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SARS冠状病毒S蛋白表位合成肽抗原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SARS病毒合成肽疫苗。方法 根据目前已知SARS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及其编码的蛋白质 ,选择了SARS病毒编码的spike蛋白抗原表位蛋白质序列 ,运用计算机抗原表位预测技术 ,筛选抗原表位 ,以合成肽抗原表位。通过对SARS病人血清进行筛选确定与血清高交叉反应的 3个短肽 ,再合成多重抗原肽 (multipleantigenicpeptide ,MAP) ,与KLH偶联后免疫小鼠。结果 筛选的 3条与SARS病人血清反应强的肽 ,免疫小鼠均产生了高效价的抗体。结论 以合成肽为免疫原研究SARS病毒肽疫苗有着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
HCV多表位抗原融合肽的表达与抗原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HCV复合多表位抗原融合肽的抗原性,探讨利用这种抗原融合肽制备的抗体在丙型肝炎抗原检测方面的潜在可行性。方法将人工合成的HCV复合多表位抗原基因B2克隆到表达载体pThioHis A中,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融合蛋白(Trx-B2),纯化该蛋白后免疫小鼠及家兔,分析表达产物的免疫特异性及抗原性。结果融合蛋白(Trx-B2)能在原核表达系统中高效表达,并可诱发小鼠及家兔产生高滴度的特异性HCV抗体。结论偶联了融合蛋白的HCV复合多表位抗原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其免疫实验动物后产生的抗体有望用于HCV的抗原检测。  相似文献   

3.
白塞氏病相关抗原的重组表达及抗原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Kinectin的抗原性,为下一步研究Kinectin在白塞氏病中的意义奠定基础。方法:从人Hep2细胞抽提RNA,利用RT—PCR扩增能覆盖Kinectin全长的3个片段,其位置分别相当于氨基酸22—510(kin—5),503-994(kin-M)和920-1346(kin-3)。将扩增的PCR片段克隆到pET42—a( )载体中,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用白塞氏病病人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构建的3个表达Kinectin部分片段载体(pET/kin—5、pET/kin-M和pET/Kin-3)具有正确的阅读框架,DNA测序符合率为99%,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相应的肽段。8份阳性血清中,用Western blot分析发现,6份血清与kin-M反应,5份血清与kin-3反应,只有一份血清与kin-5有反应。结论:成功地构建表达覆盖Kinectin全长的3个载体,并初步发现Kinectin的抗原性可能主要位于其中间段和羧基端。  相似文献   

4.
口蹄疫病毒多抗原表位基因融合表达产物的抗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出高抗原性的口蹄疫病毒(FMDV)抗原表位组合体, 为能有效启动细胞免疫、高广谱性的口蹄疫植物疫苗的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通过化学方法合成O、 A型口蹄疫病毒的5个T细胞表位基因和2个B细胞表位基因单链, 采用套叠PCR的方法将T或是B细胞表位基因分别融合成融合体T或B, 利用同尾酶的性质将融合体T和B连接成3种不同融合方式的串连体, 即5′-T-B-T-3′、 5′-T-T-B-3′和5′-B-T-T-3′; 利用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 PVX)载体在烟草叶片中表达各串连体基因、融合体T基因、融合体B基因和O型口蹄疫病毒的VP1基因; RT-PCR检测各基因在烟草(N.benthamiana)叶片中的转录水平; 间接ELISA及Western Dotblot 检测表达产物的抗原性.结果:各抗原基因在烟草叶片中成功获得了表达, 表达产物的抗原性因不同的融合方式而呈现差异, 其中以5′-T-B-T-3′的融合方式为最高, 5′-B-T-T-3′次之, 再是5′-T-T-B-3′, 但都高于VP1基因的表达产物, 更高于融合体T或B基因的表达产物.结论:通过融合口蹄疫病毒的多个表位基因有可能找到一种研制有效启动细胞免疫反应广谱抗口蹄疫病毒的基因工程疫苗的方法, 且T、 B细胞表位的不同组合方式对免疫活性很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多表位抗原重组体在大肠杆菌中的非融合表达及其免疫原性分析。方法:利用DNA重组技术将构建的HCV多表位抗原重组体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BV220并在BL-21中表达,非融合表达蛋白经SDS-PAGE检测,排阻层析纯化,利用ELISA和免疫印迹分析其抗原反应性。免疫昆明鼠和猕猴,并检测其抗体和特异性CTL(Cyto-toxic T lymphocyte),在抗体转阴后再次用HCV病人血清攻击以检测其免疫应答能力。结果:HCV多表位重组体在pBV220/BL-21中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量的15%。Western-blot和ELISA分析表明HCV多表位抗原能与HCV病人血清特异性结合,抗体水平和特异性CTL检测结果显示该抗原肽能诱导小鼠和猕猴产生较好的抗体水平和特异性CTL效应。用病人血清再次攻击后受试动物的抗体迅速阳转。结论:表达的多表位重组体具有特异的抗原反应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6.
可抽提核抗原(ENA)的抗原性多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目前国内在ENA抗体的检测上主要是应用商品化的猪脾ENA与兔胸腺ENA,为了评价和比较这二种不同组织来源ENA在ENA抗体检测上的敏感性,本文用免疫印迹技术(IBT)从分子水平比较它们所含的Sm,RNP,SSB及SSA抗原性多肽数量和分子量的差异,并用IBT与CIE二法比较测定ENA抗体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蛋白质抗原表位的方法学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重组多表位抗原诱发的小鼠免疫应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乙型肝炎病毒重组多表位抗原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融合蛋白P/BPT进行免疫原性分析,以期为HBV预防/治疗性疫苗的研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WR450-1/BPT,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并纯化蛋白P/BPT,免疫BALB/c小鼠,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该融合蛋白诱导小鼠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应答,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P/BPT抗体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用RT-PCR方法半定量检测细胞因子特异性mRNA,MTT法测淋巴细胞增殖效应。结果:P/BPT蛋白免疫后,效靶比为100:1时,可有效诱发特异性CTL应答(P<0.05);ELISA方法测出小鼠血清抗-P/BPTIgG明显升高(P<0.05);P/BPT蛋白免疫后,可显著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增值(P<0.05);CD4+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IFN-γ的增殖和分泌水平亦有明显升高。结论:该融合蛋白可有效诱导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为进一步研制乙肝预防治疗性疫苗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产生免疫耐受的原因之一是患者体内抗原提呈细胞不正常,尤其是树突状细胞(DCs)数量减少和功能存在缺陷,不能将抗原信号有效提呈给机体的免疫系统而发挥免疫清除效应.本研究利用整合HBV基因组的HepG2 22.1.5为细胞模型,通过携带编码HBV抗原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的介导,探讨腺病毒介导的HBV抗原基因修饰的DCs能否诱导产生特异性抗感染免疫反应,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探索一种新的免疫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用抗合成多肽抗体分析呼吸道HAdV六邻体保守区抗原表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人类腺病毒(HAdV)六邻体保守区氨基酸序列,合成保守区多肽并制备抗多肽抗体,以确定型间共同的特异性表位。方法:用ClustalX,Antheprot等软件,对HAdV六邻体进行分析,确定保守区并分析其抗原性。合成抗原性多肽,免疫家兔制备抗肽多克隆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所制备的抗肽抗体与病毒抗原的反应性。结果:根据HAdV-2六邻体的保守区合成9种肽段,分成3组免疫家兔,共获得3组抗肽抗体。所有的抗肽抗体在1:1000稀释度时,与3个型别的HAdV感染细胞裂解物中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116000的六邻体亚单位具有特异性反应。抗肽抗体对HAdV感染细胞有特征性荧光染色。3组抗肽抗体中,有7个抗体与3个型别的HAdV感染细胞均具有阳性染色反应。结论:合成的保守区多肽能够诱导抗肽抗体产生,诱导产生的抗体与HAdV-3、-4、-7具有免疫反应性。通过分析预测抗原表位并制备抗肽抗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It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the HCV vaccines in China, be cause 11% 14% of patients with acute and choric hepati tis in this country are infected by HCV, and most of themare infected with Ⅱ/1b and Ⅲ/2a[1]. There are evi dences to indicate that a high variable region 1 (HVR1)exists in the terminal of E2 protein and contains some lin ear epitopes of B cells. Anti HCV antibodies can protectthe sensitive cells from infection by HCV[2 4]. We in tended to get some evidences for designing so…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于乙型肝炎(Hepatitis bvirus ,HBV)核心抗原免疫优势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表位的治疗性多肽抗原组分、结构以及在HBV转基因小鼠体内的免疫学功能。方法 用分子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基于HBV核心抗原免疫优势性CTL表位、Pre—S2B细胞表位及破伤风类毒素通用TH表位的治疗性多肽疫苗候选分子,经Merri—field固相多肽合成技术合成,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化、鉴定。以HBV转基因小鼠为试验对象,进行体内免疫学功能研究。结果 所设计治疗性多肽分子可在体诱导较强的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应答和适度的抗体反应,并抑制HBV特异性抗原的分泌和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结论 提示所设计基于HBV核心抗原免疫优势性CTL表位、Pre-S2 B细胞表位及破伤风类毒素通用TH表位的多肽分子可作为乙型肝炎治疗性多肽疫苗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表位模拟多肽诱导CTL应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应用分子设计技术设计治疗性多肽,以探讨基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核心抗原优势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s,CTL)表位的多肽设计与启动HLA-I限制性HBV特异性CD8^ T细胞应答的关系。方法 合成含HBcAg免疫优势CTL表位、Pre-S2蛋白优势B细胞表位和破伤风类毒素通用TH表位的多肽,并进行HLA-A2^ 人—PBMC体外和Balb/c小鼠体内免疫学功能研究。结果 上述多肽可在体内外诱导CD8^ CTL应答。以棕榈酸为分子内佐剂的Palm-p44可诱导较强的CD8^ CTL应答,与单纯多肽比较不需另加佐剂。结论 脂类分子内佐剂可显著提高多肽的免疫原性;Palm-p44可作为乙型肝炎治疗性多肽疫苗设计较有效的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198例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HBV携带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肝穿刺组织活检,分析病理特征。结果 198例慢性HBV携带者HBeAg阳性134例(占67.68%),HBeAg阴性64例(占32.32%),除21例(占10.61%)无肝脏病理改变外,其余肝脏组织学显示不同程度炎症(G)及纤维化(S)改变者占89.39%(177/198),其中G1占65.66%(130/198),G2占19.19%(38/198),G3占4.55%(9/198),≥G2共占23.74%(47/198);S1占39.90%(79/198),S2占36.87%(73/198),S3占5.05%(10/198),S4占0.51%(1/198),≥S2共占42.42%(84/198)。男性组与女性组G、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30岁组G及S重于〈30岁组(P〈0.05)。病程〈10年组与≥10年组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10年组S重于〈10年组(P〈0.05)。按HBeAg分阳性组与阴性组,HBeAg阳性组以G1(占70.89%)、S1(占47.01%)为多,而HBeAg阴性组以≥G2(占34.38%)、≥S2(占56.25%)为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肝组织G各级之间及S各期之间血清HBVDN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3.117,df=3,P=0.366;χ^2=5.579,df=3,P=0.134);HBeAg阴性组肝组织G各级之间及S各期之间血清HBVDNA水平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0.921,df=3,P=0.823;χ^=23.408,df=3,P=0.492)。结论无论HBeAg阳性或HBeAg阴性慢性HBV携带者绝大部分有一定的肝组织学改变,应引起足够重视;HBeAg阴性慢性HBV携带者的肝组织损害程度要重于HBeAg阳性者。肝组织学炎症、纤维化程度改变与乙肝病毒复制水平、性别无关。年龄≥30岁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重于〈30岁组,病程≥10年组纤维化程度重于〈10年组。年龄在30岁以上,病程超过10年的慢性HBV携带者应密切随访,及时进行肝活检,明确病情,并给予恰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16.
黑龙江立克次体为远东蜱传斑点热病原体,本文以黑龙江立克次体基因组为模板,扩增ompB的4段基因,利用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IPTG诱导重组质粒转化的大肠杆菌表达重组目的蛋白,并对其抗原性进行分析.免疫印迹反应表明,重组表达的4个蛋白均与黑龙江立克次体感染小鼠血清反应.该4个重组蛋白分别免疫小鼠后,分析其血清的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HIV-1包膜糖蛋白gp120特定糖基化位点突变后对gp120抗原性的影响,并推测糖基化位点突变对结构的影响.方法 采用连接PCR方法,将获得的野生型gp120中选定N糖基化位点的Asn定点突变为Cln,使该位点去糖基化,构建DNA疫苗,免疫小鼠,ELISA检测鼠血清中的抗体,进行统计学分析,推测糖基化位点突变对gp120抗原性和结构的影响.结果 2组糖基化位点突变的gp120诱发非V3特异性抗体的能力较之野生型gp120有明显提高,但诱发V3特异性抗体能力没有显著提高,7个位点突变的gp120诱发V3特异性抗体能力有很大降低.结论 gp120部分糖基化位点的突变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或改变gp120的抗原性,这可能由突变导致的构象变化和/或糖基化寡糖链移除使原来被遮盖的抗原表位暴露引起.  相似文献   

18.
SARS-CoV、229E和OC43的抗原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SARS冠状病毒(SARS—CoV)和人冠状病毒(229E和OCA3)的抗原相关性。方法:制备三株冠状病毒的免疫兔血清及其重组核衣壳(N)蛋白的免疫小鼠血清,分别采用SARS法、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对免疫血清进行检测以分析三株冠状病毒的抗原相关性。结果:Westem blot结果显示重组N蛋白免疫小鼠血清仅与各自的冠状病毒或重组N蛋白有特异性反应,相互间无交叉反应,而SARS结果显示OC43重组N蛋白免疫小鼠血清与SARS—CoV、229E N蛋白出现了构象抗体的交叉反应。同时,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ARS—CoV和OCA3免疫兔血清与229E感染细胞存在较明显的交叉反应,但在SARS、Westem blot结果中全病毒免疫兔血清均仅与各自N蛋白特异性反应,相互间无交叉反应。结论:SARS—CoV、229E和OCA3N蛋白抗原性在免疫动物血清中不存在交叉反应,而SARS—CoV、OC43全病毒免疫血清均和229E出现明显的交叉反应。另外,基因重组的OCA3 N蛋白与另外二种N蛋白出现重组构形表位的交叉反应,提示以基因重组的蛋白作为诊断试剂,可能会因为蛋白的空间构象发生改变而产生非特异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Plant-virus-based vaccines have emerged as a promising avenue in vaccine development. 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engineering of an innovative vaccine platform using the papaya mosaic virus (PapMV) capsid protein (CP) as a carrier protein and a C-terminal fused hepatitis C virus (HCV) E2 epitope as the immunogenic target. Two antigen organizations of the PapMV-based vaccines were tested: a virus-like-particle (VLP; PapMVCP-E2) and a monomeric form (PapMVCP(27-215)-E2). While the two forms of the vaccine were both shown to be actively internalized in vitro in bone-marrow-derived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s), immunogenicity was demonstrated to be strongly dependent on antigen organization. Indeed, C3H/HeJ mice injected twice with the multimeric VLP vaccine showed a long-lasting humoral response (more than 120 days) against both the CP and the fused HCV E2 epitope. The antibody profile (production of IgG1, IgG2a, IgG2b, IgG3) suggests a Th1/Th2 response. Immunogenicity of the PapMV vaccine platform was not observed when the monomer PapMVCP-E2 was injected.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otential of the PapMV vaccine platform and the critical function of multimerization in its immunogeni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