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根据产状、岩石结构与岩石化学等特征,确定里松花岗岩中闪长质包体为异源岩浆岩成因。在此基础上,选择岩体中心、边缘部位的L节理面,统计了它们的密度与粒度等宏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闪长质包体的产出频率与相对面积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即花岗岩-包体体系属于二元流体之间的非线性混合,从而为里松花岗岩的岩浆混合成因提供了新的宏观证据。  相似文献   

2.
浙江龙游沐尘晚侏罗世石英二长岩体中包裹了大量暗色微细粒二长闪长质—辉长闪长质岩石包体,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分布不均匀,以微细粒结构、具冷凝边构造并发育环斑长石为特征。应用岩浆动力学理论和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体中的岩石包体是在层状岩浆房中不同成分岩浆大规模对流、不均一混合机制驱动下形成的,在成因类型上属淬冷包体。  相似文献   

3.
大格勒花岗岩是东昆仑弧岩浆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解译古特提斯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大格勒地区出露的花岗岩进行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结果表明:大格勒岩体岩石类型主体为灰白色中细粒块状花岗岩,岩体内发育大量的暗色闪长质包体;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花岗岩和暗色闪长质包体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61.0±2.8)Ma和(261.6±1.6)Ma;大格勒花岗岩主体呈准铝质—弱过铝质、中—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特征,含有较低的Mg~#值和Nb/Ta值,为Ⅰ型花岗岩;闪长质包体为中钾钙碱性系列,富Fe、Mg、Ca、Ti等,具有较高的Mg~#值。岩石成因研究表明花岗岩为大陆下地壳基性岩部分熔融的产物,闪长质包体为镁铁质岩浆注入花岗岩快速冷凝的结果。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大格勒花岗岩形成于与布青山—阿尼玛卿洋向北俯冲相关的陆缘弧构造环境,进一步表明古特提斯洋于晚二叠世已向北俯冲于东昆北地块之下。  相似文献   

4.
哈西亚图石英闪长岩是东昆仑地区中生代具幔源组分贡献的花岗岩类典型代表,岩体出露于东昆仑中构造带,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包体为闪长质岩石,并含有一系列岩浆混合成因的证据,如水滴状、长条状塑性流变外形,淬冷边、反向脉等高—中温混合迹象,以及低Mg/(Fe+Mg)、Na/(Ca+Na)值等混合成因特征。包体A/CNK值介于0.77~0.87,属准铝质,富Al2O3、Fe2O3、MgO,贫K2O、Na2O,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等),同时又具有Ta、Nb、Ti的"TNT"负异常,具有俯冲带幔源岩石的成分特点。依据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同时期大地构造背景,东昆仑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含暗色微粒包体花岗质岩石是幔源岩浆经历多次熔融、同化、存储和均一(MASH)过程后与壳源岩浆混合的产物。在混合岩浆中,富镁铁质端元是由辉长质岩浆进化而来的闪长质岩浆。  相似文献   

5.
胶南地区伟德山超单元中有较多的微粒闪长质包体 ,对其结构、化学成分、稀土配分模式、同位素地质年龄等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并与寄主岩石进行对比 ,认为闪长质包体为液态不混溶成因 ,与寄主岩石准同时形成或包体形成略早 ;伟德山超单元由幔源基性岩浆和下地壳部分熔融的酸性岩浆经岩浆混合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6.
辽西南部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中普遍含有微晶闪长岩包体。包体大小一般为3—20cm,形态为浑圆状、次浑圆状。包体与主岩之间界线呈清楚、或模糊弥散状。包体岩石类型主要为微晶—细粒黑云(或云辉)闪长岩、微晶—细粒(或云辉)二长闪长岩,均具微晶—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通过对微晶闪长岩包体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及稀土元素、过渡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包体岩石与区内闪长岩和安山岩具有相似的成因特征和岩浆来源,即微晶闪长岩包体及其花岗岩主岩都具下地壳—上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安山质岩浆与温度较低的花岗质岩浆不完全混熔而成的特征。微晶闪长岩包体的存在,反映了花岗质岩浆中含有下地壳—上地幔的物质成分。为本区中生代花岗岩的壳幔混源成因提供了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7.
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黄羊山岩体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黄羊山岩体取得了新的认识:萨北岩体和苏吉泉岩体只是黄羊山岩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单独岩体.黄羊山岩体寄主岩石划分为中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中粒角闪石碱长花岗岩、中粒钠铁闪石碱长花岗岩、中细粒钠铁闪石碱长花岗岩、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和细粒混合花岗岩(含石墨)6个单元.岩石学及矿物特征表明,岩体有从黑云母碱长花岗岩向钠铁闪石碱长花岗岩演化的趋势,可能是幔源重熔分异的碱性花岗岩(A型花岗岩),而闪长质微细粒包体及大量发育的闪长(玢)岩脉和辉绿(玢)岩脉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初步研究认为黄羊山岩体形成于后碰撞张性环境,其就位与卡拉麦里断裂有关,其形成和演化标志了准噶尔地区显生宙幔源岩浆活动及其分异产物导致大陆地壳垂向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8.
一、包体 (一) 包体的类型和分布该区花岗岩中存在着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成分多样、结构多变、与寄主岩石有明显差异的岩石包体。近十几年来,包体的研究已是花岗岩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学者对包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40,51,83],其中首推法国学者Didier对包体的研究最  相似文献   

9.
一、包体的形态及分布 暗色闪长质包体发育在一套不等粒似斑状含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寄包体形态复杂,类型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球状、椭圆状、浑圆状、透镜状、纺锤状、扁豆状、长条状、三角状及不规则状形态等。多常见浑圆状、透镜状,显示出明显的塑性流变特点。包体的大小变化较大,长轴直径多几十厘米,大者达几十米,小者长轴直径仅至数毫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宏观方面报道了湖南锡田岩体岩石学结构、构造方面的特征;对岩体中发育的流面构造,边缘向斜,钾长石、斜长石巨斑晶,共结结构,闪长质包体以及聚斑团块进行解译,并对其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区地幔岩包体属上地幔橄榄岩,由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铬尖晶石组成。岩石类型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尖晶石方辉橄榄岩。包体呈致密块状,它与寄主岩石(玄武质浮岩)的接触处往往有暗化边出现,暗化边自外向内地幔岩铁质增加,二者之间界线平滑而清晰。岩石具(粗粒)原生粒状结构,是弱应变相岩石的特征结构。  相似文献   

12.
伟德山期花岗岩代表了胶东地区中生代早白垩世晚期(110~123Ma)大规模岩浆事件,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峰期事件产物;受区域构造控制,由二长闪长岩—二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类组成,斑晶发育,含大量的暗色闪长质微粒包体,以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岩系为主,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高场强元素U、Th, Nb、P、Ti元素亏损,Zr、Hf元素为正异常,具有高Ba-Sr花岗岩特征,为壳幔混合成因,壳源物质来源为新太古代TTG片麻岩及古元古代变质岩。该期花岗岩形成于岩浆弧构造环境,由于胶北地块与苏鲁造山带地壳结构差异,在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时代上略有差异,总体由西至东,年龄值逐渐变小,向偏碱性转变。  相似文献   

13.
鞍子山超单元由四个单元组成,各单元叶理构造极为发育,闪长质包体剪切压扁强烈,钾长石斑晶总体按优选方位定向,三者产状一致,平行接触带分布。从早期单元到晚期单元随着叶理构造发育强度减弱,闪长质包体数量减少,剪切压扁程度降低;钾长石斑晶从按优选方位定向到杂乱分布。将其划分为强侵位变形、中等侵位变形、弱侵位变形及基本无侵位变形四个侵位变形带。通过对各单元闪长质包体测量,计算弗林指数K值为0<K<1,属压扁型应变椭球体,即形成L<S岩组类型。根据超单元分布的构造位置及形态。各单元群居关系特征,结合野外包体旋转指向及镜下定向薄片资料分析,认为该超单元岩浆就位受区内北东向吴炉—郑家山—上腰岭左旋剪切带控制,属剪切楔形侵入膨胀式岩浆就位机制。  相似文献   

14.
广西东部一些具“Ⅰ”型特征的燕山期花岗岩体中富含微粒包体,而微粒包体在主岩中含量一般为1~5%,其粒度小、色率高、酸度低,一般长轴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与主岩界线清楚。本文通过对微粒包体的岩石学特征、稀土与稀有元素特征与主岩对比,二者具有较多共同之处,证明它们之间有亲缘演化关系。认为绝大部分微粒包体应来自主岩同源岩浆的先期侵入岩,它们在岩石特征和成因上都与该地区海西—印支期陆壳转生型花岗岩中的包体明显不同,包体成为两类不同成因花岗岩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花岗质岩石中广泛产出的镁铁质微粒包体的成因是复杂的,文章通过对鄂东铁山、江西九岭等地岩体中镁铁质微粒包体显微结构的观察,认为是岩浆结晶的产物,并详细叙述了其宏观特征及其成因解释。镁铁质微粒包体的显微结构记录了岩浆结晶的历史和岩浆混合作用的信息,并反映了岩浆的流动特性。镁铁质微粒包体的研究,对了解花岗岩成岩环境、岩浆起源及形成演化、岩浆动力学、岩体侵位方式以及成矿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运用自行开发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RFPA^2D,在考虑岩石材料非均匀性的基础上,对含不同泊松比的包体试样的破裂模式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认为:包体泊松比对含包体试样的破裂模式有重要影响。随着包体泊松比的增大,包体试样的最大承载力、主声 射能量及总声发射能量都呈上升趋势,包体试样的破裂特征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7.
西秦岭温泉花岗岩体岩石学特征及岩浆混合标志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温泉花岗岩体由酸性端元的寄主岩石和暗色微细粒镁铁质包体群及基性岩墙群组成。无岩浆混合作用或岩浆混合作用较弱区段,寄主岩石以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为主.显示正常的花岗岩结构构造岩浆混合作用强烈区段。岩石的异常结构构造十分发育.矿物之间自形程度差异显著.常见包晶反应、包含结构、交代边、熔蚀边、交代蚕食的港湾状结构构造及交代缝合线、矿物镶边、斜长石异常环带和矿物残留等,多见指示岩浆混合的标志性矿物针状磷灰石。暗色微粒包体中多见寄主二长花岗岩中的捕掳晶。包体的形态、结构构造以及与寄主岩石强烈地成分交换等均是岩浆混合作用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花岗岩研究新进展近年来,关于花岗岩的分类、包体岩石学及构造环境等问题一直是地质学家的研究热点。本文从不同侧面论述了花岗岩研究的最新进展。1花岗岩的分类1.1岩石单元划分90年代初,高秉璋首先提出了花岗岩的岩石单元划分方案,现已日臻完善。该方案要求首先...  相似文献   

19.
板沙地区山凤断裂以北分布一类富钠质岩石 ,以往的研究较少。对该类岩石分布、产状作了详细描述 ,通过宏观微观特征及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进一步确认其为一套热水沉积岩 ,是热水溶液喷出海底后与海水介质和陆源沉积物混合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出露于甘肃康县南部阳坝镇一带的阳坝岩体具有典型的岩浆混合特征,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发育,主要类型为暗色细粒微粒闪长质及石英闪长质岩浆包体,岩浆包体与寄主岩石界限清晰。岩浆包体具淬火结构:角闪石呈长柱状,黑云母呈长条片状,磷灰石呈针状,包体中出现石英颗粒集合体及发育熔蚀环的斜长石捕虏晶。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微粒闪长质包体的(La/Yb)N、Rb/Sr值都比寄主岩石高,且铕亏损程度更大,包体和寄主岩石的Mg#高(寄主岩石Mg#=50.8~54.5,暗色包体Mg#=55.6~60.1)。结合岩相学特征可以认为,暗色微粒包体可能是幔源的高温偏基性岩浆侵入到花岗闪长质岩浆中淬火结晶的产物,在此过程中,花岗质岩浆受到幔源物质混染,表明在中三叠世,扬子板块西北缘曾发生壳-幔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