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研究PCR SSCP技术检测原发性胃腺癌石蜡标本中p53第 7外显子基因突变 ,探讨其与肿瘤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 SSCP(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技术检测 37例原发性胃腺癌标本中p53第 7外显子的基因突变 ,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发展的关系。结果 :37例原发性胃腺癌标本中 ,p53第 7外显子基因突变率为 19% (7/ 37) ,7例发生突变的标本 ,其p53蛋白表达亦呈阳性 ,低分化腺癌突变率高于高、中分化腺癌 (P =0 0 0 0 6 ) ,发生淋巴结转移组突变率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0 0 3)。结论 :临床检测胃腺癌原发灶中是否存在p53第 7外显子基因突变 ,有助于识别高度恶性的胃腺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肝样腺癌(HAS)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和临床特征.方法:对5例手术切除的肝样腺癌做临床病理学研究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HAS多见于老年男性,肿块多位于胃窦,由肝样腺癌伴或不伴普通腺癌组成,肝样腺癌病理形态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形态相同.肿瘤易转移,预后差.免疫组织化学AFP、α1-AT、α1-ACT阳性.结论:胃肝样腺癌是原发于胃黏膜的癌,组织形态与肝细胞癌相似,常有血清AFP升高,术后监测血清AFP可以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预后较普通胃腺癌差.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小肠肿瘤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伟  汪良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6):344-345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类型、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小肠良性肿瘤11例,其中平滑肌瘤3例,占27.3%小肠恶性肿瘤42例,其中间质细胞肉瘤17例,占40.5%:其次为腺癌15例,占35.7%。胃十二指肠镜检查18例,其中9例阳性;CT检查32例,其中25例阳性结论:应综合利用纤维胃十二指肠镜、CT、选择性动脉造影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检查手段,以提高小肠肿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李志彬  柯彬  孙琳  刘宁  梁寒 《中国肿瘤临床》2017,44(19):953-957
  目的  探讨胃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ixed adenoneuroendocrine carcinoma,MANEC)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35例胃MAN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EnVision法检测嗜铬蛋白A(synaptophysin,Syn)、突触素(chromogranin A,CgA)、CEA、CK8/18和Ki-67的表达情况。  结果  本研究35例胃MANEC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为(61.6±7.5)岁。肿瘤位于贲门17例、胃体9例、胃窦8例、残胃1例。该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易被误诊为腺癌,诊断主要依赖病理。肿瘤由腺癌和神经内分泌癌成分构成,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腺癌成分中CEA(+)32例,CK8/18(+)33例;神经内分泌癌成分中Syn(+)33例,CgA(+)27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3年内17例患者死亡,且均为Ⅲ期或Ⅳ期。  结论  胃MANEC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发病率低,发病时多为中晚期。在结构形态上由两种肿瘤成分构成,确诊依赖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但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3例阑尾原发性腺癌,分别因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及右下腹部肿块而手术,病理检查均证实为阑尾原发性腺癌。镜检显示3例均为结肠型腺癌。其中1例为高分化腺癌,浸润阑尾壁全层,但癌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本文对阑尾原发性腺癌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其发生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胃腺癌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 3与肿瘤细胞增殖周期因子 (PCNA、S期细胞比 )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6 5例胃腺癌标本中nm2 3、PCNA的表达 ,同时应用Feulgen染色方法及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对其S期细胞比进行检测。结果 nm2 3、PCNA、S期细胞比均与胃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 ;nm2 3表达与PCNA分级、S期细胞比呈负相关。结论 nm2 3能抑制胃腺癌的转移 ,其抑癌机理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7.
人胃腺癌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胃腺癌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特性.方法:测定26例胃腺癌标本肿瘤及非肿瘤区域的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结果:人胃腺癌组织自体荧光光谱与非肿瘤胃壁组织自体荧光光谱明显不同,人胃腺癌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的峰值明显低于非肿瘤胃壁组织;用波长为360nm、390nm激光激发的人胃腺癌组织自体荧光光谱出现双峰.结论:用激光激发的自体荧光光谱可有效识别人胃腺癌组织与非肿瘤胃壁组织.  相似文献   

8.
胃腺鳞癌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原发性胃腺鳞癌4例,占本所同期胃癌的0.44%。作者讨论了本病的组织学起源,其中以腺癌鳞化发生腺鳞癌的可能性较大。它的起源方式可能与胃纯鳞癌有所不同。肿瘤中的腺癌和鳞癌两种成分可同时或分别转移,故提示它们的生物学行为存有差异。本病预后较差。治疗采用包括根治性手术、化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但以根治性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肺腺癌(AC)、肺鳞癌(SCC)而言,肺腺鳞癌(ASC)的发生率较低,占全部肺癌的1%~4%.ASC包含腺癌性成分及鳞状细胞癌样成分,两种成分占比均超过10%方可确诊.ASC是一种少见但侵袭性较强的肺部肿瘤,随着大规模基因检测的便捷性、经济性和准确度的提高,许多证据表明ASC并非简单的腺癌与鳞癌类型的混合,其具有更复杂的独特的分子表型.对于ASC临床特征和分子病理学特点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肺癌表型转换、肿瘤发展起源和肿瘤异质性等科学问题,更有助于发展个体化治疗.本文就ASC的影像学诊断、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特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腺癌中微淋巴管密度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原发性胃腺癌组织周边区和中心区及其正常胃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LMVD),分析其与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胃腺癌周边区LMVD明显高于中心区LMVD(P<0.05)和正常胃组织LMVD(P<0.05),且淋巴管为功能性的。周边区LMVD与肿瘤的Ming分型、淋巴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浸润程度无关(P>0.05)。中心区LMVD与这些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原发性胃腺癌癌周LMVD和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检测癌周LMVD是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指标之一,有助于判断胃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王燕  谢华红  刘杰 《现代肿瘤医学》2007,15(12):1810-1812
目的:报道1例伴有神经内分泌特征的胃肝样腺癌,分析其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及临床表现。方法:组织形态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本例胃肝样腺癌患者血清AFP水平显著升高;组织学检查显示该肿瘤由类似肝细胞肝癌和腺癌两种病变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病变组织表达AFP、PLAP和HCG。结论:伴PLAP和HCG表达的胃肝样腺癌属于未分化癌,未分化癌其组织学特点与胃肝样腺癌相似;胃肝样腺癌伴有PLAP和HCG表达的机制及其生物学行为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Mayo医院4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切除治疗后若干年残胃发生腺癌病例。4例初次均做了胃大部切除术(3例PolyaBⅡ吻合)。其中3例术后做了放射治疗。4例病人分别于术后第10、16、31、34年发现残胃第二原发癌,均为腺癌。因发现较迟,均于7月内死亡。  相似文献   

13.
对8例怀疑原发性早期胃淋巴瘤的患者进行研究,以评价内窥镜粘膜切除术在胃恶性淋巴瘤或反应性淋巴增生(RLH)诊断中的作用.8例患者平均年龄54岁,均为女性,其中4例因上腹痛行胃内窥镜检查,4余例怀疑胃癌而做影像学检查.对所有患者应用带有射线扫描转导器的内窥镜超声检查(EUS),了解肿瘤浸润的深度,然后施行内窥镜胃粘膜切除术.其操作步骤如下:在纤维胃镜观察下,于胃粘膜损害附近用2~3ml生理盐水注射到粘膜下层  相似文献   

14.
气管肿瘤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原发性气管肿瘤临床特征,探讨原发性气管肿瘤的误诊原因和提高临床对气管肿瘤的早期诊疗水平.方法 对我院经支气管镜检查、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原发性气管肿瘤4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原发性气管癌早期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后期可有咯血、活动后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喘鸣及类似哮喘样表现.胸部X线片2例表现为肺气肿征象,2例正常.胸部CT检查提示腔内结节型2例、腔内结节及管壁弥漫浸润2例.支气管镜检查显示病变在气管上1/3者有1例、气管中1/3者2例、气管下1/3和隆凸弥漫浸润1例.病理类型腺癌2例、未定型1例、纤维瘤1例.误诊为哮喘2例,支气管炎2例.3例肺功能检查提示流量-容积曲线(flow-volume loop F-V)有异常改变.结论 原发性气管肿瘤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极易漏诊和误诊.F-V检查对气管肿瘤引起的上气道梗阻有重要价值.病变难以在X线胸片上发现,胸部CT可准确反映原发病变的部位和生长方式.支气管镜检查不但能够准确发现气管内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管腔受累情况并能够活检取得组织学依据,同时可行镜下治疗,诊断意义最大.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积极进行胸部CT检查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1例伴有神经内分泌特征的胃肝样腺癌,分析其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及临床表现。方法:组织形态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本例胃肝样腺癌患者血清AFP水平显著升高;组织学检查显示该肿瘤由类似肝细胞肝癌和腺癌两种病变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病变组织表达AFP、PLAP和HCG。结论:伴PLAP和HCG表达的胃肝样腺癌属于未分化癌,未分化癌其组织学特点与胃肝样腺癌相似;胃肝样腺癌伴有PLAP和HCG表达的机制及其生物学行为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骨转移癌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骨转移癌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我院从 1996年— 2 0 0 1年间收治 4 2例骨转移癌 ,现就其临床发生特点及治疗体会探讨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 2例患者中 3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 ,男性 2 6例 ,女性 16例 ,年龄 18岁~ 75岁 ,平均 4 5 .5岁。其中肺腺癌 8例 ,肺鳞癌 1例 ,小细胞肺癌 3例 ,乳腺癌 8例 ,前列腺癌 4例 ,结肠腺癌、宫颈原位癌、卵巢腺癌、原发型肝癌、胃贲门腺癌各 2例 ,恶性淋巴瘤 3例 ,恶性黑色素瘤 1例 ,不明原发肿瘤灶 4例 ,其中 2例恶性淋巴瘤及 4例不明原发肿瘤未经病理检查确诊。 4 2例中腺癌 2 6例 ,占 6 2…  相似文献   

17.
多发性胃癌报道甚多。但胃癌并发恶性淋巴瘤却为数不多.本例为一早期胃腺癌并发弥散性恶性淋巴瘤之病例.患者为一74岁男性白人,因中上腹痛三周而入院.经临床和钡透检查诊为胃窦部表浅性溃疡.胃镜下对溃疡缘活检报告为低分化腺癌.手术后病理检查尚有恶性淋巴瘤。组织学检查证实腺癌与淋巴瘤并存,二者之间之粘膜来找到瘤细胞。据统计,恶性胃肿瘤中95%为腺癌和肉瘤,二者发病率相近.胃肉瘤中多为平滑肌肉瘤或淋巴肉瘤.同时并发胃癌者并不少见。近来日本学者对早期胃癌进行了研究,发聊828例中的72例(占8.7%)为早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腺癌中微淋巴管密度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原发性胃腺癌组织周边区和中心区及其正常胃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LMVD),分析其与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胃腺癌周边区LMVD明显高于中心区LMVD(P<0.05)和正常胃组织LMVD(P<0.05),且淋巴管为功能性的。周边区LMVD与肿瘤的Ming分型、淋巴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浸润程度无关(P>0.05)。中心区LMVD与这些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原发性胃腺癌癌周LMVD和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检测癌周LMVD是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指标之一,有助于判断胃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小肠恶性肿瘤的X线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原发肿瘤在消化系统肿瘤中,是较为少见的。据文献报导其占检及手术标本的0.1%,全消化道肿瘤的3~6%以下,即使不包括胃,大肠和小肠之间肿瘤的发生率是40:1。我院近年经手术治疗小肠肿瘤54例,现将经X线检查并行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小肠恶性肿瘤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性别与年龄: 在本组病例中,男性18例;女性6例,男女之比为3比1。年龄22~77不等,平均年龄为52岁。 2. 病变发生部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为临床上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经胃镜取病理组织学检查或术后行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以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为多(66.9%),肿瘤均为单发性,其部位分布为:贲门部48例、胃体部47例、胃窦部21例、胃底8例、胃角部12例.肿瘤大体形态有溃疡型118例、息肉型18例.胃神经内分泌瘤17例,其中G1级9例,G2级8例;胃神经内分泌癌119例,全部为G3级.随访患者l、3、5年生存率分别为84.8%、50.2%、40.8%.结论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病理类型、有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