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7 毫秒
1.
人免疫缺陷病毒 1(HIV 1)能够利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逃匿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导致HIV 1感染与播散。DC的这种介导作用与其表达的特异性表面分子(dendriticcell specificICAM 3grabbingnonintegrin ,DC SIGN)相关。一种由内皮细胞产生的DC SIGN相关同源物(DC SIGNre lated ,DC SIGNR)也具有吸附和传递HIV 1的作用。鉴于DC SIGN和DC SIGNR与HIV 1感染密切相关,本文简介近期在HIV 1性接触传播中作用的研究。一、DC SIGN和DC SIGNR是一种新型的细胞黏附分子DC SIGN和DC SIGNR能介导灵长类HI…  相似文献   

2.
人免疫缺陷病毒 1(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 1,HIV 1)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 drome,ARDS)的主要病原。HIV 1感染主要经性接触传播、血源性传播及母婴传播[1] 。HIV 1感染传播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最近研究表明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在HIV 1感染和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 ,而DC的这种介导作用与其表达的特异性表面分子 (dendriticcell specificICAM 3grabbingnon integrin,DC SIGN)相关[2 4] 。此外 ,一种由内皮细胞产生的DC SIGN相关同源物 (DC SIGNrelated,DC SIGNR)也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DC SIGN融合蛋白并对该融合蛋白的抗原特异性和生物学活性进行分析。方法 以重组质粒pcDNA3 .1 DC SIGN为模板 ,进行PCR扩增出带KpnⅠ和SacⅠ酶切位点的人DC SIGN凝集素cDNA ,经相应酶切后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 3 2a( ) ,转化大肠杆菌AD494(DE3 ) ,经IPTG诱导表达DC SIGN融合蛋白 ,用Ni2 NTA树脂对融合蛋白进行纯化 ,以Westernblot试验进行鉴定 ,通过HIV与DC SIGN的亲和实验研究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 酶切鉴定证实DC SIGN凝集素基因已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 3 2a( )。重组表达质粒pET 3 2a( ) DL在大肠杆菌AD494(DE3 )中成功表达了DC SIGN融合蛋白 ,其相对分子质量 (Mr)约为 3 5× 10 3。Ni2 NTA树脂纯化后 ,融合蛋白的纯度可达 90 %以上。Westernblot试验显示DC SIGN融合蛋白与鼠抗人DC SIGN抗体有特异性免疫反应。结论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DC SIGN融合蛋白 ,用亲和层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初步纯化 ;HIV与DC SIGN的亲和实验表明 ,可溶性DC SIGN融合蛋白能抑制R5和X4HIV与DC SIGN受体结合  相似文献   

4.
DC-SIGN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细胞 (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它能直接激活静息T细胞的应答反应。90年代开始 ,DC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HIV 1)感染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但是 ,研究结果颇具争议。最近 ,在DC表面新发现一种蛋白质———DC SIGN ,它参与了静息T细胞的激活以及HIV 1的感染过程。DC SIGN的发现不仅有助于阐述HIV 1的致病机理 ,而且对DC功能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就DC SIGN的研究近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DC—SIGN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树突细胞(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它能直接激活静息T细胞的应答反应。90年代开始,DC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感染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但是,研究结果颇具争议。最近,在DC表面新发现一种蛋白质-DC-SIGN,它参与了静息T细胞的激活以及HIV-1的感染过程。DC-SIGN的发现不仅有助于阐述HIV-1的致病机理,而且对DC功能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就比DC-SIGN的研究近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在KG1诱导来源的树突样细胞(Dendritic—like cells,DLCs)中DC特异性C型凝集样受体DC—SIGN的表达。方法采用佛波酯(PMA)和离子霉素(Ionomycin)诱导KG1细胞为DLCs,采用Western免疫印迹、RT-PCR和流式细胞仪检测KG1和KG1来源的DLCs不同诱导时期DC—SIGN的表达。结果形态学方法确定成功诱导了KG1来源的DLCs,KG1细胞和其来源的DLCs均有DC—SIGN的表达,且当KG1诱导为DLCs细胞后DC—SIGN表达增强,尤其在DLCs的早期成熟阶段(诱导12~24h)。结论KG1细胞和其来源的DLCs上均有DC—SIGN的表达,且在诱导为DLCs后DC—SIGN的表达增强,为进一步研究DC—SIGN介导的抗原呈递途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表达分子DC-SIGN在HIV-1感染传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C-SIGN是一种特异性表达于树突状细胞(DC)表面的Ⅱ型跨膜蛋白,它可以通过识别人HIV-1包膜糖蛋白gp120介导DC与HIV-1特异性粘附,并增强HIV-1感染力,在HIV-1水平和垂直传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分析DC-SIGN影响HIV-1传播过程的分子机制有利于探讨HIV-1感染的免疫和基因治疗,本文拟就有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C—SIGN在树突状细胞(DC)传播HIV-1中的作用。方法用M嗜性或T嗜性HIV-1原代分离株分别刺激未成熟DC(immature DC,iDC))和成熟DC(mature DC,mDC),数量与DC相同的CD4^T细胞作为对照组,与活化的CD4^+T细胞共培养,用ELISA方法定量检测第4、7、10、14天共培养上清中p24抗原,观察Dc在传播HIV-1的作用。预先加入抗DC—SIGNMcAb和,或抗ICAM-3McAb,观察抗DC-SIGNMcAb和抗ICAM-3McAb对DC传播HIV-1作用的影响。结果用M嗜性HIV-1刺激的iDC以及用M和T嗜性HIV-1刺激的mDC的共培养上清中p24含量均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加入抗DC.SIGNMcAb后,共培养上清p24抗原明显降低;加入抗ICAM-3McAb后上清中p24抗原并不减少。用T嗜性HIV-1刺激的iDC共培养上清中p24含量不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DC具有传播M嗜性HIV-1的作用,但不具有传播T嗜性HIV-1的作用;mDC既能将M嗜性也能将T嗜性HIV-1传播给CD4^T细胞。抗DC-SIGN McAb能够抑制DC传播HIV-1的作用,提示DC-SIGN在DC向T细胞播散HIV-1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HBV阳性孕妇DC—SIGN与DC—SIGNR的表达水平及其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相关性。方法应用PCR技术、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HBV阳性孕妇DC—SIGN与DC—SIGNR基因的颈区重复序列分型,然后用卡方检验分析DC—SIGN与DC—SIGNR基因各亚型出现的频率在两组中的差异。结果①29例宫内感染组DC—SIGN基因型全部为7/7型的纯合子基因,54例非宫内感染组中出现2例7/5型的基因,其他52例均为7/7型的基因,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②29例宫内感染组发现4种DC—SIGNR基因型,分别为7/7型、7/5型、9/7型、6/5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793、0.3448、0.2414、0.0345。54例非宫内感染组发现6种基因型,为7/7型、7/5型、9/5型、9/7型、7/6型、6/5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186、0.1481、0.0926、0.1852、0.0370、O.0185。7/5型基因型在宫内感染组(29例)和非宫内感染组(54例)中的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其他基因型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DC—SIGN编码基因存在个体基因变异,但变异相对较少,在HBV阳性产妇宫内感染组和非宫内感染组中DC—SIGN基因型分布无明显差异。②DC—SIGNR编码基因存在个体基因变异,变异相对较大,DC—SIGNR基因型“7/5型”在HBV阳性产妇宫内感染组和非宫内感染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可能是影响宫内感染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0.
DC SIGN是一种树突状细胞特征性的且具有多种功能免疫新分子 ,不但可以参与树突状细胞的迁移、粘附以及对抗原的识别与内化 ,还可以参与许多病原体的免疫逃避 ,本文拟就有关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查树伟  查佶 《国际免疫学杂志》2009,33(6):209-212,228
树突状细胞(DC)可通过处理抗原并将其呈递至其它免疫细胞引发免疫应答.已有很多临床前研究利用Dc来设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疫苗.这些研究通过不同的HIV抗原和DC类型、病毒载体及免疫佐剂来设计疫苗并引发抗HIV免疫应答.这表明DC HIV疫苗在HIV的免疫治疗中具有应用前景,对于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查树伟  查佶 《国际免疫学杂志》2010,33(1):209-212,228
树突状细胞(DC)可通过处理抗原并将其呈递至其它免疫细胞引发免疫应答.已有很多临床前研究利用Dc来设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疫苗.这些研究通过不同的HIV抗原和DC类型、病毒载体及免疫佐剂来设计疫苗并引发抗HIV免疫应答.这表明DC HIV疫苗在HIV的免疫治疗中具有应用前景,对于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树突状细胞 (dendrticcell,DC)是分布广泛的抗原呈递细胞 ,一方面可激活静息型T细胞 ,启动T细胞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 ,另一方面由于未成熟DC可诱导T细胞凋亡 ,在移植免疫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不仅具有下调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等非特异性免疫抑制作用 ,还能抑制DC分化成熟从而诱导供者特异性移植耐受。  相似文献   

14.
查树伟  查佶 《国际免疫学杂志》2010,33(3):209-212,228
树突状细胞(DC)可通过处理抗原并将其呈递至其它免疫细胞引发免疫应答。已有很多临床前研究利用DC来设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疫苗。这些研究通过不同的HIV抗原和DC类型、病毒载体及免疫佐剂来设计疫苗并引发抗HIV免疫应答。这表明DCHIV疫苗在HIV的免疫治疗中具有应用前景,对于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河南省HIV母婴传播情况,分析HIV母婴传播的危险和保护因素.方法 通过国家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2-2013年HIV感染孕产妇及所分娩婴幼儿的有关干预信息,包括孕产妇HIV检测咨询、围产期保健服务、抗病毒药物阻断、婴幼儿随访检测等情况,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HI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截至2013年12月底,共有1 384例婴幼儿存活至18月龄,检测阳性婴幼儿60人,检测阴性婴幼儿l 324人.存活婴幼儿累计母婴传播率4.34%,存活婴幼儿分年度母婴传播率无明显降低趋势(X2=2.82,P=0.093).产妇孕早期接受预防HIV母婴传播服务(0R=0.22,95% C.I.0.06~0.77),产妇及婴幼儿进行抗病毒药物阻断(0R=0.46,95%C.I.0.21~0.91),婴幼儿采取人工喂养(OR=0.08,95% C.I.0.02~0.30)是HIV母婴传播的保护因素,产妇分娩过程采取侧切操作(0R=3.17,95% C.I.1.37~7.36)是其危险因素.结论 河南省存活婴幼儿HIV母婴传播率较高,应针对主要影响因素一步完善预防HIV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我国性传播已成为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2012年1-10月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经性途径传播所占比例为84.9%。因此,经性传播是大多数HIV感染的重要原因,并已成为推动我国艾滋病疫情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HIV-1病毒作为逆转录病毒自身具有非常弱的致病性,在体外仅有万分之一到千分之一的病毒颗粒才具有感染性[1],而精液是HIV 经性传播的重要媒介[2]。为此,在性传播已经成为我国艾滋病疫情的主要传播途径的背景下,本文将对近些年精液在HIV感染过程中作用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下一步进行有效的干预HIV传播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树突状细胞(dendrtic cell,DC)是分布广泛的抗原呈递细胞,一方面可激活静息型T细胞,启动T细胞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另一方面由于未成熟DC可诱导T细胞凋亡,在移植免疫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不仅具有下调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等非特异性免疫抑制作用,还能抑制DC分化成熟从而诱导供者特异性移植耐受.  相似文献   

18.
HIV/AIDS患者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中国HIV/AIDS患者HIV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功能。方法 将覆盖HIV-1 P15、P17和P24 Gag全长的94个重叠多肽作为抗原,用IFN-γ ELISPOT方法检测HIV/AIDS患者HIV-1特异性CTL功能。结果 HIV-1抗原多肽P17-15、P17-16、P24-7、P17-8,P24-28最易被HIV/AIDS患者特异性CTL识别。HIV感染者识别HIV-1多肽的数量和强度均高于AIDS患者。结论 我国HTV/AIDS患者体内存在识别不同HIV-1 Gag多肽的特异性CTL,且HIV特异性CTL功能与疾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丙型肝炎病毒(HCV)受体一直是HCV研究的热点之一,但至今仍无定论,已经提出的可能受体有:CD81、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粘多糖、清道夫受体及C型(钙离子依赖型)凝集素DC/L—SIGN等,本文就上述与HCV相关分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树突细胞对Lewis肺癌抗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体外骨髓细胞衍生的DC在Lewis肺癌中的抗瘤作用。方法:将肿瘤抗原MUT-1加载的DC(DC-MUT-1)经尾静脉免疫C57BL/6小鼠后,随后将肿瘤细胞接于小鼠皮下,观察DC能否诱发机体的免疫保护。同时检测DC-MUT-1免疫后小鼠脾脏T细胞的CTL活性。结果:经DC-MUT-1免疫后能诱发机体产生对相应肿瘤细胞的持久和特异性的免疫保护作用,体外检测CTL活性显示,免疫小鼠脾脏T细胞对相应肿瘤具有 特异性杀伤。结论:经DC-MUT-1免疫小鼠能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细胞免疫从而使宿主对随后的肿瘤细胞攻击产生特异性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