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用北京1981年11月、12月及1982年1月的33次城、郊探空资料对比分析了北京冬季城、郊辐射逆温形成与消失时间、逆温强度、逆温层厚度等方面的特征差异,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城、郊温度垂直结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绍兴北郊位于杭州湾南岸,绍虞平原的北缘,地势平坦,水陆交通发达,是绍兴市未来新的工业开发区。然而,由于这一地区水网河流交织,低层空气湿度大,在冬季易出现逆温和大雾天气。此时边界层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本文就这一地区的辐射逆温及扩散规律作一介绍以供环境评价及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4.
成都平原辐射逆温夜间演变规律的声雷达探测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但尚铭 《四川气象》1996,16(1):64-66,61
利用四季的声雷达探测资料,分析了成都平原辐射逆温的夜间演变规律,获得了新的背景材料。其结果对气候分析,大气环境研究等方面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用四季的声雷达探测资料.分析了成都平原辐射逆温的夜间演变规律,获得了新的背景材料。其结果对气候分析、大气环境研究等方面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冬季逆温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晓明  云天  张智勇  刘海峰  王宁 《气象》2009,35(8):91-97
吉林省的三个探空站即长春、临江和延吉分别位于该省的中部平原、南部山区和东部盆地之中.利用三站探空资料,分析了吉林省冬季发生逆温的时空分布特征、逆温的统计特征、逆温属性以及逆温的天气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逆温的发生频率平原最多、山区次之,盆地较少,强逆温的发生频率恰好与之相反;逆温底高平原多发生在近地面附近,山区多在400m以下,盆地多在200m以下;发生在近地面的强逆温层厚度一般多发生在1000m以下;逆温属性,平原和山区以辐射或下沉逆温为主,盆地则以辐射或下沉和平流逆温为主,同时指出了不同属性逆温的地面形势场特征.  相似文献   

7.
蒙自地区冬季边界层逆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萍  李刚  王枭 《贵州气象》2012,36(4):13-15
采用云南省蒙自探空站2010年和2011年冬季的高分辨率探空资料,统计分析蒙自地区边界层逆温特征。结果表明:蒙自地区冬季边界层逆温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多出现2~3层的逆温结构。边界层逆温强度绝大部分不超过3℃,极值达到5℃。逆温厚度的变化范围较大,存在明显的早晚变化。逐日比较发现,逆温出现的时间和高度具有不规则性。  相似文献   

8.
一、分析方法本文包括三个部份:(1)逆温随纬度分布;(2)地形对逆温的影响;(3)武夷山逆温。第1和第2部份是用高空07时规定层和特性层资料,计算离地面2000米以内各个特性层的高度,然后根据规定层和特性层的高度和温度值用内插方法分层计算各高度的温度,上层温度较下层温度高(或等温)定为逆温层。分析逆温层时,我们按逆温层底离地面的高度(米)分为接地、0相似文献   

9.
前言 大气污染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污染物污染空气的程度,除源强和地形因素外,主要取决于大气本身的扩散稀释能力,而决定这种能力的直接因子是风和湍流作用,前者主要是影响污染物的输送方向和速率,后者是直接影响污染物的扩散速率。湍流又分机械湍流和热力湍流,机械湍流的强弱取决于风速和地面粗糙度;热力湍流的强弱就要看大气稳定度的状况了。大气层结稳定状  相似文献   

10.
成都市冬季逆温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2年1月的温度场和大气污染浓度强化监测资料,分析成都市冬季逆温特征。成都市的冬季逆温主要为上部逆温,出现频率为62.9%;通过分析其上部逆温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认为成都市冬季逆温对大气污染扩散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03时上部逆温对≤75m的低矮源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而对高架源污染物的扩散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2年1月的温度场和大气污染浓度强化监测资料,分析成都市冬季逆温特征.成都市的冬季逆温主要为上部逆温,出现频率为62.9%;通过分析其上部逆温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认为成都市冬季逆温对大气污染扩散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03时上部逆温对≤75m的低矮源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而对高架源污染物的扩散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乌鲁木齐冬季大雾与低空逆温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找出雾与逆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为大雾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利用乌鲁木齐市2000年1月—2006年4月的地面、探空资料,对210个大雾日和1221个逆温日进行了统计特征分析。分析表明,乌鲁木齐市区逆温年发生频率为82%。一年中冬半年(10—3月)平均月发生频率为92%,夏半年(4—9月)平均月发生频率为68%。大雾只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雾日平均每年32.7d。冬季强逆温是形成大雾的重要条件之一,各月大雾日数与逆温日数及逆温层的厚度值、温差值之间呈正相关;与逆温层的底高呈反相关;在同一个月中,当逆温层底高低、温差大和强度强的情况下,出现雾的几率大;从7a雾日逆温平均特征值与无雾日逆温平均特征值比较分析表明:雾日逆温存在底高低、顶高低、厚度厚、温差大、强度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郑全岭  崔秀兰 《气象科学》1998,18(2):156-161
本文运用1981年11月17日-12月16日共30天实地考察资料,分析了山东枣庄地区冬季辐射逆温时空变化规律。并探讨了辐射逆温的生成与云量、风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引言 大气染源的扩散稀释与辐射逆温的生成、演变、消失、强度及厚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辐射逆温和山丘盆地抑制了铅直和水平方向的扩散能力,使排放到逆温层内的大气污物,在其动力抬升和热力浮升均消失后受阻而严重污染近地面空气。本文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实测资料,对山丘盆地辐射逆温特征及其对空气污染影响作一初探,为山丘盆地的工业建设、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城市和工业区污染的问题更多的受到人们的关心和重视,人们迫切要求了解造成大气污染的各种气象条件,如行星边界层内的温度场、风场、湿度场。其中辐射逆温生消、演变是影响近地面空气污染的重要气象因素。近地面逆温的存在限制了横向也限制了垂直向的湍流。因此,从烟囱中排放到逆温层中的污染物在其最初的浮力和垂直动能消失时,便停滞或随风移动污染近地面大气。  相似文献   

16.
利用北京和张家口地区气象站建站至2016年历年11月至次年3月气象资料,研究2022年北京冬奥会人工造雪地面气象条件,结果表明:降水相态与地面气温(T)和相对湿度线性组合关系密切,通过计算不同温度对应降水相态频率,发现北京T≤-0.2℃,张家口市T≤-0.8℃时,降水相态为雪的频率≥95%;估算了冬奥会和残奥会举办地区域自动气象站2014—2016年赛事期间可造雪时数,发现冬奥期间造雪时数较为充足,残奥期间造雪时数较少,可以采用造雪和储雪结合保证赛事用雪。  相似文献   

17.
北京冬季城市边界层结构形成机制的初步数值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耦合了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案的MM5模式对2001年冬季北京地区一次典型的城市边界层过程进行成功模拟的基础上,对北京城市化作用、周边地形以及城市化进程发展对城市边界层结构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值模拟试验。城市化作用的因子分离试验发现,城市化的总体作用即城市下垫面结构对大气热力及动力的综合影响导致了北京冬季城市边界层结构主要特征的形成。此外,揭示了城市结构的不同影响因子———动力因子、热力因子和热动力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在北京冬季城市边界层结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在夜间,城市结构的动力因子对于城市边界层主要特征如市区悬浮逆温、近地层中小的风速及较强的湍流动能等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在白天,城市结构的热力因子则成为影响市区混合层强度以及湍流运动特征等边界层结构的主导因素;热、动力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对城市边界层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也有着重要作用,但其影响特征比较复杂。北京周边地形作用的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表明,北京周边的特殊地形条件对城市边界层热力结构特征如悬浮逆温层及城市热岛等的结构及分布特征的形成也有着明显的影响,使其具有特殊的局地化特征,同时,它也是北京地区近地层主要气流特征的强迫源。不同城市化程度的敏感性试验结果揭示,随着北京城市建筑高度和密度的增加,市区风速将减小、湍流动能将加强,夜间城市悬浮逆温层底的高度会有所提高,城市热岛的强度也将加强,并可能在白天出现比较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18.
高原盆地边界层内冬季逆温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榛妹 《气象》1988,14(10):44-47
本文利用1000m以内系留气球探测资料,分析研究了高原山间盆地冬季边界层内的逆温特征和生消规律,指出冬季逆温层厚度厚,强度强,是引起严重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典型辐射逆温生消过程中的爆发性特征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赵德山  洪钟祥 《大气科学》1981,5(4):407-415
本文分析了北京市郊一类典型辐射逆温。发现逆温强度不仅随时间的变化是起伏性的,而且随高度是分层的。所以,在时-空剖面图上通常呈现为多个分离的逆温强度中心。逆温层厚度的发展常常具有爆发性特征。逆温层顶多为周期性波动状态。逆温层内部湍流强度的时-空变化是不连续的,动量和热量的输送在时间上是阵性的,在高度上是分层的。 作者认为这些特征主要是由于逆温层内部风场和温度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