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具有高度异质性,识别高危患者尤为重要,目前已经发现多种因素影响其预后。笔者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从临床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和PET/CT多方面对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改良国际预后指标(NCCN-IPI)对治疗结束后18F-FDG PET/CT评价为阴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分层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7年8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过6~8周期R-CHOP类方案化疗后,并经18F-FDG PET/CT评价为阴性的60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中位年龄51岁(16~81岁)。采用NCCN-IPI进行危险度分层,采用 Log-rank 检验比较各组间无进展生存(PFS)期和总生存(OS)期的差异。 结果 所有患者2年PFS率为83.33%(50/60),2年OS率为96.67%(58/60)。根据NCCN-IPI评分,低危组占35.0%(21/60),低中危组占41.7%(25/60),中高危组占18.3%(11/60),高危组占5.0%(3/60)。低危组与其他组间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2、0.0143、<0.0001),高危组与其他组间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8、0.0166、0.0045),余各组间PFS及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应用NCCN-IPI可以对治疗结束后18F-FDG PET/CT评价为阴性的DLBCL患者进行进一步的预后分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Ⅱ~Ⅲ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前18F-FDG PET/CT显像中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代谢体积(MTV)和病灶糖酵解总量(TLG)的预后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5年12月诊治的85例初诊Ⅱ~Ⅲ期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前18F-FDG PET/CT显像资料。以SUVmax的41%作为阈值,得出病灶的SUVmax、MTV和TLG。由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SUVmax、MTV及TLG预测无进展生存期(PFS)的最佳界值点。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 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 结果 85例DLBCL患者的SUVmax、MTV及TLG的中位数分别为23.9(16.3)、25.1(95.3)cm3、424.4(1404.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UVmax的曲线下面积(AUC)=0.610(95%CI=0.483~0.736,P=0.109),MTV的AUC=0.729(95%CI=0.621~0.838,P=0.001),TLG的AUC=0.726(95%CI=0.621~0.831,P=0.001)。由于SUVmax的AUC较小,不能通过ROC曲线分析获得界值点,因此以SUVmax的中位数23.9作为界值点进行分组。MTV的界值点为39.1 cm3(灵敏度为73.1%,特异度为69.5%);TLG的界值点为404.5(灵敏度为80.8%,特异度为61.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大肿块、国际预后指数(IPI)、SUVmax、MTV、TLG是Ⅱ~Ⅲ期DLBCL患者PFS的影响因素(χ2=19.118,P=0.000;χ2=12.310,P=0.000;χ2=4.861,P=0.027;χ2=7.731, P=0.013;χ2=19.693, P=0.000;χ2=6.414, P=0.011;χ2=14.538,P=0.000;χ2=13.089, P=0.000)。Ann Arbor分期、β-2微球蛋白、大肿块、IPI、MTV、TLG是患者总体生存期(OS)的影响因素(χ2=14.550, P=0.000;χ2=5.473, P=0.019;χ2=5.643, P=0.018;χ2=15.943, P=0.000;χ2=13.877, P=0.000;χ2=12.677, P=0.000)。由于MTV与TLG呈高度相关,多因素分析时,二者中仅纳入了TLG,结果显示乳酸脱氢酶、TLG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RR=4.891, 95%CI=1.332~11.955,P=0.017;RR=0.195, 95%CI=0.058~0.660,P=0.009),IPI、TLG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RR=0.508, 95%CI=0.270~0.956,P=0.036;RR=0.433, 95%CI=0.227~0.826,P=0.011)。 结论 18F-FDG PET/CT所测得的TLG是影响Ⅱ~Ⅲ期DLBCL患者PFS及OS的独立预后因素,TLG比SUVmax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对DLBCL患者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应用美罗华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甲泼尼龙化疗方案后,DLBCL患者的治愈率可达60%~80%。由于DLBCL在分子病理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不同患者的疗效和预后不同,因此如何正确评价其疗效及预后是目前研究的热点。18F-FDG PET/CT是DLBCL患者常用的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的影像学工具。国际预测预后指数(IPI)以及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国际预后指标(NCCN-IPI)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恶性淋巴瘤预后评分系统。近年来,一些新的临床及分子病理因素的预后价值也先后被探索。笔者将对PET/CT、临床预后评分系统、不同的临床及分子病理预后因素在DLBCL患者的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化疗结束时 18F-FDG PET/CT Lugano淋巴瘤疗效评估标准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1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诊治并于化疗结束时行 18F-FDG PET/CT的DLBCL患者131例[男63...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参数对化疗中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11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化疗3~4周期后(中期)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其中男性60例、女性52例,年龄16~79(49.5±16.6)岁。以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40%为阈值勾画感兴趣区(ROI),获得病灶的SUVmax、全身所有病灶总的代谢肿瘤体积(TMTV)、总的糖酵解总量(TTLG),在CT图像上测量6个靶病灶的最大垂直径乘积之和(SPD)。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计算各代谢参数和解剖测量参数预测患者无进展生存(PFS)期和总生存(OS)期的最佳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12例DLBCL患者中,在随访期间25例(22.3%)出现疾病进展、14例(12.5%)死亡。18F-FDG PET/CT 参数SUVmax、TMTV、TTLG和SPD预测DLBCL患者PFS期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75、6.40 cm3、9.30 g和3.53 cm2,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2、0.652、0.680、0.728(95%CI:0.596~0.829、0.518~0.787、0.549~0.811、0.619~0.837,均P<0.05);预测OS期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75、17.80 cm3、19.05 g和5.67 cm2,AUC分别为0.727、0.686、0.727、0.757(95%CI:0.578~0.877、0.512~0.861、0.559~0.896、0.622~0.891,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国际预后指数评分、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国际预后指数评分、Deauville评分以及SUVmax、TMTV、TTLG、SPD均是DLBCL患者PFS期(χ2=5.152~22.998,均P<0.05)和OS期的影响因素(χ2=4.735~19.687,均P<0.05);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是OS期的影响因素(χ2=4.154,P<0.05),但不是PFS期的影响因素(χ2=2.223,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ECOG评分、TTLG是影响DLBCL患者PFS期的独立危险因素(HR=0.331、0.262、0.281,95%CI:0.145~0.753、0.113~0.605、0.119~0.666,均P<0.01);LDH水平、SPD是影响DLBCL患者OS期的独立危险因素(HR=0.594、1.922,95%CI:0.360~0.979、1.123~3.290,均P<0.05)。 结论 18F-FDG PET/CT参数 SUVmax、TMTV、TTLG、SPD对化疗中期DLBCL患者预后有较好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 PET/CT显像的代谢参数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及临床指标对初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经病理确诊DLBCL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前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  相似文献   

8.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常规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的治疗方案已将DLBCL的治愈率提高,但是不同患者的预后差异较大,目前预测预后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已广泛应用于DLBCL的诊疗中,其代谢参数代谢肿瘤体积(MTV)是DLBCL预后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但如何将MTV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尚存在一些争议,笔者就MTV在DLBCL预后预测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治疗前18F-FDG PET/CT影像组学特征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的预后评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病理证实为DLBCL且治疗前行18F-FDG PET/CT的135例患者,以8∶2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再以8∶2将训练集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进行模型构建。半自动勾画患者淋巴瘤病灶作为感兴趣区并提取特征,利用单因素COX及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回归进行特征筛选,获得系数非零的影像组学特征并用其权重系数计算每例患者的影像组学得分(Radscore),分析Radscore对PFS和OS的预测价值。使用传统预后指标(代谢参数和临床因素)、Radscore及两者联合分别建立3种模型。通过C-index、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决策曲线评估各模型预测效能。最后基于最佳模型绘制列线图,利用校准曲线验证列线图效能。结果 联合模型对3、5年PFS及OS预测效能优于传统预后指标模型和Radscore模型(Z=0.962 1~2.25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化疗早期及化疗后疗效评价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美罗华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或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的34例DLBCL患者的PET/CT结果。所有患者分别在化疗前、化疗6疗程后行PET/CT,比较化疗前后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病灶最大直径(Dmax);其中12例患者于化疗前、第2疗程结束后、第4疗程结束后行PET/CT,比较3组间的SUVmax与Dmax。对在化疗6疗程后行PET/CT显像已达到完全缓解的8例和部分缓解的10例患者进行临床随访,观察1年无进展生存期(PFS)。 结果 ①34例患者化疗前和6疗程化疗后,SUVmax之间和Dmax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8和2.96,P均 < 0.05)。② 12例患者在化疗前、第2疗程结束后、第4疗程结束后,SUVmax之间和Dmax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64和4.33,P均 < 0.05);第2疗程结束后与化疗前相比,病灶Dmax未见显著变化(t=1.05,P > 0.05),SUVmax显著降低(t=5.37,P < 0.05);第4疗程结束后与化疗前相比,SUVmax之间和Dmax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8.56和3.90,P均 < 0.05)。③对18例患者进行的随访发现,完全缓解的8例中,PFS > 1年者6例,PFS < 1年者2例;部分缓解的10例中,PFS > 1年者2例,PFS < 1年者8例。 结论 在DLBCL化疗早期及化疗后的疗效评价上,PET比CT更灵敏,以两种显像方法相结合的PET/CT在淋巴瘤疗效评价上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L)的^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9年4月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7例PMBL患者[男10例,女17例,中位年龄31(19~57)岁]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观察病灶的位置、形态、密度、坏死及钙化情况、周围及远处侵犯情况等。通过阈值自动分割法计算病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代谢体积(MTV)和糖酵解总量(TLG)。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SUVmax、MTV、TLG与最大长径、Ann Arbor分期的相关性。结果27例患者病灶表现为前纵隔肿块,其中25例肿块在前纵隔内跨区生长;24例患者病灶边缘不光整,呈分叶状;^18例患者病灶内可见低密度坏死灶;15例患者病灶包绕大血管生长;12例气管受压变窄;3例肿瘤侵犯肺组织;1例肿瘤累及腹腔淋巴结和骨髓;所有患者脾脏均未见肿大。27例患者病灶最大长径、SUVmax、MTV、TLG分别为(11.6±3.7)cm、21.07(15.78,25.09)、190.43(130.14,350.75)cm3、2165.54(1465.86,4^185.21)g。SUVmax与病灶最大长径无相关性(rs=-0.305,P=0.122),MTV、TLG均与最大长径呈正相关(rs=0.741、0.532,均P<0.05)。最大长径、MTV、TLG均与分期呈正相关(rs=0.394、0.413、0.422,均P<0.05),而SUVmax与Ann Arbor分期无相关性(rs=0.031,P>0.05)。结论PMBL^18F-FDG PET/CT显像多表现为前纵隔大肿块,^18F-FDG摄取较高,病灶内坏死多见,腹腔淋巴结、脾脏及骨髓侵犯少见;病灶MTV、TLG与Ann Arbor分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化疗中期及终末期18F-FDGPET/CT显像对DLBCL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1年经手术或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110例(男62例,女48例,中位年龄52岁)DLBCL患者的18F—FDGPET/CT显像结果。其中在化疗中期(4周期)、化疗终末期(6∽8周期)、化疗中期+终末期行PET/CT检查的患者分别为42、44和24例。根据显像结果将患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以无进展生存(PFS)期及总体生存(os)期为评价指标,对各组患者进行预后评估。组间PFS率及Os率的比较采用疋。检验,预后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结果化疗中期”F—FDGPET/CT显像阳性组28例,阴性组38例,2组中位PFS期分别为20和37个月,3年PFS率分别为17.9%(5/28)和52.6%(2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85,P〈O.01);中位Os期分别为28和39个月,3年0s率分别为35.7%(10/28)和55.3%(21/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73,P〉0.05)。化疗终末期”F.FDGPET/CT显像阳性组20例,阴性组48例,2组中位PFS期分别为21和54个月,3年PFS率分别为20.O%(4/20)和77.1%(3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15,P〈0.01);中位Os期分别为26和57个月,3年0s率分别为25.0%(5/20)和83.3%(4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62,P〈0.01)。结论化疗终末期PET/CT是DLBCL患者预后评估的可靠方法,而化疗中期PET/CT对患者的预后评估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8F-FDGPET/CT评价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化疗中期治疗反应的价值。方法DLBCL初诊患者53例,采用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或利妥苷单克隆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方案化疗,分别于化疗前和化疗中期(4个疗程后)进行^18F-FDGPET/CT显像。根据肿瘤对化疗的反应将病例分为完全反应组、部分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比较3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完全缓解率的比较用x2检验。结果完全反应组、部分反应组和无反应组的临床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8.5%(23/26)、73.3%(11/15)和8.3%(1/12),3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548,P=0.000)。完全反应组、部分反应组的完全缓解率高于无反应组(X2=22.656,P=0.000和x2=11.407,P=0.001)。结论DLBCL患者化疗中期^18F-FDG PET/CT显像有助于预测其化疗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分析基于中期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的4项评估指标预测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N-DLBCL)初始化疗疗效和预后的效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20年4月于北京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或随访结果明确诊断为EN-DLBCL的77例初诊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42例,年龄(62.7±16.2)岁]的资料,包括治疗前基线PET/CT、初始化疗3~4个周期时的中期PET/CT和临床资料,并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或电话随访。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中期PET/CT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最佳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中期SUVmax<最佳临界值组和中期SUVmax≥最佳临界值组;按照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淋巴瘤18F-FDG PET/CT及PET/MR显像临床应用指南推荐,以ΔSUVmax%=70%为最佳临界值,将患者分为ΔSUVmax%<70%组和ΔSUVmax%≥70%组;根据中期Deauville五分法评分,将患者分为Deauville五分法评分1~3分组和4~5分组;根据Lugano疗效评估标准,以中期疗效将患者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基于中期PET/CT的SUVmax、Deauville五分法评分、Lugano疗效评估结果、ΔSUVmax%等指标对EN-DLBCL初始化疗疗效和预后预测的效能。 结果 (1)初始化疗结束时51例(66.2%)患者完全缓解;中期SUVmax<4.9组、Deauville五分法评分1~3分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2.6%(38/46)和85.0%(34/40),显著高于对应的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699、13.108,均P<0.001);以ΔSUVmax70%和Lugano疗效评估结果进行分组的各组,其完全缓解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18、0.368,均P>0.05)。(2)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范围为4~105个月,随访结束时19例(24.7%)患者疾病进展、复发或死亡;SUVmax<4.9组、Deauville五分法评分1~3分组、Lugano疗效评估缓解组患者的2年无进展生存期(PFS)均显著优于对应的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48、4.586、4.765,均P<0.05);Lugano疗效评估缓解组患者的2年总生存期(OS)优于未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48,P=0.007);以ΔSUVmax70%分组的患者之间的PFS和O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1、3.331,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ugano疗效评估结果、国际预后指数评分是EN-DLBCL患者PFS(HR=12.179、14.330,P=0.015、0.005)和OS(HR=8.645、8.903,P=0.008、0.041)的独立预测指标。 结论 基于EN-DLBCL患者中期18F-FDG PET/CT的4项评估指标中,中期SUVmax<4.9和Deauville五分法评分1~3分能较好地预测EN-DLBCL患者初始化疗结束时的疗效是否为完全缓解,Lugano疗效评估结果是PFS和OS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在常见原发性胃淋巴瘤(PG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组织病理学分型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2年3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83例PGL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其中男性39例、女性44例,年龄范围为13~78岁,中位年龄为56(48,66)岁。根据组织病理学类型将患者分为DLBCL(46例)和MALT淋巴瘤(37 例),比较2种类型PGL患者的临床特征[性别、年龄、Lugano分期、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国际预后指数(IPI)、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简称Ki-67)水平]、影像特征(胃壁厚度、胃壁增厚类型、病变部位、胃壁形态、胃外浸润)、代谢参数[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病灶糖酵解总量(TLG)、肿瘤代谢体积(MTV)]间的差异。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bar x\pm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代谢参数和胃壁厚度对鉴别DLBCL与MALT淋巴瘤的价值,对各代谢参数判断疾病进展的最佳临界值进行分类;采用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差异评估采用Log-rank法,对可能影响无进展生存(PFS)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结果 DLBCL较MALT淋巴瘤更易发生胃周浸润、胃腔肿块、胃窦受累、多部位受累和胃壁弥漫性增厚,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8.7%对21.6%、21.7%对2.7%、71.7%对35.1%、54.3%对32.4%、43.5%对27.0%,χ2=3.99~11.56,均P<0.05);DLBCL患者的胃壁厚度、TLG、SUVmax显著高于MALT淋巴瘤患者[20.5(13.0,32.3) mm 对 12.0(10.0,16.5) mm、603.2(138.8,1971.0) g 对 69.9(22.3,208.3) g、23.4±11.5 对 6.6±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72、−4.24,t=−9.30,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UVmax、TLG、胃壁厚度对鉴别MALT淋巴瘤与DLBCL诊断效能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UC=0.915、0.772、0.738,均P<0.05),当SUVmax=11.95为临界值时,灵敏度为80.4%,特异度为91.9%。Kaplan-Meier 生存分析结果显示,DLBCL患者的胃壁厚度、SUVmax、TLG、MTV与PFS率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98~12.71,均P<0.01);MALT淋巴瘤患者的年龄、Lugano分期、IPI、Ki-67、胃壁弥漫性增厚与PFS率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1~15.11,均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胃壁厚度、SUVmax、TLG、MTV为DLBCL 患者PFS期的危险因素(HR=5.749~8.768,均P<0.05);胃壁增厚类型为MALT淋巴瘤患者PFS期的危险因素(HR=8.683,P=0.022)。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Vmax为DLBCL患者PFS期的独立危险因素(HR=9.317,P=0.047)。 结论 DLBCL和MALT淋巴瘤的18F-FDG PET/CT显像有一定特征性,18F-FDG PET/CT代谢参数既可以鉴别DLBCL与MALT淋巴瘤,同时也可以预测DLBCL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Aim of the work

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value and accuracy of PET/CT in DLBCL patients with post-treatment CT-residual masses with concern in overall (OAS)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Materials and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62 patients with DLBCL who had CT documented residual masses (CRu) after completion of chemotherapy.

Results

Forty-four patients with negative PET scan were free of relapse while 4 out of 18 patients with positive scan showed CR, the other 14 patients had developed relapse. PET attained a sensitivity of 100%, a specificity of 91%, a NPV of 100% and a PPV of 77.8% and an accuracy of 93.5%. The median OAS time was 33.59 months in patients with negative scan and 19.00 months i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scan with high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P value 0.0001) and the median PFS time was 29.53 months in patients with negative scan versus only 4.00 months i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scan with high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P value 0.0000).

Conclusion

PET/CT plays helpful part in evaluation of therapy response in DLBCL patients with CT residual mass and post-chemotherapy PET could be used as an accurate and good predictor of OAS and PFS.  相似文献   

17.
18F-FDG PET/CT可明显提高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指导恶性肿瘤的分期与再分期,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在全身许多肿瘤中的应用价值已获得认可,但还存在一些不足。随着正电子标记药物的不断研发,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胆碱逐渐应用于临床。胆碱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恶性肿瘤的胆碱代谢增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胆碱PET/CT在胶质瘤、头颈部肿瘤、肺癌、肝细胞肝癌、前列腺癌、膀胱肿瘤等的诊断、分期及复发检测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对颅内病变的观察、高分化肝细胞肝癌的诊断、生物靶区勾画、复发病灶的定位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18F-FDG PET/CT的不足。笔者回顾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胆碱(11C-胆碱和18F-胆碱)在肿瘤显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SUVmax与淋巴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关系。方法:初治淋巴瘤患者23例(均经病理组织学确定),按Ann Arbor分期法进行临床分期,Ⅰ、Ⅱ、Ⅲ及Ⅳ期患者分别有5、6、7、5例;其中20例NHL患者,以病理结果为依据,低、中、高度恶性患者分别有2、9、9例。所有患者皆行18F-FDG PET/CT显像,获得所有病灶的SUVmax值,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①Ⅰ、Ⅱ、Ⅲ、Ⅳ期患者的淋巴结平均SUVmax值分别为6.00±2.69、6.88±4.08、11.10±5.05和10.46±4.48,Ⅱ期与Ⅲ、Ⅳ期之间的差异显著(P=0.000),其余各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②低、中、高度恶性NHL患者病灶的平均SUVmax值分别为5.13±0.15、8.47±5.24、10.53±5.37,后两者之间有差异(P=0.03)。结论:SUVmax值与淋巴瘤临床分期及NHL恶性程度呈正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对PET/CT受检者CT图像质量及有效剂量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接受PET/CT检查的90例受检者按系统抽样方法分为A、B、C 3组,每组各30例。CT采用ATCM扫描。A、B两组采用的管电流区间为60~240 mA,噪声指数分别为10、15;C组管电流区间为60~180 mA,噪声指数为15。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根据公式估算有效剂量。由两位核医学科主治及以上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受检者颈部、胸部、腹部、盆腔CT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定图像CT值、噪声值并计算信噪比。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的噪声值、信噪比差异,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3组的CTDIvol、DLP、有效剂量差异,组内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结果A、B、C 3组受检者所有图像质量评分均不低于3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7~14.42,均P<0.05)。A、B、C 3组受检者的噪声值[(11.90±2.83)~(26.03±3.74)]、信噪比[(2.03±0.34)~(4.35±0.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8.01~64.20和F=32.09~81.62,均P<0.05),CT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A、B、C 3组受检者的CTDIvol[(12.44±0.53)、(9.39±2.01)和(7.05±1.03)mGy]、DLP[(998.45±96.04)、(741.60±168.87)和(571.29±97.41) mGy·cm]、有效剂量[(14.98±1.44)、(11.12±2.53)和(8.57±1.46) mSv]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18、57.19和57.16,均P<0.05)。其中,C组比A组的有效剂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55,P<0.05)。结论应用PET/CT ATCM技术,合理调节管电流区间及噪声指数,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受检者的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