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胃动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胃的动脉供应类型:单纯型33例(47.14%);附加动脉型37例(52.86%)。二、胃的动脉 1.胃左动脉:起于腹腔动脉者95.71%,起于腹主动脉者2.86%。有1例达走胃左动脉起于肝左动脉(1.43%)。胃左动脉平均直径为3.6mm。其分支有食管贲门支,胃前、后支及胃体支,有时发出副肝左动脉(21.42%),或迷走肝左动脉(2.86%),或左膈下动脉(7.14%)。双胃左动脉及胃左动脉缺如者各1例(1.43%)。 2.胃右动脉:起于肝固有动脉者为 40%,起于肝总动脉者为24.29%、起于肝左动脉者为17.14%、起于肝右动脉者为4.29%、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者为12.86%、起自胰上后动脉者为1.43%。其平均直径为1.7mm。偶见有副胃右动脉。 3.胃网膜右动脉:全部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平均直径2.7mm。双胃网膜右动脉仅1例。 4.胃网膜左动脉:起于脾动脉者为22.86%、起自脾干及其分支者为77.14%,平均直径为2.2mm。 5.胃短动脉:起于脾干者为90%,起于脾动脉者为10%。平均直径为1.4mm。以3~4支者居多。 6.胃的附加动脉:主要是副胃左动脉(20%),左膈下动脉返支(38.57%)。偶见副胃右动脉(2.86%)。三、胃的动脉吻合胃小弯侧,肉眼可见胃左、右动脉吻合成弓者占78.18%;胃大弯侧,胃网膜左、右动脉吻合成弓者占53.7%。  相似文献   

2.
膈下动脉在教科书中一般记述它起始于腹主动脉及其前壁,或起始于腹腔动脉,或以共同干起始于腹主动脉或腹腔动脉。膈下动脉有时一支发自腹主动脉,另一支发自肾动脉,也可以起始于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国外主要文献中报道结果是:认为起  相似文献   

3.
在164具成人尸体上,观察了腹腔动脉的分支类型、发起侧别及长度等。本文将腹腔动脉的分支分为四型,每一型又可细分为若干分型。普通型占70.12±3.57%。其中主型为一般教科书记载的型别,有94例,占57.32±3.86%,故为常见型;副型中,以有代替肝左动脉或副肝左动脉起于胃左动脉者较多,有18例占10.97±2.45%。扩大型占11.59±2.50%。其主型是腹腔、胰背动脉于,有13例,占7.93±2.11%。缩小型占15.85±2.86%。其主型是肝总动脉的分支不完整,由其他动脉发来的动脉支补充,有12例,占7.32±2.03%。缺如型是腹腔、腸系膜上动脉干,占2.44±1.19%。本文各型的出现率,与国内各作者报导的儿童材料相比,并无显著差别,说明腹腔动脉的分支类型无显著年龄差异。国人合计432例的结果,与国外资料比较,亦未见有显著差异存在。在168个标本上,比较了腹腔动脉三个主要分支的管径,其中以胃左动脉较细,脾动脉大于肝总动脉者最多,占63.69±3.71%。腹腔动脉在腹主动脉上的起始侧别,本文161例的结果,以起于腹主动脉的前壁左侧者最多,占66.46±3.72%。腹腔动脉的长度,本文168例的拮果,以在21—25毫米之间者最多,占27.79±3.46%,其平均植为24.84毫米±0.47,标准差±6.15毫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丰富国人膈下动脉的解剖学资料 ,为以膈下动脉为蒂的膈瓣移植提供依据。方法 :在尸体上观察膈下动脉的起始 ,测量其始端外径。截取膈 ,在体视学显微镜下观察膈下动脉在膈的走行、分支及分布范围 ,测量膈下动脉的可游离长度。结果 :膈下动脉起始于腹主动脉 ,占起始总数的 4 6.19% ;起始于腹腔动脉 ,占起始总数的 36.4 4 %。左膈下动脉起始端外径 ( 1.55± 0 .4 3) mm,右膈下动脉起始端外径 ( 1.81± 0 .39) mm;可游离长度左侧为 ( 15.4 2± 3.2 8) mm,右侧为 ( 17.69± 7.34 ) cm。结论 :国人膈下动脉主要起源于腹主动脉和腹腔动脉。膈下动脉在膈的分布范围广阔 ,可游离长度充分。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一具日本男性72岁尸体上发现脾动脉起始异常。解剖所见如下: 腹主动脉行程正常,在膈肌裂孔处自腹主动脉右侧发出右膈下动脉,其下前发出胃肝动脉千,再下5mm自前面发出脾肠系膜动脉干。胃肝动脉干起始部外经4mm,其上5 mm处发出左膈下动脉(外经8 mm),再15mm处发出胃左动脉(外经8 mm)及肝  相似文献   

6.
目的丰富国内左膈下动脉(LIPA)的解剖学资料,为临床LIPA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在尸体上观察LIPA的起始部位,游离解剖LIPA,观察其分支及分布范围,并测量LIPA的起点处的外径和可游离长度。结果 LIPA起源于腹主动脉、腹腔动脉和胃左动脉分别占44.05%、52.38%和3.57%;LIPA和右膈下动脉共干占19.05%,共干长度0~5mm;LIPA起始端外径为(2.26±0.56)mm,可游离长度(109.33±24.63)mm,发出的分支肾上腺上、中动脉和胃上动脉比例分别为100.00%、27.38%和38.10%。结论掌握和了解LIPA及其分支等情况,对相关位置的介入和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285例腹腔动脉的 X 线解剖进行了分析.发现腹腔动脉开口于腹主动脉的左、正前壁者占88.1%;起始高度在第十二胸椎下份至第一腰椎上份之间者占76.8%;腹腔动脉主干直接分为胃左、脾、肝总动脉三大分支者占80.0%;发现39条肝迷走动脉,并有91条腹腔动脉主要分支存在变异.  相似文献   

8.
统计了200例主动脉弓的分支类型。结果分为七型:第一型(A型)即正常型,177例,占88.5%;第二型(B型),头臂动脉与左颈总动脉合干起始,而左锁骨下动脉单独起始,11例,占5.5%;第三型(C型),由主动脉弓上自右至左发出:头臂动脉、左颈总动脉、左椎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四支,有4例,占2%;第四型(D型),似第三型,但右侧二支合干,有 1例,占0.5%;第五型(F型),由主动脉弓上自右至左发出:头臂动脉、甲状腺最下动脉、左頸总动脉及左鎖骨下动脉,計5例,占2.5%;第六型(H型)和第七型(CG型),皆系右鎖骨下动脉做为主动脉最末分支,起自主动脉弓与降主动脉移行部,各有1例,皆占0.5%。本文对这些变异的胚发生以及右锁骨下动脉起始异常伴随的周圍結构的改变做了討论。  相似文献   

9.
一般而言,人体肾动脉为1支,平第1~2腰椎间盘高度起自腹主动脉侧面,于肾静脉后上方横行向外,经肾门入肾。腹腔干为短而粗的动脉干,在膈的主动脉裂孔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前壁,迅即分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及脾动脉,并在走行过程中发出细小分支于腹部脏器,起到营养和血供作用;输尿管左、右各一,起自于肾盂,下端终于膀胱[1]。我们在进行教学标本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解剖一具成年男尸时 ,见腹腔干、肝总动脉有特殊变异 ,为积累资料及为临床提供参考 ,现报告如下。1 资  料腹腔干粗 8.2mm ,长 2 .4cm。在第十二胸椎前方由腹主动脉前壁发出向左行 ,分为脾动脉和胃左动脉 ,这两支的走行和分布与正常无异。腹腔干在距起始处 0 .2cm和 0 .5cm处分别发出左膈下动脉和左肾上腺中动脉 ,左膈下动脉在行程中尚发出肾上腺上动脉和胃后动脉 (见附图 )。附图 肝总动脉自肠系膜上动脉示意图肠系膜上动脉在第十二胸椎前方、腹腔干下方 0 .3cm、肾动脉上方 0 .2cm处发自腹主动脉前壁 ,向右下越过左…  相似文献   

11.
关于腹腔动脉缺如之例,在国内外文献中报导很少,笔者在指导局解实习中发现一例中国成人 (约七十岁) 男性,其腹腔动脉缺如,脾动脉、胃左动脉各直接由腹主动脉发出,肝总动脉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现将本例报告如下: 脾动脉:长135毫米,口径5.7毫米。在肠系膜上动脉的上方2毫米处直接起自腹主动脉,沿胰腺后方向左行,于脾门处分数支入脾。脾动脉在走行中分支如下: (1) 左膈下动脉:离脾动脉起始处26毫米处由脾动脉发出,向左上行,布于膈的左半部。  相似文献   

12.
男性 ,约 45岁 ,尸体解剖时 ,发现其到达右肾的动脉有三条。一为右肾上极动脉 ,约在平对第一腰椎高度起于主动脉腹部右前壁 ,至右肾上极 (距右肾门上缘约 1 .2cm) ,此动脉还发出右肾上腺下动脉 ;二为右肾动脉 ,平对第二腰椎高度起于主动脉腹部右前壁 ,在肾门外分为前后两大支 ,这两大支分别又分为上、中、下各一支 ,右肾动脉最终以 6条分支经肾门入肾 ;三为右肾下极动脉 ,并对第四腰椎高度起于主动脉腹部右侧壁 ,距右肾动脉起始处约 6 .5cm ,跨过下腔静脉 ,经右输尿管起始部前方 ,到达右肾下极。左肾动脉正常右侧肾动脉变异一例@刘仰斌$…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解剖 1 具成年女尸时,发现其下腔静脉左侧变异,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该具成年女尸下腔静脉由左、右髂总静脉在腹主动脉分叉(分为左、右髂总动脉)的左后方合成,约平第 5 腰椎下缘水平沿腹主动脉左侧上行,根据其从下向上走行,下腔静脉分为左侧段、斜行段和右侧段 3 部分。下腔静脉上行至第 1 腰椎下缘水平,斜行穿越过腹主动脉的前方移行为斜行段,此段长约 4.7 cm,在腹主动脉的右侧与右肾静脉汇合后入肝脏面的腔静脉窝。腹主动脉位置、走行均属正常。下腔静脉在腹腔内的行程属右侧异位,部分下腔静脉的属支也相应发生了变化:(1)左肾静脉在第2腰椎处平行于左肾动脉的下方直角注入下腔静脉,而右肾静脉在第 2 腰椎水平行于右肾动脉的上方,上升 2.6 cm 后,以锐角汇入下腔静脉;(2)左侧卵巢静脉横径 0.8 cm 注入下腔静脉,而右侧卵巢静脉横径 1.0 cm 却注入右肾静脉,这两条静脉均与正常相反的位置回流,这种变异很可能与下腔静脉的移位有关。同时左右肾的位置和左右输尿管过骼血管的位置也发生了与正常相反的变化。左肾下端低于右肾下端 1.5 cm,左肾位于第 12 胸椎至第 3 腰椎体之间,右肾上端平第 11 胸椎,下端平第 2 腰椎体。左输尿管过骼外动脉起始处进入盆腔,右侧输尿管则过骼总动脉的末端进入盆腔。两肾门的位置均属正常,约与第1腰椎平齐,左肾明显缩小平右肾。肾上腺形态位置属正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Philips 25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动脉期图像分析膈下动脉(IPA)的CT表现,为血管介入科医师提供参考信息。方法连续观察200例行Philips 25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腹部174例,胸腹联合26例)患者IPA的数目、起源、管径及是否参与肿瘤供血。结果 200例患者右膈下动脉(RIPA)均显示,共为201支;198例患者左膈下动脉(LIPA)显示,2例LI-PA未显示,共203支。IPA一侧2支的6例,占3.0%。IPA左右共干的为24.0%;RIPA及LIPA起自同一血管但不共干的为29.0%;RIPA起自腹腔干的为34.8%,主动脉为40.8%,右肾动脉为18.4%,右副肾动脉为2.0%,胃左动脉为4.0%;LIPA起自腹腔干的为55.7%,主动脉为37.9%,胃左动脉为5.4%,脾动脉为1.0%。9例共10支IPA参与肿瘤供血,9支RIPA,1支LIPA。正常组RIPA管径(2.01±0.40)mm,LIPA管径(1.92±0.42)mm。肿瘤组RIPA管径(2.53±0.44)mm,LIPA管径(2.15±0.79)mm。正常组RIPA和LIPA管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和正常组RIPA管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Philips 25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动脉期图像能够显示IPA的数目、起源、管径及是否参与肿瘤供血,可以作为首选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为血管介入科医师提供重要的术前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5.
下腔静脉的变异,综合国内二十余年之资科,在有M值可查的1136例中,见到14例占1.19±0.33%,其中多数的变异是双下腔静脉,而左下腔静脉的出现率则较低。我们在解剖过程中遇到一例左下腔静脉,为积累国人体质资料,现报告如下。标本是一具女性老年尸体。下腔静脉在第五腰椎左侧由左、右髂总静脉合成。位于左髂总动脉深面,低于腹主动脉分叉处一厘米.右髂总静脉较左髂总静脉粗。右髂总静脉中段血管外直径1cm;左髂总静脉中段血管外直径0.8cm。由起始处沿腹主动脉左侧上行,以后斜过椎体前由主动脉前方转到右侧,共可区分为左段、斜行段、和右段三部。下腔静脉左段在腹主动脉左侧向上,至第三腰椎体上缘,接受左肾静脉。此段长9cm、血管外直径1.8cm。有左卵巢静脉注入左肾静脉根部。斜行段(肾静脉间段):由第三腰椎体上缘与左肾静脉结合后,斜跨腹主动前方,到肠系膜上动脉起始处下方,第二腰椎体上缘高度右肾静脉汇入处。长7.5cm、血管外直径  相似文献   

16.
报告一例4岁左右女尸右肾及其血管变异。主要结果如下。1.右肾低于左肾达第5腰椎。外观呈锥体形。肾门绝大部分位于肾的前面,小部分在内侧缘。2.右肾动脉分4大支。其主干绕下腔静脉前面右行,依不同部位又反复分支入肾。3.肾副动脉仅限于右侧,属二支型。肾副动脉上支起于肠系膜上动脉下方腹主动脉右壁,肾副动脉下支由腹主动脉末端,左、右髂总动脉交界处稍上方发出。4.右肾静脉分上、下二支,收集范围和注入点互异。  相似文献   

17.
正常脾动脉起源于腹腔动脉(据Michels统计约82%)。但据Michels(1955)报道,偶然亦可见脾动脉直接起自腹主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中结肠动脉、胃左动脉、肝左动脉、肝右动脉或肝总动脉等。其中起自肠系膜上动脉者Michels于100例尸体中曾发现1例(1942),其起点系靠近肠系膜上动脉根部之左侧,以后稍向左上倾斜并逐渐横行向左,于胰体左半上缘稍下后方行向脾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调查48例成人尸体中,发现有5例(10.4±0.4%)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共干起始于腹主动脉,其共干起始的状态都不尽相同,现报道如下。在5例共干变异中,有2例起始于第十二胸椎的下缘,2例起始于第十二胸椎与第一腰椎之间,另1例位于第一腰椎的中部。共干的起始部距膈肌主动脉裂孔的距离平均为0.96 0.32(0.7~1.5)cm,共干起始部分的长度在0.5cm~1.4cm之间,平均长为0.84±0.40cm。共干部分均以锐角自腹主动脉发出,其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平均为60°  相似文献   

19.
左位下腔静脉较为罕见,在人类约占0.2%~0.5%。为积累资料,现将尸解发现的一例报道如下: 成年男尸,身高156cm,外观发育未见异常。一、起始和行程:本例下腔静脉在第五腰椎上缘左侧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经左髂总动脉后方,行至腹主动脉左侧,垂直上行到达第三腰椎上缘水平处,在该处接收左肾静脉;然后跨越腹主动脉前方,斜向右上,至腹主动脉右侧、第一腰椎体右前方,在该处接收右肾静脉;最后垂直向上,穿过膈的腔静脉孔入右心房(见图)。二、分段:根据上述行程,将本例下腔静脉由下而上分为三段,即左段、斜行段和右段。左段:从第五腰椎上缘左侧至第三腰椎上缘水平处。长5.9cm,上、下端外径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解剖过程中发现一男性成年人的腹腔动脉分支异常,出现食管、肝、胆、胰迷走动脉。一、腹腔动脉于第十二胸椎体下1/3的前方由腹主动脉发出后,于其上壁先发出一长0.2cm的膈下动脉短干,然后发出胃左动脉,最后分为脾动脉和肝总动脉二终末支.膈下动脉由腹腔动脉发出后,立即分为左、右膈下动脉向外上布于膈肌。二、食管迷走动脉:肝固有动脉由肝总动脉发出后分为肝右动脉、肝食管动脉、幽门动脉和胃右动脉。肝食管动脉先后分出肝中和肝左动脉后向左至食管腹段分支特称其为食管迷走动脉。三、胰横迷走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于幽门下方分出胰十二指肠前上动脉后不久,即分为胃网膜右动脉和胰横迷走动脉。后者绕胰颈下缘至胰背面穿胰腺实质与胰大、胰尾动脉相吻合,分支供应胰腺血液。四、肝迷走动脉:由肠系膜上动脉后壁发出,在门静脉合成处与下腔静脉之间先向右,然后于胆总管左侧向上,走在肝总管后方与其交叉后进入Calot三角,分出胆囊动脉后继续向上,全长7.0cm,在门静脉右支右侧经肝门入肝右叶。五、胆囊迷走动脉:在Calot三角内由肝右迷走动脉分出后,水平向右长1.3cm,于胆囊颈上方达胆囊体左缘,分三支布于胆囊前后面及其左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