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静脉球瘤是发生于颈静脉球穹隆部和鼓室部位的副神经节瘤,因为该部位结构复杂,给手术治疗带来很多不便,容易造成听力和脑神经损害。本文通过对该肿瘤的性质、大小、手术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通过手术方法的改进达到保护面神经和听力功能。  相似文献   

2.
颈静脉鼓室球瘤诊治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颈静脉鼓室球瘤诊治经验体会。方法 回顾性研究病理证实的10例颈静脉鼓室球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颈静脉球瘤3例,鼓室球瘤7例。功能性颈静脉球瘤1例。家族性副节瘤1例。主要症状为搏动性耳鸣和听力下降,其他症状包括面瘫、眩晕、耳痛、吞咽困难、声嘶、咽部疼痛、阵发性高血压伴剧烈头痛、心悸。主要体征为鼓室内樱桃红肿物影和外耳道红色新生物,其他体征包括Brown征、上颈部包块、咽侧壁饱满隆起、Collet-Sicard综合征、Homer征和三叉神经受损。影像学检查包括颞骨薄层CT检查9例,颈动脉血管造影4例,MRI检查1例。耳鼻咽喉科8例,首诊其他科室2例。治疗:术前栓塞2例,单纯手术6例,手术 术后放射治疗4例。10例中随访9例,随访时间2~19年,中位随访期12年。6例肿瘤全切的鼓室球瘤患者无复发,3例次全切 术后放射治疗患者局部控制。1例失访。结论 颈静脉鼓室球瘤容易误诊,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要注意功能性和家族性颈静脉鼓室球瘤。鼓室球瘤应首选手术治疗,必要时可补充放射治疗。颈静脉球瘤,应该手术和放射治疗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颈静脉球瘤虽然是颈静脉孔最常见的肿瘤,但必须与这个部位的其他肿瘤相鉴别。因为其他肿瘤的临床表现常与颈静脉球瘤相似。颈静脉球瘤常在鼓膜下部的内侧或外侧,表现为一个红色肿块,有听力损失及脉动性耳鸣。放射学显示颈静脉孔扩大或岩尖下面部分破坏。血管造影显示为来自咽升动脉的血管性肿瘤可以作为诊断的客  相似文献   

4.
颞下窝进路颈静脉球体瘤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复习了颈静脉球体瘤的特征与诊断,并报告了3例巨大颈静脉球体瘤采取颞下窝进路肿瘤切除术[1,2]。对具体手术进路的优点、术前准备、超选栓塞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颈静脉球异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颈静脉球异常因症状和体生及影像学检查与颈静脉球瘤类似,故易误诊而行不适当手术。为了对颈静脉球异常进行正确的诊断和处理,避免不必要的扩大手术,对这类病例进行部结。方法 通过4例临床病例报告,逐一分析其诊治经过和疗效,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结果 4例中2便误诊为颈静脉球瘤,1例术前考虑颈静脉球异常行扩大手术,另1例伴有生人高压综合征。,因对后者缺乏认识而行不当手术。4例的诊断和治疗均存在缺陷,致命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颈静脉球异常因症状和体征及影像学检查与颈静脉球瘤类似,故易误诊而行不适当手术。为了对颈静脉球异常进行正确的诊断和处理,避免不必要的扩大手术,对这类病例进行总结。方法通过4例临床病例报告,逐一分析其诊治经过和疗效,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结果4例中2例误诊为颈静脉球瘤,1例术前考虑颈静脉球异常行扩大手术,另1例伴有良性颅内高压综合征,因对后者缺乏认识而行不当手术。4例的诊断和治疗均存在缺陷,致使术后出现一些并发症。结论颈静脉球异常容易误诊或误治,对这类病例应作详细检查,认真鉴别,以防不当手术造成不应发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颈静脉球瘤临床特点,总结手术疗效,提高该病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或术后病理证实的颈静脉球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方式及随访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单耳发病,其中男2例,女8例。表现为单侧搏动性耳鸣6例,听力下降8例,耳痛及眩晕3例,耳流脓性或脓血性分泌物4例,因体检发现耳道肿物就诊1例。6例因肿物突入外耳道,鼓膜不能窥及,4例可透过鼓膜看见鼓室内红色搏动,鼓膜稍向外膨隆。纯音测听示传导性聋4例,混合性聋5例,感音神经性聋1例。所有患者均行颞骨CT及MRI检查,鼓室球瘤可见鼓室、外耳道内充填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颈静脉球体瘤可见颈静脉孔区软组织密度影,周围呈“蚕蚀样”骨质破坏,肿物突向鼓室及外耳道,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3例颈静脉球体瘤行DSA检查可见颈静脉孔区浓密肿瘤染色,2例由咽升动脉供血,1例由咽升动脉和枕动脉供血。6例鼓室球瘤患者均行耳道乳突径路鼓室球瘤切除术,3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行颞下窝A型径路颈静脉球体瘤切除术,1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行伽玛刀治疗。所有病例随访10个月至5.5年,均无复发,未出现影响生活的严重并发症。结论颈静脉球瘤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以单侧搏动性耳鸣和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最为多见,结合仔细的专科查体和完善的影响学检查不难诊断。鼓室球瘤患者通过中耳显微手术能达到良好疗效,颈静脉球体瘤患者因解剖位置特殊,对术者及围手术期的规范化处理要求较高,并且要求诊疗团队具有侧颅底外科手术的知识及经验,否则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颈静脉球体瘤由于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患者临床表现不同,常涉及到多个学科,如耳科、头颈外科和神经外科。每个学科都有治疗规范,神经外科治疗主要源于肿瘤侵及颅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颈静脉球体瘤起源于颈静脉孔区域的非嗜铬性副神经节或球体,称血管球体瘤或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因生长在胚胎神经嵴组织的化学感受器细胞,  相似文献   

9.
由迷路进路行听神经瘤切除术已被许多神经耳科学家所采用,为充分暴露小脑桥脑角去除较多骨质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该作者所在中心医院有600例小脑桥脑角肿瘤手术,其中100余例听神经瘤采用扩大经迷路手术,发现有35%的病例乙状窦前移、硬脑膜下垂或高位颈静脉球。其中24%颈静脉球相当高,4%的病例直接与内听道底板接触或紧连其后壁,手术中容易造成颈静脉球损伤。高位颈静脉球,采用如下手术处理:首先用电钻磨去面神经垂直段骨质,磨时注意始终保持与面神经平行方向,然后用大号金刚钻磨去颈静脉球顶部骨质,注意不损伤骨膜,因其对颈静…  相似文献   

10.
颈静脉鼓室球瘤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颈静脉鼓室球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2~1998年11例手术治疗的颈静脉鼓室球瘤(鼓室球瘤Ⅱ型1例、Ⅲ型1例及Ⅳ型3例;颈静脉球瘤Ⅰ型1例、Ⅲ型5例)术式及治疗效果。结果 肿瘤均予以完全切除,术后均一期愈合。1例术后喉返神经麻痹。术后随诊1~8年,平均3年9个月,无复发者。结论 鼓室球瘤宜采用耳一切口入路;颈静脉球瘤Ⅰ型采用耳后切口向下延长至颈部,Ⅲ型采用耳后大C形切口行颞骨  相似文献   

11.
颈静脉球瘤的生物学行为及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颈静脉球瘤特别是嗜铬性颈静脉球瘤的手术,往往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了解其生物学行为,作周密的围手术期处理甚为重要。方法 对5例颈静脉球瘤(包括1例嗜铬性颈静脉球瘤)的诊治进行回顾性研讨。术前作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选择性地作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131I-间位碘代苄胍(^131I-meta-iodobenzyl gua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颈静脉鼓室球瘤诊治经验体会。方法 回顾性研究病理证实的 10例颈静脉鼓室球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颈静脉球瘤 3例 ,鼓室球瘤 7例。功能性颈静脉球瘤 1例。家族性副节瘤 1例。主要症状为搏动性耳鸣和听力下降 ,其他症状包括面瘫、眩晕、耳痛、吞咽困难、声嘶、咽部疼痛、阵发性高血压伴剧烈头痛、心悸。主要体征为鼓室内樱桃红肿物影和外耳道红色新生物 ,其他体征包括Brown征、上颈部包块、咽侧壁饱满隆起、Collet Sicard综合征、Horner征和三叉神经受损。影像学检查包括颞骨薄层CT检查 9例 ,颈动脉血管造影 4例 ,MRI检查 1例。耳鼻咽喉科 8例 ,首诊其他科室 2例。治疗 :术前栓塞 2例 ,单纯手术 6例 ,手术 术后放射治疗 4例。10例中随访 9例 ,随访时间 2~ 19年 ,中位随访期 12年。 6例肿瘤全切的鼓室球瘤患者无复发 ,3例次全切 术后放射治疗患者局部控制。 1例失访。结论 颈静脉鼓室球瘤容易误诊 ,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要注意功能性和家族性颈静脉鼓室球瘤。鼓室球瘤应首选手术治疗 ,必要时可补充放射治疗。颈静脉球瘤 ,应该手术和放射治疗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1临床资料与方法回顾作者2007年10月~2013年1月中耳手术量、手术方式、病种,年龄及性别不限。中耳显微手术包括显微镜及耳内镜,病种包括先天性、炎症性、外伤性、肿瘤性。手术及术后换药均由笔者完成。患者术后效果进行跟踪随访。2结果笔者2007年10月开展了首例耳显微手术(耳内镜下全翻内衬颞肌筋膜鼓膜修补术),获得成功(穿孔愈合,听力恢复正常),截至2013年1月开展中耳显微手术170例,平均每年34例,每月近3例:手术方式:乳突改良根治术114例(开放式89例,闭合式25例),单纯鼓膜修补术40例,鼓室探查1O例(人工听骨植入8例,脑脊液耳漏修补2例),侧颅底颞窝颢下窝骨巨细胞瘤、鼓室球体瘤、颈静脉体瘤、耳廓癌、外耳道癌、中耳癌切除各1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静脉鼓室球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2~ 1998年 11例手术治疗的颈静脉鼓室球瘤 (鼓室球瘤Ⅱ型 1例、Ⅲ型 1例及Ⅳ型 3例 ;颈静脉球瘤Ⅰ型 1例、Ⅲ型 5例 )术式及治疗效果。结果 肿瘤均予以完全切除 ,术后均一期愈合。 1例术后喉返神经麻痹。术后随诊 1~ 8年 ,平均 3年 9个月 ,无复发者。结论 鼓室球瘤宜采用耳后切口入路 ;颈静脉球瘤Ⅰ型采用耳后切口向下延长至颈部 ,III型采用耳后大C形切口行颞骨、颞下窝及颈部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77例颞骨内球瘤患者采用手术、放疗及综合治疗的效果。治疗成功率为:鼓室球瘤用手术治疗者为91%,颈静脉球瘤为78%。颈静脉球瘤的放疗效果为30%,临床有效率为65%;病变较广泛者的综合治疗成功率为60%。手术切除为根治这种病变的最佳方法,但对病变较广泛者,综合治疗较单一疗法的预后为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肿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9年12月3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前32例患者均行颞骨薄层CT和头颅MRI平扫加增强扫描,22例怀疑颈静脉球瘤患者于术前24dx时内行血管造影和肿瘤供血血管栓塞。3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有31例行肿瘤全切手术,1例怀疑颈静脉球瘤患者因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导致患者反复发热未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颈静脉球瘤21例,神经鞘瘤10例。结果3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耳鸣、听力下降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颈静脉球瘤的特征性表现为侵蚀性骨质破坏及“盐和胡椒”征:神经鞘瘤表现为压迫性骨质改变、多发囊变并中度强化。结论CT与MRI的合理结合应用,有助于病变的临床诊断和鉴别,有利于下一步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从1980年至1997年我院收治的颞骨岩部胆脂瘤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均行手术治疗,行颅中窝进路3例,迷路进路3例,乳突-颅中窝联合进路4例。术后随诊3个月至2年,治愈率为80%。CT为常规检查方法。手术进路根据患者听力、病变范围、部位而决定。本文就其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颈静脉球瘤特别是嗜铬性颈静脉球瘤的手术 ,往往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 ,了解其生物学行为 ,作周密的围手术期处理甚为重要。方法 对 5例颈静脉球瘤 (包括 1例嗜铬性颈静脉球瘤 )的诊治进行回顾性研讨 ,术前作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选择性地作CT、磁共振成像 (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MRI)、131I 间位碘代苄胍 (131I meta iodobenzylguanidine,131I MIBG)闪烁照相、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 ,DSA)等 ,并用药物治疗或加介入疗法 ,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再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5例患者经围手术期的充分准备 ,均获得手术成功。结论 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可减少手术中的并发症 ,保证手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迷路径路听神经瘤手术中处理颈静脉球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16年1月~2017年6月由同一术者经迷路径路手术治疗的72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中对颈静脉球的处理和效果。结果72例患者中颈静脉球高位的出现率为29.2%(21例)。术中所有颈静脉球均予清楚暴露。为充分显露桥小脑角,降低50例颈静脉球的高度,其中颈静脉球破裂4例,均为高位颈静脉球(3例使用双极电凝止血,1例通过止血纱布和骨蜡填塞止血)。肿瘤直径为(2.4±1.5)cm,手术全切70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面神经解剖及功能保留72例,均未出现后组脑神经功能异常。术后一年随访复查MRI未见肿瘤复发,面神经功能HB-I~II 66例(91.7%),HB-III~IV 6例(8.3%)。结论经迷路径路手术中恰当处理颈静脉球,可充分显露桥小脑角,同时降低颈静脉球破裂和误伤后组脑神经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颈静脉球体瘤(glomus jugularetumor,GJT)发生位置隐匿,早期不易发现,与周围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关系密切,血供十分丰富,术中易出血,难于彻底切除;肿瘤对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是目前耳科较难处理的良性肿瘤。外科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颈静脉球体瘤的主要手段,本文就颈静脉球体瘤的外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