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甘薯淀粉磷酸单酯微观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薯淀粉为原料与混合正磷酸盐作用,采用湿法工艺制备甘薯淀粉磷酸单酯。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X衍射等手段对酯化反应后的产物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酯化反应在甘薯淀粉脱水葡萄糖单元羟基上引入了磷酸基团,它的引入破坏了淀粉分子内的氢键,导致淀粉分子结晶区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羧甲基淀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3.
以绿豆淀粉为原料,一氯乙酸作为醚化剂,乙醇为溶剂,制备羧甲基绿豆淀粉。以20 g绿豆淀粉为基准,采用正交和单因素试验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探讨氢氧化钠用量、一氯乙酸用量、醚化温度、醚化时间对产品取代度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其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氢氧化钠用量(氢氧化钠/淀粉摩尔比)1.3、一氯乙酸用量(一氯乙酸/淀粉摩尔比)1.0、醚化温度52℃、醚化时间120 min;在此条件下,制得羧甲基绿豆淀粉取代度为1.05。  相似文献   

4.
高取代度甘薯羧甲基淀粉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羧甲基淀粉是一种阴离子淀粉醚,在食品及其它行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以甘薯淀粉、氯乙酸为原料,乙醇为介质,用NaOH水溶液为酸接受剂,采用二次加碱法,经羧甲基化作用制得粉末状的高取代度、高粘度的羧甲基淀粉钠(CMS),并讨论了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甘薯CMS在制备条件满足AGU:NaOH:ClCH2COOH为1:1.4:0.8,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3h的情况下,其取代度可达1.0以上。  相似文献   

5.
以甘薯淀粉为原料,用乙醇作溶剂,用环氧氯丙烷作交联剂,氯乙酸作羧甲基化试剂,合成交联-羧甲基复合变性淀粉.研究了氢氧化钠、氧乙酸、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乙醇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以取代度为目标,用正交实验法确定了交联-羧甲基复合变性甘薯淀粉合成工艺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h,配料比m(淀粉):m(氯乙酸):m(氢氧化钠):1:0.48:0.52,在该优化条件下,交联甘薯羧甲基淀粉取代度(DS)达0.75.  相似文献   

6.
高取代度羧甲基淀粉制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羧甲基淀粉(CMS)是重要的变性淀粉之一,用途广泛。本文研究了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用乙醇溶剂法制备羧甲基淀粉。探讨了固定淀粉用量(0.5摩尔),一氯醋酸(氯乙酸)用量,氢氧化钠用量,反应体系水分含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玉米羧甲基淀粉取代度(DS)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一氯乙酸为醚化剂,合成交联-羧甲基复合变性淀粉,考察交联、羧甲基化对淀粉表观及内部结构的作用.通过可见光吸收光谱,差示扫描量热、扫描电镜、X衍射、红外光谱对原淀粉、交联淀粉、羧甲基淀粉、复合变性淀粉进行结构与性质的表征及分析.结果显示:交联反应主要发生在淀粉颗粒表面的无定形区,羧甲基化反应发生在淀粉颗粒的无定形区及结晶区,交联-羧甲基复合变性淀粉兼有单一变性淀粉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以小麦淀粉为原料,采用一氯乙酸为醚化剂,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利用Design—expert6.0.3软件,通过响应面实验制备交联-羧甲基双重变性淀粉并得到其制备优化条件。对羧甲基淀粉、交联淀粉,交联-羧甲基双重变性淀粉的透明度、溶解度和溶胀力、冻融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交联-羧甲基双重变性淀粉兼有羧甲基淀粉和交联淀粉两种单一变性淀粉的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9.
以马铃薯多孔淀粉(porous starch, PS)为材料,制备具有较好溶解性和吸附性的羧甲基多孔淀粉(carboxymethyl porous starch, CMPS),并应用于生物活性物质载体。实验通过N2-吸/脱附、扫描电镜、液态核磁、吸附性能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制备样品CMPS的特性。结果表明,以PS为主体,成功制备了取代度为0.25~1.44的CMPS。PS的比表面积(42.88 m2/g)最大,羧甲基化后CMPS的比表面积(12.06 m2/g)减小,但较羧甲基淀粉(carboxymethyl starch, CMS)的比表面积(0.87 m2/g)明显增加。多孔和羧甲基处理均使淀粉结晶消失,醚化反应降低了淀粉的热稳定性。CMPS吸附槲皮素(carboxymethyl porous starch@quercetin, CMPS@Q)的负载率为13.71%,较CMS吸附槲皮素(carboxymethyl starch@quercetin, CMS@Q)负载率(0.57%)提高了95.84...  相似文献   

10.
11.
马龙  郑桂富  许晖  张斌 《食品科学》2011,32(13):122
研究制备甘薯淀粉磷酸酯的反应动力学过程,建立三偏磷酸钠浓度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之间的动力学模型:cA=c0e-1.18×1013×e-1.12×104×1/T×t。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2.
以甘薯淀粉为原料制备抗性淀粉,用正交实验确定压热处理制备抗性淀粉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甘薯抗性淀粉制备的最佳条件为:淀粉糊的浓度35%、pH值4.5、糊化温度115℃、糊化时间70min、老化时间72h。  相似文献   

13.
甘薯淀粉磷酸单酯的制备及凝沉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何传波  潘丽军  李琳  陈玲  李冰 《食品科学》2004,25(9):108-112
以甘薯淀粉为原料与混合正磷酸盐作用,采用湿法工艺制备甘薯淀粉磷酸单酯。利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法研究了淀粉磷酸单酯制备的工艺条件并得出回归方程,直观地揭示了取代度与诸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甘薯淀粉磷酸单酯是很好的食品添加剂,在应用中淀粉糊的凝沉性质对食品的外观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专门对甘薯淀粉磷酸单酯的凝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酯化反应导致了淀粉糊凝沉性降低,透明度和冻融稳定性提高;而NaCl的加入可显著增加糊的凝沉倾向,蔗糖则有减弱凝沉倾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甘薯淀粉为参照,采用扫描电镜分析、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快速粘度分析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对甘薯淀粉辛烯基琥珀酸酯的颗粒形貌、结构特征、热力学特性、黏度特性等物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甘薯淀粉经辛烯基琥珀酸酐酯化后,其颗粒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凹陷和破裂,说明酯化反应发生在淀粉颗粒表面;产品的红外光谱在1718 cm-1和1554 cm-1处出现新的吸收峰,其中1718 cm-1处的吸收峰表明酯羰基的存在,说明分子中引入了新的官能团,1554 cm-1处出现的特征峰是缘于RCOO-不对称的伸缩振动;产品的起始糊化温度、峰值糊化温度、糊化结束温度和糊化热焓值降低,说明淀粉结晶结构的致密程度下降;随着产品取代度的增加,淀粉糊峰值粘度升高,出峰时间提前,糊化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15.
李波  刘欣  李睿 《西部皮革》2015,(4):18-22
以红薯淀粉为原料,氢氧化钠为催化剂、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交联淀粉。以产物交联度为指标,考察了温度、时间、NaOH加入量、交联剂用量对红薯淀粉交联过程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制备交联淀粉的最佳工艺参数为:NaOH加入量为16mL、环氧氯丙烷用量1.8mL、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50℃。  相似文献   

16.
红薯淀粉羧甲基化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红薯淀粉为原料 ,用乙醇溶剂法制备羧甲基淀粉 ,通过正交实验探讨了影响羧甲基淀粉取代度的各种因素 ,获得制备条件为 :红薯淀粉用量 10 g、氢氧化钠 7g、氯乙酸 6g、乙醇浓度 75 %、乙醇体积 75mL、碱化温度 35℃、醚化温度 4 5℃、碱化时间 4 5min、醚化时间 80min。在该优化条件下 ,红薯羧甲基淀粉取代度(DS)达 0 .87,粘度达 0 .5 1Pa·S。  相似文献   

17.
特高黏度交联(红薯)羧甲基淀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制备特高黏度交联红薯羧甲基淀粉(CMS)生产工艺的影响因素。通过加入环氧氯丙烷对红薯淀粉进行轻度交联,并在催化剂存在下交联与醚化一步完成,添加淀粉量0.12%(w/w)的环氧氯丙烷,在淀粉∶氯乙酸∶氢氧化钠=1∶1∶2.2(mol/mol),碱化温度30℃,碱化时间30m in,醚化温度45℃~50℃,醚化时间2.5h情况下,制备的交联红薯羧甲基淀粉具有高黏度(4500mPa.s)和较高的黏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快速黏度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甘薯淀粉中加入不同比例玉米淀粉后的性质变化。结果表明:甘薯淀粉中玉米淀粉的加入量与平均粒径、峰黏度和5.6°峰面积存在极显著相关。根据所得的回归方程可以快速测定甘薯淀粉中玉米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19.
刘亚伟  杨宝  易智彪  袁超 《食品科学》2004,25(12):58-61
采用示差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ay)研究了交联酯化甘薯淀粉的特性,结果表明,甘薯淀粉经过不同的交联酯化作用后,其糊化特性、颗粒形态外观特征和X-衍射图谱等发生明显的变化,并对其变化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Potato and sweet potato starches and derivatives thereof were used to substitute part of the wheat flour in white salted noodle (WSN) manufacture. The quality of the WSN obtained was compared with the quality of WSN made from wheat flour only. When up to 20% of wheat flour was replaced by acetylated potato starch and acetylated sweet potato starches, the cooking loss of WSN decreased, while the softness, stretchability, and slipperines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Native and hydroxypropylated starches did not exhibit these effect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substitution of part of wheat flour with acetylated starches strongly affects noodle-making and final noodle quality, and starch substitution can be used to change the performance of a given wheat flour for noodle making in a desired w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