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皮祖细胞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近年研究表明它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就冠心病患者内皮祖细胞数量、功能的改变及内皮祖细胞在冠心病的治疗应用等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内皮祖细胞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近年研究表明它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现就其与冠心病发生与发展的关系,及其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尿酸检测及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尿酸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36例对照组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测定各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进行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14天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细胞克隆形成单位评估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单支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尿酸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心病组中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单支、双支、三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内皮祖细胞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尿酸与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呈负相关(r=-0.382,P=0.037)。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呈负相关,血清尿酸可能通过抑制内皮祖细胞数量从而减弱内皮祖细胞参与损伤内皮修复的能力,与冠心病发生及临床表现相关。  相似文献   

4.
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功能障碍是促进冠心痛发生发展的首要因素,内皮祖细胞能够定向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促进内皮修复和血管新生,因此为冠心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就内皮祖细胞移植在冠心病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变化与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将5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1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27例)。采用高分辨率二维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及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培养板,培养7天后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化学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荆豆凝集素I和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采用二苯基四氮唑嗅盐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结果:①稳定性心绞痛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FM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而稳定性心绞痛组的FMD较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也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间N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较对照组循环EPCs数量明显减少,且黏附、迁移及增殖能力也明显下降,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较稳定性心绞痛组EPCs数量及迁移能力无差异(P>0.05),但黏附和增殖能力降低(P<0.05)。③直线相关性分析发现不稳定性心绞痛组EPCs的数量及功能均与FMD呈正相关(P<0.05),而稳定性心绞痛组仅EPCs黏附功能与FMD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状动脉EPCs数量及功能下降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一致,提示当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而又缺乏足够有效的EPCs时,可能影响冠心病的病情程度及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EPC)变化及其纤溶、黏附和炎症因子表达。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57例(冠心病组)和对照组30例,提取EPC进行数量和细胞集落的比较。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底物发光法检测EPC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浓度和活性。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EPC的tPA、PAI、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冠心病组EPC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形成细胞集落数、细胞增殖能力也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EPC分泌的tPA含量和活性明显下降(P0.05),PAI含量和活性明显升高(P0.01)。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EPC的tPA、PPARγmRNA表达减弱,PAI、VCAM-1、ICAM-1 mRNA表达增强(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循环EPC数量减少,纤溶功能减低,黏附和炎症因子表达增强,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循环内皮祖细胞与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内皮祖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分化潜能,能够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等血管细胞,使其成为血管发生和血管新生领域研究的热点.自1997年,首次在循环血中发现内皮祖细胞以来,对循环内皮祖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CEPCs)生物学特性有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它不仅是出生后血管形成的物质来源之一,而且还是保护和修复机体整个血管内皮层的重要力量.因此,CEPCs与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的联系同样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雌激素与冠心病——通过内皮祖细胞发挥有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皮祖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目前较多研究提示其在冠心病中的治疗作用。雌激素可能影响冠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和预后,但其益处仍未得到肯定。已经有较多证据显示雌激素可通过促进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增殖、归巢、分化并减少其凋亡,从而增加内皮修复和血管新生,最终达到减轻心脏缺血性损伤,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由于内皮祖细胞的长期作用仍缺乏研究,而通过内皮祖细胞对冠心病发挥影响也很可能仅是雌激素的部分作用,雌激素在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益处依然需要更多的研究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生物学功能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其影响,为临床应用HGF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50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5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每例分为HGF干预组和非HGF干预组)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仪和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CD133+/CD34+细胞的数量和HGF水平;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各组外周血中EPCs,通过MTT法、Transwell迁移试验、黏附能力测定试验及PI—AnnexinV双重染色法来分别检测EPCs的增殖、迁移、黏附能力和凋亡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外周血中CD133+/CD34+细胞数量减少[(2.15±0.69)%1)S(5.26±1.16)%,P〈0.011,血浆中HGF浓度升高[(6.80±1.22)w(2.62±0.83)gg/L,P〈0.01],EPCs增殖、迁移、黏附等生物学功能减弱(P〈0.05);HGF干预组EPCs增殖、迁移、黏附等生物学功能显著改善(P〈0.05)。各组细胞凋亡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中CD133+/CD34+细胞数量和血浆中HGF水平的变化可能成为冠心病患者新的危险评估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50%的狭窄);36例对照组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进行EPCs的分离培养,14天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细胞克隆形成单位以评估循环EPCs水平,并将EPCs数量与年龄、性别、血脂水平、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冠心病家族史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数与循环EPCs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436,P=0.014),吸烟患者循环EPCs水平明显低于不吸烟者(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与循环EPCs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5);而性别、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对循环EPCs水平有一定影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载脂蛋白A(apoA)与循环EPCs水平也有相关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患者循环EPCs水平明显低于非冠心病组[(12.8±6.3)对(37.0±5.5)个,P<0.001],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单支、双支、三支)与EPCs水平降低明显相关(P<0.01)。结论循环EPCs水平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数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提示冠状动脉内皮损伤而又缺乏足够的循环内皮祖细胞时可能影响冠心病的病情程度及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提取的内皮祖细胞的细胞形态、数量、集落数与正常对照组的区别。并研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不同范围和程度与内皮祖细胞数量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57例和对照组30例,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后进行细胞分析和计数。并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的不同范围和程度,患者内皮祖细胞数量和成集落数量的区别,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23.1±1.8比56.7±2.4)和细胞集落数(14.7±2.5比24.2±1.7)较对照组明显减少;(2)随着冠状动脉狭窄范围的扩大和狭窄程度的加重,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明显下降。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成集落的数量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与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和狭窄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晚期内皮祖细胞集落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方法入选研究对象54例,分成冠心病组(n=27)和对照组(n=27)。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中获得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21天后鉴定内皮祖细胞,计数晚期集落数量,分别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法和HFN培养板测定晚期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迁移和黏附功能。结果冠心病组内皮祖细胞晚期集落数量(2.5±1.2)与对照组(3.8±1.6)相比,明显减少(P<0.05);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0.324±0.024比0.433±0.064,9.9±2.5比13.9±4.1,21.3±5.1比31.0±7.1)显著降低(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晚期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减少,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活性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形态和活性。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57例和正常对照者30例,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用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1640培养基培养细胞,并分析细胞形态和形成集落的数量,7d后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分析和计数。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和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内皮祖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34和KDR;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生长状态。结果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23.1±1.8个/200倍比56.7±2.4个/200倍,P<0.05),形成细胞集落数(14.7±2.5个/40倍比24.2±1.7个/40倍,P<0.05)、细胞增殖能力和生长曲线也明显降低。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缺血心肌中Akt-SDF-1信号分子变化情况及其与内皮祖细胞归巢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局部心肌注射Akt抑制剂或等体积二甲基亚砜,分别于术后1、7、14、28天取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Akt及SDF-1表达变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FACS)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循环血及局部心肌内皮祖细胞数量变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计数血管数量.结果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结果显示,急性缺血诱导局部心肌Akt和SDF-1表达水平呈进行性升高,FACS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也显示循环血及心肌局部内皮祖细胞数量呈进行性增加,14天达高峰,28天后以上各项指标明显回落,血管计数也显示相同的动态变化,Akt抑制剂显著抑制上述各项指标的动态演变,使其在心肌梗死后各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可通过Akt-SDF-1信号通路调控循环血内皮祖细胞归巢、梗死心脏局部干细胞生存和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5.
内皮祖细胞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既有造血干细胞的特性,又有分化为内皮细胞的潜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着性别差异,本文就雌激素、雄激素与内皮祖细胞的关系及其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内皮祖细胞是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其数量下降可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高发生率。目前运动康复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证明运动康复可促进内皮祖细胞动员及改善内皮功能,但其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其可能与缺血刺激和重要体液因子的调节密切相关。文章将运动康复对心血管疾病内皮祖细胞的动员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然而PCI会导致机械性血管损伤,进一步导致冠状动脉血管再狭窄和支架内急性血栓事件。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EPC)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现就EPC的作用特点、机制、预测机制和治疗作用等方面阐述EPC对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内皮损伤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动员障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缺血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水平,骨髓内皮祖细胞动员是否存在障碍,以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祖细胞动员通路是否存在异常。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点(1、3、5、7、14和28天)外周血CD45-/low /CD34 /CD133 /KDR 早期内皮祖细胞数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动员高峰(第7天)较急性心肌梗死非糖尿病患者(第5天)延迟且显著减少[(140±48)/106比(246±100)/106,P<0.05]。糖尿病组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第5天:277±95ng/L比168±35ng/L,P<0.05)、基质细胞衍生因子(第5天:3835±402ng/L比3287±384ng/L,P<0.05)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第3天:55.55±14.88mg/L比36.92±14.83mg/L,P<0.05)在高峰点的水平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后组织缺血程度较重,但组织缺血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祖细胞动员通路存在障碍,这可能是糖尿病患者缺血后血管新生功能障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预后较差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其功能的改变.方法 入选对象60例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密度梯度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培养7天后,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鉴定贴壁细胞为内皮祖细胞.采用吉姆萨染色法计算细胞个数、集落数目,MTT比色法、改良Boyden小室及黏附能力实验测定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结果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较对照组(27.2±3.6:52.6±5.9,细胞/×200倍视野,P<0.05)减少,集落个数较对照组(16.6±4.8:22.3±4.9,集落/×40倍视野,P<0.05)也减少,而且增殖能力 (0.193±0.064:0.243±0.078,P<0.05)、迁移能力(12.1±2.7:17.8±4.2,细胞/×200倍视野,P<0.05)、黏附能力(47.3±4.3:51.9±3.7,细胞/×200倍视野,P<0.05)受损.结论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生物学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