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南天山库车褶皱冲断带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   总被引:56,自引:17,他引:5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新  贾承造  杨树锋 《地质科学》2002,37(3):372-384
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汇聚作用和持续碰撞使中亚内陆沿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发生变形,山脉前沿发育褶皱冲断带。南天山库车褶皱冲断带中段库车河地区发育3~4排东西走向的逆冲(掩)断层和相关褶皱,逆冲(掩)断层由北向南扩展,断层和褶皱的形成时代自北向南逐渐变新,北部山前带的变形发生于前中新世,南部秋立塔克背斜带和亚肯背斜带的变形时代为上新世(5.2±0.2Ma)。通过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作者提出了库车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方式和演化模型。  相似文献   

2.
柯坪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西北缘, 是南天山南缘冲断系统的一部分。根据野外实际考察和地震剖面解释, 总结了该冲断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发育于古生界、以寒武系膏盐层为主滑脱层、叠瓦状冲断、暴露式冲断前锋、断层传播褶皱、前展式冲断、形成于上新世-第四纪。根据平衡剖面的恢复, 柯坪冲断带的构造缩短量最小为29.1%~40.7%。   相似文献   

3.
奥雷褶皱冲断带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域,但对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样式与演化认识不清。利用覆盖全区的2D和3D地震资料、钻井和地质信息,结合前人在该地区的地质研究成果,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指导,对地震资料进行了闭合解释,系统分析了该区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奥雷褶皱冲断带沿走向可以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3段,其构造变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1)沿倾向从NE向SW具有变形层次渐浅、卷入层系渐新、变形程度渐弱的变化特征;(2)沿走向从NW向SE表现为扩展范围渐小、前陆沉积层系渐新、构造变形时间渐晚、缩短率渐大、缩短量渐小的特征;(3)西段和中段垂向上分层解体,东段为继承性变形。本次研究将助力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油气勘探,并为澳大利亚北缘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提供盆内证据。  相似文献   

4.
南大巴山冲断褶皱带区域构造大剖面的构建和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巴山冲断带的结构复杂,在平面上城口-房县断裂将其分为北、南大巴山冲断褶皱带,北大巴山被认为是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地块之间的拼合带,南大巴山代表了典型的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点。本文主要针对南大巴山冲断带进行构造解析。研究指出,南大巴山冲断带剖面上具有多层次和多期次滑脱变形的特点:浅层次的滑脱面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灰岩中的石膏层,卷入的层序为其后的中生界;深层次滑脱体系为沿着震旦系页岩和嘉陵江组膏盐层两个滑动面之间活动形成的冲断变形。完成了切过南大巴山不同构造部位的3条多资料约束的综合地质剖面,以此详细解析了冲断带深浅层次的冲断结构及分布规律,在平衡恢复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冲断带的几何结构和运动过程,确定了大巴山和川东两个不同构造单元的空间对接关系,提出南大巴山冲断带为一多层次、空间上强烈收缩的复杂薄皮冲断体系。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西部喀什地区新生代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基于纵贯喀什地区4条地震剖面的精细构造解析,建立了喀什地区新生代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地质模型,认为该区新生代晚期不仅受南天山造山带南冲挤压的控制,也受到来自西昆仑的北冲推覆作用的影响,从而将喀什地区的冲断构造划分为北部的"南天山前陆冲断系统"(西段可称"阿图什前陆褶皱冲断带")和南部的"西昆仑前陆冲断系统"两部分。通过平衡恢复技术,定量计算了这两部分的最小水平构造缩短量分别为43.7 km和4 km,剖面总的缩短率为50%。综合构造演化序列和保存条件分析,认为北部深层成藏条件较好,优质储层是否发育是钻探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南天山晚新生代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天山晚新生代褶皱冲断带位于南天山南麓,是南天山陆内造山作用过程中,南天山造山楔向塔里木盆地推进的结果.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以挤压冲断构造为主,伴生有挤压走滑构造和盐相关构造.以盖层滑脱冲断为特征,伴生有基底卷入型冲断构造.褶皱冲断带的主滑脱冲断层由造山带向盆地方向逐渐抬升,而且,"厚皮"构造向造山带方向越来越发育,"薄皮"构造向盆地方向越来越发育.整个褶皱冲断带从东到西冲断作用发生的时间基本一致,起始于中新世中-晚期并一直持续到现今;冲断高峰发生于新近纪晚期-第四纪.褶皱冲断带的形成过程为前展式,由南天山向塔里木盆地推进.受地层剖面结构、沉积建造、基底起伏、所处的构造部位等因素控制,南天山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特征沿走向具有明显的分段性,从东到西划分出4个次级褶皱冲断带:库车、乌什、柯坪和喀什北褶皱冲断带.每个次级褶皱冲断带在共性的基础上,都有自己独特的构造变形特点.  相似文献   

7.
南天山褶皱冲断带西段变形空间差异性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碰撞汇聚导致欧亚板块内部发生大规模的陆内变形,天山造山带再次隆升,并向塔里木盆地大规模逆掩推覆,形成了现今南天山褶皱冲断带,其变形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本文以南天山褶皱冲断带西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构造带的地震剖面解释、运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出各演化阶段发育过程并计算出相应的变形量,分析本区构造带的空间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通过分析认为南天山褶皱冲断带西段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巴什布拉克构造段,乌恰-阿图什-喀什构造段和柯坪西缘构造段。其中,巴什布拉克构造段变形特征主要呈一系列对冲构造和背驮盆地样式。乌恰-阿图什-喀什构造段变形特征表现为深、浅两个层次:深部发育堆垛构造和构造楔,浅部发育断层传播褶皱和逆冲断层改造的褶皱带。柯坪西缘构造段变形更加强烈,也表现为深、浅两个层次:深部发育堆垛构造,堆垛程度更大,浅部也发育断层传播褶皱和逆冲断层改造的褶皱带以及反冲断层系。结合该研究区的地质概况进一步分析,本文认为南天山褶皱冲断带西段构造变形的差异性可能与新生代以来帕米尔块体向北推进、塔拉斯-费尔干纳右行走滑断裂的活动、先存断裂的活化与韧性滑脱层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8.
上扬子地区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扬子地区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特征一直缺乏系统研究。在前人基础上,结合野外认识、地震地质剖面解释、构造活动定年等相关成果分析认为,上扬子地区印支期以来至少存在着3组不同方向的区域挤压应力。其中,NW-SE向挤压应力具印支期、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期多期活动特点,近SN向挤压应力主要在燕山晚期,NE-SW向挤压作用主要发生在喜马拉雅期。由此所形成的造山带至前陆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结构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即龙门山造山带发育了较为典型的根带、中带、锋带与外缘带等复杂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米仓山与南大巴山造山带缺乏中带变形的特征,雪峰山陆内前陆盆地系统则表现为逆冲的锋带在倾向上传播距离长、在走向上影响范围大等特点。上扬子地区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特征控制了不同时期油气的运移方向及聚集场所。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以来,受印度极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和持续汇聚作用的影响,天山强烈变形隆升,并在南北两侧形成了一系列冲断推覆构造.大山北缘由南向北发育了3排褶皱-冲断带,第三排独山子-安集海构造形成于第四纪以来.根据野外地表考察结果并利用二维反射地震剖面资料,定量分析了独山子背斜和安集海背斜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确定了他们的变形时间和变形量.独山子背斜和安集海背斜的最小缩短量分别为4340m和l240m,缩短率分别为15.74%和7.2%,由于构造降升幅度的差异,造成了发育于北天山山前的一系列河流发生横向迁移,奎屯河和安集海河偏流向东发生河流改道.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冲断带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柯坪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是新生代南天山褶皱冲断系的一部分.本文根据野外实际考察和地震剖面解释,总结了该冲断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它是发育于古生界中且以中寒武统膏盐层为主滑脱面的薄皮构造,是内部结构相对简单的叠瓦状冲断,因更新世才定型而具暴露式冲断前锋,有断层传播褶皱发育但已遭强烈剥蚀,前展式冲断.上新世晚期的冲断曾控制了磨拉石盆地发育(西域组砾岩),但该盆地已遭更新世的冲断推覆作用破坏.根据平衡剖面恢复,柯坪冲断带南部3排冲断层的总构造缩短量为29.1%-40.7%.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构造的平衡剖面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程光锁 《地球学报》2008,29(5):563-570
笔者以平衡剖面理论为指导,利用平衡剖而反演技术,研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3条代表性剖面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与发育史.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山前冲断带构造变形强度由北到南整体表现为由弱变强,反冲断层位移逐渐增大、反冲断层所滑脱的层位亦逐渐加深.纵向上划分为基底卷入型褶皱-冲断带和滑脱型褶皱-冲断带;在横向上不同构造带之间通过相邻构造的变形样式和滑脱层位的渐变实现位移的传递、转换和互补,从而保持褶皱-逆冲断层累计缩短最沿走向有规律的渐变关系.  相似文献   

12.
The Tianshan range could have been built by both late Early Paleozoic accretion and Late Paleozoic collision events. The late Early Paleozoic Aqqikkudug-Weiya suture is marked by Ordovician ophiolitic melange and a Silurian flysch sequence, 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elics, and mylonitized rocks. The Central Tianshan belt could principally be an Ordovician volcanic arc; whereas the South Tianshan belt, a back-arc basin. Macro- and microstructures, along with unconformities, provide some kinematic and 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2-phase ductile deformation. The earlier ductile deformation occurring at ca. 400 Ma was marked by north-verging ductile shearing, yielding granulite-bearing ophiolitic melange blocks and garnet-pyroxene-facies ductile deformation, and the later deformation, a dextral strike-slip tectonic process, occurred during the Late Carboniferous-Early Permian. Early Carboniferous molasses were deposited unconformably on pre-Carboniferous metamorphic and ductilely sheared rocks, implying t  相似文献   

13.
汪新 《高校地质学报》2005,11(4):568-576
南天山山前发育叠瓦状断层和叠加褶皱,这类褶皱构造形态复杂,研究难度大。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依据地表倾角产状、二维地震剖面和钻测井数据,建立了南天山山前库车秋里塔克背斜和柯坪八盘水磨背斜的构造模型。该研究思路和手段对中国西部山前带复杂褶皱的研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天山山区近40a夏季降水变化及与南北疆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袁玉江  何清  穆桂金 《冰川冻土》2003,25(3):331-335
利用新疆1959-1998年的降水资料,分析了天山山区近40a来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并与南疆、北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天山山区近40a来的夏季降水在干湿阶段、最干最湿年份、降水变化的周期方面均与南北疆有别;天山山区夏季降水空间上的同步性变化比南疆及北疆弱一些;天山山区近40a来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与北疆较为相近.新疆近40a来夏季降水最多的年代是90年代,天山山区偏多12%,南疆偏多25%,北疆偏多21%.  相似文献   

15.
西天山的增生造山过程   总被引:61,自引:2,他引:61  
高俊  钱青  龙灵利  张喜  李继磊  苏文 《地质通报》2009,28(12):1804-1816
西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的西南缘,经历了复杂的增生造山过程。它也是标志塔里木地块北部被动陆缘与西伯利亚地块南侧宽阔活动陆缘最后拼合的构造带。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将西天山划分为北天山弧增生体、伊犁地块北缘活动陆缘、伊犁地块、伊犁地块南缘活动陆缘、中天山复合弧地体、西天山(高压)增生楔和塔里木北部被动大陆边缘。同时综述了西天山蛇绿岩、高压变质岩、花岗岩类的年代学新资料,讨论了其增生造山的过程。西天山增生造山与早古生代帖尔斯克依古洋、早古生代晚期—晚古生代南天山洋和晚古生代北天山洋3个代表洋盆的演化相关,增生造山结束的时间可能是早石炭世末。二叠纪时期,西天山至整个中亚地区进入后碰撞演化阶段。现有资料证实西天山为晚古生代增生造山带,并非三叠纪碰撞造山带。  相似文献   

16.
17.
南天山库车秋里塔格褶皱带三维构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笔者利用库车秋里塔格地区3000km的二维地震反射资料,结合地表构造测量成果,分段叙述秋里塔格褶皱带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性质,说明构造交汇部位断层和褶皱的叠加过渡关系,并通过二维构造剖面的组合,建立秋里塔格褶皱带的三维构造几何模型。研究发现秋里塔格褶皱带为浅部断层传播褶皱与深部断层转折褶皱叠加形成的复合型背斜带,深部台阶状逆断层的叠加作用、叠加断层位移量的转换、断层断坡高度的变化造成地表背斜沿走向发生变化,笔者通过测量断层叠加方式、断层位移量转换、断层断坡高度,说明秋里塔格褶皱带背斜叠加、扭曲、分叉现象的构造机理,并且给出了秋里塔格褶皱带断层的滑移量。  相似文献   

18.
新疆南天山构造格架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南天山碰撞造山带位于西伯利亚与塔里木地块之间的北亚造山区南部的天山造山系的中南部,是塔里木地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地块之间的一条构造带,地理上由哈尔克山、额尔宾山、虎拉山等组成,地质上主要由古生代地质体组成,其南北两侧均为活动陆缘,中间由洋壳残片、洋岛和增生杂岩组成,是南天山古生代洋盆演化的产物。南天山古洋盆从震旦纪裂解,寒武纪持续扩张,奥陶纪—石炭纪向南北两侧俯冲闭合,至二叠纪南天山造山带进入后造山调整阶段。  相似文献   

19.
天山天格尔山南北坡降水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对新疆天山天格尔山南北坡乌拉斯台河和乌鲁木齐河流域及其山前平原不同高度气象(水文)站近40a降水实测资料的统计分析,研究天山天格尔山南北坡不同坡向及高度的降水特征.结果表明:山区降水远大于山前平原,南北坡降水均呈现为增加趋势,冬季和夏季降水的增加趋势明显;山前平原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幅度大于山区;冬、春季降水变率大于夏、秋季,南坡降水变率远大于北坡,冬、春季表现地尤为突出.年际降水的减少趋势出现在乌鲁木齐河流域中山峡谷地带的英雄桥水文站,其春季3月份的降水量减少趋势非常显著;乌鲁木齐河源大西沟气象站4~5月和6~8月月降水呈明显的反相关变化.  相似文献   

20.
南天山英买来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英买来岩体位于南天山中段, 其主体由黑云母钾长花岗岩组成, 局部有二云母钾长花岗岩, 形成于晚二叠世.岩体中有两种少量椭球状的包体, 一是暗色细粒包体, 二是浅色包体.花岗岩和包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基本相似, 它们在主量元素特征上以高Si、富K、富碱, 贫Mg、Ca为特征, 微量元素特征上表现为富Rb、Ba、Th以及轻重稀土的高度分馏和Nb、Ta、Zr、Hf等的负异常.花岗岩和包体的Harker图解显示出一致的变化趋势, 表明它们是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其A/CNK值为0.99~1.08, 显示出准铝-过铝的特点, 而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则显示出强烈富集轻稀土和明显的负Eu异常.结合其高的(87Sr/86Sr)t值(0.71036~0.71585)和负的εNd(t)值(-1.67~-6.45), 推测岩浆起源于壳源含斜长石的角闪石质岩石脱水条件下的部分熔融(深度<50km), 其母岩浆在就位前发生了以黑云母和斜长石为主伴随有磁铁矿等副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英买来花岗岩体的岩石类型以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是介于A型和S型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花岗岩类, 其形成时的构造环境为碰撞晚期或接近碰撞结束向后碰撞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