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四川三台麦冬产区生长调节剂使用情况调研及残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四川省三台县麦冬产区生长调节剂使用状况,测定其在药材和土壤中的残留情况。方法:实地调研,采集麦冬和土壤样品,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方法测定生长调节剂残留量。结果:麦冬种植过程共有5种生长调节剂产品被使用,被调查农户中约97%使用多效唑,其中26%使用多效唑的同时使用其他产品提高产量,17%使用烯效唑,9%使用膨大素、壮根灵和多生果,调查农户中仅3%没有使用任何植物生长调节剂;样品中多效唑、烯效唑残留量分别为0.106~1.727、0.003~0.041 mg·kg~(-1),53%样品中多效唑残留量超过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规定的0.5 mg·kg~(-1);37%样品中烯效唑残留量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规定的0.02 mg·kg~(-1);土壤中多效唑、烯效唑残留量分别为0.201~11.255、0.180~0.327 mg·kg~(-1)。结论:三台县麦冬种植过程中生长调节剂使用非常普遍,生长调节剂在药材及其种植土壤中残留严重。  相似文献   

2.
翟宇瑶  郭宝林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1):2110-2116
建立了适用于根及根茎类药材中同时测定多效唑、丁酰肼、矮壮素和缩节胺4种植物生长延缓剂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方法。根类药材样品分别经含0.1%甲酸的乙腈混合液提取两次,混合提取溶液经Waters Atlantis HILIC色谱柱(2.1 mm×150 mm,3.0μm)分离,用含0.1%甲酸的0.005 mol·L~(-1)醋酸铵溶液-甲醇-乙腈(13∶15∶72)等度洗脱,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4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在6~1 500μg·kg~(-1)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7 8~0.999 9;加样回收率为79.3%~103.3%,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不大于11%。在检测的麦冬、当归、牛膝、泽泻、川芎和三七等药材中,4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在其中部分药材中有检出,其中较为严重的情况是,麦冬的多效唑检测量为63.4~1 351.6μg·kg~(-1),麦冬、泽泻、川芎、当归4种药材中检测到丁酰肼。  相似文献   

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丹参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先恩  张晓阳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1992-1994
为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丹参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于7-8月在丹参植株上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分析对丹参产量、有效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壮根灵可使分根繁殖的丹参显著增产,多效唑可使种苗繁殖的丹参显著增产;壮根灵和多效唑对丹参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是二者可以极显著的降低丹参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类具有与植物激素相似生理活性的人工合成农药,被广泛应用于粮食、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中,已成为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的重要技术保障。近年来,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生产中也广泛应用,对于调控中药材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中药材不同于一般的作物,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要考虑对中药材产量的影响,还应特别注意对中药材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该文综述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情况、对中药材质量和安全性的影响、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限量标准和检测技术等,以期为今后科学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保障中药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目前中药材生产中盲目使用滥用壮根灵、膨大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现象普遍,已导致一些中药材的质量显著下降,同时造成对中药材和栽培环境的双重残留危害,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安全隐患。今后应加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登记管理、使用规范和限量标准制定,规范管理以肥代药规避农药登记等乱象,为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监测提供依据。同时,鼓励中药材生产中有针对性地减施或不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特别是对多有效成分的药材。提倡中药材进行有机种植或生态种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川麦冬药材总皂苷和总多糖含量的影响,为川麦冬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施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川麦冬药材进行总皂苷和总多糖含量的测定。结果:低、中剂量膨大素对川麦冬总皂苷的积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多效唑单用或与膨大素合用对总皂苷的积累均表现出与剂量呈正相关的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膨大素对川麦冬总多糖的生成与积累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多效唑对川麦冬总多糖的生成与积累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作用与剂量呈负相关;两药合用时,产生不对称的拮抗作用,分段施用比混合施用的拮抗作用更明显。结论: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川麦冬总皂苷和总多糖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在川麦冬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以保证药材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党参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为党参药材的合理种植提供参考依据。以甘肃省岷县党参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不同栽培措施种植的党参药材为材料,通过HPLC指纹图谱分析、党参炔苷和党参多糖的含量测定,对党参药材样品进行化学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不同栽培措施对党参药材的化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党参炔苷和党参多糖的含量差异明显。其中,按照党参炔苷含量的高低顺序为:不施用壮根灵施用壮根灵,不打尖、搭架不打尖、不搭架打尖、搭架打尖、不搭架;按照党参多糖含量的高低顺序为:不施用壮根灵施用壮根灵,不打尖、搭架不打尖、不搭架打尖、不搭架打尖、搭架。基于化学质量评价结果,不施用壮根灵、不打尖、搭架是种植党参药材较佳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中药麦冬类药材进行有机氯农药、重金属的残留量测定,为麦冬类药材的规范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六氯化苯(BHC)4种异构体和滴滴涕(DDT)4种异构体进行测定。用ICP法测定铅(Pb)、镉(Cd)、铜(Cu)、铬(Cr)、砷(As)和汞(Hg)的含量。结果:所测样品中除慈溪产麦冬药材的六氯化苯含量和洛江产地土壤中Cu含量超标外,其他均低于国家相关的规定限量。结论:麦冬类药材对六氯化苯和汞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建议在麦冬类药材种植土壤的选择上特别要注重土壤环境的农药及重金属残留。  相似文献   

8.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与天然植物激素相似,已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材(尤其是根及根茎类)生产的各个环节,对农业增产、商品性提高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农业技术推广相对滞后,致使部分地区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故理性对待、合理使用中药材植物生长调节剂至关重要,而其关键是理清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机制。本文拟对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根及根茎类中药中的调控机制(活化基因表达、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抑制抽苔开花、抑制赤霉素的生物合成等)进行综述,以期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HPLC-ELSD建立了党参药材中具有"甜味"的3种游离态糖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为补充和完善党参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蔗糖、葡萄糖、果糖分别在2.312 5~18.500 0,1.500 0~12.000 0,2.000 0~16.000 0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31%,100.4%,101.8%。该方法操作简便,稳定可靠,结果准确,适合党参药材中蔗糖、葡萄糖、果糖3种游离态糖类成分的同时检测。应用建立的分析方法对甘肃省岷县党参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不同栽培措施种植的党参药材样品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栽培措施对党参药材中3种游离态糖类成分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按照蔗糖含量的高低顺序为:施用壮根灵不施用壮根灵,不打尖、搭架不打尖、不搭架打尖、不搭架打尖、搭架;按照葡萄糖、果糖含量的高低顺序为:不施用壮根灵施用壮根灵,打尖、搭架不打尖、不搭架不打尖、搭架打尖、不搭架。因不同游离态糖类成分甜度和含量均具有差异性,因此可考虑将游离态糖类成分的含量作为党参药材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聚类分析法在麦冬类药材化学分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结果表明:麦冬属Ophiopogon和山麦冬属Liriope植物的化学成分有显著差别,同一属不同种之间也不尽相同,与麦冬类药材植物传统分类结果相吻合,为麦冬类药材的植物化学分类和鉴别麦冬品种提供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闭经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闭经的医案,运用apriori算法进行数据挖掘,找出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治疗闭经的核心药物组合以及新处方。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15位医家共235诊闭经医案,涉及250味中药。治疗闭经最常用的药物分别为牛膝、熟地黄、川芎、当归及白芍。最常用二联药物分别为赤芍-当归、鸡血藤-当归、白芍-当归、川芎-当归及熟地黄-当归;最常用三联药物分别为川芎-牛膝-当归、白芍-熟地黄-当归、川芎-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当归及白芍-牛膝-当归。最常用四联药物为白芍-川芎-熟地黄-当归及白芍-川芎-牛膝-当归。结论:当代妇科名家治疗闭经喜用养血活血药物,牛膝、熟地黄、川芎、当归及白芍则为核心药味。  相似文献   

12.
附子与甘草不同配伍比例配伍减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平行比较附子及附子与甘草不同配伍比例对附子毒性的影响,观察甘草对附子的解毒作用,并对减毒机制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平行比较了附子和附子配伍不同比例甘草对附子小鼠急性毒性,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LD50;平行比较附子和附子配伍甘草对大鼠的心脏毒性,测定其半数中毒剂量TD50;以无血清DMEM将附子、附子-甘草3∶1、附子-甘草1∶1、附子-甘草1∶3的含药血清分别按5%,10%,20%稀释成3个浓度,观察各给药组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对原代乳大鼠心肌细胞搏动节律、细胞存活率以及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的影响。结果:附子配伍甘草后能够提高附子的LD50和TD50。同空白血清对照组比较附子含药血清能够明显增加心肌细胞搏动节律和LDH的含量(P<0.05),附子配伍不同比例甘草含药血清能够明显降低附子导致心机搏动节律的加快,降低LDH含量。随着甘草比例的增加,作用加强。但不同浓度的附子以及附子配伍甘草含药血清对细胞存活没有明显影响。结论:甘草能够通过提高附子中毒剂量,从而达到减毒作用。甘草对于附子减毒作用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节律的增加,保护心肌细胞从而达到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四逆汤配伍环境下,甘草、干姜对附子作用基因"效-毒网络"交集调控的机制。方法:应用Cytoscape软件和插件Agilent Literature Search,进行文本挖掘并建立附子、甘草、干姜作用的基因相互关系网络;根据附子抗心衰、神经毒性和心脏毒性形成附子"效-毒网络"交集;应用插件Clusterviz进行靶标基因聚类,从DAVID数据库中对甘草、干姜调控附子"效-毒网络"交集的可能通路进行预测。结果:与附子神经毒性、心脏毒性和抗心衰作用同时相关的基因有5个,AKT1,BAX,HCC,IL6,IL8,形成附子"效-毒网络"交集有47个节点基因;甘草、干姜与附子"效-毒网络"交集的重合基因分别有29个和27个,可能调控通路有23条和17条。结论:在四逆汤配伍环境下,甘草、干姜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炎症反应信号通路、细胞凋亡-自噬信号通路、神经细胞与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保护信号通路等途径调控附子的效/毒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附子大黄配伍的毒副作用。方法应用甲状腺素片及丙基硫氧嘧啶对大鼠进行造模,并分别以附子及附子大黄配伍对其进行治疗,通过肝肾功能及一般情况的观察了解大黄附子配伍的毒副作用。结果附子组肝肾功能可有损伤,与大黄配伍后肝肾功能损伤更明显。结论附子与大黄配伍可损害大鼠肝肾功能,对肝肾有一定毒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十八反附子半夏同方配伍运用时药物的组成规律,分析其配伍特点。方法:通过收集历代附子半夏配伍方剂502首,运用关联规则的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附子半夏同方配伍方剂的核心药物为人参、甘草、肉桂、茯苓、白术等,核心药对为半夏-附子、半夏-人参、人参-附子、半夏-肉桂等,核心药组为半夏-人参-附子、半夏-附子-甘草、半夏-附子-肉桂、半夏-茯苓-附子等;与半夏附子配伍同用相关度高的药对有当归-熟地、当归-白芍、黄芪-当归等。结论:提示附子半夏同方配伍的方剂多以温阳化痰为主,多配伍益气扶正、理气健脾、养血活血等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含有中医经典药对人参-附子的中医方剂组方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人参-附子药对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建立数据库,分析其主治疾病频次和用药频次,并分析治疗4种高频疾病的方剂组方规律。结果纳入含有人参-附子药对的方剂1067首,高频主治疾病为厥脱、虚劳、脾虚伤食、中风(脑卒中)等14种(频次≥20),常配伍药物21味(频次≥80),核心配伍药物为当归、肉桂、白术、茯苓、甘草、干姜6味,常用药物组合12组。治疗厥脱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白术、茯苓、甘草3味,常用药物组合6种;治疗虚劳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肉桂、甘草、牛膝、白术、五味子、干姜、防风8味,常用药物组合52种;治疗中风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肉桂、当归、白术、甘草、干姜、防风、麻黄8味,常用药物组合34种,治疗脾虚伤食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当归、白术、陈皮、干姜、肉桂、甘草、木香、厚朴9味,常用药物组合25种。结论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含人参-附子药对方剂的组方规律,对其临床运用具有一定指导价值,为开展相关药物研发提供依据,也可为药对的组方规律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处方用药规律。方法:在收集相关处方的基础上,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构建数据库,进而利用该系统的数据分析模块中嵌入的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为主要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并获得含牛膝处方中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含牛膝处方常用于治疗眩晕、痹证、腰痛等病证,高频次药物包括赤芍、桑寄生、白芍、丹参、益母草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牛膝、赤芍","牛膝、桑寄生","赤芍、桑寄生"等,置信度≥0.9的关联规则包括"续断-牛膝","白芍,桑寄生-牛膝","白芍,赤芍,桑寄生-牛膝"等。结论:颜正华教授含牛膝处方所用药物多具活血通络、补肝肾、强筋骨等功效,组方法度清晰严谨。  相似文献   

18.
大黄附子不同配伍比例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大黄与附子不同配伍比例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慢性肾衰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A组(大黄-附子1:1),B组(大黄-附子1:2),C组(大黄-附子2:1).3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水平以及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前后血尿素氮、肌酐均有下降,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降低血尿素氮的效果最明显(P<0.01).临床疗效方面以A组效果最好,C组次之,B组最差.结论:大黄-附子1:1灌肠疗效最好,对慢性肾衰竭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四逆汤组方不同配伍毒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从药效和毒性两个方面对于四逆汤处方配伍进行研究,为四逆汤复方配伍的合理性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平行比较附子、四逆汤全方、附子配伍甘草、附子配伍干姜对小鼠急性毒性,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LD50)。开展了附子、四逆汤全方、附子配伍甘草、附子配伍干姜对阿霉素导致大鼠心衰模型影响研究,观察了受试物对心衰大鼠颈总动脉血流量、心率(HR)、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力上升的最大速率(+dp/dtmax) 及左室内压力下降的最大速率(-dp/dtmax)的影响。 结果: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四逆汤处方配伍中附子配伍甘草对附子的减毒作用要优于附子配伍干姜,在减毒方面甘草起主要作用。四逆汤对阿霉素导致大鼠心衰模型试验结果显示,四逆汤全方、附子配伍甘草、附子配伍干姜和单用附子药效作用相似,均是通过增加心率、提高LVSP、增加+dp/dtmax,提高颈动脉血液流量起到治疗作用。附子配伍干姜对于附子的药效促进作用优于甘草,在增加处方药效方面干姜起主要作用。 结论: 四逆汤组方中甘草在减低处方的毒性方面起主要作用,干姜在增强附子药效方面起主要作用,从药效和毒性两方面阐明四逆汤处方配伍规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附子与人参不同配伍对心肌细胞的减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附子配伍不同比例人参的减毒作用。方法:将原代培养6 d的心肌细胞分为空白(NC)组,不同比例的附子人参(AG)组,空白血清(BS)组。AG组加入含有不同配伍比例的附子人参的载药血清,观察药物对原代培养心肌细胞的自发搏动的影响,检测心肌细胞的细胞活力,测定原代心肌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丙二醛(MDA)含量,测定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分泌量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利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s-3)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RT-PCR检测Bcl-2和Caspases-3 mRNA的表达。结果:与附子-人参按1∶0配伍的载药血清(AG1∶0)组比较,加入附子配伍不同比例人参载药血清后,心肌细胞自发搏动频率显著降低,心肌细胞内SOD活性显著升高,MDA含量,NO分泌量和LDH释放率显著降低,Caspases-3活性,Bax蛋白表达和Caspases-3 mRNA表达显著降低,Bcl-2蛋白表达和Bcl-2 mRNA表达显著升高,细胞活力在作用2~4 h显著升高,均为显著性差异(P0.05)。AG1∶0.5组对心肌细胞以上各项检测指标的影响与BS组比较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附子配伍不同比例的人参可抑制附子对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其中附子-人参配比为1∶0.5时,人参可有效地抑制附子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