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1 毫秒
1.
核壳型复合聚合物乳液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涌深  曹同玉 《化工学报》1991,42(6):683-689
以乳化单体加料的种子聚合技术,合成了聚丙烯酸乙酯/聚苯乙烯核壳型复合聚合物乳液.确定了种子聚合过程中乳化剂补加量与聚合单体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和合理的单体加料速率.该体系所得聚台物乳液的乳胶粒是“翻转型”的核壳结构.  相似文献   

2.
PBA/PMMA核壳结构乳液聚合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重量分析法对PBA/PMMA体系核壳结构乳液聚合物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计算了乳化剂用量,引发剂浓度与第一单体和第二单体聚合速率的定量关系。同时研究了温度对第一单体和第二单体聚合速率的影响。聚合速率,特别是第二单体的聚合速率对核壳结构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四平 《应用化工》2014,(11):1985-1988
采用欠量加料核壳型乳液合成法,以十二烷基磺酸钠和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乳化剂为复合乳化剂,以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为核单体,以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和丙烯酸丁酯为壳单体,KPS为引发剂,制备出核预聚体和壳预聚体,又以乳化剂、水、p H缓冲剂、核预聚体制备出核种子乳液,然后通过半间歇法加入壳预聚体和壳引发剂制得核/壳型硅丙乳液。对乳液进行了红外光谱测定,并初步探讨了乳化剂的用量、乳液p H值、乳化温度、引发剂的用量等因素对合成过程中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乳化剂的用量为单体总量的5%,引发剂用量为单体的0.7%,乳化温度为75~80℃,p H在接近中性的6.5~8.0时,制得硅丙乳液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4.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作复合单体,丙烯酸为功能单体,通过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核壳型丙烯酸酯乳液,讨论了反应温度、乳化剂用量、核壳单体质量比以及丙烯酸加入量对乳液性能以及漆膜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用TEM对乳胶粒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预乳化半连续滴加法,当复合乳化剂SDS与OP-10质量比为2:1且总用量为4%,核、壳层中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丙烯酸丁酯的质量比分别为3:7和4:1,核壳总单体质量比为1:1,丙烯酸质量分数为4%,核层和壳层反应温度分别为70℃和80%时,可以合成黏度适中、乳胶粒粒径分布均匀、稳定性好和漆膜力学性能优良的核壳型丙烯酸酯乳液。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聚(丙烯酸丁酯/丙烯酸钠)(PBA/ANa)齐聚物,并以此为乳化剂合成出聚丙烯酸丁酯(PBA)为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壳的复合乳液,研究了单体配比、链转移到(DDM)的用量对齐聚物聚合阶段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引发剂用量对复合乳液聚合速率的影响,齐聚物用量、核层交联剂的用量以及滴加速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成齐聚物时,随着从含量的增多,能有效地提高转化率;引发剂浓度的增加能有效提高核层聚合反应速率,但是对壳层反应速率影响不大;合适的单体滴加速率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6.
用环氧树脂以及丙烯酸酯单体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共聚物乳液。讨论了主要因素对乳液稳定性及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核壳型乳液最佳的合成条件是引发剂用量为0.4%、复合乳化剂的用量为4%、环氧树脂的用量为2%、核壳质量比为1/2.玻璃化温度分别为-30℃及-15℃,焙烘条件为140℃/5min.作为印花胶粘剂其弹性、手感、牢度等性能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
核/壳苯丙乳液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预乳化工艺和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苯丙乳液,研究了引发剂种类、乳化剂用量及两阶段用量等对苯丙核/壳乳液合成的影响。得到了聚合过程稳定、综合性能好的核/壳型乳液。  相似文献   

8.
PBA/MMA-MAA核-壳型乳液聚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PBA/MMA-MAA核-壳型复合取合物乳液。讨论了复合聚合物时引发剂用量和补加乳化剂用量对聚合反应及乳胶粒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用量控制在0.2%(wt),乳化剂用量在0.75%(wt),可制得粒径分布较窄且性能良好的核-壳型聚合物乳液用于毛面剂中。  相似文献   

9.
核/壳型苯乙烯-丙烯酸酯乳液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采用预乳化工艺,半连续种子聚合法,通过MMA—St—BA—AA四元共聚反应,制得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苯丙乳液。讨论了乳化剂用量、阴/非离子乳化剂配比、核壳两阶段乳化剂配比以及功能性单体对乳液聚合反应和乳液性能的影响。表征了所得聚合物乳液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无皂核壳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张瑜  韦亚兵  杨颖 《涂料工业》2001,31(12):31-33
合成了聚(丙烯酸丁酯/丙烯酸钠)[P(PA/AANa)]低聚物,并以此为乳化剂合成了聚丙烯酸丁酯(PBA)为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壳的复合乳液。讨论了低聚物用量、壳层单体配比、核层交联剂的用量以及加料方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核壳型醋-丙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预乳化工艺和半连续种子聚合法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醋-丙乳液,研究了聚合过程中软硬单体比例、乳化剂含量及其在核壳阶段的比例以及功能单体比例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软硬单体质量比为65∶25,乳化剂用量为3%[并在核壳阶段的比例为(1.5~2):1),功能单体(HEMA/N-MA/AA)质量比为2∶1∶5,可以得到综合性能良好的核壳型醋-丙乳液.  相似文献   

12.
刘慎  旷春桃  王钟武 《中国胶粘剂》2006,15(1):21-22,25
采用种子乳液二阶段聚合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复合乳液,通过TEM对乳胶粒结构进行了表征,讨论了单体加料顺序、核壳质量比、壳层单体比等因素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十二烷基二苯醚二磺酸盐(DOWFAX 2 A 1)和高分子表面活性剂BASF J-678为乳化剂,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丙烯酸酯类硬核软壳结构的乳液,研究了乳化剂复合方式、BASF J-678的加入方式和加入量等对乳液及涂膜性能的影响,并用透射电镜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核层使用DOWFAX 2 A 1、壳层使用BASF J-678的乳化剂复合方式所得核壳乳液的稳定性较好,单体转化率高,粒径较小且分布窄;在壳层聚合阶段滴加BASF J-678可以明显提高乳液的稳定性,减小乳胶粒径分布指数,增强涂膜的耐水性和附着力。  相似文献   

14.
核壳型丙—苯乳液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验证明,根据粒子设计所制备的丙-苯乳液为核壳型复合乳液,且该乳液具有很好的结构稳定性。研究了乳化剂、引发剂、滴加速度等对聚合反应的影响。讨论了软、硬单体配比、丙烯酸含量及交联剂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带羧基的乳胶粒为种子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和二乙烯基苯的种子乳液共聚合,制备了轻度交联的核乳液,将该核乳液在包壳反应并进行碱处理后,制得了中空聚合物微球。研究了核乳胶粒制备过程中羧基单体的种类、单体的加料速率、乳化剂的用量等因素对核乳胶粒直径及其分布以及中空聚合物微球结构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甲基丙烯酸作为羧基共聚单体时,比采用丙烯酸的聚合体系稳定性更好,同时也更有利于提高羧基单体的用量。实验证明,必须采用“饥饿”式单体进料方式,否则会有新乳胶粒生成且聚合稳定性变差。应采用半连续补加乳化剂工艺,当乳化剂总量为核单体总量的0.15%(wt)时能保持聚合稳定性且能保证无新乳胶粒生成。  相似文献   

16.
在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存在下,以交联的聚硅氧烷为种子,丙烯酸酯单体为第二单体,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分别采用间歇法、溶胀法和半连续法制备了聚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乳胶粒子形态进行了表征,发现乳液中形成了以聚丙烯酸酯为核、聚硅氧烷为壳的反相核壳结构乳胶粒子;放置90天后,乳胶粒子的形态未发生翻转;将复合乳液破乳后分析,聚合物凝胶量达到96%以上,说明聚合体系交联很好。  相似文献   

17.
杜万里  郭红霞  王群 《现代化工》2007,27(Z1):249-252
通过半连续饥饿态法合成了核壳型PBA/PMMA乳液,并利用激光粒度仪时实监控壳层聚合阶段粒子粒径变化,结合理论数学计算模型,研究了壳层单体加料速度与补加乳化剂的量对平均数均粒径及其分布与总粒子数的影响.理论计算乳液中的总粒子数的变化规律和对比反应前后粒径大小,并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证实了核壳结构的存在.核壳聚合中壳层聚合机理为单体在加入种子核乳液过程中大部分先在水相中均相成核形成PMMA低聚物,随后由于表面吸附作用而迁移到PBA核表面成为活性中心继续聚合成为壳层.  相似文献   

18.
杨磊 《中国生漆》2011,30(4):4-8
为制备高固高粘新型丁苯乳液(SBRL),以经硅烷偶联剂改性的纳米TiO2为核,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非离子乳化剂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OP-10)为复合乳化剂,其质量比为1:1,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TiO2/聚丁苯(PSB)复合乳液,并测定了复合乳液的性能。确定了适宜聚合工艺条件:纳米TiO2为总量0.5%,乳化剂用量为3.5%,引发剂用量为单体量0.4%,聚合温度为64℃,可以制备出性能良好的复合乳液。所制乳液固含量最高可达50%以上,粘度可依据不同使用要求调节。  相似文献   

19.
采用种子乳液半连续法合成了具有高有机硅含量的聚硅氧烷/丙烯酸酯核壳结构复合乳液,研究乳化剂的种类、复配比例及质量浓度对有机硅/丙烯酸酯壳核乳液性能与乳胶粒径、分布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磺酸钠(SDS-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所合成的乳胶粒子粒径依次增大,SDS与非离子型乳化剂OP-10复配使用时,随OP-10质量分数的增加,聚合速率和转化率降低,化学稳定性增加,乳胶粒子粒径增大,分布变宽,确定了复合乳化剂的最佳配比.随复合乳化剂浓度的增加,聚合速率加快、转化率增加,乳胶粒子粒径减小而分布加宽.通过改变乳化剂加入方式可减小乳胶粒子的粒径分布.为减少壳层聚合物新粒子的产生,需严格控制乳化剂的浓度,使加入的壳层单体处于“饥饿”状态,在乳胶粒子表面富集、引发聚合,形成表层“过渡层”,最终形成核壳结构复合粒子.  相似文献   

20.
由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核-壳粒子。以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分别以非离子型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复合十二烷基硫酸钠(SDS)/OP—10(质量比为1:4)为乳化剂,合成了聚苯乙烯种子核。连续滴加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以OP—10乳化的种子乳液可以制备粒径范围在0.16~0.67μm的核-壳粒子,当单体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St/MMA)的质量比为3:7时,所得粒径为0.18μm,粒径分散系数为0.012。而以OP-10/SDS质量比为4:1制备的种子乳液所得核壳粒子直径在毫米级。差示扫描量热研究显示,以OP-10乳化所得种子乳液制衢的复合粒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97.2℃,峰形单一,表现山良好的热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