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马铃薯不同栽培方式的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拱棚栽培、覆膜栽培及高垄深沟栽培,在雨水较多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地温、改善土壤供肥状况,可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率;且在不同栽培方式下,马铃薯产量状况表现为覆膜+拱棚栽培>覆膜栽培>高垄深沟栽培>常规栽培>稻草免耕栽培。  相似文献   

2.
以马玲薯克新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马铃薯大垄(90 cm)和小垄(70 cm)2种栽培模式对不同耕层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在大垄栽培模式下,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水分均高于小垄栽培模式,具有保墒的优势,进而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可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作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土壤微生态角度研究不同覆盖栽培模式对冬作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旨在为广西冬作马铃薯生产探索最佳栽培模式。【方法】采用Ⅰ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马铃薯在黑地膜覆盖栽培、稻草覆盖栽培和常规栽培(对照)3种处理条件下的马铃薯全生育期根际土壤真菌群落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黑地膜覆盖栽培的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最高,其中黑地膜覆盖栽培Simpson指数与稻草覆盖栽培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不同处理优势菌株种类和相对丰度随着马铃薯生育进程呈现不同变化规律,子囊菌门均为最优势真菌门,其中黑地膜覆盖栽培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最高,3种栽培模式的优势菌属分别为头束霉属、田头菇属、被孢霉属;在马铃薯生长后期,黑地膜覆盖栽培处理的根际土壤中被孢霉菌、头束霉属、粉红粘帚霉属、枝顶孢属的相对丰度比常规栽培处理的高,稻草覆盖栽培处理镰孢菌相对丰度较其他两个处理的更低。【结论】黑地膜覆盖栽培处理的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比稻草覆盖栽培和常规栽培处理更加优化和丰富,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转化和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可为马铃薯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养分条件和稳定的根际微生态环境;稻草覆盖栽培可以缓解镰孢菌引起的马铃薯土传病害。  相似文献   

4.
根据陆良县芳华镇当地气候特点、马铃薯生产特性以及大田生产实践,总结了当地小春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与潜力、马铃薯双膜覆盖栽培的优势及双膜覆盖栽培技术,以期为提高当地马铃薯种植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马铃薯全膜双垄栽培的优势,并从选地及起垄覆膜、选种及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科学施肥、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马铃薯全膜双垄栽培技术,以期为马铃薯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马铃薯-棉花连作栽培模式中分别使用黑色地膜、黑色地膜+稻草、白色地膜、白色地膜+稻草4个不同覆盖材料组合进行试验比较,通过分析不同覆盖材料组合对马铃薯和棉花农艺性状、商品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综合分析不同覆盖材料组合薯-棉连作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结果表明,黑色地膜+稻草覆盖材料组合在改善马铃薯生长环境,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种植马铃薯后改善棉花种植土壤理化指标,提高棉花纤维品质,提高棉花产量方面,优势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棉花间作马铃薯在我市发展很快,为了弄清棉田马铃薯的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收获期及产量的影响,1998年我们在新乐市南青同进行了棉田间作马铃薯不同栽培方式的试验.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是曲靖市主导、优势农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为种植户带来了较高的种植效益。在马铃薯种植中,栽培管理是否到位,病虫害防治是否科学,极大的影响着马铃薯产量及品质,因此做好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曲靖市为例,着重对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进行了旱地马铃薯不同栽培模式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全膜通用垄沟垄作栽培较全膜垄作侧播栽培产量高、商品性好,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设施栽培和常规栽培对马铃薯的基本营养成分含量、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5种不同品种马铃薯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在2种栽培方式下的含水量及维生素C、粗脂肪、总蛋白、可溶性糖、淀粉、总酚含量,并通过测定其DPPH·清除能力评价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营养成分差异显著;2种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的各基本营养成分含量影响显著,设施栽培的马铃薯含水量和总蛋白含量高于常规栽培,而维生素C、粗脂肪、可溶性糖、淀粉和总酚含量则是常规栽培马铃薯更高。  相似文献   

11.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种马铃薯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冬种马铃薯品种早大白为试验材料,设置传统耕作、少耕覆盖稻草、免耕覆盖稻草等5种不同耕作方式,探讨其对冬种马铃薯植株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所有处理中,以少耕覆盖稻草方式的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蔗糖转化酶和淀粉酶活性以及根系活力相对表现出较高水平,传统耕作方式的相对较低,其余耕作方式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传统耕作方式的马铃薯植株易于早衰。因此,在粘壤土上栽培冬马铃薯,最好采用少耕覆盖稻草方式,在沙壤土上则适合采用传统耕作栽培方式,以利于马铃薯植株生理代谢过程的进行,从而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年份和栽培区域进行稻草覆盖包芯栽培示范,结果表明:马铃薯稻草覆盖包芯栽培丰产性好、产量高、经济效益明显。分析了马铃薯稻草覆盖包芯栽培增产的主要原因,并总结了马铃薯稻草覆盖包芯栽培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北方地区大棚马铃薯早熟高产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个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育苗栽培比芽块直播处理植株生长旺盛,生育期短,早熟,马铃薯品种"吉高"提早收获24 d,"富金"提早收获23 d。育苗栽培的马铃薯产量显著高于芽块直播。  相似文献   

14.
由于各地薯农栽培管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所生产的马铃薯块茎畸形薯块过多,商品价值低,薯农收入减少,挫伤了薯农生产积极性。出于粮食安全考虑,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马铃薯课题组,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简单易掌握的马铃薯栽培管理技术,以减少畸形薯形成,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品质,从而增加薯农收入。  相似文献   

15.
梧州市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试验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适合梧州市栽培条件的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规程,进行了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种薯处理、适宜播期、播种密度、稻草覆盖厚度、施肥水平、栽培模式等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种薯经消毒催芽后再播种,有利于马铃薯健壮生长;冬种马铃薯以11月上中旬播种较好,过迟播种马铃薯的产量、商品率及经济效益都会降低;合作88马铃薯品种免耕栽培采用82500株/ha的种植密度综合效益最好;采用小畦种植马铃薯稻草覆盖厚度以7cm为宜,大畦种植稻草覆盖厚度以8cm为宜;每公顷施三元硫酸钾复合肥1200kg加硫酸钾450kg时,免耕马铃薯的鲜薯产量、生物产量、商品率最高;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和高垄免耕栽培都是较好的栽培模式,两种栽培模式下马铃薯的产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稻田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稻田免耕马铃薯高产的生理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马铃薯免耕栽培和传统翻耕栽培2个处理,在马铃薯块茎增长期间,测定供试叶片的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结果]一天中稻田免耕马铃薯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都高于翻耕处理,而胞间CO2浓度低于翻耕处理。免耕马铃薯平均每穴的产量为490 g,翻耕的为230 g,两者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免耕的大、中薯个数及产量也明显高于翻耕处理。[结论]该研究从光合特性方面揭示了稻田免耕马铃薯增产的机理,为生产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免耕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脱毒三级马铃薯大西洋1号为材料,进行马铃薯免耕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5种栽培方式中,以免耕沟土铺底加6750kg/hm2稻草覆盖种植行的方式最好,马铃薯产量达22245.6kg/hm2,比对照常规翻耕栽培增产6547.2kg/hm2,增产41.7%,每公顷增收3306.7元。因此,免耕沟土铺底加6750kg/hm2稻草覆盖种植行这种栽培方式可以在冬种马铃薯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合理推广广西冬种马铃薯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晚熟马铃薯品种丽薯6号为试验材料,设黑膜覆盖、稻草覆盖和常规种植(对照)3种栽培模式,测定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的水含量、容重、孔隙度及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同时观察测定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并测定马铃薯发棵期的叶片生理指标和成熟期的块茎品质.[结果]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黑膜覆盖和稻草覆盖栽培模式均可提高土壤水含量和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和固相比例,同时可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株高、茎粗和主茎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但黑膜覆盖模式可显著增加马铃薯的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质量和大薯质量(P<0.05,下同),降低青头薯质量,从而提高马铃薯的商品薯率和产量,其商品薯率和产量较常规种植模式分别极显著提高11.26%和26.67%(P<0.01).不同栽培模式对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及块茎干物质、淀粉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但黑膜覆盖模式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块茎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结论]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黑膜覆盖和稻草覆盖栽培模式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及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方面效果明显,其中以黑膜覆盖栽培模式的效果较优,适合在广西冬种马铃薯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改进黑龙江省马铃薯的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马铃薯品种Russet Burbank为材料,设2种栽培模式:大垄栽培区(耕深35 cm)和小垄栽培区(耕深20 cm),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物理性状的差异。[结果]大垄栽培模式下20~30 cm耕层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而20和25 cm耕层的土壤温度显著降低,分别为18.24和17.70℃,与马铃薯最适生长温度(18℃)十分接近。大垄栽培模式下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受环境影响小,6月30日以后,20 cm耕层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比较稳定,一直处于低温高含水量的环境中,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和成熟。[结论]采用大垄深翻耕作方法能有效改善土壤水温条件,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20.
春马铃薯膜上覆土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春马铃薯栽培过程中需要人工抠破地膜放苗。采用地膜覆盖露地栽培、一垄双行栽培模式,通过膜上覆土技术代替人工破膜,考查膜上覆土的时间和厚度对出苗率、生育期、商品薯率的影响,探索适合当地马铃薯的栽培方式。研究表明,处理7、8和9顶芽距地表2 cm时覆土,覆土厚度相同,出苗率最高、出苗时间较早,出苗率分别为89.24%、94.97%、95.33%;处理7和8平均生育期与对照一致,均为86天;商品薯率与商品薯产量、生育期、出苗率显著正相关,处理8和9的商品薯率比对照显著增加约5%,其他各处理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减产,减产范围为6%~65%;处理8生育期为86天,商品薯率为96.40%,高于处理9,与对照相近,为最佳处理。结果表明,马铃薯顶芽距离地表2 cm时,覆土2~3 cm的处理最优。实施膜上覆土解决了人工破膜的弊端,对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