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上肢静脉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卒中后并发SHS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肌内效贴治疗.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后肘正中静脉的血管内径、血管壁厚度及最大血流速度,并观察患肢静脉频谱图和血管二维声像图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可见患者血管走行恢复平直,静脉瓣活动柔软,随心动周期、呼吸周期变化可见不同程度的起伏.观察组静脉血管内径均较治疗前缩小,静脉回流速度提升(P<0.05),但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静脉血管内径较小,静脉回流速度较快(P<0.05).结论 肌内效贴能明显增加上肢静脉血流量,加快局部血流的速度,促进静脉回流,从而缓解疼痛消除水肿,有利于患肢的神经营养和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蜡疗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早期脑卒中偏瘫后肩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合并肩痛的患者50例,分为对照组和蜡疗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蜡疗组为蜡疗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以视觉模拟评分法、Fugl-Meyer简式运动功能评定法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患肢疼痛强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相较于治疗前,对照组与蜡疗组治疗后的V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而蜡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且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蜡疗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偏瘫后肩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8例脑卒中偏瘫患患者随机分为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组和肩托治疗组,治疗后6周测定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两组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1),且功能性电刺激组改善更明显,与肩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应用于治疗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可改善患侧肩关节半脱位和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深层肌肉刺激(DMS)联合肌内效贴(KT)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患者上肢局部肿胀、疼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SHS患者40例,分为对照组20例和试验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DMS联合KT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对患侧上肢进行综合评估,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上肢疼痛,Fug1-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SHSS中的水肿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FMA-UE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5);试验组感觉及肩部外展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试验组水肿评分及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结论 DMS联合KT对于SHS患者上肢水肿、疼痛改善获益更佳,但对于患者感觉、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常规康复治疗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48例脑卒中偏瘫患患者随机分为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组和肩托治疗组,治疗后6周测定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两组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1),且功能性电刺激组改善更明显,与肩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应用于治疗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可改善患侧肩关节半脱位和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蜡疗配合等速肌力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中应用。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20例)采用等速肌力训练,治疗组(20例)在等速基础上配合蜡疗外敷患肢。记录60°/s角速度下峰值力矩(peak torque PT)和采用Fugl-Meyer法评定上肢运动功能。结果:2组瘫痪上肢功能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瘫痪肢体训练前应用蜡疗,能有效改善瘫痪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雷迈  吕泽平  谭威  黄东挺  卢斌  吴旻  李千穗 《广西医学》2012,34(12):1613-1615,1618
目的探讨推拿点穴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痉挛模式的影响。方法首发脑卒中患者87例,按住院号单双随机分为推拿点穴组46例和对照组41例,推拿点穴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推拿点穴,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偏瘫上肢功能进行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对肩内旋肌、肘屈肌及屈腕肌张力水平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FMA上肢功能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推拿点穴组FMA上肢功能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推拿点穴组总有效率为52.17%(24/46),高于对照组的29.27%(12/41)(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肩内旋肌、屈肘肌、腕屈肌MAS评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推拿点穴组肩内旋肌、屈肘肌、腕屈肌MAS评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点穴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抑制痉挛模式的形成,帮助患者顺利度过痉挛期,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胫骨前肌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肢功能和偏瘫步态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2例急性脑卒中伴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2组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症状、体征不再进展48 h后开始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胫骨前肌训练。结果训练2周后,2组的肌力、踝关节活动度、步行速度和步幅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早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胫骨前肌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肢功能和步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行神经肌肉电刺激、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比较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上肢能力改善情况,评估疾病治疗效果,同时对两组上肢动作恢复情况进行评测。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肢运动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上肢动作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肢功能恢复率为95.3%明显高于对照组8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神经肌肉电刺激、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患者上肢运动、动作能力明显改善,生活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佘丽亚  王培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45-47,50
目的 观察超短波物理疗法结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Ⅰ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首都医科大学教学医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60例患有Ⅰ期肩手综合征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运动康复训练同时给予超短波物理疗法,每日1次,共4周.两组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疼痛-目测比评分(VAS)、水肿分级评分,观察治疗后两组评分变化,并根据分数评定判断疗效.结果 治疗后4周,治疗组患者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分别为(25.36±4.11)分及(74.51±13.03)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t=3.062,P=0.007;t=2.314,P=0.033),上肢自发性疼痛VAS评分和水肿评分分别为(3.08±1.05)分与(2.81±1.03)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t=2.138,P=0.041;t=2.060,P=0.044).结论 超短波物理疗法结合运动康复训练能进一步缓解Ⅰ期肩手综合征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水肿及自发性疼痛程度,提高患侧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银质针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对8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予以相同的基础治疗,按照就诊前后顺序随机分为银质针治疗组40例和体针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肢体血液流速的变化情况,治疗3周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患肢尺动脉、桡动脉、尺静脉、桡静脉和中指指间动脉血流流速的改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银质针能促进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上肢动脉血液流速及静脉血流回流,改善微循环,从而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李豪  黄臻△  杨文  钟陶 《广东医学》2023,44(1):79-83
目的 探讨应用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速度以及运动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68例脑卒中偏瘫伴下肢肿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接受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等速肌力训练。于治疗后7、15 d比较患者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分。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7 d后和治疗15 d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效果更为显著(P<0.05)。(2)与治疗7 d后相比,治疗15 d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可显著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肿胀程度、加快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进而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手功能支具对脑卒中后上肢及手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择65例脑卒中后偏瘫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内科基础治疗和作业治疗, 治疗组除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治疗外同时按时佩戴手功能支具.治疗前及4周后分别对上肢及手功能进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和ADL的评定.结果 Fugl-Meyer评分在治疗后, 治疗组为 (39.2±2.7) , 对照组为 (21.3±3.2) , 治疗组患者评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DL疗效总有效率在治疗后, 治疗组91.18%, 对照组67.74%.治疗组患者疗效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手功能支具结合作业治疗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以及ADL.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手拔罐治疗中风病后合并手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风病后合并手肿胀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手拔罐治疗,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5.0%,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改善手肿胀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中风病后合并手肿胀患者,手拔罐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偏瘫侧肢体肿胀,有利于患肢的神经营养和功能活动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强化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措施,治疗组在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基础上强化作业治疗,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在提高偏瘫患者上肢及手、下肢运动能力和ADL能力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作业疗法可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手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等。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4周后采用Fugl-Mayer(FMA)量表、STEF和Barthel(BI)指数进行评价。结果康复组治疗2周、4周后FMA评分分别为36.37±16.36、44.36±14.58,STEF评分分别为58.75±7.57、73.32±8.81,BI评分分别为57.33±15.26、67.50±13.48,治疗后两组评分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均有提高,且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手功能,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针刀结合电针和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予以针刀结合电针和温针灸治疗,对照组予以电针和温针灸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价量表(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ale,SHSS)及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对患者的肢体感觉、水肿以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治疗后SHSS、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S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刀结合电针和温针灸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SHS患者关节肿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针灸治疗组,且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中频电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2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配合中频电疗,疗程均4周。2组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FMA)法和改良Barthel(MBI)指数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上肢疼痛及水肿程度。结果共有80例完成了试验(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2组患者治疗后上肢疼痛、水肿、FMA及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中频电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头体针缪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及对症处理,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头体针缪刺法,均连续治疗4w。2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肩痛、手部疼痛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1.11%,对照组总有效率77.78%,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肩痛、手部疼痛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各自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积分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体针缪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改善患者病变上肢的活动、疼痛、协调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