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克劳、墨菲与齐泽克虽然同属后马克思主义的阵营,但他们在如何理解全球化背景下革命的新形势和左派所应采取的政治策略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拉克劳和墨菲主张"回到领导权斗争"中去,建立多元的激进民主策略,齐泽克则主张"回归"阶级斗争.两者的差异体现了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潜在地反映了后现代政治叙事逻辑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后马克思主义者拉克劳、墨菲基于重新激活马克思的政治理念,而提出“激进与多元民主”这一术语来重新定义社会主义事业,并设想它是民主向社会关系广阔领域的延伸.但是,这种策略是建立在反本质主义、消解经济中心主义、确立政治本体论、打通民主与社会主义之间的隔离,并且放弃革命,只保留了激进立场的基础之上的.由此,作为“非阶级政治”的激进民主与政治自由主义之问必然发生着一定的关联.在这种层面,历史唯物主义与自由主义以及激进民主政治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激进民主政治”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拉克劳、墨菲立足“后革命时代”背景,试图重新激活马克思的政治理念.对此需要做一种方法论“前提批判”,立足于后现代政治哲学的语境,可见在哲学基础上,他们承接了后现代政治哲学的“主体消解”的观念、“本质主义批判”、倡导一种“对抗”的政治哲学;在政治向度上,他们以一种观念的抽象物为理念前提、将“政治”置于哲学的基础之上、陷入了普遍主义的理论困境.且由于其远离了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而使得激进民主与政治自由主义之间必然发生着一定的关联,在这种层面上,历史唯物主义与自由主义以及激进民主政治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 ,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 ,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 ,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 ,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 ,由于历史的原因 ,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 ,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 ,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 ,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 ,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 ,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 ,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在任何一个国家,司法制度并不一定都是十分健全的,即使原来制定的时候是健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司法制度落后于现实需要,也就会出现不健全的问题.因此,司法改革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必须进行的,但改革的关键是要依法进行.中国的司法改革应坚持激进与保守的协调第一,要坚定司法改革的信心;第二,司法改革必须依法进行,必须遵循法治的轨道;第三,要开展广泛、深入、无拘无束的司法改革讨论.  相似文献   

7.
拉克劳与莫菲的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理论规划,以一种全新而具有创造性的方式系统地阐述了一种后现代的政治概念。它拒斥总体化的同源性的基础性权力,转而寻求一种异质性的权力概念,积极倡导微观政治。从宏观政治到微观政治的转变,其内在根源在于后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范式的质疑、修正与抛弃。从断言非阶级的意识形态要素的存在到宣称意识形态的非阶级特性,拉克劳与莫菲实现了从阶级政治到非阶级政治的蜕变。从根本上说,这一蜕变建基于对对抗概念的拉康主义的哲学阐发之上。社会围绕对抗关系而构成,而对抗具有不可根除的特征,因此,作为对对抗进行控制与调整的政治,它不仅不会终结,而且必须被构想为内在于人类社会并决定人的真正存在论条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在这种视域之中,激进政治的宗旨就不在于成就雅各宾式的革命理想,而在于沿着激进的和多元的方向永无止扩大与深化民主。正是在此意义上,后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政治构成了对传统激进主义的一种全面修改。  相似文献   

8.
政治传统是研究政治发展问题无法回避的核心主题,政治仪式则是观照政治传统的较佳切口.在政治仪式的变革中,政治传统扮演着一种审查官的角色,通过从保守到激进的不同选择发挥不同的影响力.政治仪式和政治传统的共存及联动折射出政治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政治仪式既通过其稳定性和重复性特征对历史沿革和社会转型进行持续记录,又透过其变革过程及时地凸显出政治生活中的各种紧张或威胁,这为研究政治发展中的变与不变提供了重要的分析理路.  相似文献   

9.
目前的汉语语法研究存在着激进与保守两种倾向,这在古今汉语语法研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只有打通古今,以汉语传统语法研究方法为根基,相互借鉴,才会走出一条适合汉语语法特性的研究新路子,建立中国特色的语法理论,让中国的语言理论走向世界,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0.
喻大华 《河北学刊》2005,25(1):181-186
在中国近代文化潮流中,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为焦点,形成了文化保守与文化激进两大思潮,但复杂和充满矛盾的近代社会使得二者的关系也绝非一般人想象的那样简单。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对立与分歧被夸大,相互影响、启发的关系被忽视了。其实,二者有时有着共同的努力方向和认识上的某些共识,彼此间也非壁垒森严,存在着师友关系和互相渗透、转化的情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均产生在相同的社会条件下,面临着共同的时代主题,因而存在联系和共同之处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11.
资产阶级的民主制问题是现代西方国家学说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后马克思主义的旗手尚塔尔·墨菲提出了冲突与对抗乃是政治不可根除的观点,批驳了自由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激进的和多元的民主政治理论。本文从政治学的角度批判性地解读了墨菲对自由主义民主观的批判及建构的激进多元民主理论,并阐发了墨菲民主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西与新旧之间: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西方不同,在近代中国,除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外,还存在着文化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分歧在社会制度方面,前者主张全面改革甚至革命,后者主张维持现状或少许改良.文化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分歧在思想文化方面,前者主张西化或全盘西化,后者主张认同、维护传统.中国近代思想家们的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联系往往是历史的,而非逻辑的,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必然如此的因果关系.一个政治上的激进主义者,在文化上可能是激进主义者,也可能是保守主义者,反之亦然.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都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式形成于"五四"运动前后.我们在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时应坚持如下几个方法或原则: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或原则;二是一分为二的方法或原则;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或原则.  相似文献   

13.
拉克劳与墨菲是“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与伊格尔顿迥然相异的是,作为职业的政治理论家,两人吸取了后现代主义中解构的能量,主张在反本质主义的视域下建构激进的民主政治.罗蒂深为赞赏他们对本质主义政治的批判,而他们也直言自己在认识论上与罗蒂相同,但在政治观点上又与罗蒂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14.
戊戌以后,汪康年对变革的方式和道路进行了重新选择,变革主体逐渐从民间社会和地方政府转向中央政府,变革方式趋向缓和,更加遵循审慎原则、讲求变革策略,呈现出"慢慢走"的保守主义倾向。出于对超越性道德秩序的追求和对转型期国人认同危机的回应,汪康年又进一步回归以礼教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往回走"的保守主义倾向。但是被公认为保守主义者的汪康年,却在变革的内容和方式上都一度认同和践行"激进"的主张,从而彰显了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之阵营划分的模糊性和流动性。  相似文献   

15.
乔贵平 《学术探索》2007,15(2):35-40
资产阶级的民主制问题是现代西方国家学说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后马克思主义的旗手尚塔尔.墨菲提出了冲突与对抗乃是政治不可根除的本性的观点,批驳了自由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在解决当今的民族、宗教和国家冲突时所表现出来的无能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激进的和多元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从政治学的角度批判性地解读墨菲对自由主义民主观的批判及建构的激进多元民主理论,对现代社会主义民主的研究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墨菲民主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激进与保守一向被视为研究近代思想史的一种范式,在此视角之下,纷繁复杂的思想往往被“一分为二”。全盘西化派与中国本位文化派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两种代表。但是,深入到二者论争发生的思想语境里,探究各自的言说本意及言外之意,则可发现本来认为对立的两派竟有难得的相“和”之境,趋“同”之实,并且彼此也认同各自的弦外之音。可以说,曾被过分渲染的所谓论争,只是发生在名词层面,实际上的思想则是难得的一致。个中意味更加凸显了近代思想演进的主流:只有“激进”,而没有“保守”。“保守”只是一种变相的“激进”。由此,可以更好地理解近代历史为何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巨变。  相似文献   

17.
孙静 《学术论坛》2005,1(1):27-31
20世纪2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变革一次是罗斯福新政开启的进步自由主义传统,它因对自由主义的第一次变革而被称为新(的)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另一次是70年代开始影响至今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思潮,也即保守的自由主义.两次变革从左右两个方向对自由主义的新形式进行了探索.近一个世纪以来,自由主义的左右两翼在对抗中相互吸收、借鉴,在激进与保守之间摇摆,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内政外交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殷振文 《理论界》2013,(8):57-59
反讽主义者理查德·罗蒂认为,面对哲学与政治关系问题时,当代西方哲学家分为两个不可调和的类型。不想成为自由主义的反讽主义者,以福柯、德里达为典型;拒绝反讽主义的自由主义者,以哈贝马斯等人为代表。罗蒂引述茱迪·史柯拉(Judith Shklar)的自由主义者定义:相信残酷是我们行为当中最坏的事情的那些人。在诗性化的后形而上学文化中,罗蒂认为自由的反讽主义者或反讽的自由主义是知识分子的理想形象。罗蒂认为,反讽主义的自由主义需具备一些特别的能力:比如严肃认真面对自己思想与词汇的偶然性,非常重视再描述的力量,自由主义需要通过再描述变得更诗性化,而不是更理性化或科学化;自由主义文化应该是后形而上的文学文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以阿克塞尔·霍耐特为代表的承认理论日益引领当代西方左派激进政治的新发展,对于承认理论溯源式的探索也逐渐展开,特别是有关马克思承认理论的探讨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选择重温和反思马克思的解放政治及其承认叙事,不仅能够让我们认清当代左派激进政治的再激进化实质上是一种“伪激进”,是对马克思解放政治本意的撤离,而且也能够给与我们反省自身和继续解放征程的勇气与力量.  相似文献   

20.
“保守与激进”之争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学术界的一个中心话题之一。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主潮是保守主义、激进主义还是自由主义?二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主潮引发的社会政治后果主要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主要成绩有二:一是认识到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二者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呼吁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中走出来,使得激进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在现实语境中达到某种均衡性。二是在认同本国传统可以创造性转化的同时,也意识到: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或许更需要激进思想的激励,以唤起整个社会的开拓进取意识。从现代性的坐标来看,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处在保守主义的笼罩之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