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诗平  郭继周 《耳鼻咽喉》2001,8(5):303-306
目的:观察耳科电钻噪声对豚鼠内耳功能的形态的影响,并探讨电钻噪声对内耳的损伤机制。方法: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BR)记录技术评价电钻噪声在不同时间暴露前后豚鼠听功能的变化。电钻噪声对豚鼠Corti器超微结构及组织化学的影响,采用定量组织化学技术测定豚鼠耳蜗外毛细胞(OHC)的琥珀酸脱氢酶(SDH)显色的灰度值,比较电钻噪声暴露前、暴露后6小时、1天、7天和15天时OHC的SDH的活性变化,并在光镜下观察耳蜗改变的情况。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电钻噪声暴露后即刻(2h内)、1天、7天和15天豚鼠Corti器的超微结构改变。将豚鼠耳后切口置于电钻噪声连续暴露30分钟和60分。结果:听功能检测结果显示电钻噪声暴露后各组动物ABR值、潜伏期和波间期较正常时略有升高,但无明显差异(P>0.05)。组织化学观察显示:电钻噪声连续60分钟暴露后各组动物耳蜗OHC和SDH显色灰度值与正常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各组动物耳蜗受损区域分布于外毛细胞第三排,尤以底转区和第二转明显,主要的病理变化有OHE纤毛轻蔗散乱,倒伏、融合及个别脱落。结论:说明耳科电钻就当前临床应用的强度,应用时间范围内来说,电钻噪声还未达到使其内耳超微结构损失的程度而造成内耳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强脉冲噪声暴露后,用耳蜗电图记录CAP和-SP,光镜观察耳蜗毛细胞损伤情况,图象分析法定量测定耳蜗血管纹血管的管腔面积及红血球分布。结果提示,爆震后即刻,耳蜗各圈毛细胞血管明显扩张、充血,爆震后4天恢复至正常范围,CAP阈移以4kHz、8kHz最大,与外毛细胞损伤主要位于1T、2T基本吻合,但与血管纹血管变化并不协调对应,似说明耳蜗微循环的改变与毛细胞的损伤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强度低频噪声对听力及耳蜗的影响。方法听力正常豚鼠,体重在250~300g之间,经强度为130dBSPL中心频率在100Hz的窄带噪声持续爆震4小时,分别于即刻、震后1天,作脑干诱发电位检测,以及耳蜗形态学观察。结果经130dBSPL强噪声暴露后,豚鼠听力有20dB左右的暂时性阈移产生。1天后,听力有所恢复,但听阈仍然高于正常。耳蜗形态学观察到,强噪声暴露后,耳蜗毛细胞虽未有损伤的表现,但凋亡前期蛋白Caspase3已经出现。结论高强度的低频噪声能产生暂时性阈移和永久性阈移,但可部分恢复。噪声对耳蜗毛细胞短期虽未观察有明确的损伤,但却开启了凋亡的程序。  相似文献   

4.
噪声对豚鼠耳蜗电位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噪声暴露对豚鼠耳蜗电位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杂色豚鼠10只,以右耳为噪声暴露耳,以左耳为对照耳,右耳持续给白噪声100dBSPL2小时。于噪声暴露前及噪声暴露后测量右耳耳蜗电位,并于噪声暴露后取噪声暴露耳和对照耳的耳蜗,应用透射电镜进行形态学的观察。结果噪声暴露后耳蜗微音电位幅度下降并且其非线性特点消失,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阈值明显升高;内毛细胞及其下方传入神经末梢空化,外毛细胞溶酶体增多、胞浆内出现空泡。结论噪声暴露不仅引起外毛细胞的损伤,还可以引起内毛细胞及传入神经纤维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对顺铂致豚鼠耳毒性的拮抗作用。方法将30只豚鼠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A组)、实验对照组(B组)、实验组(C组),每组10只。B组和C组一次性腹腔注顺铂10 mg/kg,同时C组连续10天腹腔注射灯盏花素15 mg.kg-1.d-1,B组等时程腹腔注等量生理盐水。每组豚鼠在实验前后均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在豚鼠顺铂致耳毒性模型完成并检测ABR反应阈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羟基-2-壬烯醛(4-HNE)在各组动物耳蜗的表达,同时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豚鼠耳蜗形态。结果实验前三组豚鼠ABR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B组和C组豚鼠ABR反应阈分别为50.12±18.45、36.32±15.63 dB SPL,均明显高于实验前,且B组显著高于C组(P<0.05),B组豚鼠听功能损伤明显重于C组。4-HNE在A组表达呈阴性,在B组和C组耳蜗表达呈阳性,且在B组的表达明显强于C组。B组耳蜗外毛细胞的损伤明显较C组重。结论 4-HNE在顺铂所致豚鼠耳蜗损伤中呈阳性表达。灯盏花素对4-HNE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且能拮抗顺铂对豚鼠的耳蜗毒性,表明活性氧(ROS)在顺铂所致豚鼠耳蜗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应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防治强脉冲噪声对豚鼠内耳损伤的可能性,为强脉冲噪声致聋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制作强脉冲噪声聋豚鼠模型36只,18只应用CNTF人注射3周,18只等量的生理盐水作对照,正常对照豚鼠18只,进行耳蜗铺片计算机图像分析毛细胞计数,螺旋神经节细胞计数、耳蜗乙酰胆碱酯酶染色铺片观察和ABR反应阈测定。结果 正常姐、噪声暴露后21d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CNTF组耳蜗毛细胞平均总  相似文献   

7.
多巴胺对豚鼠噪声性听力损失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白噪声条件下多巴胺(dopamine,DA)对耳蜗内毛细胞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探讨多巴胺对耳蜗传入通路的负反馈保护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健康杂色豚鼠40只,随机分4组,行活体全耳蜗灌流:①单纯给予100dB白噪声组(以下同);②灌流人工外淋巴液组;③灌流人工外淋巴液并给予白噪声组;④灌流1mmol/L多巴胺并给予白噪声组。在灌流第0、2h记录4kHz耳蜗微音电位(cochlear mirophonics,CM)幅值,并做相对幅度输入/输出函数曲线,和不同频率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阈值。结果给予噪声暴露的3组灌流后CM输入/输出曲线非线性特点均消失,相对幅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噪声暴露的3组2小时后各频率CAP阈值较前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第4组较第1组除8kHzCAP阈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频率CAP阈移明显减小(P〈0.05)。高频的阈移相差程度均较低频明显,其中16kHz阈移相差程度最为明显。结论白噪声暴露下多巴胺对耳蜗传入通路具有保护作用,并存在频率选择性,对高频纤维保护作用较低频更强。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索应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neurotrophicfactor,CNTF)防治强脉冲噪声对豚鼠内耳损伤的可能性,为强脉冲噪声致聋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制作强脉冲噪声致聋豚鼠模型36只,18只应用CNTF肌内注射3周,18只等量的生理盐水作对照,正常对照豚鼠18只,进行耳蜗铺片计算机图像分析毛细胞计数,螺旋神经节细胞计数、耳蜗乙酰胆碱酯酶染色铺片观察和ABR反应阈测定。结果正常对照组、噪声暴露后21d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CNTF组耳蜗毛细胞平均总数(x±s,下同)分别为9094±103.6、7351±196.5、8522±203.1;而螺旋神经节细胞计数在耳蜗中轴切片第二回下段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51±4.72、27±6.94、37±10.4。乙酰胆碱酯酶染色铺片结果示CNTF组较生理盐水对照组耳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损失轻、范围小。结论CNTF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受损的螺旋神经节细胞及外毛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并可能促进其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电钻噪声对豚鼠内耳功能和形态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耳科电钻噪声对豚鼠内耳功能和形态的影响,并探讨电钻噪声对内耳的损伤机制。方法: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BR)记录技术评价电钻噪声在不同时间暴露前后豚鼠听功能的变化。电钻噪声对豚鼠Corti器超微结构及组织化学的影响,采用定量组织化学技术测定豚鼠耳蜗外毛细胞(OHC)的琥珀酸脱氢酶(SDH)显色的灰度值,比较电钻噪声暴露前、暴露后6小时、1天、7天和15天时OHC的SDH的活性变化,并在光镜下观察耳蜗改变的情况。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电钻噪声暴露后即刻(2h内)1天、7天和15天豚鼠Corti器的超微结构改变。将豚鼠耳后切口置于电钻噪声连续暴露30分钟和60分钟。结果:听功能检测结果显示电钻噪声暴露后各组动物ABR阈值、潜伏期和波间期较正常时略有升高,但无明显差异(P>0.05)。组织化学观察显示:电钻噪声连续 60分钟暴露后各组动物耳蜗 OHC的 SDH显色灰度值与正常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各组动物耳蜗受损区域分布于外毛细胞第三排,尤以底转区和第二转明显,主要的病理变化有OHC纤毛轻度散乱、倒伏、融合及个别脱落。结论:说明耳科电钻就当前临床应用的强度,应用时间范围内来说,  相似文献   

11.
80dB白噪声对新生豚鼠耳蜗的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活性氧族与噪声性听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噪声损害可导致暂时性听阈移(temporarythreshold shift,TTS)和永久性听阈移(permanentthreshold shift,PTS),这是耳蜗的广泛物理损伤与代谢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噪声习服对豚鼠急性声损伤下的听力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理。方法 40只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阈值测定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Control),习服噪声组(Sound conditioning,SC),噪声暴露组(Noise exposure,NE),习服噪声后噪声暴露组(SC+NE)。分别于噪声暴露前24小时及暴露后即刻(1-3小时内)完成右耳ABR测试;之后处死动物取耳蜗,5只豚鼠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豚鼠内外毛细胞、突触变化;另5只豚鼠耳蜗检测组织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结果 1 ABR阈值:SC+NE各频率(click、Tb 4k、8k、16k、24k、32k Hz)的ABR阈值均小于N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突触前膜计数(按顶、第3、第2、底回CtBP2计数):Control,SC,NE,SC+NE单个内毛细胞CtBP2计数(/IHC,x±s)。顶回分别为11.80±0.59, 11.29±0.29, 8.87±0.30C, 10.93±0.65;第3回分别为12.27±0.35,11.39±0.55, 9.69±0.42,11.03±0.38;第2回分别为13.67±0.43, 11.85±0.51, 7.03±0.30,12.46±0.56;底回分别为21.39±1.35,14.18±0.40,7.47±0.67, 12.68±1.32。Control每回的单个内毛细胞突触前膜数目均多于SC+N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E每回单个内毛细胞的突触前膜数量均少于SC+N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顶回及第3回单个内毛细胞突触前膜计数与SC+NE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第2回单个内毛细胞突触前膜计数,SC少于SC+N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底回单个内毛细胞突触前膜计数,SC多于SC+N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MDA含量与SOD活力:NE的MDA含量最高,SOD活力最低,SC+NE与NE相比,MDA含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活力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噪声习服对豚鼠急性声损伤有听力保护作用;可能通过减少对突触的损害及恢复组织氧化与抗氧化的平衡而发挥听力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120dB SPL宽频带白噪声对巴马香猪和豚鼠各进行单次3小时的暴露,观察比较该种噪声对两种模型动物听力损伤的特点,找到更适用于研究噪声性听力损伤的动物模型。方法选取8只6月龄ABR听阈正常的巴马香猪,和8只5~6周龄ABR听阈正常的豚鼠,设置4个ABR测听记录点:噪声暴露前,噪声暴露后即刻(P0)、1天(P1)、7天(P7)。全部测听结束后,取材制作耳蜗标本,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形态。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豚鼠组在120dB SPL宽频带白噪声暴露后即刻的ABR阈值与暴露1天的ABR阈值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巴马香猪组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豚鼠组在噪声暴露前和噪声暴露后7天的ABR阈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巴马香猪组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相对于豚鼠,巴马香猪耳蜗标本扫描电镜提示了更多的纤毛异常。结论120d B SPL宽频带白噪声暴露会对巴马香猪和豚鼠造成一定程度的听力损伤。其中巴马香猪较豚鼠表现更为明显的听力损失,且毛细胞出现了更多的病理改变,由此本研究表明在120d B SPL宽频带白噪声单次暴露3小时的条件下,巴马香猪是一个更适于白噪声与听力损伤的研究的动物模型,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噪声性耳聋提供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条件化噪声保护噪声损伤的动物实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大鼠研究条件化低强度声刺激对高强度声刺激的保护作用。动物暴露于中心频率为4kHz的倍频程窄带噪声,强度55~95dBSPL10小时,然后再暴露动物于噪声105dBSPL13小时,暴露前、暴露后即刻及3周检测ABR阈值。先条件化噪声暴露组动物可以减轻TTS和PTS,结果提示在大鼠内耳有“坚韧化”现象,这种现象可以用本实验较短的条件化噪声诱发出。对条件化噪声暴露防护强声暴露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γ射线和噪声对内耳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7.
Caspase 12在强噪声诱导下豚鼠耳蜗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aspase 12在强噪声诱导的豚鼠耳蜗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白色豚鼠3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将实验组动物暴露于声压级120 dB、4 kHz窄带噪声环境4 h.分别对健康对照组及噪声刺激后第1、4、14天组豚鼠测试听性脑干反应(ABR).每组取4只豚鼠耳蜗作石蜡切片,另外4只豚鼠提取耳蜗总蛋白.通过透射电镜和脱氧核糖核甘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erni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nick end labeing,TUNEL)检测耳蜗凋亡细胞,免疫组化及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Bip/GRP78、caspa8e 12蛋白的表达.结果 透射电镜观察到实验组第1天耳蜗外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出现凋亡的特征性改变.实验组耳蜗Corti器、侧壁的血管纹和螺旋神经节存在TUNEL阳性细胞,第1天组最多;对照组未见阳性细胞.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Bip/GRP78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第1、4、14天都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caspase 12蛋白含量在噪声刺激后迅速增高,第1、4天达到高峰,第14天表达明显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 强噪声可以诱导豚鼠耳蜗细胞凋亡,caspase 12活化引起内质网应激反应性凋亡通道可能是此过程的信号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噪声诱导豚鼠耳蜗应激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噪声对耳蜗应激蛋白(SP,亦即HSP)的诱导。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噪声刺激后豚鼠耳蜗HSP70的表达。结果:在正常状态下耳蜗表达HSP70的部位(Corti器,螺旋神经节,血管纹,齿间细胞)经100dB声强级的白噪声暴露45min后,其HSP70的表达均增强,其中以Corti器和螺旋神经节更明显,P值均小于0.01。结论:白噪声对豚鼠耳蜗HSP70表达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高强度脉冲噪声暴露后豚鼠听功能及耳蜗结构的变化,探讨用于毛细胞再生研究的噪声性聋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健康成年白色红目豚鼠50只,雌雄不限,体重250~300g。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10只,噪声暴露组40只。给予脉冲噪声(压力峰值为175.0dB SPL,脉宽0.25ms,间隔时间20秒)连续暴露200次。于噪声暴露前及暴露后1周、4周、8周检测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ABR),毛细胞计数及耳蜗铺片免疫组化观察耳蜗结构变化。结果高强度脉冲噪声暴露后1周,40只豚鼠中有21只(52.5%)双耳各频率ABR阈值≥95dBSPL。继续观察至噪声暴露后4周及8剧,ABR阈值没有恢复,1周、4周、8周各频率ABR阈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毛细胞计数结果显示,噪声暴露敛极重度聋后1周,内毛细胞平均缺失率为91.4%,外毛细胞平均缺失率为97.2%。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显示,噪声暴露致聋后1周,内、外毛细胞胞核大部分缺失,内毛细胞内侧及外毛细胞外侧的支持细胞的胞核存存。结论高强度脉冲噪声暴露可造成豚鼠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耳蜗毛细胞广泛缺失且无法内行恢复,而支持细胞夫部分仔留,是进行毛细胞再生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
电钻噪声对豚鼠听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耳科电钻噪声对豚鼠听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8只豚鼠耳后切口置于电钻噪声连续暴露30分钟和60分钟,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BR)记录技术评价电钻噪声暴露前后不同时间豚鼠听功能的变化。结果 电钻噪声暴露后各组动物ABR阈值、潜伏期和波间期较暴露前略有升高,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耳科电钻就当前临床应用的强度、时间及范围内来看,其噪声强度尚不会影响豚鼠的听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