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4种Sm3+配合物, 即{[SmZn(2,5-pdc)2(tp)0.5(H2O)]·2H2O}n(1), [Sm2Zn2(C6H5COO)10(Imh)2(H2O)2](2), {[Sm2(NO2C6H4COO)6(H2O)4]·H2O}n(3)和{[SmN(CH2COO)3(H2O)2]·H2O}n(4)[2,5-pdc=2,5-吡啶二羧酸根, tp=对苯二甲酸根, C6H5COO=苯甲酸根, Imh=咪唑, NO2C6H4COO=对硝基苯甲酸根, N(CH2COO)3=氨三乙酸根]. 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了其晶体结构. 在室温下测定了其红外光谱、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以及在近红外区和可见区的发射光谱. 结果表明, 4种配合物在近红外区或可见区均出现Sm3+离子的特征发射. 这是形成配合物后, Zn-配体部分和配体对Sm3+离子发光的敏化作用所致. 此外, 讨论了不同有机配体或d过渡金属离子对Sm3+离子发光的影响, 并分析了配合物中Sm3+离子的近红外发射带位移、 劈裂和加宽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通过水热/溶剂热合成的方法制备了3个Zn(Ⅱ)/Co(Ⅱ)配合物{[Zn(H2L)(H2O)3]·H2O·0.5H4L}n(1)、{[Co(L)0.5(4,4'-bpy)]·0.5H2O}n(2)和{[Co(L)0.5(pbmb)(H2O)]·H2O}n(3)(H4L=5,5'-(hexane-1,6-diyl)-bis(oxy)diisophthalic acid,4,4'-bpy=4,4'-bipyridine,pbmb=1,1'-(1,3-propane)bis-(2-methylbenzimidazole))。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为一维链结构。2为拓扑符号为(64·7·8)(6·72)的三重穿插网络结构。3是拓扑符号为(4·62)(42·62·82)的(3,4)-连接的二维网络结构。配合物1呈现出较好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了2个基于Keggin型杂多酸的无机-有机杂化物, 化学式分别为{[Cu2(4,4′- bipy)4(H2O)4](SiMo12O40)·18H2O}n(1)和{[Cu2(4,4′-bipy)4(H2O)4](PMo6W6O40)·18H2O}n(2)(bipy=bipyridine). 结构分析 表明2个化合物同构, Cu2+是六配位, 分别与4个4,4′-bipy上的N原子和2个水分子上的O原子结合, 形成 [Cu(4,4′-bipy)2(H2O)2]n2n+二维层状结构. 杂多阴离子通过静电与配位阳离子[Cu(4,4′-bipy)2(H2O)2]n2n+作用交叉排列在层间. 通过红外光谱、 粉末X射线衍射和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对化合物的性质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所合成化合物对水溶性染料亚甲基蓝的降解活性, 发现2种化合物对于亚甲基蓝均表现出显著的光降解活性, 并对它们的催化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溶剂热反应条件下, 用预先合成的乳酸衍生物(R)-H2CBA和(S)-H2CBA分别与含氮辅助配体(E)-1,2-二(4-吡啶基)乙烯(DPEE)和1,4-二(1H-咪唑-1-基)苯(1,4-DIB)组合, 制备出2对不同结构的单一手性配位聚合物[Cd2((R)-CBA)2(DPEE)(H2O)2]n(1-D), [Cd2((S)- CBA)2(DPEE)(H2O)2]n(1-L), [Cd((R)-CBA)(1,4-DIB)]·H2O(2-D)和[Cd((S)-CBA)(1,4-DIB)]·H2O(2-L). 其中1-D和1-L是由梯形Cd-CBA链和DPEE配体连接成的二维框架结构; 而2-D和2-L是三维超分子框架结构, 包含3种不同类型的对映手性螺旋链. 对上述化合物进行了粉末X射线衍射、 热重分析和圆二色谱分析, 并对其荧光性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利用2-乙酰基吡啶(acpy) 和2-邻甲基苯胺在甲醇中回流反应得到新型希夫碱配体2-{1-[(2-甲基苯基) 亚氨基]-乙基}吡啶)(mpep) , 通过溶剂热法将acpy和mpep与氯化镉反应得到2种新型氯桥连一维之字链结构Cd(Ⅱ) 配位聚合物{[Cd(mpep) ]Cl2}n(配合物1)和{[Cd(acpy) ]Cl2}n(配合物2). 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 核磁共振氢谱、 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配合物1和配合物2进行结构表征. 结果表明, 配合物1和配合物2均为一维之字链状结构. 在配合物1中, Cd与mpep配体中2个氮原子和4个氯原子配位, 呈六配位顺式八面体构型, 并通过2个Cl原子桥连形成一维之字链状结构. 在配合物2中, 中心金属Cd(Ⅱ) 与acpy中的氮原子、 氧原子和4个氯原子配位, 也呈六配位顺式八面体构型, 进一步通过Cl原子桥连相邻金属形成一维之字链状结构. 在3种不同极性的溶剂(CH3OH, CH3CN和 CH2Cl2)中, 两种配位聚合物均呈现蓝色荧光(390~433 nm) , 说明2种配位聚合物具有弱溶剂效应; 在固态室温下两种配位聚合物也呈现蓝色荧光, 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为440和473 nm. 固态最大发射波长比溶液中红移的原因是分子中存在氢键, 降低了基态与激发态之间的能级差. 在室温下, 配合物1和配合物2在3种溶液和固态中均显示出较长的荧光寿命(19.08~60.20 μs) .  相似文献   

6.
利用四[1-(1, 2, 4-三氮唑基)甲基]间苯二酚杯[4]芳烃配体(TTR4A)在溶剂热的条件下合成了两个配位聚合物,[[Zn2(TTR4A)(L)2]·DMF·4H2O]n(化合物1) (DMF = N, N-二甲基甲酰胺)和[[Co(TTR4A)Cl2]·DMA·H2O]n (化合物2) (H2L = 4, 4’-联苯二甲酸) (DMA = N, N-二甲基乙酰胺)。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对这两个配位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定。利用红外、元素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PXRD)和热重表征手段对化合物1和2进行了表征。在化合物1中,四个L配体连接着四个Zn(Ⅱ)离子形成了环状的Zn4L4结构单元,该结构单元进一步地被TTR4A链接形成了一维链状结构。在化合物2中,TTR4A的四个三氮唑基团各连接一个Co(Ⅱ)离子形成二维层状结构。此外,我们对化合物1的荧光性能进行了研究,荧光测定表明固态条件下化合物1发出很强的荧光,并能够选择性地对Fe3+、Cr2O72−和硝基苯分子产生响应。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4个配位聚合物[Zn(Hcpoia)(2,2'-bpy)·H2O]n(1)和[M(Hcpoia)(phen)]n·nH2O[M=Zn(2), Mn(3), Co(4); H3cpoia=4-(4-羧基苯氧基)间苯二甲酸; 2,2'-bpy=2,2'-联吡啶; phen=1,10-邻菲罗啉], 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配合物1为一维链状结构, 中心Zn 2+离子的配位环境为[ZnO4N2]扭曲的八面体构型, 配体Hcpoia 2-μ1η 1η 0μ1η 1η 1配位模式桥连相邻的Zn 2+离子. 配合物2和4的结构与配合物1类似, 是由配体Hcpoia 2-μ1η 1η 0μ1η 1η 1配位模式联接[MO4N2]结构单元而形成的一维链状结构. 配合物1, 2和4中均存在分子间氢键(O—H…O), 氢键的存在使一维链连接形成二维超分子结构. 配合物3为二维网状结构, Mn 2+离子的配位环境为[MnO4N2]扭曲的八面体构型, 配体Hcpoia 2-μ2η 1η 1配位模式桥连相邻Mn 2+离子形成[Mn2COO2]结构单元, 该结构单元被Hcpoia 2-连接形成二维结构. 在4个配合物中, 2,2'-bpy和phen配体均以端基的形式与金属离子螯合配位. 研究了水溶液中抗生素分子和Fe 3+离子对配合物1与荧光强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甲硝唑、 Fe 3+离子对配合物1有荧光猝灭作用, 并进一步考察了甲硝唑浓度和Fe 3+离子浓度对配合物1荧光强度的影响. 基于荧光猝灭机理, 配合物1可以用作荧光传感器检测水溶液中的甲硝唑和Fe 3+离子. 研究了配合物4对罗丹明B(RhB)的催化降解性能, 发现在氙灯照射和H2O2存在条件下, 配合物4对RhB具有较好的光催化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8.
周亚  陈勇强 《合成化学》2020,28(9):810-814
通过溶剂热合法,制备了两种新的Zn2+配位聚合物{[Zn(bib)(bdc)]•DMF}n(1)和{[Zn(bib)(bpdc)]•H2O}n(2)(bib=1,3-双(1-咪唑)苯,H2bdc=1,4-苯二甲酸,H2bpdc=4,4'-联苯二甲酸,DMF=N,N-二甲基甲酰胺)。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了两个配合物的结构: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是一种由bib和ndc2-配体混合连接二维网络结构,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表现出了二重互穿二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9.
在室温下合成了3个新的配位聚合物{[Zn(4?Nbdc)(btx)]·2H2O}n(1·2H2O)、[Zn(btx)1.5(1,3?bdac)]n(2)和{[Zn(mbtx)(1,3?bdc)(H2O)2]·H2O}n(3)(btx=1,4?二(4H?1,2,4?三唑)苯,mbtx=1,3?二(4H?1,2,4?三唑)苯,4?Nbdc=4?硝基邻苯二甲酸根,1,3?bdac=间苯二乙酸根,1,3?bdc=间苯二甲酸根),测试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并从元素分析、红外和粉末衍射等方面进行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表明,配合物1是二维(4,4)网格结构,配合物2和3都是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2中的π?π作用将一维链连接成三维网格结构。在配合物3中,分子间氢键将一维链连接成二维网格,2套二维网格在分子间氢键的作用下相互穿插得到2D+2D→2D的网格结构。同时,还研究了3个配位聚合物的荧光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徐艳  李素芝  李新星 《无机化学学报》2023,39(10):1950-1958
在溶剂热条件下,5-羧酸-1-萘膦酸(5-pncH3)和稀土硝酸盐反应合成得到3例萘羧酸膦酸镧系配合物:[Pr(5-pnc)(H2O)]·2H2O (1)、[Sm(5-pnc)(H2O)]·H2O (2)和[Eu(5-pnc)(H2O)]·H2O (3)。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荧光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表明,每个七配位的镧系离子由来自5个膦酸盐配体的6个O原子和来自1个配位水分子的一个O原子配位。[LnO7]通过O—C—O、O—P—O或—O—单元连接成一维双金属链结构,一维双金属链再进一步由萘羧酸膦酸配体(5-pnc3-)连接成三维开放骨架结构。荧光性质研究表明,配合物3在330 nm的激发光下,发射Eu的红色特征荧光,而配合物1和2在蓝光区显示出非常宽的配体中心发射带。  相似文献   

11.
以2-(4′-羧基苯基)咪唑-4,5-二羧酸(H_4CPhIDC,C_(12)H_8N_2O_6)为配体,用溶剂热合成了3种配位聚合物{[Cd2(CPhIDC)(bimb)]·H_2O}_n(1)、{[Cd_2(CPhIDC)(phen)_2]·3H_2O}_n(2)、{[Zn_2(CPhIDC)(bpp)]·1.5H_2O}_n(3)(bimp=1,4-双咪唑基-丁烷,phen=1,10-菲咯啉,bpp=1,3-双(4-吡啶基)-丙烷)。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和结构分析。结构分析表明,主配体以完全去质子化CPhIDC4-的形式与中心金属离子形成以μ_4和μ_5为配位模式的二维及三维聚合物。配合物1和3是三维网络结构,同时呈现(3,4,5)-连接的(5·6·7)(4·52·6·72)(4·52·6·74·82)拓扑结构,两者的不同之处是中心离子和辅助配体。配合物2是二维波纹状渔网结构,呈现44·62拓扑结构,在其空间填充上又类似于DNA双螺旋链的单螺旋结构。测定了产物的固体荧光光谱;用EtBr荧光探针法研究了配体及配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合成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Zn(HL)(H_2O)(SO_4)]·H_2O}n(1),[Cd(HL)Cl_2](2)和[Cd(HL)I2](3)的结构(HL为喹啉-8-甲醛乙酰腙)。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中心Zn髤离子的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八面体,与来自1个中性三齿配体HL的ONN原子供体,1个水分子和2个μ2桥联的硫酸根配位,从而形成沿b轴方向的一维链。配合物2和3中Cd髤与1个中性三齿配体HL和2个卤素阴离子(2中为氯离子,3中为碘离子)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四方锥。乙腈溶液中,配合物3与配体HL几乎无荧光发射,而配合物1和2分别在428和408 nm处有强荧光。  相似文献   

13.
在水热条件下,以联苯-2,4,4′,6-四甲酸(C16H10O12,H4bptc)为主配体、1,3-二(4-吡啶基)-丙烷(bpp)为辅助配体,与氯化镉(Cd Cl2·2.5H2O)反应合成了2个三维镉配位聚合物{[Cd2(bptc)(H2O)3]·H2O}n(1),{[Cd2(bptc)(bpp)·H2O]·2.25H2O}n(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具有双核结构,2个中心离子Cd(Ⅱ)同为六配位,均形成略有畸变的八面体结构;而配合物2尽管也具有双核结构,但不同于1的是其中一个中心离子构成略显畸变的八面体几何结构,另一个却构成五角双锥结构。用溴化乙锭荧光光谱法测定了配体和配合物与DNA作用情况,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14.
林祖金  林熙  曹荣 《化学学报》2012,70(19):2012-2015
利用半刚性的三足羧酸配体1,3,5-tris[3-(carboxyphenyl)oxamethyl]-2,4,6-trimethylbenzene acid (H3TBTC)与金属离子自组装成功合成了两例八面体纳米笼构建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 {[Zn3TBTC2(DMA)(H2O)]·3DMA·3H2O}n (1), {[Cd3TBTC2(DMA)2(H2O)2]·2DMA·2H2O}n (2). TBTC3-配体在化合物中呈现出cis,cis,cis-cis,trans,trans-两种构型. cis,cis,cis-构型的TBTC3-配体与Zn3(COO)6次级结构基元(secondary building units, SBUs)构筑了畸变的八面体金属-有机纳米笼, 因而化合物的结构可以看成是八面体金属-有机纳米笼作为超分子构建单元(supramolecular building blocks, SBBs), 在空间上与cis,trans,trans-构型的配体相连, 最终形成具有(3,18)-连接的三维无限网络. 荧光测试结果表明, 化合物1~2的荧光都是基于配体的发射. 相对于配体的发射光谱, 化合物1~2的发射光谱展现出蓝移的现象. 气体吸附测试结果表明, 化合物1~2具有选择性吸附二氧化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锶配合物因其优异的催化活性和荧光性质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在溶剂热条件下,以氯化锶为金属源,以2-吡嗪基四氮唑(HL)、胡椒酸(HL1)为配体,以DMF-水体系为溶剂合成了新型的单核锶配合物{[Sr(L)2]·2H2O}n(I),其结构通过EA、 SXRD、 PXRD、 IR和TGA进行了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I结晶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Sr呈略微扭曲的八面体几何构型,而胡椒酸没有参与配位。单核分子之间通过O—H···N氢键相互作用连接形成二维超分子网络结构。固体荧光研究表明:Sr配合物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最大发射波长为450 nm(λex=223 nm),进一步表明I是一种潜在的蓝光材料。  相似文献   

16.
在水热体系中合成了3个中心金属为镍离子, 以六配位扭曲八面体构型形成的具有螺旋结构的配位聚合物{[Ni2L2(bib)2·2H2O]·5H2O}n(1), [Ni2L2(bpy)]n(2)和{[Ni2L2(bibpip)2·2H2O]·6H2O}n(3)[H2L=4,4'-三苯胺二甲酸; bib=1,3-二(咪唑基)苯; bpy=4,4-联吡啶; bibpip=1,4-二(4-咪唑苄基)哌嗪]. 通过单晶及粉末X射线衍射、 红外光谱、 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对这3种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化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 C2/c空间群, 其骨架为具有{42·65·8}拓扑结构的二维层结构; 化合物2属于斜方晶系, Fdd2空间群, 其骨架为具有{48·54·63}拓扑结构的三维超分子网络; 化合物3属于三斜晶系, P1ˉ空间群, 为1个五重穿插的三维超分子网络, 其骨架具有{44·62}拓扑结构.  相似文献   

17.
以同物质的量比例的4-二苯基乙酸(Hbpa)、1,3-二(4-吡啶基)丙烷(bpp)和[Ag(NH3)](OH),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制备了2个基于柔性配体的类三明治配合物{[Ag2(bpa)2(bpp)2]·2H2O}n(1)和{[Ag(bpa)(bpp)]·2H2O}n(2),对其进行了单晶结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和粉末衍射表征。结构表明1是由T型配位的银离子和Ag…Ag超分子作用组装而成的二维配合物;配合物2则是由四面体构型银离子和π…π堆积作用组装的二维配位超分子。此外,1和2还可在可见光区的不同位置发射较强荧光。  相似文献   

18.
以1,3-二(4-吡啶基)-丙烷(bpp)和邻苯二甲酸(1,2-H2bdc)为配体,通过水热法合成了过渡金属配合物M2(1,2-bdc)2(bpp)2·2H2O[M=Co(1),Ni(2)]和Cd(1,2-bdc)(bpp)·H2O(3).配合物1和2属单斜晶系P21空间群,具有相似的三维骨架结构.配合物中存在2种配位环境相似的金属中心,每个金属中心采取六配位的畸变八面体构型,与来自2个1,2-bdc配体的3个氧原子和2个bpp配体的2个氮原子以及1个水分子配位.1,2-bdc配体采取单齿/双齿螯合的配位模式将金属离子连接成M1-(1,2-bdc)-M2右手螺旋链.bpp配体采取Trans-Gauche(TG)构型,连接相邻的金属离子形成M1-(bpp)-M1链和M2-(bpp)-M2链.这3种链交织在一起构筑成具有{65.8}拓扑的三维结构.配合物3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具有单节点的双层二维结构.Cd(Ⅱ)离子采取七配位的畸变五角双锥体构型,与来自2个1,2-bdc配体的4个氧原子,2个bpp配体的2个氮原子和1个水分子配位.1,2-bdc配体采取双齿螯合/双齿螯合的配位模式将Cd(Ⅱ)离子连接成Cd-(1,2-bdc)-Cd链.bpp配体采取TG构型,连接相邻的Cd(Ⅱ)离子,形成Cd-(bpp)-Cd链.这2种链通过共享Cd(Ⅱ)离子交错排列构筑成二维结构.配合物3显示出强的荧光,最大发射位于408 nm处,对应于配体的π*-π跃迁.不同有机小分子对配合物3的荧光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苯胺对其有显著的猝灭作用,基于荧光猝灭机理,配合物3可用于选择性检测苯胺分子.  相似文献   

19.
选择刚性的1,2,4,5-均苯四甲酸(H4L)为主配体,以1,3-双(1H-咪唑-1-基甲基)苯(1,3-bib)为辅助配体,在水热条件下,与过渡金属离子Cd2+配位合成了配合物[Cd(L)0.5(1,3-bib)(H2O)]·H2O(1)。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热重和X射线粉末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化合物的荧光性质。结果表明:配合物1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bca,a=0.85708(4)nm,b=1.91223(10)nm,c=2.45160(12)nm。配合物1中Cd2+与L4-配体的羧基通过双齿螯合配位,通过1,3-bib连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配合物1具有较强的荧光,其对丙酮溶剂、MnO-4、Hg2+离子有一定的荧光猝灭。  相似文献   

20.
采用均苯三甲酸配体、 硝酸锌与硝酸钴反应, 一步合成了钴掺杂的锌配位聚合物Zn1-xCox(BTC)·(OH)(H2O)3(NMP)(DMF)(H2O)1.5(H3BTC为1,3,5-均苯三酸, NMP为1-甲基-2-吡咯烷酮, DMF为N,N'-二甲基甲酰胺, x=0~0.8). 该化合物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 属于立方晶系, 空间群P213, 晶胞参数a=1.43863(20) nm. 利用元素分析、 能量散色光谱(EDS)、 UV-Vis光谱、 X射线粉末衍射(XRD)、 热重分析(TGA)、 氮气吸附和磁性分析等表征手段对样品的物理性质进行了表征. 氮气吸附实验结果表明, 该配位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微孔吸附特性, Langmiur比面积为832 m 2/g, 孔径为0.84 nm; 元素分析结果表明, 钴/锌摩尔比为1∶1时, 在37~300 K温度范围内其磁性表现为反铁磁性, 并满足Curie-Weiss定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