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脑片神经元的细胞电生理特性,为研究药物成瘾和神经精神性疾病提供一种离体伏隔核细胞模型.方法:对取自成年大鼠的伏隔核脑片神经元进行细胞内记录,并检测膜电学特性和局部电刺激诱发的突触反应.结果:测定记录稳定的10个NAc神经元的静息电位、膜斜率电阻和动作...  相似文献   

2.
<正> Dichter 认为:在过去的30年,对脑功能的认识的提高,归功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细胞内记录技术;二是神经组织简化模型的使用.细胞培养技术所建立的研究系统的模型,仍保留了高度分化的神经元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神经元之间形成的复杂突触联系.分散细胞培养体系的特点是将神经  相似文献   

3.
朱健敏  陈炜  吴林 《广西医学》2023,(13):1619-1624
细胞间的通讯是正常生理学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但单细胞体外培养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人体复杂的细胞通讯活动。细胞体外共培养模型可以通过模拟体内环境,观察不同细胞与细胞之间,以及细胞与胞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广泛应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神经炎症引起的神经元损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机制的关系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细胞体外共培养模型可以用于研究特定的炎症分子途径,直观了解大脑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神经细胞与神经胶质细胞之间的串扰机制。本文对不同细胞体外共培养模型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下丘脑室旁核(PVN)-氨基丁酸B受体亚单位1(GABABR1)阳性神经元对脂多糖(LPS)刺激的反应. 方法:将大鼠腹腔注射LPS建立免疫应激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内神经元Fos和GABABR1的标记情况以及它们在同一神经元内是否有共标记. 结果:腹腔注射LPS可使大鼠PVN内表达Fos神经元数量显著增高,且PVN内部分神经元可同时被Fos和GABABR1双重标记,双重标记的神经元大约占Fos神经元的30%,占GABABR1的24%. 结论:下丘脑室旁核部分GABABR1阳性神经元参与了LPS诱导的免疫应激反应,它们可能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节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下丘脑腹内侧核(VMH )不同类型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及胆囊收缩素(CCK)对神经元兴奋性的调节作用. 方法:利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技术记录SD大鼠下丘脑VMH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观察和分析CCK及胃泌素对VMH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影响. 结果:根据大鼠VMH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的特征和膜的被动特性,将其分为三种类型:I型神经元在静息电位没有自发放电,并有相对较小的膜时间常数和输入电阻,分别为(8±1) msec (n=4)和(192±39) MΩ (n=4);Ⅱ型神经元静息电位具有自发放电,膜时间常数(14±1) msec (n=11)和输入电阻(327±2) MΩ (n=11),较I型神经元的显著增大(P<0.05);Ⅲ型神经元静息电位也有自发放电,膜时间常数(25±2) msec (n=17)和输入电阻(522±28) MΩ (n=17),较I型和Ⅱ型神经元的都显著增大(P<0.05). CCK可以增加Ⅱ型和Ⅲ型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但对Ⅰ型神经元不起作用. 胃泌素模拟CCK的作用也可以增加Ⅱ和Ⅲ型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而胃泌素主要是通过胆囊收缩素-B(CCK-B)受体对神经元起作用. 结论:CCK对VMH 三种类型神经元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而这可能是通过CCK-B受体所介导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类神经元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单个神经元缺氧/复氧后不同时间细胞结构变化。方法:对大鼠海马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采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通过缺氧/复氧建立体外神经元类缺血再灌注模型,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类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神经元结构的变化。结果: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后受到了损伤,结构发生了变化,并且随着缺氧/复氧时间的延长,神经元损伤程度增加。结论:体外神经元类缺血模型的建立可以很好观察神经元缺血再灌注后的结构变化,为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很好的研究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耳蜗核内的信息处理,是中枢对听觉信息处理的最先一环。根据神经元对短纯音刺激反应的时间特性来分类,耳蜗核神经元可以分为多种反应类型。我们用模型的方法来探讨这些不同反应类型的机制。方法基于Matlab7.0平台,在经典的积分-放电模型基础上构建时间编码模型。结果模型通过改变与神经元特性有关的参数可以很好的模拟耳蜗核中初级反应型、梳状型、给声开始型和建立型神经元。结论耳蜗核神经元反应特性主要是由神经元本身的特性决定。模型仿真结果与文献十分吻合,为后续研究听觉系统的作用机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与脾脏之间的神经通路联系及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对脾脏免疫功能的调控机制,采用免疫组化法及荧光金(Flouro-Gold, FG)神经追踪法研究了假狂犬病毒(PRV)及FG注入脾脏72小时、96小时后逆行标记的FG神经元在腹腔神经节内、跨突触标记的PRV神经元及神经纤维在脾脏及神经系统内的分布.结果:①各时间组大鼠脾被膜及实质内均见PRV标记的呈串珠状的神经纤维,有的纤维以终末与免疫细胞密切接触.②各时间组大鼠下胸段(T10~12)脊神经节实质内见PRV标记阳性神经元,被膜内及实质的神经元之间可见 PRV阳性神经纤维.③各时间组大鼠腹腔神经节内见散在的FG标记神经元.④各时间组大鼠中胸段(T5~9)脊髓侧角中间外侧柱,后角背侧固有核及胶状质,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和孤束核内均见PRV标记阳性神经元胞体及突起.⑤96小时组大鼠除上述阳性结果外,标记细胞还可见于下丘脑室旁核.由此推测神经系统与脾脏之间可能存在下列神经通路联系:①下丘脑室旁核→延髓迷走神经背核→脊髓侧角中间外侧柱的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交感神经腹腔节神经元→脾脏.②脾内感觉神经纤维→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脊髓后角背侧固有核和胶状质联络神经元→延髓孤束核神经元→下丘脑感觉中枢.  相似文献   

9.
二室模型在血浆置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血浆置换时人体血浆胆红素浓度随血浆置换量的变化规律 ,实验上采用定时方法测量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时体内血浆中的胆红素浓度 ,理论上根据血浆置换原理 ,建立了血浆置换的二室模型 ,导出了血浆置换过程中胆红素浓度与血浆置换量的关系式。结果 :血浆置换的二室模型理论预测值与实验测量值差别很小 ,说明胆红素浓度的理论模拟值与实验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提示 :该模型的解析表达式较好地反映了血浆置换过程中胆红素浓度的变化规律 ,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具有电流反馈作用的两房室锥体神经元模型的分岔现象,主要考察两房室连接强度对神经元放电模式的影响.方法 通过双参数分岔分析及快慢动力学分析方法,揭示了神经元的簇发模式产生及转迁机制.结果 根据快子系统的余维-2分岔点,可以将系统的簇发行为分为3类,即“subHopf/subHopf”型、“subHopf/homoclinic”型以及“fold/homoclinic”型簇模式.结论 外界激励和两房室之间的连接电导对神经元的动力学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NP)中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TTX-R钠离子通道特征的变化,以探讨此疾病引起痛觉过敏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8只SD大鼠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诱导制作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DNP组),取L56DRG,贴壁消化法行神经元培养,电生理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离子通道电流;8只同月龄大鼠为正常对照。结果:大鼠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小直径DRG神经元TTX-R INa电流密度较对照组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激活曲线向超极化移动3.9 mV(P<0.05),DNP组具有重复放电的神经元的比率增加。结论:大鼠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小直径DRG神经元TTX-R钠通道电流的变化是痛觉过敏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13.
在肌肉和肌梭的简单机械模型中增加质量M的因素。对较小牵张力作用下肌肉收缩情况进行理论推导,将各典型环节用相应的运算放大器电路代替,用PID调节器模拟运动神经元。初步设计了一个牵张反射电子模型,绘出计算机模拟图。对肌收缩和肌紧张的反馈控制定性分析,与生理学有关论述有较好的符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主动脉弓离断(IAA)的诊断方法。方法:分析6例小儿IAA病例的临床特征,讨论其临床分型及诊断方法。结果:6例患儿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肺动脉高压,患儿上下肢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差异有助于本症的初步诊断,二维超声心动图可进行初步诊断筛查,准确诊断主要依赖心血管造影、MRI及电子束CT检查。结论:二维超声心动图结合电子束CT检查是诊断小儿IAA比较简便、安全及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与血管内皮祖细胞构建的复合移植体对移植入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缺血半暗区的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及突触形成的影响。方法300只SD大鼠根据完全随机原则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缺血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缺血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组和缺血共移植复合体移植组。分离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和外周血管内皮祖细胞,利用神经干细胞和血管内皮祖细胞及层粘连蛋白共建共移植复合体;将神经干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及共移植复合体分别移入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缺血半暗区,在1、3、7、14、30、60d,利用免疫荧光双标观察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情况;免疫组化观察突触素P38在缺血半暗区的表达,RT-PCR检测突触蛋白-Ⅰ和连接蛋白43mRNA在缺血半暗区表达,Western blot法分析突触小泡蛋白在缺血半暗区表达。结果与缺血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相比,缺血共移植复合体移植组除1d外,其余各时间点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双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P<0.01);突触蛋白-Ⅰ和连接蛋白43mRNA表达增加(P<0.05,P<0.01);突触蛋白-Ⅰ蛋白表达增加(P<0.01,P<0.05);除1、3d外,其余各时间点突触素...  相似文献   

16.
杨红军  胡三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3,23(11):1181-1183,1187
目的研究受损背根节(DRG)神经元对不同时间序列的交感神经刺激反应。方法采用单纤维记录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方法,在DRG慢性压迫模型上,电刺激腰交感神经干,比较受损DRG神经元对周期和混沌的交感神经刺激的反应。结果慢性压迫DRG中存在交感-感觉耦联现象。受损DRG神经元对交感神经刺激的反应随刺激频率(在5~20 Hz范围内)的增加而增大(P<0.01)。将刺激平均频率和刺激强度相同而刺激时间序列不同的交感神经刺激引起受损DRG神经元的反应进行比较发现,混沌的交感神经刺激引起的反应比周期的交感神经刺激引起的反应大(P<0.01)。结论除刺激频率外,交感神经刺激的时间序列是影响受损DRG神经元反应的重要因素,混沌刺激引起的效应比周期刺激效应强,突触前神经元的混沌放电比周期放电可引起更大的突触后效应,神经元的混沌放电可能是神经传递信息的一种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癫痫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癫痫模型组(用红藻酸致痫),分别测定两组大鼠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结果癫痫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Ⅱ-Ⅴ波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升高,Ⅱ、Ⅲ、Ⅳ、Ⅴ波潜伏期及Ⅲ-Ⅴ峰间期与正常组对照比较有不同程度的延长。结论癫痫可能伴有脑干传导功能的障碍,脑干内与听觉中枢有关的神经元兴奋性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这种现象可能与兴奋性氨基酸有关。  相似文献   

18.
将学习记忆和免疫应答相比较,发现有一系列类似的特征。以免疫应答为参照,结合学习记忆的特征和生理学及心理学的有关实验,我们提出“重组选择”模型解释学习记忆的机制。重组分二个层次:1、基因重组。即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过程中,一组特异的基因经重组导致相应的神经元克隆化,而形成各种克隆,负责各种外界基本信息单位的识别和记忆。2、信息重组。通过学习,外界信息选择相应的克隆化的神经元,经神经网络将基本信息组成各种复杂的信息。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受到不同的选择而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知识不遗传的特征保证了后天最大限度的选择。本模型解释了人的大脑为什么能利用较少数基因编码无数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23例糖尿病性患并发眼肌麻痹的临床类型、斜视程度及瞳孔状况;发病时与糖尿病病程、血糖的关系以及治疗方法。结果:糖尿病性眼肌麻痹受累的脑神经多以外展神经、动眼神经为主;麻痹程度多呈不完全性或100~200。斜视;瞳孔受累仅占4%;综合性治疗辅以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有助眼肌功能的恢复。结论:在眼肌麻痹的病因诊断中糖尿病因素不容忽视;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对本病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sponses of injured dorsal root ganglion (DRG) neurons to sympathetic nerve stimulation with different time sequences. METHOD: In chronically compressed DRG model, the spontaneous activity of the single fiber from injured DRG neurons was recorded, and the responses of DRG neurons to chaotic and periodic electric stimulation of the lumbar sympathetic trunk compared. RESULTS: Sympathetic-sensory coupling was present in chronically compressed DRG neurons, and the response of DRG neurons increased gradually as the sympathetic stimulating frequency increased from 5 to 20 Hz (P<0.01). The chaotic stimulation evoked much greater response than periodic stimulation, even though the stimulating frequency was similar (P<0.01). CONCLUSIONS: Besides the stimulating frequency, the time sequence of the stimul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response of DRG neurons to sympathetic stimulation. Chaotic sympathetic stimulation causes greater response than periodic stimulation does, and the chaotic activity of presynaptic neuron evokes greater postsynaptic response than periodic activity. The chaotic activity of the neurons might be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through the ner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