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日本是在开始执行第三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时提出要搞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其原因是:日本已取得执行第一、第二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工作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观测和研究方面的条件;国内不断发生破坏性地震,科学界和社会各方面更加迫切要求作出地震预报;为实现地震预报的实用化,则必须先进行预报实验;在国际上主要多震国家的地震预报研究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这也有力地激发日本地震学界搞地震预报的积极性。于是,日本测地学审议会于1975年7月在第三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修改意见中明确提  相似文献   

2.
1982年欧洲地震学委员会地震预报研究分会在利兹召开了第一次地震预报研究学术讨论会,会上对欧洲地震预报研究作了简短的历史回顾。结果证明欧洲的地震预报研究主要发展于苏联,从本世纪初加利津(G.Galitzin)的研究开始。在阿尔派恩-地中海地区,迄今为止有关研究主要在于研究地震的规律性。1980年欧洲理事会发起的国际地震预报研究计划,预计对西欧国家日益增加的活动会有新的推动。  相似文献   

3.
孙晓丹 《华南地震》2001,21(4):64-72
以新疆多次地震预报实践为依据,在客观展示其内容并扼要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对部分地震预报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一方面当今地震预报实践的客观水平远低于现实要求,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对地震异常的认识仍存在误区;另一方面大地震前普遍的、显著的可观测征兆的存在,使我们有可能通过系统论等认识论思路,提高现实地震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4.
1989年至1999年10 a间在山西大同-阳高地区连续发生了3次中强地震,这是地震预报"实用化"攻关后,我国大陆地区发生的几次较大地震.叙述了大同盆地的监测能力及对大同-阳高3次中强地震的预报情况,指出短期判断与中期背景脱节,异常没有全面地掌握在某一级地震预报部门手中,似是当时地震预报的现状和未能作出短临预报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详细叙述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的主要进展:建设成了多学科的地震观测系统,为地震预报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行了大量震例研究,初步建立了地震预报的判据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地震预报理论的实验和研究,提出了多种地震孕育发生模型及前兆机理;通过20多年的5次地震预报攻关研究,形成了数十种地震预报方法;边研究,边预报,几十年来成功地预报了20多次破坏性地震,并取得了减灾实效,使我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本文还对地震预报尚需解决的科学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各级公共当局和非政府组织机构的预报与警报的含义;法律后果;作为履行建设性反应的对策和阻碍的法令;制定公共政策;公众对承受危险的决心。1.专业组织机构对地震预报的重要性2.对地震预报的感性认识:新西兰的震例研究3.地震预报的法律含义4.政府对负担地震预报额外费用的责任5.群测群防在中国地震预防工作中的作用(略)6.对已作出的地震预报的反应:政治机构的调节作用7.预报的政治与行政方面的后果8.日本的“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9.地震预报——机构的作用:新西兰的观点10.地震预报后机构对危险消息的处理11.承受危险的决定因素:执行地震安全法规的情况研究  相似文献   

7.
1981年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出版了《地震预报研究科研计划》一书。此书系统地介绍了苏联地震预报研究计划,全书共分七章,主要目次如下:第一篇地震预报的地质学和物理力学基础第一章地震活动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学研究1.问题的定式化与处理方法的原则2.地震区划3.工作地区的地质学特征4.发震机制与地震预报5.古地震断层的研究6.地质过程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1987年初,日本地震学者分别召开座谈会和大型地震预报研究讨论会,总结执行第五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的进展和成果,研究当前地震预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地震预报研究的方向和第六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提出了当前面临的和今后应加以推进的地震预报研究的课题和对未来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地震预报和警报的经济后果;地震预报和反应的利弊分析;经济规划;不公正的结果。1.地震预报的利弊分析2.在目前和未来可能的条件下对地震预报的经济评价3.地震预报的决策及其经济含义 .4.地震对居民和经济的危险5.减轻房产的危险6。地震预报的某些主要的经济含义7.根据1970年达吉斯坦地震效应的分析结果提出的地震预报经济问题8.科学上可靠的地震预报对金融机构的威胁9.地震预报对保险业的影响10.论苏联格鲁吉亚农业区地震预报造成经济损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地震预报方法而建立的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建场7年来取得一批有价值的观测资料和科研成果,成为开放型的地震预报研究场所.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总面积为8万平方公里,实验场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四川1989年巴塘6.7级震群发生过程中,地倾斜异常特征,临震三要素的判断及其跟踪预报过程,是一篇对该次震群短临预报工作的概括。  相似文献   

12.
收集并整理华东地区定点前兆观测资料共计72项,逐一计算并提取它们各自的地震前兆信息量,在此基础上,合成计算得到该地区地震综合前兆信息量时序曲线,分析并计算5.0级以上地震预测效能,给出华东地区地震短期综合预测指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地震活动加速模型在西北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地震活动加速模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讨论,提出了一种该模型的时间-破裂方程的直接解法.应用地震活动加速模型对1970年以来发生在中国西北甘、宁、青、新、蒙五省(区)的中强地震进行了回顾性预测检验并进行了地震预测.  相似文献   

14.
大规模宏观异常的双重性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宏观异常的大规模出现是地壳强烈活动的重要标志 ,常与其后的强震活动相关。中国多次强震短临预测的成功 ,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大规模的宏观异常。然而 ,宏观异常也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可作为重要的地震短临前兆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构造活动引起的 ,不具有前兆的性质。因此 ,在地震预报的科学探索中 ,应大力加强宏观异常的观察、观测、分析与研究 ,识别地震前兆与构造活动异常的区别 ,使宏观异常在地震预报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76年8月16日四川省松潘7.2级地震,震前曾作了预报。本文介绍了这次地震预报的主要依据和地震前兆异常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何正檀 《华南地震》1992,12(3):36-45
1980年,笔者应用地震对称迁移图象预测了全球大地震,其中包括12项主要预测意见和5项补充预测意见。近十年间,大多数预测意见已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说明作为一种新方法,对称迁移图象可能对地震长期预测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震区b值和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震级和频度关系式中的b值和地震年平均发生率是表征一个地区地震活动性的重要参数,也是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不可缺少的计算参数。本文根据当前的地震目录,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给出了东北地震区的b值和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该研究成果对在本区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地震预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吉林省地震局前兆台网中心的软硬件构成、数据库设计、前兆台网中心的运行以及数字化前兆资料的管理,并对数字化前兆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承德地区形变资料前兆异常特征及映震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通过Nakai拟合、振幅因子以及非潮汐拟合常数3种方法对承德地区各个台站的各形变手段所得数据拟合处理,进行前兆异常分析,同时与该地区异常有效评价范围内的地震联系在一起,分析地震前兆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通过分台站、分手段、分拟合方法对各形变仪器映震能力进行R值评价,指出了形变异常观测在地震监测预报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优...  相似文献   

20.
岩石流变模型在孕震过程和前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国民  梁北援 《地震学报》1987,9(4):384-391
本文用岩石流变模型讨论了地震孕育过程,以定常应变速率为地震孕育过程的基本条件.在解析解的基础上,计算了孕震过程中应力、应变、应变速率和能量等各种特征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震孕育过程的阶段性.本文还着重讨论了孕震过程中的各种前兆现象,探讨了多种前兆异常的综合机制,并初步给出了前兆现象和孕震过程之间的可能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