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机械取栓术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取栓前、溶栓/取栓后即刻、溶栓/取栓后1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取栓后即刻、溶栓/取栓后10 d及随访结束后血管再通率,随访结束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溶栓/取栓后10 d内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溶栓/取栓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溶栓/取栓后即刻、溶栓/取栓后10 d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溶栓/取栓后即刻、溶栓/取栓后10 d及随访结束后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随访结束后GO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溶栓/取栓后10 d内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血管内支架机械取栓术能有效减轻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短期预后,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开通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9月采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模式治疗的63例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溶栓开始时间在发病≤4.5 h,血管内治疗开始时间(股动脉穿刺)在发病≤6 h。根据取栓方式将其分为单纯支架取栓组(41例)和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闭塞部位及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 TICI)评价血管开通效果,分析静脉桥接下两种动脉内治疗方式的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入院时、术后72 h和90 d的NIHSS评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单纯支架取栓组中,前循环闭塞37例(90.2%),后循环闭塞4例(9.8%);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中,前循环闭塞20例(90.9%),后循环闭塞2例(9.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大血管均获得良好开通(m TICI分级:Ⅱb~Ⅲ级)。(2)单纯支架取栓组血管平均再通时间为(86±11)min,平均动脉取栓次数为(2.8±0.9)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6%(症状性出血5例,心源性死亡1例),90 d随访mRS(0~2分)患者占51.2%(21/41)。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血管平均再通时间为(83±11)min,平均动脉取栓次数为(2.2±0.8)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症状性出血2例,心源性死亡1例),90 d随访mRS(0~2分)患者占59.1%(13/22)。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单纯支架取栓和支架联合抽吸取栓均能快速使颅内闭塞大血管获得再通,并且支架联合抽吸取栓具有更好的再通率。但两种技术在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方面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采用TREVO支架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取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神经介入科2016年4月至6月使用TREVO取栓支架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6例,其中大脑中动脉(MCA)闭塞2例(时间窗为2.7~5.5 h),基底动脉闭塞4例(时间窗为4.0~7.0 h),通过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评价取栓效果,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的状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1)6例患者经1~2次取栓后,其中5例闭塞血管获得再通(mTICIⅡb~Ⅲ级,后循环4例,MCA 1例),1例MCA闭塞部分再通(m TICIⅡa级);(2)2例MCA闭塞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8分1例,无改善1例;4例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中,3例出院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8~26分,无改善1例;2例MCA闭塞患者出院3个月mRS评分0分1例,4分1例;4例基底动脉出院后3个月mRS评分0分1例,1分2例,5分1例。结论使用TREVO支架取栓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初步经验显示比较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桥接治疗是指在静脉溶栓基础上进行动脉血管内介入治疗。目前,已完成了6项随机对照研究及多项真实世界研究来对比直接血管内取栓与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取栓治疗急性卒中患者的疗效。该文对上述研究进行总结,并着重分析直接血管内取栓与标准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取栓治疗发病4.5 h内卒中的随机对照研究(DIRECT-SAFE)的结果来探讨桥接治疗的未来,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直接抽吸技术(ADAPT)在卒中绿色通道中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在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卒中绿色通道中心接受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ADAPT技术治疗的大血管闭塞病人14例,记录病人一般信息,术前及出院时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病情,用脑梗死溶栓试验(TICI)评估血管再通情况,90 d随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4例病人采用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ADAPT血管内治疗,取栓次数中位数为1(1,2)次,其中2例取栓2次和1例取栓4次病人术中出现出血,1例取栓4次病人90 d随访mRS评分为4分,1例取栓3次病人随访最后死于肺部感染并发症。TICI血管再通分级,2a级1例,2b级6例,3级7例。术前NIHSS评分为15.0(17.5,19.5)分,与出院时NIHSS评分为5.0(7.5,8.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4,P<0.01)。术中未发现远端栓塞、血管夹层、动脉痉挛等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90 d随访中,11例愈后良好,mRS评分0~2分;2例愈后不良,mRS≥3分。结论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ADAPT技术在卒中绿色通道中治疗大血管闭塞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注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加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对比两组血管再通率和疗效(优良率)、术前、术后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和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4 d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采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改善神经功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对心源性脑栓塞病人血管再通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脑出血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心源性脑栓塞病人50例。其中30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病人作为静脉溶栓组,20例采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的病人作为支架取栓组。比较两组病人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mRS评分和脑出血情况。结果支架取栓组NIHSS评分改善率、血管再通率、mRS评分神经功能良好率均高于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取栓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以及90 d内死亡率均低于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源性脑栓塞病人采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法能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和降低脑出血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及基底动脉取栓联合支架植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87例,按照发病至入院时间分别进行静脉溶栓(发病时间6 h,静脉溶栓组)、动脉溶栓(发病时间6~24 h,动脉溶栓组)及基底动脉取栓联合支架植入术(发病时间24 h,基底动脉取栓组),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其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动脉溶栓组治疗有效率高于静脉溶栓组,基底动脉取栓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动脉溶栓组、静脉溶栓组(P0.05)。结论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采用基底动脉取栓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5 h后Solitarie支架取栓与动脉溶栓疗效比较。方法选择发病4.5 h后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Solitarie支架取栓患者50例作为取栓组、动脉溶栓患者50例作为溶栓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再通时间及再通率、并发症情况。结果取栓组术前NIHSS评分和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组术后2 h、24 h NIHSS评分显著低于溶栓组(P<0.05),取栓组术后14 d和术后90 d NIHSS评分和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 h、24 h、14 d、90 d 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取栓组再通时间显著短于溶栓组(P<0.05);取栓组完全再通36例,部分再通8例,未通6例,共44例再通,再通率88.0%,溶栓组完全再通23例,部分再通6例,未通21例,共29例再通,再通率58.0%,取栓组治疗后再通率显著高于溶栓组(P<0.05)。取栓组再闭塞率、再出血率、死亡率和溶栓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5 h后行Solitarie支架取栓治疗安全有效,血管再通率高,能够延长脑卒中的治疗"时间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支架取栓术与动脉溶栓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29例动脉溶栓治疗病人和40例SolitaireA B型支架取栓病人临床症状改善和预后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经治疗后阻塞血管再通病人中,支架取栓为36例,动脉溶栓的为22例,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溶栓组有5例发生术中脑出血,SolitaireA B型支架取栓的病人组未发生脑出血,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随访,应用脑mR S评分表评价,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架取栓较单纯药物溶栓具有更小的副作用、更好的血管再通率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脑卒中具有致死风险高、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的特点,支架取栓、导管抽吸取栓治疗均是快速消除患者血栓、降低病死率以及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预后的重要治疗方案,明确支架取栓、导管抽吸取栓治疗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提高临床疗效以及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导管抽吸取栓与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9月—2021年5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研究组,每组40例。常规组采用支架取栓治疗,研究组采用导管抽吸取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及血管再通时间,术前及术后24 h、7 d、30 d、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及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90 d存活率。结果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管再通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治疗方法与时间在NIHSS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治疗方法在NIHSS评分上主效应均显著(P<0.05)。术后30、90 d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0、90 d 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术前,术后90 d 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术后30 d(P<0.05)。术后90 d两组患者mR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术前,且研究组患者mR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2/40),低于常规组的22.5%(9/40)(P<0.05)。术后90 d研究组患者存活率为90.0%(36/40),与常规组的85.0%(34/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抽吸取栓治疗与支架取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均具有良好的血管再通效果,而导管抽吸取栓治疗可明显缩短患者血管再通时间,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有效降低患者症状性血栓逃逸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导致急性心源性脑栓塞动脉取栓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或单纯动脉内取栓治疗心房颤动导致脑大动脉闭塞的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资料。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的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导致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22例,其中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级10例(预后良好组),3~6级12例(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治疗情况。对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栓塞部位、取栓前是否桥接静脉溶栓、发病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到再灌注时间(TOR)、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取栓次数、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治疗(m TICI)血流分级、术后颅内症状性脑出血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INR、栓塞部位、取栓前静脉溶栓例数、术中使用替罗非班的例数、m TICI 2b级以上的比例、术后症状性脑出血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发病时NIHSS评分(15.2±2.0)分,低于预后不良组(22.9±8.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TOR(307±86)min,少于预后不良组(426±14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取栓1.5(0.5,3.0)次,少于预后不良组取栓4.0(2.0,7.0)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房颤动致急性脑栓塞患者动脉取栓治疗时,缩短再灌注时间、减少术中取栓次数,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但尚需更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SolitaireAB支架取栓治疗心房颤动(房颤)脑梗死疗效及转归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超早期脑梗死患者78例,根据病因分为房颤取栓组(A组)47例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取栓组(B组)31例。2组均行SolitaireAB支架取栓治疗,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预后。比较2组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绘制生存曲线,评价3及6个月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析影响患者转归的因素。结果 A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和病死率虽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3%vs 6.5%,19.1%vs 12.9%,P0.05)。B组预后明显好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3和6个月的预后良好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房颤、基线NIHSS评分、术前Qureshi分级、闭塞动脉部位为影响预后的因素,基线NIHSS评分是影响转归的保护性因素,房颤为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olitaireAB支架取栓治疗房颤脑梗死急性期疗效肯定,远期预后较大动脉粥样硬化取栓患者差;房颤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支架取栓术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湖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支架取栓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5 d血管再通率、治疗前和治疗后1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治疗后1个月内颅内出血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5 d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 d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内观察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支架取栓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有效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早期神经功能及远期预后,降低颅内出血发生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抽吸导管直接取栓与支架加中间导管取栓疗效。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方式选取66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其溶栓治疗方法分为单纯抽吸组(32例)和抽吸联合支架组(34例),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及自主生活能力评分,并比较两组安全性指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及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3)分级占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神经功能恢复量表(mRS)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且抽吸联合支架组下降更加显著(P<0.05);组间对比发现,两组术前、术后24 h、术后7 d NIHSS评分及术前m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抽吸联合支架组术后30 d、90 d NIHSS评分和术后90 d mRS评分显著低于单纯抽吸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抽吸联合支架组90 d存活率略高出单纯抽吸组,但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中,导管抽吸与支架取栓均能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导致的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国4家高级卒中中心诊断为颈内动脉夹层合并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6例,其中东部战区总医院32例,南阳市中心医院24例,扬州大学附属医院18例,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12例,诊断均符合颈动脉夹层标准。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86例患者分为非血管内取栓组(53例)和血管内取栓组(33例)。非血管内取栓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和(或)药物治疗,血管内取栓组采用Solitaire支架系统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史)等基线资料以及入院NIHSS评分、闭塞血管、住院期间药物治疗、静脉溶栓比例、颅内出血和预后等临床资料的差异。将卒中发生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定义为临床预后良好。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史、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两组患者血管闭塞部位、静脉溶栓、住院期间药物治疗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血管内取栓组患者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预后良好率均高于非血管内取栓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 5%(15/33)比11. 3%(6/53),69. 7%(23/33)比45. 3%(24/53);均P 0. 05];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相较于静脉溶栓治疗和(或)药物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合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血管内取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早期血管开通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静脉溶栓),但由于严格的时间窗限制(4.5 h),如合并大动脉闭塞再通率更低(13%~18%)~([1]),能够从此项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不到3%,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近年来一些新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动脉溶栓、支架机械取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显著提高了闭塞血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动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例,若治疗后残余狭窄率≥50%则同时行支架成形术。分析其即时取栓效果,术后出血情况,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预后情况。结果 (1)6例患者经l~3次取栓后动脉均获得再通,对其中4例有残余狭窄者联合使用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2)6例患者术后3~7d复查颅脑MRI,均未见脑梗死灶扩大。(3)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2~16分。结论动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DRAGON[dense cerebral artery,mRS(改良Rankin量表),age,glucose level,onset to treatment time,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对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12月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试验(EAST)中接受机械取栓及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49例,为发病至治疗时间≤6 h,于术前经CT血管成像和(或)MR血管成像和(或)DSA证实。根据治疗后90 d mRS评分,将149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等)、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时间、卒中前mRS评分、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DRAGON评分、治疗方式的差异。对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不同预后者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DRAGON预测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值。结果(1)预后良好组患者基线NIHSS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14(11,18)分比18(14,21)分],男性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71.1%(59/83)比50.0%(33/6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卒中史、高密度征、早期脑梗死征象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预后良好组血糖水平及基线DARGON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5±1.5)mmol/L比(8.2±3.3)mmol/L,(4.4±1.3)分比(5.2±1.4)分;均P<0.01];两组发病至治疗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血肌酐、白细胞计数、卒中前mRS 0~1分比例及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后预后良好者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发病至成功再通时间、血糖水平、基线DARGON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者,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4(10,16)分比19(16,24)分,168(126,134)min比239(210,295)min,199(183,285)min比275(260,345)min,(6.4±1.2)mmol/L比(9.0±2.4)mmol/L,(4.3±1.5)分比(6.1±1.2)分;均P<0.05];二者间其余基线和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基线DRAGON评分预测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后90 d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0,最佳截断值为6分,其敏感度为63.6%,特异度为91.7%。结论入院时DRAGON评分可能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后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9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组(A组)40例和常规微导管机械碎栓术组(B组)54例,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指标。采用前向血流评定分级(TIC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问卷(MRS)评价治疗效果。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2组患者同一时间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2组患者NSE、S100β、TNF-α及IL-6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术后72 h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TICIⅢ级占70.00%(28/40)、TICIⅡ级17.50%(7/40),TICI 0~Ⅰ级12.50%(5/40),B组患者TICIⅢ级占57.41%(31/54)、TICIⅡ级25.93%(14/54),TICI 0~Ⅰ级16.67%(9/54),2组TICI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8)。2组患者同一时间点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及术后2周2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0%vs 70.37%,P0.05)。结论 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治疗AIS患者效果与常规机械碎栓的效果相差不大,但操作相对复杂,难度较高,临床医师需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