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起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例乳腺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在18例患者中,17例为女性,中位年龄为57岁,病变主要累及右侧乳腺(11/18,61.1%)。将其分为原发性乳腺DLBCL(PB-DLBCL)和继发性乳腺DLBCL(SB-DLBCL)两大类。11例(57.6%)PB-DLBCL与7例(42.4%)SB-DLBCL相比,其具有Ann Arbor分期多为Ⅰ-Ⅱ期(P<0.01)、B症状少(P=0.013)、相对更高的白细胞计数(P=0.041)、骨髓未累及(P=0.043)、完全缓解(CR)率高(P=0.049)等特点。生存分析发现PB-DLBCL患者5年总生存期(OS)显著长于SB-DLBCL患者(P=0.013)。本研究以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居多,生发中心型(GCB)与non-GCB型之间OS无显著差异(P=0.885)。所有获得CR患者的生存期均显著延长(P=0.008)。结论:乳腺DLBCL多见于中年女性,以右侧乳腺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分子分型多为non-GCB型。与SB-DLBCL患者相比,PB-DLBCL患者具有Ann Arbor分期早、B症状少、相对更高的白细胞计数、骨髓未累及、CR率高等特点,并且生存期显著延长。无论是PB-DLBCL和SB-DLBCL,还是GCB型和non-GCB型,获得CR提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粘膜相关淋巴瘤和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探讨两类淋巴瘤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94例结外B细胞淋巴瘤(粘膜相关淋巴瘤62例,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2例),经诊断复查后,收集其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类淋巴瘤相比较,MALT淋巴瘤发病的中位年龄、临床病理分期、复发率、淋巴结累及率和细胞增殖活性均偏低,5年生存率较高.94例结外B细胞淋巴瘤的生存影响因素分析:肿瘤细胞增殖指数>20%的患者生存状况较<20%的患者低,I E期以上患者生存状况较I E期患者差,伴有淋巴结累及的患者生存状况较无累及患者低.结论:粘膜相关淋巴瘤与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发病年龄、细胞增殖水平、临床分期、复发等临床病理特征上有明显差异.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临床病理分期及淋巴结累及对两种淋巴瘤的生存状况和预后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Zhang J  Wang MY  Xu LC  Gu SY  Cao JN  Hu XC  Hong XN 《中华肿瘤杂志》2010,32(8):614-618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探讨PC-DLBCL的分期系统和治疗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PG-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无事件生存期(EFS)和总生存期(OS)为主要研究终点.结果 全组患者的1、3和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3.8%、71.1%和69.0%,平均EFS为91.3个月;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3%、80.3%和72.4%,平均OS为98.8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改良Ann Arbor分期为ⅠE或ⅡE1期、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正常、血红蛋白水平正常、血清白蛋白水平正常、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0~1分、肿瘤长径<5 cm、浸润深度浅的患者EFS和OS显著延长(均P<0.05),而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B症状、ECOG体力评分结果以及治疗方法与患者的预后无关(均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改良Ann Arbor分期、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影响PG-DLBCL患者EFS和OS的独立因素.结论 PG-DLBCL的分期系统和各种治疗措施所处的地位仍存有争议,需进一步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以优化PG-DLBCL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原发于输尿管的淋巴瘤罕见,本科诊断1例误诊为输尿管结石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46岁,以"左腰痛2个月,加重1个月"为主诉于2011年6月30日入院。该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腰部疼痛,性质呈钝痛,曾于外院就诊,行B超检查示左肾积水,左输尿管上端扩张。诊断为左输尿管结石,建议多饮水自行排出结石,未给予其他治疗。1个月前因疼痛明显加重收住本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行辅助检查。泌尿系彩超:左肾积水,左输尿管上端扩张;二维强化CT:考虑左输尿管中段占位,伴肾积水;左侧尿路逆行造影:左侧输尿管中段占位可能。于2011年7月1日行左输尿管肿瘤探查术。术中见:左输尿管中段4cm质硬肿物,输尿管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术后病理示:符合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生发中心性。免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2月至2013年4月诊治的17例PG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法、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分期采用Ann Arbor分期法,采用国际预后指数(IPI)和Ki-67评估,观察短期缓解率,分析临床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17例PGI-DLBC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3∶1(男9例,女8例),中位年龄47岁(15~69岁);有B症状者6人,占35.3%;随访时间为4~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Ann Arbor分期Ⅰ/Ⅱ期10例(58.8%),Ⅲ/Ⅳ期7例(41.2%);IPI评分≤2分患者11例(64.7%),IPI评分>2分患者6例(35.3%);6例可评估免疫分型的患者中生发中心型4例(66.7%),非生发中心型2例(33.3%);按部位,胃12例,结肠3例,直肠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2疗程以上的化疗,采用CHOP、CHOP(E)方案化疗患者9例(52.9%),采用利妥西单抗联合化疗者8例(47.1%)。近期疗效显示:16例可评估患者,5例CR(31.3%),5例PR(31.3%),3例SD(18.8%),3例PD(18.8%);IPI评分≤2分患者50%达CR,IPI评分>2分患者均未达CR;7例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患者,1例达CR(14.3%),9例Ann Arbor分期Ⅰ-Ⅱ期患者,4例达CR(44.4%);7例患者联合了利妥西单抗治疗,总有效率达71.4%(2例CR、3例PR),9例未联合利妥西单抗治疗,总有效率为55.6%(3例CR、2例PR)。结论:17例PGI-DLBCL患者多为中年,确诊依靠手术或内镜病理活检,大部分患者Ki-67表达>40%,需加强超声胃镜及PET-CT检查,以便更好的评估预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与其预后相关。治疗中利妥西单抗联合化疗的治疗反应较好,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8.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96例临床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多种因素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Kaplan Meier法分析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期,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2、3和5年生存率Ⅰ、Ⅱ期患者为98.8%、91.5%、87.5%、70.3%;Ⅲ期、Ⅳ期患者为62.1%、55.5%、40.1%、23.8%。结论:年龄、乳酸脱氢酶水平、临床分期、身体状况评分是影响DLBCL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原发性中枢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CNS-DLBCL)临床病理学、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免疫组化、基因重排检测及microRNA表达特征。方法:收集确诊的PCNS -DLBCL 25例,观察并分析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标记特点,并进行重链和轻链基因重排检测。对其中10例典型PCNS-DLBCL、10例颅外生发中心来源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GC-DLBCL)和10例颅外非生发中心来源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NGC-DLBCL)的石蜡包埋组织块微切割提取microRNA,进行芯片杂交,对三者间的差异性进行比较。结果:PCNS-DLBCL多累及两个或两个以上脑叶(10/25例),其中额叶受累最为常见(6/25例)。所有病例均可见中心母细胞样的大淋巴细胞围绕血管呈靶环样生长。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25/25例均弥漫强阳性表达CD20、CD79a,不表达CD3、CD5、CD23、CyclinD1,Ki-67阳性率在50%-90%(平均80%),仅有3例表达CD10(占12%),19例表达Bcl-6(占76%),22例表达Mum-1(88%)。基因重排检测显示24/25例呈B细胞单克隆性(96%)。microRNA芯片杂交显示,与NGC-DLBCL比较,升高2倍及以上者788个microRNA或片段,下降0.5倍以下者401个microRNA或片段;与GC-DLBCL比较,升高2倍及以上者611个microR-NA或片段,下降0.5倍以下者229个microRNA或片段。结论:PCNS-DLBCL以老年男性好发,常累及多个部位,免疫组化显示大部分为活化B细胞来源,基因重排检测B细胞单克隆性高,microRNA芯片杂交显示, PCNS-DLBCL microRNA表达明显不同于颅外NGC-DLBCL和GC-DLBCL,可能存在microRNA诊断性标志物。从microRNA表达差异的数量看,PCNS-DLBCL与颅外GC-DLBCL差异较小,此与二者的预后接近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153例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 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6年8月至 2014年8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53例DLBCL 患者的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和探讨了153例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Ⅲ~Ⅳ期、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3~5分、CD10蛋白阳性表达均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P < 0. 050) 。COX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结果发现,LDH升高、IPI评分3~5分均是影响患者预后效果的独立因素( P < 0. 050) 。结论: LDH升高、IPI 3~5分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CD10作为重要分子标志物,在评估DLBCL患者预后中具有一定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ALK+DLBC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罕见的亚型, 具有特殊的免疫母细胞或浆母细胞样的形态学特点, 免疫表型独具特征, 细胞遗传学异常, 在儿童和成人都可发生。此病虽然罕见, 但是其临床过程具有侵袭性且预后不良, 因此明确认识该疾病的特点是诊断的关键。ALK+DLBCL对传统化疗方案反应性差, 最近推出的小分子ALK抑制剂可能对这种疾病的患者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亚型,其具有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尽管许多患者应用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一线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但仍有部分患者之后发展为复发和难治性的DLBCL,而一旦发展为复发难治性的DLBCL,常规的放疗和化疗则收效甚微。近年来,免疫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如单克隆抗体治疗、双特异性抗体治疗、抗体-药物偶连物(ADC)治疗和嵌合体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AR-T)治疗等。本文现就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testicula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T-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2年04月至2022年04月收治的30例PT-DLBCL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1%、76.8%、66.3%;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9.7%、62.6%、62.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IPI评分、LDH水平、Hb水平、综合治疗模式、近期疗效与患者总生存均有关(P<0.05);年龄、IPI评分、Hb水平、综合治疗模式、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近期疗效与患者无进展生存均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是影响PT-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T-DLBCL属罕见的侵袭性结外淋巴瘤,复发率较高,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是影响PT-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iR-155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qRT-PCR检测所有患者癌组织miR-155的相对表达水平,根据miR-155的表达水平将所有患者分成miR-155高表达组(n=72)和miR-155低表达组(n=48),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生存率,采用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分析miR-155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miR-155高表达组患者结外侵犯比例显著高于miR-155低表达组(P<0.05);miR-155高表达组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29.2%)及总体生存率(40.3%)均显著低于miR-155低表达组(81.3%和83.3%);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miR-155表达水平是DLBCL无进展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的影响因素;miR-155低表达组细胞划痕愈合速度(0.53±0.04)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胞(1.0±0.03)(P<0.05),miR-155低表达组细胞在培养的3、4 d的吸光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0.38±0.01 vs 0.56±0.03;0.56±0.02 vs 0.76±0.02)(P<0.05)。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miR-155表达水平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其可能机制是通过影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提示miR-155可能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新的和可靠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原发胃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与原发结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N-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预后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肿瘤中心2013年6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确诊为PGI-DLBCL 70例和PN-DLBCL 80例,卡方检验比较原发胃肠与结内的DLBCL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特点,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PGI-DLBCL较PN-DLBCL分期偏晚,LDH增高多,联合有手术治疗多,放疗相对较少。单因素分析提示,PGI-DLBCL的年龄、LDH、IPI积分这3项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内DLBCL患者组年龄、双表达、LDH、IPI积分、KI67%值、分期这6项是预后的影响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提示PGI-DLBCL的年龄≥60岁、LDH升高是其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IPI≥3分、KI67≥70%是影响结内DLBCL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GI-DLBCL患者应提高早期诊断率,治疗上可根据年龄、LDH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制定综合治疗方案,目标超过结内DLBCL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A 63-year-old female with stage I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eveloped 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 (RPLS)following CHOP chemotherapy, with typical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findings. RPLS is a rare neurological syndrome characterised by visualdisturbances, seizures, headaches and altered conscious level which hasbeen associated with malignant hypertension, pre-eclampsia and somedrugs, including ciclosporin. It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following CHOP chemotherapy. Alternative treatment should be consideredfor patients who develop this rare complication.  相似文献   

17.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陶  周立强 《癌症进展》2006,4(5):384-390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目前最常见的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不同亚型在临床表现、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所观察到的遗传学改变主要集中在BCL6,BCL2,cMYC,FAS(CD95)的突变和体细胞超突变的异常上。虽然CHOP方案化疗能够治愈部分DLBCL,但完全缓解率仅为45%~55%。强化化疗方案或干细胞移植可改善某些患者的长期生存,最突出和一致改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长期生存效果则是随着抗CD20单克隆抗体药物与化疗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8.
原发乳腺淋巴瘤(PBL)是一种少见的结外淋巴瘤亚型,具有独特的特点.最主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其他病理类型比较罕见.文章将以原发乳腺DLBCL为主,阐述其疾病定义、分期,并探讨全身性化疗、局部巩固放疗及利妥昔单抗靶向治疗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