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内科治疗的疗效。方法:就1992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6例U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艾迪莎治疗UC的疗效优于SASP,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SASP,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是一种治疗UC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为主,在缓解期如不进行治疗,1年内复发率则可高达59%~76%,使用氨基水杨酸盐或硫嘌呤类药物维持治疗,1年内复发率可降至29%~44%[1-4],表明缓解期的维持治疗能减少UC的复发。UC缓解期症状缓和,但易复发,是治疗的难点,防止复发是UC缓解期的治疗目标,故如何有效地维持缓解、防止复发是UC缓解期治疗的重要方面。笔者通过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了UC缓解期的防治方法,希望对UC缓解期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及全身、肠外表现为特点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本文从中医辨证思维出发,将该病从湿热内蕴、气滞血瘀、寒热夹杂、脾肾阳虚等4个常见证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临床数据分析,探索总结溃疡性结肠炎口服方药组方的常用有效药物和配伍规律.方法:对检索、筛选所得文献进行整理,获得溃疡性结肠炎口服治疗的处方,最终纳入143味中药,1400药次,对单味药的频数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用药以苦、甘、辛味,入脾胃经和补气类的药物为主;核心药物为白术、甘草、黄连、茯苓、白芍、木香、党参、黄芪、当归、薏苡仁和陈皮.结论:通过用药频数分析可知,本病以脾虚、湿盛为主要病机,治疗着重健脾温中、清热燥湿.  相似文献   

5.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病机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性炎症性疾病,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的一种。该病病情常轻重不等,并以慢性、持续性、复发性为临床特征。关于UC的治疗,多数UC患者可通过应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或糖皮质激素(GCS)等药物得到缓解或控制,然而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近年来随着UC的发病率升高,出现对常规治疗反应差或者无反应的患者即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refractory ulcerative colitis,RUC)亦增加~([1])。对于这类患者则需应用免疫抑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3年1月至2012年12月核心期刊收录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UC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UC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并分别对内服及灌肠治疗药物的用药、类别、性味、归经进行频次统计。结果共纳入文献186篇,涉及内服药物188味,使用频次2666;灌肠药物150味,使用频次1196。内服药物以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收涩药、止血药、利水渗湿药为主,累积频率74.33%;药味以苦、甘、辛、酸、涩为主,累积频率95.75%;药性以温、寒、平为主,累积频率90.85%;归经以脾、胃、肺、肝、大肠为主,累积频率74.63%。灌肠药物以清热药、止血药、补虚药、收涩药、活血药为主,累积频率80.36%;药味以苦、甘、涩、辛、酸为主,累积频率97.06%;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积频率94.73%;归经以肝、胃、大肠、脾、肺为主,累积频率74.75%。结论中医药治疗药物的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苦、甘为主,归经以脾、胃、肺、肝、大肠为主。内服药物重在补虚、清热、理气;灌肠药物重在清利湿热、和血止血。  相似文献   

7.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古今用药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系统收集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古今用药,归纳古今常用有效药物,分析用药规律和比较用药趋势。 方法: 收集治疗UC古今方,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归纳用药规律和古今用药差异性。 结果: 共收集治疗UC古方461首,今方286首。频数分析显示古今治疗UC高频药物分别为甘草、当归、干姜、木香、茯苓和甘草、木香、茯苓、陈皮、厚朴等药物。相关分析表明,多组治疗UC药物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聚类分析进一步指出了UC方中的药物配伍关系,t检验提示古今治疗UC用药趋势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由统计数据推导得出古方治疗UC以补气血、温脾胃为治疗规律;今方以补益肺脾之气、清热化湿解毒、活血化瘀、行气导滞、健脾胃为治疗规律。古今方在治疗UC用药趋势上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证型及中药用药规律.方法:回顾分析近11年来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国内期刊文献的辨证及用药情况.纳入辩证分析的文献27篇,纳入用药分析的文献117篇.结果:溃疡性结肠炎证型实证中以大肠湿热为主,虚证中以脾虚证为主,在虚实夹杂证型中多以脾虚为基础,并见湿热、寒湿、气滞、血瘀;临床用药方面,口服用药以健脾益气及清热燥湿类药物常见,灌肠用药则以清热解毒及收敛止血药物最常见.结论:溃疡性结肠炎证候特点为脾虚湿热内蕴、本虚标实,整体辨证以脾虚为基础,局部炎症则以湿热毒邪内蕴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临床数据分析,探索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常用有效中药、复方,归纳临床分型和配伍规律。方法:通过检索筛选获得溃疡性结肠炎口服治疗的处方,采用聚类分析探索常用有效中药、复方及其配伍规律。结论:UC病机以脾虚湿盛、寒热错杂为主,证型可归结为寒热错杂,方药以四君子汤合乌梅丸为基础方。  相似文献   

10.
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特发性、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的炎症性肠道疾病,在我国UC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UC通常发生在直肠和远端结肠,但也可能影响整个结肠,且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15~30岁发病率较高,50~70岁则相对较低。UC主要侵犯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表现为炎症和溃疡。已有资料显示各地区的发病率不同,发达地区较为一致,而在亚非、南美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评价中药复方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随机对照试验(RC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两位研究者独立系统检索中药复方灌肠治疗UC的全部临床RCT中英文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CNKI)、重庆维普科技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知识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Pubmed、Embase、Cochrane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9年2月9日。两位研究者独立提取资料,如遇分歧,请求第三方协助解决。同时使用Review Manager 5.3及Stata15.0软件进行本研究的数据处理。[结果] 最终共纳入17篇文献,共计1 597例UC患者。中药复方灌肠治疗UC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I2=0%,RR=1.31,95%CI(1.25,1.37),P<0.000 01],亚组分析显示,中药复方灌肠较氨基水杨酸类溶液灌肠[I2=0%,RR=1.31,95%CI(1.24,1.38),P<0.000 01]或栓剂纳肛[I2=16%,RR=1.32,95%CI(1.16,1.51),P<0.000 1]或柳氮磺胺吡啶(SASP)灌肠[I2=0%,RR=1.29,95%CI(1.23,1.36),P<0.000 01]或美沙拉嗪灌肠[I2=4%,RR=1.37,95%CI(1.22,1.54),P<0.000 01]都有较好的疗效;中药复方灌肠改善中医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I2=23%,MD=-1.42,95%CI(-2.38,-0.46),P=0.004];中药复方灌肠改善肠黏膜积分优于对照组[I2=0%,MD=-0.29,95%CI(-0.50,-0.07),P=0.01];中药复方灌肠改善Mayo积分优于对照组[I2=89%,MD=-2.50,95%CI(-4.25,-0.75),P=0.005];中药复方灌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I2=59%,RR=0.41,95%CI=(0.05,3.29),P=0.40]。亚组分析显示,中药复方灌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美沙拉嗪栓纳肛[I2=0%,RR=0.14,95%CI(0.02,1.11),P=0.06]或SASP灌肠[I2=82%,RR=1.20,95%CI(0.02,77.88),P=0.93]皆无明显差异;中药复方灌肠治疗UC的复发率较对照组更低[I2=0%,RR=0.34,95%CI(0.16,0.72),P=0.005]。[结论] 中药复方灌肠治疗UC较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的临床疗效更佳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究温阳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和新思路。方法:根据检索词检索万方、知网、维普、学位论文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3月的全部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Excel 2016建立原始处方数据库,统计用药频数与高频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类别。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再选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结果:最终获得处方174首,涉及152味中药,得出高频中药(频率≥1.0%)24味,以白术、甘草、补骨脂频次最高,性味以温、甘为主,归经主要为脾、胃、肺、肾经,药物功效类别多为补虚、温里、收涩。聚类分析获得6类,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支持度最高的核心药物组合是白术-茯苓、肉豆蔻。结论:温阳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核心用药多以补虚、温里药,配伍特点多为温阳,佐以利湿、清热、活血、行气等,药物组方以四神丸为基本方进行化裁,抓住了UC的根本病机——脾肾阳虚,“补虚不助邪,祛邪不伤正”以达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免疫、遗传、过敏、感染和精神因素有关,加之患病解剖部位较低,口服药物往往不能直达病位,表现为病情反复,缠绵难愈,易复发等特点。我们采用中医辨证和辨病结合,口服药与灌肠用药结合,整体用药与局部用药结合,中药与西药相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大提高了临床的治愈率,减少复发,疗效肯定,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血便或发热等症状,属于中医“痢疾”、“泄泻”、“肠风”、“下利”等范畴.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疗效极不理想,许多中医药同仁在理论与临床实践中,对本病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创制了大量临床验方.为找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剂用药规律,笔者应用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国内近5年报道的临床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口服方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未明了的非特异性结肠病,病变主要侵犯结、直肠粘膜和粘膜下层,以粘膜广泛充血、糜烂、溃疡易出血,以及炎性息肉样病变特征。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综合疗法,激素、氨基水杨酸等有一定的效果,但副作用大。笔者采用思密达灌肠治疗UC,疗效显著。护理如下。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以及配伍用药规律等角度对王新月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进行介绍。王新月教授在配伍用药时强调:①补益肺脾之气为君,兼顾脾肾阳虚与肝肾阴虚。②清热化湿解毒,兼顾活血化瘀,行气导滞。③活血止血,敛疮生肌,促进溃疡愈合。④强调病机为寒热错杂,当清温并用,扶正祛邪兼顾。⑤酸收与固涩区别运用,调整肠道功能紊乱。以上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的肠道疾病,其现代医学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治疗上颇为棘手。通过剖析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有助于提高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学研究认为多种致病因素,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等均可通过损伤脾胃功能而引发溃疡性结肠炎,通过探讨各致病因素与脾胃功能失调间的关系,剖析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有助于深入了解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理和发病规律,提高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以下简称CUC)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炎症性肠病,近年来在病因学、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方面都有一些进展,现综述如下。1 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的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1992年9月在山西临汾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上,制定了CUC的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在诊断方面,突出中西医结合特点,除对临床症状进行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