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对90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feverwiththrombocytopeniasyndrome,SFTS)患者的实验室数据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寻找重症患者预警指标,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安庆市立医院感染科收治的90例SFTS患者,按病情轻重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其中轻症组44例,重症组46例,比较两组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结果 90例患者均为散发病例,88例为农民,女性62例,男性28例,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4-9月份。与轻症组比较,重症组中位年龄更高(分别为62岁和66岁,Z=-2.032,P=0.042);重症组热程更长(Z=-2.558,P=0.010)、皮肤瘀点瘀斑发生率更高(χ2=9.406,P=0.002);重症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肌酐、尿素氮、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均高于轻症组(Z值分别为-2.041、-2.054、-3.576、-4.571、-4.452、-4.993、-4.500,均P <0.05),而血钙(t=-3.471)、血小板(Z=-8.124)、淋巴细胞计数(Z=-1...  相似文献   

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本例患者因发热伴恶心、呕吐、腹泻入院,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入院第5天放弃治疗,当日死亡。经分子生物学和细菌培养检出新...  相似文献   

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一种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新布尼亚病毒是引起该病的病原体.蜱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可通过人-人接触传播.该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部分患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病死率约10%.本文对该病病原学、病例分布特点及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流行环节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对温度的敏感性,为SFTSV的消毒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将SFTSV细胞培养上清液分装到250 μL的PCR管中,100 μL/管,分别放置在4 ℃冰箱,以及25 ℃、37 ℃、39 ℃、56 ℃、70 ℃金属浴中,处理预定时间后,再将其感染Vero细胞,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病毒滴度。结果 随温度的升高,病毒滴度下降速度加快,在4 ℃、25 ℃、37 ℃和39 ℃放置24 h后病毒滴度由107.25/100 μL分别下降到107.00/100 μL、106.75/100 μL、106.50/100 μL和105.00/100 μL。同一温度,随放置时间的延长,病毒滴度下降趋势也愈加明显,SFTSV在4 ℃、25 ℃、37 ℃放置72 h后,病毒滴度由107.25/100 μL分别下降到106.63/100 μL、106.50/100 μL和103.38/100 μL。SFTSV在39 ℃放置72 h失去感染性,在56 ℃作用180 min或70 ℃放置5 min即被灭活。结论 SFTSV 70 ℃放置5 min即被灭活,但其在4 ℃和25 ℃条件下放置3 d,病毒滴度变化不明显,实验室和医务人员应重视个人防护和对被SFTSV污染过的物品的消毒。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 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别对16例SFTS死亡病例(病例组)和16例一般病例(对照组)的临床与流行病学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所有病例均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确诊病例.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有蜱叮咬史的比例分别为25.00%和18.75%,有田间劳作史的比例分别为75.00%和81.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死亡病例发病至死亡平均时间为10天,发病至确诊平均时间为4天.病例组从发病到首诊的时间间隔和住院治疗天数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2.50%的死亡病例伴有基础疾病,显著高于对照组25%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病例组具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比例(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ALT、AST、LDH、CK和BUN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既往有基础疾病史和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死亡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致SFTSV致SFT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病多发生于丘陵地带的中老年人,部分患者有蜱虫叮咬史,临床表现为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可有多脏器功能损害。经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后,19例临床治愈出院,3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自动出院。结论:SFTSV致SFTS是一种新发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易漏诊、误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某地区5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该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地区2020年2月至2023年3月首发的5例SFT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分析临床资料并总结特征,观察5例患者的新型布尼亚病毒载量。结果 患者的发病时间集中在7—9月,5例患者中,4例有明确的蜱虫叮咬史;5例患者均有明显的发热和乏力症状,其中3例有恶心、呕吐症状,4例食欲减退,3例寒战,轻症患者4例,重症患者1例;5例患者中4例白细胞(WBC)水平下降,5例血小板(PLT)计数均低于正常;5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均升高;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抗感染和对症治疗,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4例治愈出院,1例高龄患者主动放弃治疗,最终死亡。患者3在0—6天发热期和第7—13天MODS期病毒载量高于其他存活4例患者。结论 患者多数有发热乏力表现,血常规及肝功能指标有明显改变,经对症支持治疗可获得显著效果,但具有一定的致死风险,需要引起重视,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浙江省2014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浙江省SFTS病例资料,建立数据库并分析。结果2014年浙江省SFTS确诊病例57例,死亡10例,病死率为17.54%。病例呈现出5月和8月两个高峰期;平均年龄为(58.75±16.30)岁,不同年龄组人群病死率不同(χ2=10.148,P=0.008,P=0.05);农民占89.29%。病例发病前2周内53.85%的病例有户外活动史,多从事种地、割草、采茶等活动,29.09%有明确蜱暴露史,54.90%家里饲养动物,51.06%有老鼠暴露史。大部分病例有发热、疲劳、畏寒、肌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且均伴有血小板和白细胞进行性下降;存活和死亡病例间牙龈出血症状不同(χ2=4.114,P=0.043,P=0.05)。存活组从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平均5.5 d,死亡组7.5 d,病例从确诊到死亡平均3.5 d,其中有2人是死亡后才被确诊。结论浙江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中老年农民高发,户外活动做好个人防护及早诊断、早治疗对该病的预防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山东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查找重点区域及聚集时间,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10-2016年山东省各县(市、区)网络报告的SFTS疫情数据,结合人口数据、地理数据,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采用Open GeoDa 1.2.0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9.4软件进行时空扫描聚类分析。结果 2010-2016年山东省累计报告SFTS病例2 319例,平均发病率为0.34/10万,累计报告死亡病例230例,平均病死率9.92%,发病数和发病率逐年增多。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2012-2016年SFTS空间分布均具有自相关性,呈聚集性分布, Moran’s I值均为正值(P<0.05);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高流行区主要位于淄博、泰安、莱芜、威海、烟台等市的相关县区。时空扫描分析发现3个时空聚集区域:1)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以烟台市芝罘区为中心点,共覆盖16个县(市、区)(LLR=677.15,RR=11.58,P<0.001)。2)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以泰安市新泰市为中心点,共覆盖6个县(市、区)(LLR=457.51,RR=9.25,P<0.001)。3) 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以潍坊市安丘市为中心点,共覆盖28个县(市、区)(LLR=142.59, RR=4.97,P<0.001)。结论 山东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分布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特征,主要集中在泰安、莱芜、烟台、威海的相关县(市、区),是我省预防控制该病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浙江省天台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特点及流行特征。方法采用主动监测和病例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监测对象及病例血清学标本,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以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12-2015年天台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及相关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15年,天台县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12例,死亡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发病最小年龄39岁,最大年龄75岁;发病高峰在4-8月份;蜱虫叮咬史有8例(67%)。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100%)、畏寒和乏力(83%)、全身酸痛(75%);重点地区无症状人群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监测阳性率1.4%。结论天台县已发现多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而且从无症状人群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应加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防控及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Pancreatology》2020,20(8):1631-1636
Background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 a novel tick-borne disease caused by SFTS virus (SFTSV), has been reported in China, Japan, South Korea, and Vietnam since 2009. SFTSV infection can cause multiple organ damage, including acute pancreatitis (AP). We summari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treatment and outcome of AP associated with SFTSV.Methods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laboratory tests, treatment, and outcome of AP associated with SFTSV infection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8 i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ResultsA total of 418 SFTS patients were reviewed. Fifteen (3.6%) of 418 met the criteria for AP associated with SFTSV infection. The first reported symptom for all SFTS-AP patients was fever. All the SFTS-AP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thrombocytopenia, and 13 (86.7%) of them presented with leukopenia on admission. Thirteen (86.7%) of 15 SFTS-AP patients were severe SFTS patients, and 9 (60.0%)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One SFTS-AP patient died of multiple organ failure. Six (40%) of 15 SFTS-AP patients were not confirmed with SFTSV infection when AP was diagnosed, and the median delay between SFTSV infection and AP diagnosis was 5 days (range, 2–7 days).ConclusionsAP is not a frequent complication of SFTS, and is more frequently seen in severe SFTS patients. Most patients with SFTS-AP have mild or moderate disease, and can recover with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however, severe SFTS-AP can be fatal. In SFTS endemic areas, clinicians should be alert to the possibility of SFTS when AP patients with tick exposure, thrombocytopenia, and leukopenia have a fever before abdominal pain.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死亡相关因素,设立 SFTS 危重度评分并检验其对 SFTS 患者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4年10月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并确诊为 SFTS 的123例患者行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进而设定 SFTS危重度评分,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与快速急诊内科评分(REMS 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进行预后预测能力的比较。结果123例患者中死亡31例(死亡组),男17例,女14例;生存92例(生存组),男45例,女47例。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乳酸脱氢酶、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脉搏血氧饱和度与 SFTS 死亡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且4项指标的单项评分,死亡组均高于存活组(均 P <0.05)。SFTS 死亡组的REMS、APACHEⅡ评分和 SFTS 危重度评分均高于存活组(均 P <0.01)。REMS、APACHEⅡ评分和SFTS 危重度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4、0.746、0.788。Youden 指数以 SFTS 危重度评分为最高,当取阈值为15.0时,其预测 SFTS 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敏感度为74.2%,特异度为76.1%。结论 REMS、APACHEⅡ评分和 SFTS 危重度评分对 SFTS 预后均具有良好的评价作用,其中以 SFTS 危重度评分更为简捷且预测能力最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2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对40例病例和80例对照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患者血清标本,应用荧光RT-PCR和IgM、IgG抗体试剂盒检测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及抗体。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农民占90.00%(36/40),显著高于对照组62.50%(50/80)(P<0.01)。病例组暴露于养狗、养猫、养牛、家禽养殖、生活区周围有蜱、病前1月被蜱叮咬、从事田间作业、工作区及住宅周围有杂草灌木的风险显著高于对照组(OR值均大于1,P值均小于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民族和职业因素后,生活区周围有蜱(OR=5.44, P<0.01)是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不同形式的蜱暴露为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蜱媒传染病。自该病发现以来,我国已有数千人患病,病死率可高达30%,目前发病范围仍在持续扩大。为更深入地了解该病临床特征,本文就近年来SFTS死亡危险因素及预警模型相关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以期为SFTS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