ℃、糖化时间12 h。在此最佳条件下,葡萄糖当量值达到93.1%。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用玉米粉直接生产液体葡萄糖过程中的二次液化问题,以及二次液化工艺及条件的确定。对三种方案的试验数据列表对照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玉米粉挤压液化工艺,以玉米粉为原料,采用双螺杆挤压机和α-淀粉酶完成挤压液化过程,以还原糖(dextrose equivalent,DE)值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分析法确定玉米粉最佳的挤压液化工艺。结果表明,玉米粉挤压液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玉米粉含水量32%、α-淀粉酶添加量35 U/g、挤压温度108 ℃,在该条件下进行挤压液化,玉米粉的挤压液化DE 值为19.95%。试验还利用扫描电镜对挤压后的玉米粉进行分析,研究挤压液化玉米粉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4.
采用同步液化糖化法对细微玉米粉进行糖化处理,确定细微玉米粉同步糖化速率模型,考察p H和温度对同步糖化反应速率常数和葡萄糖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细微玉米粉的同步糖化反应为2级反应;p H对反应速率常数和葡萄糖收率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温度对葡萄糖收率影响不大(p>0.05),对反应速率常数影响显著(p<0.05),在60℃、p H6.0条件下,葡萄糖收率最高,达到84.6%,反应速率常数为0.0088(g/L)-1·h-1;在3070℃的温度范围内,糖化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可用Arrhenius方程式表示,其反应活化能为3.3×104J/mol。玉米粉同步糖化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其活化能分析将为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降黏和液化后的小麦加工副产物为原料,将原料中的小麦淀粉制备为葡萄糖浆,并优化其糖化工艺以提高葡萄糖的回收率。探究葡萄糖淀粉酶添加量、普鲁兰酶添加量、糖化时间、糖化温度和糖化pH各单因素对糖化液还原糖含量(DE值)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实验得出最优工艺参数为葡萄糖淀粉酶添加量300 U/g、普鲁兰酶添加量0.17 U/g、糖化温度62 ℃、糖化pH3.9,糖化时间36 h,得到的DE值为69.45%。进一步通过高效液相-蒸发光散射检测法,测出淀粉转化率为78. 70%,葡萄糖总回收率为23.82%。说明从小麦加工废液中制取葡萄糖浆是切实可行的,对实际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单因素和均匀试验,对豇豆饮料加工中葡萄糖淀粉酶酶解最佳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豇豆浆液经α-淀粉酶液化后,最佳糖化条件:葡萄糖淀粉酶添加0.15%,pH为4.2,60℃条件下反应3.5h。访工艺条件生产的豇豆饮料色泽鲜亮,口感细腻。  相似文献   

7.
玉米粉生产葡萄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别用玉米淀粉和玉米粉进行酸酶法和双酶法和双酶法处理制取葡萄糖,对玉米粉替代玉米淀粉进行了经济分析;实验证明采用半湿法玉米粉作为淀粉糖的原料是可行的。采用新工艺技术和酶技术,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是入世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际生产,优化糖化工艺条件,筛选其最佳使用条件,为酶制剂在实际生产中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探索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野生椒蒿总黄酮的工艺和体外抗氧化活性。以总黄酮吸附量和解析量为响应值,考察7种不同的大孔吸附树脂对野生椒蒿总黄酮的吸附和解析能力,再通过动态吸附和解析试验优化工艺条件筛选出最佳的树脂类型为AB-8,并考察野生椒蒿总黄酮对ABTS+的清除能力。研究结果表明,AB-8型树脂对椒蒿总黄酮纯化的较佳工艺为:提取液黄酮质量浓度为1 mg/mL、pH4、上样流速2 BV/h、上样量5 BV、洗脱剂为体积分数60%的乙醇溶液、洗脱剂用量为4 BV。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纯化后的黄酮提取液浸膏中总黄酮含量由13.6%提高到52.4%。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表明,椒蒿总黄酮对ABTS+具有清除活性,且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清除活性有明显加强。  相似文献   

10.
葡萄糖全糖粉具有不返潮、不结晶析出等特点,在食品工业中可代替部分蔗糖与淀粉糖浆。选用玉米粉为主要原料,以耐高温α-淀粉酶液化液的DE值和透光率为衡量指标,采用对比分析和L9(34)正交实验设计,考察了玉米粉粒度、玉米粉浆浓度、液化反应时间、无水氯化钙含量、酶用量、pH、温度七个因素。研究表明,玉米葡萄糖全糖粉液化关键技术的最优工艺参数为:玉米粉粒度60目,玉米粉浆浓度25%,无水氯化钙含量0.1%,加酶量24U/g淀粉,pH5.9,液化温度100℃,液化时间70min。本研究为开发一种绿色、高效、低成本的玉米葡萄糖全糖粉生产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玉米葡萄糖全糖粉制备过程中的糖化及脱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玉米粉为原料,对葡萄糖全糖粉的糖化和脱色工艺进行研究,优化出糖化工艺参数为:糖化温度59℃'时间60h,pH4.8,糖化酶用量300U/g,普鲁兰酶用量0.1ASPU/ml;脱色工艺参数为:活性炭用量3%,温度85℃,时间20min,pH4.6.  相似文献   

13.
响应面试验优化玉米淀粉挤出-酶解复合法糖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经过挤出-酶解复合法液化后的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葡萄糖淀粉酶为糖化酶,采用挤出-酶解复合法糖化玉米淀粉挤出酶解物。以葡萄糖(dextrose equivalent,DE)值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糖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挤出工艺。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最优工艺为葡萄糖淀粉酶添加量140 U/g、原料质量分数70%、挤出温度85℃,由此工艺得到的淀粉糖DE值为42.12%。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得出DE38产品葡萄糖含量26.17%、麦芽糖含量25.29%、麦芽三糖含量14.86%,DE42产品葡萄糖含量29.57%、麦芽糖含量33.40%、麦芽三糖含量17.23%。红外图谱显示挤出物中含有葡萄糖等低聚糖特征峰,扫面电镜图显示原料经挤出后表面生成多孔状结构,X-射线衍射图显示有新的晶型结构生成,Brabender黏度曲线表明挤出物中含有小分子可溶性糖,黏度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膨化玉米制作玉米汁的最优糖化条件,文中利用膨化技术对玉米进行预处理,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糖化反应温度、pH值、液固比。结果表明:利用膨化处理缩短了玉米汁生产周期,降低了能源消耗,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最适的糖化条件为:温度60℃、pH值4.6、液固比6∶1(mL∶g)。在此条件下,膨化玉米的最终还原糖产量达到0.58 g/g。  相似文献   

15.
以薏米为原料,以葡萄糖当量值(DE值)为评价指标,对薏米酒微生物发酵前淀粉液化及糖化工艺进行研究,考察酶添加量、pH值、温度、时间对DE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的液化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添加量2.0%、pH6.5、液化温度60℃、液化时间3.0h;糖化最优工艺条件为糖化温度55℃、pH4.5、糖化酶添加量2.5%、糖化时间2.5h。在此条件下,最终水解液的还原糖含量和DE值分别达到6.87g/100mL和76.4%。  相似文献   

16.
双酶分步水解玉米蛋白粉制备玉米肽干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碱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双酶对玉米蛋白粉进行分步水解,确定制备玉米肽干粉的工艺流程.对双酶分步水解和单酶单独水解进行了蛋白质收率(X)和水解度(DH)的对比分析,同时对不同活性碳浓度对水解液脱色率和氮回收率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李丽杰  王英利  赵一楠 《食品科学》2012,33(24):165-169
采用乙醇为提取剂,以玉米粉为原料提取玉米醇溶蛋白。探讨了液料比、浸提时间、乙醇体积分数、浸提温度对玉米醇溶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确定各因素的分析水平,利用响应面中心组合法设计试验方案。以提取率为响应值,建立数学模型并得到玉米醇溶蛋白提取工艺优化组合为浸提温度55℃、浸提时间2.5h、液料比9:1(mL/g)、乙醇体积分数80%,并分析了双因素间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8.
以还原糖和总黄酮含量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薏仁醋酿造中液化及糖化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再联合响应面试验对显著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建立薏仁液化及糖化的最优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薏仁糖化醪还原糖和总黄酮含量的3个主要因素分别为液化温度、液化时间和糖化酶添加量;薏仁液化及糖化的最优工艺条件为高粱添加量0.8倍,料水比1∶3,α-淀粉酶添加量0.3%,液化温度81.5℃,液化时间47min,糖化酶添加量1.9%,糖化温度60℃,糖化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薏仁糖化醪还原糖含量可达13.2g/dL,总黄酮含量可达136.55mg/100g。该研究为薏仁醋产品研发中的液化及糖化工艺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A continuous extrusion process to provide instant corn flour for tortillas was evaluated. Variables investigated included two types of mill (knives and hammer) with screens with two diameters (0.5 and 0.8 mm), two types of corn (hard endosperm or normal and soft endosperm or cacahuazintle), lime concentration (0.15 and 0.25% w/w), processing moisture (45 and 48% w/w) and temperature (70,80 and 90°C). The water absorption capacity, water solubility index, color of instant corn flour, adhesiveness of masa, tensile strength, cutting force, rollability and puffing of tortillas, were compared. Based on textural data the hammer mill with 0.8 mm sieve, normal corn type, 0.15% lime, 48% moisture and 90°C processing temperature, produced the highest quality tortill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