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16例患者经临床体检、心超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VSD。术前超声测量缺损直径5~12 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通过F 6~8长鞘置入封堵器。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2~12 mm。植入封堵器直径为4~14 mm。封堵器到位后15 min左心室造影14例无分流,2例少量分流。术后1周经胸超声检查无分流,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闭合膜周部VSD安全、有效。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盘封堵器在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应用效果以及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5月入住我院的VSD患者78例,于X线下行经皮VSD封堵术,术后1周内、3个月、1和2年的随访观察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心电图(ECG),24h动态心电图(Holter)等检查。结果73例双盘封堵器植入成功,技术成功率93.6%(73/78),封堵器直径为5~16mm,平均(10.3±3.2)mm;73例患者均完成全程随访,随访率100%。术后1周TTE随访,8例有残余分流,3个月时5例有残余分流,1、2年时随访残余分流消失。术后心律失常的随访,1周内偶发的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28例(38.4%),2例(2.72%)于封堵术后3d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应用泼尼松及营养心肌药物治疗4~10d后消失。术后1、2年随访束支传导阻滞8例(10.1%)。结论双盘封堵器治疗VSD安全、有效,但术后需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儿童膜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e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5例PMVSD患儿术前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 ;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堵闭PMVSD ;术后 2 4h、1、3、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电图及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为 2 .5~ 8.3mm ,平均 (5 .0± 2 .4 )mm ;选用 4~ 10mm ,平均 (7.4± 3.2 )mmAmplatzer封堵器堵闭PMVSD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全部患儿术后即刻造影检查无残余分流 ;术后 2 4h、1、3及 6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封堵器位置良好 ,无残余分流 ,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心律失常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284例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双盘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分析 2 0 0 1年 12月至 2 0 0 4年 7月间应用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双盘状封堵器治疗的 2 86例先心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男 130例 ,女 15 6例 ,年龄 2~ 6 5岁 ,平均 (16 .7±8.9)岁。术前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 3~ 18mm ,平均 (5 .0 7± 1.89)mm。应用 7F~ 12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封堵器。封堵后 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 ,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每天口服阿司匹林 3~ 5mg kg,连续心电监护 5d。出院前、术后 1、6个月和 1年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结果  2 86例中 ,2 77例患者封堵成功 ,成功率 96 .8%。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 3~ 17mm ,平均 (4 .96± 1.81)mm。造影测量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 0~ 12mm ,平均 (4 .4 8± 2 .13)mm。植入封堵器直径为 4~ 2 4mm ,平均 (7.0 8± 2 .5 5 )mm。未成功的 9例中 ,3例因导管未能通过室间隔缺损处 ,4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关闭 ,1例因术中出现低血压而放弃封堵治疗。另 1例囊袋型室缺 ,放置封堵器后即刻出现少量右房室瓣返流 ,右心室与肺动脉间存在 2 0mmHg的收缩期压力阶差 ,术后第 2天复查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方法: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股动、静脉置管建立跨过室间隔缺损的钢丝桥;选取合适的Amplatzer封堵器,经长鞘管送到室间隔缺损处;心脏超声波检查及再次左心室造影证实封堵器位置合适后释放封堵器。结果:本组12例全部成功;经1~10个月随访,无残余漏,无心律异常等并发症。结论:用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术中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婴儿多发性肌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报道1例小婴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VSD)术中镶嵌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 正中胸骨切口开胸,在食管超声的导引下,在跳动心脏的右心室表面导入Amplatzer封堵器关闭2处肌部VSD。结果 成功封堵2处肌部VSD,术后恢复顺利。结论 将手术和介入治疗结合的镶嵌治疗小婴儿肌部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应用国产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11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直径为3~9 mm,平均(5.82±2.09)mm.经股静脉通过6~9 F鞘管送入封堵器,在X线透视和超声引导下完成操作.结果 左心室造影8例为膜部瘤型,3例为漏斗型.造影显示单出口6例,多出口5例,缺损口直径3~9 mm,平均(6.09±1.58)mm.应用封堵器直径(8~12)mm.10例患者应用1个封堵器完全封堵.1例残余漏有4个漏口,应用2个封堵器后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升主动脉造影均无主动脉瓣返流.1例术后第3天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应用氢化可的松治疗2周后完全恢复.术中X线透视时间8~30 min,平均(16.91±4.23)min.术后随访1个月~4年,1例残余分流仍存在.全部患者无血栓栓塞、溶血、感染性心内膜炎,无封堵器移位,无主动脉瓣反流等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疗效可靠,操作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封堵器治疗心室间隔缺损(VSD)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将VSD67例随机分为纽扣补片组31例和ADO组36例,分别用Sideris纽扣补片和Amplatzer导管封堵器(ADO)通过心导管进行封堵,观察两组封堵成功率及术后效果。结果:纽扣补片组一次封堵成功24例(77.4%),ADO组均一次封堵成功,两组封堵成功率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纽扣补片组术后有少量残余分流6例,ADO组术后无残余分流。结论:ADO经导管介入封堵VSD效果好,是安全、可靠的封堵装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 intracristal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IVSD)的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2005-07至2010-12经超声心动图初诊43例IVSD患者,男24例,年龄3~21岁,女19例,年龄10~28岁,超声测量直径平均(4.5±2.8) mm(3~8 mm)。按常规方法建立股动脉-室间隔-股静脉的轨道行介入治疗,选用国产封堵器治疗。结果43例患者最终确诊为IVSD,其中有2例转心外科治疗,1例合并主动脉缩窄,另1例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有3例介入手术未成功,成功封堵的38例中术后有3例主动脉瓣微量反流,随访平均6.5年(4~9年),期间仍有1例患者主动脉瓣微量分流。封堵器无移位,无心律失常。结论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效果肯定,成功率高,残余分流及封堵器移位发生率低,远期随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自制非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自制非对称型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经导管闭合VSD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6例患者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 ,膜周部VSD。术前超声测量缺损直径 3~ 8(4 .31± 1.35 )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通过F6~ 8长鞘置入封堵器。结果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 3~ 8(4 .6 3± 1.5 9)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 1~ 6 (3.31± 1.19)mm。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为 4~ 16 (6 .19± 1.91)mm。 14例封堵器到位后 15min左心室造影示无分流 ,2例少量分流。术后 1周经胸超声检查无分流 ,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应用自制非对称型VSD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安全、有效。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1.
用Amplatzer导管封堵器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 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4l例,VSD直径4~12.8(平均6.0)mm,其上缘距离主动脉右冠瓣4.5~12(平均6.6)mm。心导管资料示QP/QS 1.4~2,6(平均1.7),肺动脉收缩压19~34(平均25)mmHg。4l例膜周部VSD中,18例伴有膜部膨出瘤。结果 4l例VSD均顺利闭合成功,选用的ADO尺寸为6/4~16/14mm。术后心脏杂音立即消失,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均无明显残余分流。胸片示肺血管影较术前减少。心电图有12例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l例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均在l~2周内自行消失。随访2~21个月,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一步改善,未见ADO移位、主动脉瓣或三尖瓣返流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用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具有操作简便、安全高效、并发症少和费用较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 0 0 2年 6月~ 2 0 0 4年 7月 3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的介入治疗 ,年龄 3~ 15岁 ,平均 (6 .1± 2 .8)岁 ,体重 12~ 31kg(18.9± 5 .1kg) ,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证实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VSD) ,缺损大小 (8.91± 2 .2 6 )mm(4~ 13mm) ,分流口大小 (3.3±1.1)mm(2 .3~ 7.0mm) ,距离主动脉瓣 (4 .2 1± 2 .10 )mm(0 .5~ 8mm) ,有假性室隔瘤形成 7例 (其中 2个及以上分流口 2例 ) ,部分右房室瓣组织附着 19例。术后定期行TTE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 本组封堵技术成功率 10 0 % ,堵塞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90 .6 % ,术后 6个月完全封堵率 96 .9% ,仅 1例存在无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少许残余分流。除术中有一过性房性、室性早博 ,室性心动过速 ,房室传导阻滞 ,束支传导阻滞 ,无一例发生Ⅲ°AVB ,栓塞 ,溶血 ,封堵器脱落 ,心内膜炎等并发症 ,仅 2例 (6 .3% )有轻微主动脉返流 ,2例有轻度右房室瓣返流 ,术后病理生理及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 ,LVDd、LVDs、LA术后明显缩小 ,MPA流速、MV流速术后明显减慢。随访时间 6个月至 1年零 10个月。结论 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肌部室缺封堵器(AMVSDO)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 1例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直径17mm)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力为117/72mmHg)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封堵器进行封堵,封堵后行降主动脉造影,观察封堵效果。结果 先选用16mmAMVSDO进行封堵,效果不满意,后换用2 0mmAMVSDO ,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由117/72 (95 )mmHg降为92/ 5 9(75 .5 )mmHg,降主动脉造影显示封堵器位置合适,存在微量渗透性残余分流,释放封堵器。结论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伞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的大型PDA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但其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安全性及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We describe an innovative interventional technique for the repair of a postoperative enterocutaneous fistula (ECF). In the reported case, surgical repair of the ECF was contraindicated, while endoscopic closure was unsuccessful. Correction of this high-outflow fistula was achieved using an 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 which was deployed under simultaneous fluoroscopic and endoscopic guidance. The use of an 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there is a need to treat high-outflow ECF in patients who cannot undergo surgery.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 18岁以下患儿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及其危险因素 ,以期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 对 2 0 0 2年 6月~ 2 0 0 4年 6月间 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类型及其发生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89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均获成功。 11例术后 5d内发生了不同类型的传导阻滞。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距离 <3mm ,室间隔缺损直径≥ 8mm ,封堵器直径≥ 10mm ,穿刺成功后A V轨道建立时间≥ 6 0min和血液pH <7.35与术后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结论 心律失常是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 ;缩短手术操作时间、防止酸中毒及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是降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室间隔缺损(VSD)犬模型中评价新型纳米膜单铆型VSD封堵器经导管植入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健康成年犬26只,在开胸X线导引下通过右心室游离壁穿刺室间隔方法制备VSD模型;分为实验组(n=13,植入纳米膜单铆型VSD封堵器)和对照组(n=13,植入镍钛合金双铆型VSD封堵器)。术后1、2、3、6个月分别通过心脏大体标本、光镜、电镜检测及血镍离子浓度测定等评价新型封堵器植入后内皮化过程,观察有无残余分流、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果对26只犬成功建立开胸小切口 VSD 模型。实验组纳米膜单铆型 VSD 封堵器植入成功率为100%,对照组镍钛合金双铆型VSD封堵器植入成功率为91.7%。术后1、2、3、6个月分别取出25只犬心脏大体标本,观察显示两组封堵器位置均无移位,无合金丝断裂,盘面未见血栓形成和赘生物附着。术后1个月实验组封堵器双侧盘面可见薄层透亮组织覆盖,病理和电镜检查证实为纤维组织和内皮细胞;至术后6个月,盘面组织逐渐增厚,封堵器边缘与周围心脏组织融合。结论纳米膜单铆型VSD封堵器设计科学,与镍钛合金双铆型VSD封堵器相比并发症少,完全内皮化时间缩短,可有效封堵VSD,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38岁。因反复心慌、心悸、乏力2年余加重10d入院,体检:血压130/70mmHg,心率90次/min,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脏彩超示:左室偏大,无冠窦扩大,突向右房,可见大小约5mm的缺口有连续血流分流入右房(图1)。因患者拒绝外科手术,拟行介入治疗。操作方法和过程:局部麻醉下,穿刺右股动、静脉,分别置入血管鞘,经动脉送入5F猪尾导管置主动脉根部,行升主动脉造影示:主动脉窦无冠窦突向右房形成一大窦瘤,瘤底有约5mm破口,血流由主动脉流入右心房(图2)。经动脉送入改造的猪尾导管置于窦瘤破口处,经猪尾导管送入泥鳅导丝,通过破口进入右房至上腔静脉,经股静脉送入圈套器至上腔静  相似文献   

18.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的疗效。方法 :全组 14例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 ,ASD缺口直径为 8.0~ 2 8.0 (16 .4± 6 .0 )mm。在透视及超声心动图监测引导下 ,经静脉置入Amplatzer封堵器闭合ASD ,并观察有无残余分流。结果 :14例ASD缺口直径的球囊测值为 7.0~ 36 .0 (19.0± 7.0 )mm ,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 8.0~ 38.0 (2 0 .0± 6 .0 )mm。 13例置入封堵器获得成功 ,1例封堵器固定不稳定撤出 ,1例术后超声检查显示有残余分流 ,1周后复查消失。结论 :应用Am 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外科手术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