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分为治疗组(17例)及对照组(1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对2组患儿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3个月后,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患儿GMFM评分[分别为(71.85±16.60)分、(59.38±12.64)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儿GMFM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能进一步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瘫康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35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8例患儿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67例患儿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MFM)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GMFM五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 05);观察组治疗后GMFM五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 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进一步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余虹  许光旭 《中国康复》2014,29(4):261-262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瘫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20min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 FM-88)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GMFM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有助于改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儿分为常规组、引导式教育组、核心组和综合组,每组患儿30例。常规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 引导式教育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引导式教育, 核心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 综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和引导式教育。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和儿童平衡量表(PBS)进行评定分别评估4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 结果 治疗后,4组患儿的GMFM总分和PB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引导式教育组的GMFM总分显著优于常规组治疗后,核心组的GMFM总分和PBS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和引导式教育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治疗后的GMFM总分和PBS评分最高,分别为(55.85±16.60)分和(52.74±5.45)分,显著优于常规组、引导式教育组和核心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引导式教育可显著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60 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n=30)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每次运动疗法训练中抽出10~15 min 接受专门提高核心稳定性的训练。两组均治疗3 个月。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区、E 区及足印分析法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 区评分、步长、步宽、步速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言语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音韵障碍的影响。方法:以2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作为疗效研究的个案,采用推拿手法结合言语训练的方法,进行A-B-A的单一被试研究,以实时言语测量仪采集言语样本,对2例个案基线期、处理期、撤销期样本的构音、语畅、清晰度、口腔轮替运动速率、言语速率等进行分析。结果:推拿结合言语训练治疗后,2例个案的构音、语畅、清晰度、口腔轮替运动速率、言语速率等与音韵障碍相关指标明显提高。结论:推拿手法结合言语训练对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音韵障碍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8.
邵磊  张明  刘鹏  张亚男  贾梦怡  苏春 《中国康复》2022,37(10):588-591
目的:探讨仿生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仿生训练(兔子跳跃、蜥蜴行走、猴子攀爬)。在训练前后分别对2组患儿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GM)进行评估,并利用关节量角器对其内收肌角、足背屈角进行测量。观察训练前后2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GMFM、PDMS-GM原始分差异及患儿内收肌角、足背屈角差异。结果:治疗12周后,2组GMFM及PDMS-G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内收肌角及足背屈角均大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仿生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脑性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综合康复训练[2]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物理疗法( physical thera-py,PT)是脑瘫治疗的基础,对于约占脑瘫60%~70%的痉挛型脑瘫,PT可不同程度地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1]。但患儿能保持直立体位后,对平衡及协调能力的需求增加,故如何提高这部分患儿的立位平衡能力是随后临床工作中的重点[3]。感觉统合理论( 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创立于1972年,多应用于感觉统合失常、自闭症、注意力缺陷、精神发育迟滞等患儿的康复训练[4-10],但近几年也开始应用于脑瘫患儿的康复[11],并不断研究其对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将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用常规的综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组则在综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并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 GMFM )对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进行评价,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有无显著性差异,观察感觉统合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训练中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社区康复组42例,家庭康复组49例,各经过6个月相应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以GMFM-88测定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结果:社区康复组治疗前GMFM-88总分38.4±16.2,治疗后54.8±16.8,(P<0.05);家庭康复组治疗前36.8±14.1,治疗后48.2±15.0(P< 0.05);两个组间治疗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98,P<0.05),社区康复组疗效好于家庭康复组.两组各功能区评分比较显示,除了A区之外,其他各区评分两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社区康复组评分高于家庭康复组.不同年龄段患儿粗大运动的改变情况显示,低年龄段的GMFM分值增长快于高年龄段,社区康复组分值增长大于家庭康复组分值的增长.结论:社区康复较家庭康复更能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低年龄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动平板训练对学龄期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学龄期脑瘫患儿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平板训练,每周3次,共12周。训练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GMFM-88)、步行速度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步行速度及肌张力进行评定。 结果训练前,2组患儿GMFM-88评分、步行速度、MAS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训练12周后(训练后),2组患儿GMFM-88站立项目(D)、走跑跳项目(E)、步行速度、伸膝肌群MAS评分、屈膝肌群MAS评分、跖屈肌群MAS评分均较组内训练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训练后比较,训练组患儿GMFM-88站立项目(D)[(33.60±2.22)分]、走跑跳项目(E)[(47.40±5.35)分]、步行速度[(29.95±6.21)m/min]较对照组改善较为明显(P<0.05)。 结论运动平板训练可显著提高学龄期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对改善下肢痉挛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痉挛性脑瘫患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4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悬吊训练(训练频率为每周6次,每次30 min,持续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用GMFM分级量表(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步行速度(10MWT)分别评估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10MW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10MWT分别为(33.38±6.32)分、(40.25±7.66)分、(32.35±4.43)分和(14.03±2.89)m/min,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悬吊训练不仅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还可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应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配合粗大运动功能测评对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影响.方法:脑瘫患儿102例,按照GMFCS系统随机分成2组各51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指导家长参与根据GMFCS联合粗大运动功能测评评定结果而设定的动作进行训练.于治疗前后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66)测评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得分以及家长坚持治疗的依从性.结果:训练5个月后,2组患儿GMFM-6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GMFCS配合粗大运动功能测评结果而设定的训练动作进行康复治疗方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且观察组继续坚持训练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予以悬吊运动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肌内效贴贴扎下的悬吊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儿童平衡量表(P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Pro-Kin 254平衡测试系统分别评估2组患儿的姿势控制能力。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儿PBS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TUGT、运动长度、运动椭圆面积和总偏移指数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P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TUGT、运动长度、运动椭圆面积和总偏移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可作为悬吊训练中的补充手段,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进一步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姿势控制能力,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传统物理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2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物理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接受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传统物理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10 m步行时间、1 min步行距离、定时起身行走测试(TUG)时间及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移动功能部分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MFM评分、PEDI移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10 m步行时间及TUG时间短于对照组(P均0.05),1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传统物理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医院内强化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01例脑瘫患儿分为强化康复训练组50例,常规康复训练组51例,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对两组患儿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提高;3个月内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差异不大(P>0.05),6个月后强化康复训练组优于常规康复训练组(P<0.05)。结论 医院内强化康复训练能促进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呼吸肌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年龄在6~12岁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为Ⅰ~Ⅲ级的脑性瘫痪(痉挛型双瘫)44例,随机分为呼吸肌训练组(治疗组)和康复训练组(对照组),每组22例.2组均进行综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组加用吸气训练和腹式呼吸训练,共治疗6周.2组治疗前后均进行躯干控制能...  相似文献   

18.
19.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症状学分类、危险因素、神经影像学异常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我中心住院治疗的136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特点。根据锥体外系损伤的神经病学机制,将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分为:张力障碍型、舞蹈-徐动型、徐动伴痉挛3种不同类型,以母亲调查问卷及会晤方式详细记录围产期脑损伤高危因素,由专科医师进行全面的神经科体格检查,Gesell发育评分法评价神经发育水平。结果124例(91.18%)存在明确的高危因素,其中窒息35例(25.74%)、病理性黄疸70例(51.47%)、窒息+病理性黄疸11例(8.09%)、其他病因8例(5.88%);舞蹈-徐动型脑瘫60例(44.12%),张力障碍型26例(19.12%),徐动-痉挛型50例(36.76%),窒息组徐动-痉挛型的比例明显高于舞蹈-徐动型和张力障碍型(X^2=46.3714,P〈0.05);黄疸组主要类型为舞蹈-徐动型,其次是张力障碍型,徐动-痉挛型的比例最少(X^2=26.56,P〈0.001);其他病因或病因不明组各亚类型之间无明显差异(X^2=2.7097,P〉0.05);MRI异常率52.9%,窒息组异常率明显高于黄疸组(X^2=14.2331,P〈0.01),早产儿组异常率明显高于足月儿组(X^2=13.7185,P〈0.01);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28例(38.8%)、弥漫性脑萎缩20例(27.8%)、基底节区异常与颞叶萎缩18例(24.0%)。结论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病理性黄疸与窒息;临床症状表现与危险因素以及出生胎龄有关;MRI异常率低于其他脑瘫类型;主要影像学异常以PVL和弥漫型脑损伤为主,孤立的基底节区损害少见;对该类型脑瘫应合理选择检查方法,正确评价病因、临床症状特点和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发育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调查自1岁前开始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至少定期随访至6岁的脑瘫患儿(共40例)的临床资料,分别确定1岁前、1~2岁、3—4岁、5—6岁的GMFCS分级情况,并进行分级资料的分析。同时根据6岁时患儿运动功能情况将患儿分为轻度运动功能障碍组(GMFCS分级为Ⅰ、Ⅱ级)及中重度运动功能障碍组(GMFCS分级为Ⅲ、Ⅳ、Ⅴ级),比较其1岁时Gesell发育商(DQ)测试结果。结果1岁前、1~2岁、3~4岁、5~6岁的GMFCS分级分别为:3.200±1.2444、2.500±1.3397、2.350±1.4060、2.250±1.4277,1~2岁、3~4岁、5—6岁GMFCS分级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岁前GMFCS分级与1—2岁、3—4岁、5—6岁GMFCS分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运动功能障碍组1岁时Gesell发育商测试社会适应DQ明显高于中重度运动功能障碍组(P〈0.05)。结论1岁以上GMFCS分级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发育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